04.30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尋根覓祖,勿忘始祖;緬懷始祖,傳承文明。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複雜多變,傳承各異;炎黃子孫,共祖連脈,心繫始祖,求同存異。
  • 一、祖中之“祖”,種中之“種”。
  • 眾所周知,我國最早的基本具有人類特徵的人,應該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 ——“母系氏族”(原始公社),其顯著特徵,即“打磨石器(磨光、鑽孔),採集、狩獵、捕魚,人工取火,貨物交換,骨針縫製衣服(有審美、羞恥觀)”,以血緣關係締結的原始氏族部落而群居生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人類祖先(與現代人基本一致,至於有人類特徵而又有類人猿特徵的元謀人,距今則有170萬年),大藥生活在三萬年以前。
  • 眾所周知,伏羲之前的洪水大毀滅的事實,中國有記載、傳說,國外同樣有記載、傳說,避開大毀滅前的人類文明不說,就從人文始祖伏羲開始,中華文明肯定不止五千年,有可能應該是七千年。伏羲是有中國典籍記載的第一帝,民間傳說也同樣如此。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農曆三月十八日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建有伏羲廟),風姓,《史記》中稱青帝,與女媧乃同母異父兄妹。相傳,洪水滔天,人全淹沒,兄妹躲在葫蘆中得救,為繁衍後代,兄妹相婚。 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中晚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定都陳地。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建立了婚姻對偶制度,締造了人類;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原點;結繩為網,用以漁獵;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發明了陶瓷,等等。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後去世。羲皇陵位於河南淮陽縣,佔地八百七十五畝,規模宏大,始建於春秋。
  • “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即已確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傳》《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 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步,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到秦漢之際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血脈。炎帝和黃帝只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當代社會,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伏羲創世神話和祭祀伏羲的習俗。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伏羲取蟒蛇之身,鱷魚之頭,雄鹿之角,猛虎之眼,紅鯉之鱗,巨蜥之腿,蒼鷹之爪,白鯊之尾,長鬚鯨之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龍的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即男女對偶婚制,以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文化自此起源,綿延至今。據《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伏羲和女媧的母親是同一個人——華胥氏。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居住在崑崙山上,為了繁衍後代,兩人結為夫妻……締造了人類,在春秋時期,仍有“任、宿、須、句、顓臾”姓氏延續,都是伏羲的後裔。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可見,伏羲乃祖中之“祖”,種中之“種”;實乃真正的“萬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二、 起源之“起源”,失落之文明。
  • 伏羲所處的三皇時代,即羲皇(伏羲)、媧皇(女媧)、農皇(神農)(《呂氏春秋》記載),實際上只有伏羲一帝,伏羲死後,女媧只不過是妻承夫業,幫助其統一天下而已;而伏羲的王朝真正的傳人應該是神農氏(不應是一個人,而應該是一個氏族),即神農時代。神農王朝是應該真正發生過的歷史,據《史記》記載,黃帝時,神農氏世衰,可見,黃帝之前確有神農文明。神農時代,的確存在,那是人類“起源的‘起源’,失落的文明”!
  • 眾所周知,華夏之子皆稱“炎黃子孫”,但絕大多數人似乎更認可黃帝,因為黃帝三戰炎帝於阪泉,炎帝失敗,黃帝一統華夏。正如《史記》所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 然而,正如《史記》所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可見,黃帝之前尚有神農文明——相傳,伏羲禪讓帝位給神農氏,傳位七十(又說十七)世代,傳承了約二千年。《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 1、神農時代的崛起。
  • (1)神農氏的崛起。
  • ①神農氏的誕生。
  • 《潛夫論·五德志》載:“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可見,伏羲之後,傳位於神農氏,神農氏興起。這裡的炎帝、神農氏,並非專指個人,而是帝號、世號,也就是神農時代(當然,這是很有爭議的,這很正常,因為那時根本沒有文字記載,後世也無正史如《史記》記載;遠祖的故事,自古至今,一直在爭議中傳承)。
  • 《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姓焉。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又徙魯(今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
  • ②神農時代的崛起——農耕文明。
  • 《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蕨實”。
  • 《漢書》曰:“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食與貨是生民、養民之本,二者皆肇始於神農炎帝,其功堪稱不朽。
  • 《淮南子》載:“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溼、肥沃、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 ③神農時代的崛起——神農之治。
  • 《商君書》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
  • 《越絕書》稱:“昔者神農氏之治天下,務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極。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 (2)炎帝(炎黃二帝之一)文明。
