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撫養他們長大成人,我們會遇到很多事情,也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坑。

有些育兒小坑,我們通過看一些文章,聽一次科普講座,或者跌一次跤就能意識到錯了,就可以快速爬出來。

比如:

小坑(1):捏鼻子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有個漂亮可愛的孩子,孩子鼻子扁,有些家長認為捏捏就能變高鼻樑了。

可是當父母知道幼兒的鼻腔黏膜嬌嫩、血管豐富,常捏的話,很有可能會損傷黏膜和血管,導致鼻腔的防禦屏障能力下降,增加被細菌、病毒侵犯的風險後,他就會馬上停止捏鼻子的動作。

小坑(2):不讓孩子吃手

當孩子兩三個月開始,就會進入口欲期,會頻繁吃手,使用各種花樣姿勢吃手。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吃手不衛生,不讓他養成這個壞習慣,於是總是阻止他吃手。

可是,當父母知道孩子這幾個月的時候是通過吃手發展感統系統、提高自我認知的方式,父母就會馬上更改做法,允許孩子吃手了,只是需要勤給孩子洗手,做好衛生工作。

小坑(3)給不到1歲的寶寶喝蜂蜜、吃香蕉治便秘

不到1歲真不能喝蜂蜜,寶寶腸道功能弱,容易感染肉毒桿菌,導致神經麻痺。香蕉大多是催熟的,裡面的鞣酸有很強的收斂作用,不但不能幫助排便,反而會加重便秘。

當媽媽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就能馬上停止給孩子喂這些不科學的東西。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小坑容易發現,也容易意識到。但是,有些育兒大坑,我們在裡面已經很久了,卻依然渾然不覺。有的即使已經知道錯了,知道掉坑裡去了,卻怎麼也爬不出來。

這一篇,就來說一說育兒深坑。

(一)變了味的“快樂教育”

有很多人打著“快樂教育”的幌子,做著失職的父母,對孩子不管教不引導,還美其名曰讓孩子散養,自由發展,充分體會快樂……

孰不知,快樂教育不是隻有“快樂”二字,後面還有“教育”兩個字!

你只取最有利於你的兩個字,忽略你不喜歡的兩外兩個字,然後卻說你是在用“快樂教育”!我想說,這個鍋,“快樂教育”不願意背!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快樂教育,是寓教於樂,讓孩子愛上學習,在快樂中進步和成長。

你不能讓孩子只快樂了,卻沒有成長。

天天看電視玩遊戲,多歡樂,可是孩子能得到多少成長?耽誤了孩子,還不承認,還說你這是追潮流,用先進的育兒方式在養孩子。

真是錯到離譜!

快樂教育,從不拒絕辛苦!它拒絕的是痛苦。

讓孩子盡情放鬆,自由玩耍就是快樂教育?孩子想玩就讓他玩,不想學就不學了,就是快樂教育?

你錯了,這是懶,這是溺愛,這是毫無責任感!

想學好任何一個專長,取得矚目的成就,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都會很辛苦。

快樂教育是讓我們引導孩子正視這種辛苦,充滿熱情和動力地去堅持學習,不斷成長

;快樂教育拒絕的是痛苦,是對孩子心靈上的控制、壓迫、忽視。不管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必須以你想要的方式成長。

快樂教育是你陪著孩子一起前進,你們可以並行,或者你稍微在前面做適當引導,但主動性一直在孩子身上,主要的前進動力也在孩子身上;

而不是你費勁地拉著孩子前進,不去和孩子溝通,如果孩子不樂意,你還會繼續加大馬力,又打又罵拽著孩子前進。

這兩種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你一定做不到真正的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二)變了味的“抗挫訓練”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如何正確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的。

其中提到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朋友的老公,為了鍛鍊他兩歲的女兒抗挫能力,不但大聲責罵她,而且還會體罰,甚至把她關小黑屋。

對此,我非常不認同。

這是變了味的“抗挫訓練”,是父母在給孩子的心理劃上一道道傷疤。不但不能鍛鍊孩子真正的抗挫能力,只能給孩子帶來兩種後果:

(1)安全感極度缺失——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再對父母示弱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安全感會極度地缺失。他會認為在父母面前我也不能完全釋放自己,一旦表現不好,便會受到傷害。所以,既然父母想讓我堅強,那我就不再在你們面前表示脆弱,免得不但沒有得到你們的安慰,還換來再一輪的“抗挫訓練”。

其實,如果孩子只是對父母封閉脆弱,還可以接受。

最可怕的就是孩子對所有人都封閉起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展示他的脆弱,在任何人面前都故作堅強,然後等到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再自己舔舐傷口。那這個孩子活得就太痛苦了,搞不好最後心理健康要出問題。

(2)錯誤地認為這就是表達愛的方式

有個孩子說:“每次聽到爸爸說我愛你,都會感覺傷心和害怕。”原來,這個爸爸每次打孩子的時候,才會說“我愛你”,我是為你好,才打你的。

後來,這個孩子結婚了,換了兩任老公,都被家暴。

她潛意識裡認為“打”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連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她在不斷地推著自己往“被打”的這條路上走。

孩子的這種解讀和認知,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正確的抗挫訓練不是父母特意安排的,不應該來源於父母,而是來源於外界!

