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把“底”兜得更牢些——廣東仁化縣走訪貧困戶見聞

仁化縣地處粵北,全縣109個村莊中,有33個是省定貧困村。剛剛過去的2019年,這些村全部“脫貧出列”。濛濛細雨中,我們來到該縣北部的城口鎮,走訪剛剛脫貧的貧困戶。

恩村是剛剛“出列”的省定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鄧攸發說,村裡37戶貧困戶都已經脫貧,需要政策兜底的是那些因病致貧的。

我們從整潔的小巷走過,來到蒙書冬家。這是一個四口之家,女兒19歲,患有精神疾病;兒子12歲,正在讀初中。為了能照顧孩子,同時經營5畝地橘子,蒙書冬和妻子商量,自己留在家裡,妻子外出打工。

“醫療救助真是幫了我們大忙。”蒙書冬說,以前每年給女兒看病得兩三千元,現在報銷之後,基本不需要花錢了。家裡4個人都享受低保政策,每人每個月484元,基本夠全家生活費了。兒子上學,還享受每年3000元的教育補助。“我確實很擔心女兒的病。”他說,“但是有這麼多幫扶措施,我對生活不擔心。”

上寨村是城口鎮另一個省定貧困村。全村290戶人家,有26戶貧困戶。這些貧困戶中,連光會家有些“特殊”。他們1983年從湖南遷到這裡落戶,一家人都在林場幹活。不幸的是,2008年連光會得了痛風,十個手指頭關節腫大,幹不了重活。為了看病,前前後後花了五六萬元。

他們一家五口人至今仍擠在1987年修蓋的一間泥磚瓦房裡。他說,“最多的時候,這個房子住過八口人”。現在,父母過世,兩個妹妹出嫁,自己的女兒也成家,家裡留下他們老兩口與兒子。“早就有心翻修房子,但手頭緊,蓋不起來。”連光會說,這是他多年發愁的事。

去年,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他們家蓋起了新房子。政府補貼4萬多元,再加上這些年的一些積蓄,他們與幾戶親戚一起蓋了一棟小樓房,他家住第一層,有100多平方米。老連高興地領著我們去看新居。雖然地上還擺滿了裝修材料,顯得有些零亂,但他滿臉笑容領我們走遍每一個房間,邊走邊講來年的打算。

“我2019年學會了釀玉米酒,年後要擴大生產。”他說,爭取自己把收入搞上去。“不能總等著別人送上門來。即使幫扶政策沒有了,我們也得好好生活。”

在恩村記者還走訪了一個單親家庭。49歲的蒙春清帶著一兒一女生活。丈夫七八年前意外去世,大女兒剛考上研究生,兒子正讀高三。兩個孩子讀書,是她最重的負擔。精準扶貧以來,有了教育扶貧補貼,女兒每年可以領到7000元補貼,兒子上中學也有3000元補貼,她感到“一下子輕鬆了不少”。“家裡經營了六七畝貢柑,我還在附近打零工,每天能掙100元,”她自信地說,“日子是過得去的。”

在仁化縣有關部門提供的材料裡,我們看到好幾個“100%”:全縣為4768名符合參保條件的貧困人員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100%;年滿60週歲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862人100%享受城鄉居民養老待遇;2018至2019學年,全縣建檔立卡學生符合學雜費減免及生活費補貼政策且已落實補貼的有1690人,發放率100%;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108戶,竣工率、撥款率都是100%;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貧困對象100%享受兜底保障政策……

當地扶貧部門同志介紹,這些數據都是一戶一戶核實來的。他們說,把民生的“底”兜得更牢靠些,脫貧成效就能更鞏固一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永剛 江 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