  • ①炎帝功勳: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種;耕田為土,鑿地為井;正節氣,立歷日;親嘗百草,發明醫藥;治麻為布,創制衣裳;日中為市,倡導貿易;削桐結絲,製作樂器;治木為弧矢,創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無疑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開創者,親手締造了中華古國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種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後世尊他為神農。傳說他的死也是輝煌而悲壯的:晚年巡視南方,嘗百草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終因誤嘗斷腸草而不幸身亡。葬於今湖南酃縣塘田鄉的鹿原陂,後世稱其墓為炎帝陵。
  • ②炎帝之治: 炎帝乃農耕文明始祖,故號農皇。炎帝治國有方: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3)神農文明——歷史的考證。
  • “仰韶文化”印證了“三皇文明"——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東至魯翼、西至洮河(甘肅西部)、北起河套、南達漢水,最早發現於豫澠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時期的遺址尚有“西安半坡村"、“臨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鏟等糧食生產加工工具)、骨器(骨箭頭、漁叉、漁鉤等等漁獵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盤、杯、壺等用具,或印有動物圖案)、動物骨頭(豬、狗、馬、羊、牛等獸骨);在西安"半坡村"遺址中發現了粟,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稻穀……可見,原始農牧業得以發展。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2、上古種姓,神農氏“姜姓”亦乃祖姓。
  • (1)上古種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 上古八大姓——姬、姜、姒、贏、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可見,姬、姜是上古主要姓氏,即種姓之中的“種姓”。
  • (2)神農氏“姜姓”,亦是“祖姓”。
  • 《三皇本紀》曰:“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因以為姓” 。 可見,姜姓,起源於炎帝神農氏。
  • 炎帝生於姜水,因以姜為姓,神農氏、共工氏、有邰氏、呂氏皆為姜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子牙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生等38個複姓。姜姓,現在是一個大姓,人口也有560萬之多。姜姓如今在山東最多,當年姜子牙就封于山東建立齊國,另外、河南、山西、河北、甘肅、四川等地也較多。整體來看姜姓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之間,這兩塊恰好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  炎帝的姓後代演變很多,但無論哪種類型,都把炎帝當作血緣先祖。由於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起源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百家姓的主體,因此,現在常說的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 3、同血同種,炎黃共祖,炎帝在先。
  • 《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
  • 《國語》載: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皇甫謐以為少典有媧氏諸侯國號,然則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黃帝之母,又是神農母氏之後代女,所以同是有媧氏之女也。
  • 可見,炎黃二帝血脈相通,同宗同族。正如:“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黃帝之母,又是神農母氏之後代女,所以同是有媧氏之女也”。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
  • 綜而推之,以“神農文明”為代表的“三皇文明”,顯然先於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文明”,為“五帝文明”的輝煌以及中華文明的輝煌奠定了基石。因此,它是人類文明的起源的起源,神農姓氏“姜姓”亦是“萬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三、千古一帝,燦爛輝煌
  • 《史記.黃帝本紀》:“黃帝者,少典(《索隱》:諸侯國號,非人也。)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 “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1、黃帝誕生地:雖有爭議,但可考證。
  • (1)《史記》未載,卻有爭議: 《史記.黃帝本紀》、《史記.五帝本紀》均未記載黃帝出生地點。
  • (2)黃帝生於新鄭,值得討論: 有人據《白虎通義號篇》曰:“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和《史記》集解引皇甫謐“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一語認為黃帝生於河南新鄭。這也值得討論,有熊氏勢力強盛時曾居於新鄭。
  • (3)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
  • ①《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莆謐雲:“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 ②北魏酈道元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水經注渭水》),上邽即今天水,境內有軒轅谷、軒轅溪、壽山(也叫壽丘)。這裡應是黃帝最早居地(誕生地)。
  • ③黃帝誕生地考證:
  • 《帝王世紀》有關“黃帝生於壽丘”的記載,後人多理解壽丘為山東的壽丘,這實際是一種誤會。壽丘即陝西省黃陵縣(穆長青《“沮水”、“橋山”、“壽丘”新考》)。
  •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說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所以被稱為“黃帝”,就像神農是火德王因而被稱為炎帝一樣。《正義》說黃帝“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土德”應該就是指博大深厚的德行,來源於黃土。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呂氏春秋》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這種說法也可能反映著黃帝生長於黃土高原的史實。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只有西北黃土高原是濃厚的黃色土壤。近幾年的考古勘察也在今天的黃帝陵周圍發現有多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和古城遺址,說明這裡曾經是遠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地區。黃帝誕生於黃土高原是非常有可能的。
