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中庸》:最好的智慧,是讓事情做到七分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譽於天下者也。

在《詩經》之中說:“在他們本國沒有人憎惡,在周朝這裡沒有人厭煩,幾乎從早到晚勤於政事,使眾人永遠讚譽”。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上獲得名望的。

《中庸》:最好的智慧,是讓事情做到七分

君子的智慧,是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上通天意,下通人意。那麼天意和人意歸咎於其中,可以總結的智慧是什麼呢?

就是一切適度,不要過於太滿,正所謂貪婪則溢。

曾國藩曾經在家書之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一件事情與其追求做到百分百滿意,不如只追求七分的力度,讓一切有一些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滿,正所謂說物極必反,盈滿則難以長久。

《中庸》:最好的智慧,是讓事情做到七分

在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王浚,他的故鄉就是如今的河南靈寶。

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個人,而且善於用兵,在三國末期的時候,它就是巧用火燒鐵索的計策,平定了吳國,讓三國分裂的局面得以統一。

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功勞,所以在王浚身上,他把這一種榮耀感表達的淋漓盡致,總是自以為。

後來還因此被王渾的父子陷害,又加上豪強的壓制,他內心非常的不平,每一次去見皇上的時候,他都在皇上面前陳述自己戰爭的功勞。

有的時候甚至越說越激動,一轉身還直接走了,也不跟皇上告別。皇上呢,念於他的功勞大,也不跟他計較這一些事情。

後來有一天,王浚的一個親戚範通就對他說:“你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有一些事情令人遺憾,那就是沒有盡善盡美。”

王浚這個時候就疑惑不解的問他:“什麼叫做盡善盡美呢?”

範通誠懇的就說:“你當時凱旋的時候應當請求辭職,安居在家裡面,不要再提及自己的功勞,如果別人說起來,你就說這是皇上的天威聖德,還有諸位將帥的合理合作才有這樣的必然結果,我也沒什麼功勞,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中庸》:最好的智慧,是讓事情做到七分

後來王浚就改變了心態,按照範通的意思去做,那些詆譭他的事情果然就主動的停止了。

一些事情無論是做事還是在與人相處的態度之上,留一些餘地,事情即便是能達到100%,也要留三分,這樣才能更利於保全自己。

而曾國藩就是能把這個智慧發揮到極致的人,曾國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他有幾十萬湘軍,那真的是叱詫風雲。

但是曾國藩的習性裡面有一個特質,就是不斷的反思自我,一旦有站在高位的時候,就有一種戰戰兢兢的心態。

《中庸》:最好的智慧,是讓事情做到七分

所以說曾國藩在這樣一種心態之下,主動的將消弱自己的兵權,他在自削兵權之前,朝廷有人故意跟他作對,皇上也對他起疑心。但是當他自削兵權之後,皇上的疑慮也沒有了,朝廷跟他作對的聲音也少了,反而能夠保全自我。

當時有人跟曾國藩提出,讓曾國藩自立門戶,跟皇上明擺著作對,但是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實力不應該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一種成全和謙讓,才有了自己一生的安穩。

所以君子有自知之明非常重要,這便是《中庸》之中所說的:上通天意,下曉人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