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壹现场|公交调度员马聃,志愿服务一干就是20载

壹现场|公交调度员马聃,志愿服务一干就是20载

壹现场|公交调度员马聃,志愿服务一干就是20载

节日期间,加班忙碌的不单单是公交驾驶员,还有幕后的调度员。北京集团客一分公司的调度员马聃就是这样一位节日里加班的调度员。细一打听才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已经陪伴他20多年的身份,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2020年他被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能获得造血干细胞就意味着重生

或许,茫茫人海中走在你对面的人,身体里流动的可能是与你相同的造血干细胞,这便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魅力所在。“20年过去了,没想到志愿者三个字,陪伴了我这么久。”他是马聃[dān],北京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的一名调度员,也是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2020年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2000年,当马聃第一次看着血液从身体里被抽出来,得知自己身体条件不错,可以留一个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他便欣然答应了。同时,他也慢慢了解到关于捐献骨髓的事情,逐渐开始从事相关方面的志愿服务。

在2014年、2016年他先后接到过三次中华骨髓库的电话,有的患者跟自己的血液样本基本吻合,需要配合进行下一步化验,在做了一系列检测之后,被告知因为患者的各种原因手术被终止了。2017年2月一个普通的日子里,马聃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经过多次配型后,他与患者的血液配型10个点全部配上,这意味着他可以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赠给这位患者,也是他下定决心陪伴血液病患者坚强走下去的开端。

捐赠造血干细胞后,马聃并不知道那个受捐者是谁,但他知道那个人还健在,默默地祝福那个生命能恢复健康。

除了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外,马聃还发现捐献者对捐献流程的不熟悉会使捐献过程受到阻碍。于是他主动报名当起了捐献者的心理疏导师,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将每一个环节细化,并与他们分享自己当时捐献的感受。

陪伴捐献者完成捐献过程

“放松点儿,你喜欢哪个球队?”马聃面对男性捐献者的时候总会聊起足球队,仿佛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初次见面的共同话题。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需要连续8小时躺在病床上,吃饭、喝水这些生活需求全部都靠志愿者的帮助,“相比生活需求,我觉得捐献者的心理需求更大。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就会影响血液的流动。”不同的捐献者,马聃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陪伴,两年多时间里,他已经陪伴过10余名捐献者献出自己的爱心了。

机缘巧合,在北京至上海的复兴号高铁刚开通之际,马聃亲自携带一名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送至在上海的患者处,全程参与了此项志愿服务。他说,这是一种信任,心与心之间的信任。同时,他为了给患者节省开支,婉拒了患者提供的飞机票,改成高铁前往,“我自己早出来会儿就行了,干嘛让人家多花钱。”马聃在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也是提前出院,尽量为患者多节省费用,“我希望他们给自己多买点儿吃的,早日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就像血液在身体内的流动一样,马聃一直在为患有血液病的儿童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每个月,马聃都会到海军总院的血液病房陪伴患有白血病的儿童。当孩子们看到绿色志愿者衣服和蓝色志愿者马甲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又来看他们了。“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更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与社会脱节。”多次的陪伴经历,马聃清楚的知道孩子们最需要什么。捏橡皮泥、折纸、下棋,这些看似很平常的游戏,是孩子们对抗病魔时最渴望玩到的。马聃经常陪伴的一位9岁的男孩小明(化名),每次志愿者走进病房的时候,孩子会第一个认出马聃,“马哥哥,你又来看我啦。”“对呀,今天咱们还一起折纸好不好?”平均每月2至3次的陪伴,是他们之间最期待的时刻。

2018年儿童节前夕,马聃在“彩虹计划”中认领了许多孩子的心愿礼物,其中就有小明想要的,同时小明也和他说希望自己也能准备个礼物,亲手邮寄给还在上学的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抗病魔的决心。得知孩子的心愿后,马聃也帮着联系了快递公司,下定决心要帮孩子实现心愿。

从“线下”到“线上”,马聃将自己的志愿服务不断扩大。他去哈尔滨旅行时,结识了当地的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轻妈妈——丽丽。虽然重病给她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这位年轻妈妈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全家人与她一起对抗病魔的情景打动了马聃。

两人加微信后,马聃发现丽丽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出售哈尔滨的特产,他就和她商量可不可以帮她转卖,收入一分不留都转给患者。于是,马聃将此消息告诉了车队的同事,从车队行政队长到驾驶员,只要大家有需要,他都帮着联系。

车队队长佟捷经常从这位患者处购买哈尔滨特产,每次都将金额凑个“吉利数”付给丽丽,因为丽丽每次出售商品时总是给他们出厂价,自己紧赚取少额的运费差价。“我也是希望这位患者能早日康复,凑个吉利数给人家多好。”佟队长表示,爱是需要蔓延下去的,北京606路公交车队虽然距离哈尔滨很远,但希望患者可以感受到这份爱心。

参与志愿服务是会上瘾

在马聃看来,参与志愿服务是会“上瘾”的,他所工作的地点位于回龙观地区,于是他就报名参加了回龙观地区的志愿服务队,担任安全防范的工作。通过10余次进社区的宣讲,给百姓普及防火防盗等内容,也使他积累了不少“粉丝”。有一次马聃在给一个爱心书屋送书时,有位家住紫金新干线社区的大妈认出了他,并对他所宣讲的消防内容熟记于心。欣慰之余,马聃更觉得自己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这个社会需要志愿者,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

“公交本身就是服务行业,也是工作培养了我的服务意识。”身为北京公交人的马聃,将工作中的正能量带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同时也将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反作用于自己的工作。他常说,志愿服务不为荣誉,只要能看到帮助过的人越来越好,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