  • 2、黃帝豐功偉績:
  • (1) 統一中國,居功甚偉。
  • 三皇時代之前,中國處於以母系氏族為核心的原始社會時期,女性在社會中處於中心地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三皇時代,社會開始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度。黃帝在炎帝的幫助下,完全統一了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黃帝締造的“五帝文明”完成了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度,社會正式開始進入“父系社會”,社會出現了“跨越式”發展。
  • (2)發明與繼承,推動社會前進。
  • 建造房屋、車船、井田,發明陣法、音樂(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繼承和發展了炎帝的農業、曆法(令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記時記年,沿用至今)、興文字(令倉頡造字,開創了中華文化)、創醫學(《黃帝內經》)、製衣服(元妃嫘祖養蠶以絲製衣服)、鑄鼎(在荊山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 (3)發明了鼎,龍去鼎湖。
  • 相傳,黃帝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銅鼎(當時已有銅鐵冶煉技術)在湖邊鑄出來時,天上飛下一條龍,黃帝即乘龍上天,後來,帝王逝世,就是“龍去鼎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4)與炎帝一起,共為始祖。
  • 黃帝居功甚偉,被中華民族尊為始祖,但炎帝在中華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沒,因此,亦被共同尊為始祖,這就是“炎黃子孫”的由來。
  • (5)締造“五帝文明”。
  • 黃帝崩後,他的直系孫、曾孫、玄孫(只有舜為八世孫)——顓頊、嚳、堯、舜先後繼承了帝位,史稱“五帝時代”。從黃帝至舜帝,五帝共同開創了“五帝文明",特別是堯舜之治、堯舜文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將“五帝文明”推向了巔峰。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3、“龍山文化”佐證了“五帝文明”。
  • “龍山文化”因在龍山鎮(山東章丘縣)發現而得名,據C14檢測,其遺址產生於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時間恰在“五帝時代”。與"仰韶文化"相比,“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廣,文明程度更高;它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遼東半島、兩廣地區……諸如,黃河上游(甘肅和政縣齊家坪)的齊家文化、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龍山文化”最著名,長江中下游流域則分別出現“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遠超“仰韶文化",農具(石銅並進)先進、生產力大增;製陶業突飛猛進——以超薄高質為特點的“黑陶"遍及各地;銅冶煉及加工技術已得以發展,出土的銅鼎、刀、匕、鑿、環等已相當精緻;出土的卜骨反映出當時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龍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個顯著特徵,即人類已有巨大進步,從出土合葬墓屍體來看,男人為主,女人屈膝面對男人,對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這說明社會已完全進入父系社會。
  • 4、黃帝姬姓,成“萬姓之祖”。
  •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莆謐雲:“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黃帝姬姓,成“萬姓之祖”。

  • 四、黃帝姬姓,萬姓之祖。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 黃帝姬姓,在當時他的二十五子中,雖然只有二人得其姓(“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但隨著五千年的傳承和演變,黃帝“姬”姓已的的確確成為“萬姓之祖”。
  • 1、黃帝姬姓後人當前演變出的姓氏。
  • 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李、王、張、吳、鄭、魯、魏、楊、蔡、韓、霍、管、毛姓、曹、衛、畢、蔣等411個姓佔《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
  • 2、中國許多姓氏起源於姬姓。
  • 在現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於姬姓的有120多個,其中部分姓氏有多個源頭,但多以姬姓為主要源頭: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吳、詹、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鍾、汪、田、任、範、方、石、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孟、秦、江、史、顧、侯、邵、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智等等。
  • 3、黃帝姬姓起源的大姓狀況。
  • (1)黃帝姬姓直接起源的大姓:李、張、王三大姓氏人口占全國人口近四分之一;若考慮前五名的劉、陳兩姓氏,則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 (2)一百個常見姓氏中,絕大多數起源於黃帝姬姓:當代中國的100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 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起源於“贏”姓)、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 4、2016年“百家姓”人口排名前十大姓(佔全國人口比例、人口總數):
  • (1)李姓: 7.94%, 95,300,000人。
  • (2)王姓:7.41%, 88,900,000人。
  • (3)張姓:7.07%,84,800,000人。
  • (4)劉姓 : 5.38%, 64,600,000人。
  • (5)陳姓: 4.53%,54,400,000人。
  • (6)楊姓: 3.08%, 37,000,000人。
  • (7)趙姓: 2.29%,27,500,000人。
  • (8)黃姓 : 2.23%, 26,800,000人。
  • (9)周姓: 2.12%,25,400,000人。
  • (10)吳姓:2.05%,24,600,000人。
  • 以上十大姓氏出趙姓起源於上古八大姓氏——“贏”之外,其它全部起源於黃帝“姬姓”。

  • 由此可見,黃帝姬姓,傳承、演變了幾千年,其起源的姓氏,無論從姓氏數,還是看人口數,都佔到全國比例的八成左右,因此,黃帝姬姓,乃真正的“萬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五、“萬姓之祖(姬姓)”,根深葉茂。
  • 1、“公天下”——“五帝文明”。
  • (1)黃帝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2)顓頊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3)帝嚳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4)堯帝