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所有的風風雨雨都應該來自於外界的歷練,而不是父母的主動創造!

父母要放下老母雞般的保護姿態,要捨得對孩子放手,信任孩子,讓他獨立去做更多的事情,接觸更多的人,通過學校和社會,來磨練孩子的抗挫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了,父母不但能夠安慰孩子,還能引導孩子勇敢的面對挫折,戰勝困難!

——這才是正確的“抗挫訓練”的打開模式!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三)變了味的“尊重”

現在每個父母都知道了要“尊重”孩子,可是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在尊重孩子,卻不知道自己是在“溺愛”孩子!尊重,在一些父母那裡,變了味,都餿了,卻沒人能聞到,而且還會說孩子越來難管,“尊重”一點兒也不好用!

變了味的“尊重”,比如:

(1)

已經會獨立吃飯、穿衣服的三歲孩子,總是不想自己做,或撒嬌,或哼唧,或發脾氣,讓父母幫忙穿衣服、餵飯吃,父母總是順著孩子的心意,幫他了;

(2)

你六點鐘起床給孩子做好了麵條,結果正在二年級的孩子不愛吃,想吃三明治,於是你把麵條端回廚房,給他再重新做三明治;

(3)

你的孩子信誓旦旦地對你說“我一定會堅持下去的,媽媽,給我報鋼琴課吧,我特別喜歡鋼琴,我會好好學的”,你給孩子報名了,可是學了半年不學了,因為曲子越來越難,他的新鮮勁兒過去了,他覺得辛苦了,他要放棄,你同意了。

以上這些都是變了味的餿了的“尊重”!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也許有人會問:

  • 這樣做不對嗎?
  • 這樣不是尊重嗎?
  • 那應該怎麼做?
  • 什麼才是真正的尊重?

還是同樣的三個場景,如果我們能這樣做,才會真正地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1)

已經會獨立吃飯、穿衣服的孩子,想讓父母幫忙穿,偶爾他想撒個嬌、體會一下被照顧的感覺,我們可以幫忙,讓他偶爾享受一次;

但是如果孩子天天讓父母幫忙,我們就要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孩子,你已經長大了,這些事情你有能力自己做了,媽媽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媽媽相信你會做好的。”

無論孩子是哼唧,還是哭鬧,我們不發脾氣,我們保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慢慢等孩子平靜下來,認識到“即使他哭累了,媽媽也不會天天幫我穿”,他自然就會自己做了,基本這樣堅持兩三次後,孩子就會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

這是尊重孩子,讓孩子提高動手的能力,幫助孩子越來越獨立。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2)

你六點鐘起床給孩子做好了麵條,結果正在二年級的孩子不愛吃,想吃三明治。

此刻你需要與孩子溝通,用合適的方式告訴他類似這樣的內容:

  • 媽媽做飯也很辛苦(要懂得互相尊重);
  • 做了什麼就吃什麼,愛吃的就多吃些,不愛吃的就少吃些(要懂得分寸);
  • 媽媽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要做的事情很多(媽媽不是每時每刻都圍著你轉,媽媽也有自己的世界);
  • 做好的飯菜如果不吃,再另作新的,那是浪費(珍惜糧食);
  • 如果你有想吃的早飯,請前一天晚上告訴我,我第二天早上就會給你做(關注於解決問題)。

這是尊重孩子,同時也是尊重自己。讓孩子懂得感恩,讓孩子有提前計劃的意識。這樣,才是真正的尊重,才能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3)

你聽孩子的話給孩子報了一年鋼琴課,可是學了半年新鮮勁兒過去了,他因為曲子越來越難,覺得練琴很辛苦了,他要放棄。

此刻,你可以用合適的方式告訴他:

  • 媽媽理解你的感受,練琴確實很辛苦(共情);
  • 做事情要有始有終,選擇了就別輕易放棄(毅力);
  • 如果你一個人練琴覺得很枯燥,媽媽可以陪著你一起練(媽媽永遠支持你,做你的後盾)。

我們想辦法讓孩子勇敢地接受這個挑戰,有能力承受這個辛苦,引導孩子繼續堅持。

這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因為這能讓孩子提高抗挫能力,能提高孩子的毅力和堅持力。當孩子學有所成後,孩子的自信心也會水漲船高。

如果輕易地同意孩子放棄的想法, 不但給孩子一次“失敗”的體驗,讓孩子增強一次“我不行、我不能堅持”的自我認知,是很糟糕的事情。

而且將來孩子也許會後悔,也許會埋怨我們為什麼當時不推他一把。到那時,估計我們就會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快樂教育、抗挫訓練、尊重:這三大“育兒深坑”,會把你坑哭

一些顯而易見的育兒小坑,我們一旦意識到,會很快跳出來並且不再重複犯錯;

但是像上面提到的三大育兒深坑,我們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做錯了卻沒有察覺,等到真正醒悟的時候,已經錯了很久,錯了很遠,甚至無法挽回。

希望我們都能及時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式調整,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