  •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5)舜帝
  •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2、“私天下”——奴隸社會(夏商周)。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可知,黃帝親自締造了“五帝文明”,他的嫡系子孫延續、繁榮了“五帝文明”;黃帝姬姓血脈在統一華夏大地的同時,“姬姓”聲名遠播,成為華夏“萬姓之祖”。

  • 2、“私天下”——奴隸社會(夏商周)。
  •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 (1)雷神(配華胥氏)—伏羲氏(配女媧)—少典(配附寶)—黃帝(姬軒轅,配嫘祖)—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禹(大禹/夏禹,本名夏後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2)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本名己摰,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壬亥(又名振)—上甲微—報乙—報丙—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南齊、南梁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3)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后稷(本名姬棄,配姞)—不窋—鞠陶—公劉(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西楚始祖)—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夫餘國、高句麗、百濟、吳周始祖)—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力、後周始祖)—周文王姬昌(衛氏朝鮮始祖、曹魏始祖、冉魏始祖)—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隋朝始祖、武周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麼叫血脈相連:“尋根覓祖,傳承文明”
  • “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可見,夏商周開國之君,均為黃帝嫡系子孫後代,黃帝“姬姓”,根深葉茂,真可謂“萬姓之祖”!

  • 六、萬姓之祖,唯周繼承。
  • 1、 作為萬姓之祖的“姬姓”,為何只有周王室繼承下來呢?
  • (1)黃帝之子得“姬姓”者,僅二人(“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姬姓”有天下者僅一人(青陽,即玄囂)。
  • 《四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 可見,“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曰昌意”。其後有天下者“姬姓”之子僅青陽(玄囂),其子孫得天下者有帝嚳、帝堯,一脈相承,其後裔姬發(周武王)開創了八百年周王朝,繼承和發揚了“萬姓之祖”姬姓。
  • (2)“三代(夏商周)”中的“夏”,其開國之君“夏禹”雖然乃黃帝玄孫,但其祖父昌意起,未得黃帝姬姓,故夏禹開創的夏王朝未得“萬姓之祖”——“姬姓”,而得“姒姓”。
  •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 “禹為姒姓”,“及禹崩,…… 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從此,夏啟開創了“私天下”。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氏(配女媧)—少典(配附寶)—黃帝(姬軒轅,配嫘祖)—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禹(大禹/夏禹,本名夏後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 (3)“三代(夏商周)”中的“商”,其開國之君“成湯”先祖 契”封於商,賜姓子氏”;故成湯開創的殷商王朝未得“萬姓之祖”——“姬姓”,而得“子姓”。
  •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本名己摰,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壬亥(又名振)—上甲微—報乙—報丙—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南齊、南梁始祖)。
  • (4)“三代(夏商周)”中的“周”,其開國之君“周武王”先祖后稷(棄)“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故周武王開創的周王朝得“萬姓之祖”——“姬姓”,唯周王室繼承了黃帝姬姓。
  •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 雷神(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后稷(本名姬棄,配姞)—不窋—鞠陶—公劉(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西楚始祖)—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夫餘國、高句麗、百濟、吳周始祖)—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力、後周始祖)—周文王姬昌(衛氏朝鮮始祖、曹魏始祖、冉魏始祖)—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隋朝始祖、武周始祖)。

  • 2、“姬姓”作為“萬姓之祖”,為何現在只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僅50多萬?
  • (1)大封諸侯國,各諸侯基本上以 封國封邑之名為姓,從而大大分散了萬姓之祖的“姬姓”數量。
  •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多數分封國以國為氏,諸如魏國王族為姬姓魏氏,齊國王族為姜姓呂氏與偽姓田氏,楚國為羋姓熊氏,秦國為贏姓趙氏。春秋戰國之後多數諸侯國多以被封之地為姓,姓氏合一,例如魏國滅亡後,魏國王族以魏為姓,同理,吳國貴族則以吳為姓。據載《春秋四譜》及《旁行圖》:黃帝的後裔姬發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姬姓封國封邑的後代多以被封之地為姓,就出現了周、魏、吳、魯、胡、閻、令狐等411個姓氏,由此411個姓氏又演變成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相反,姓姬的人卻不多了。
  • (2)秦滅周後,有姬姓改為周姓,極大的分化的姬姓人數量。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公元前256年在位60年)被秦國所撤國之後,周天子遷為家人,其後代始姓周。
  • (3)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李隆基開元年間,因“姬”與“基”同音,為避諱,“姬姓”改為“周姓”,這一來,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 (4)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煩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