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作為國學啟蒙的入門書籍,三字經可以說是基礎中的基礎

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三字經也註定是精華中的精華

家長一起陪孩子每天學習兩句吧!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正文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註釋

非:不是。

宜:適宜、應當。

何為:能做什麼呢?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為孩子解讀(直譯)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不認真讀書,到年紀大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為家長解讀(擴展)

這四句話是說人們應該從小就認真學習。

戰國時期荀子寫了一部經典之作《勸學》,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

荀子認為學習可以提高、改變人的素質,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增長才幹。

另外,他在《勸學》中用形象深刻的語言闡述了學習應持的態度是:逐漸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不躁。

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等經典詞句流傳至今。

唐代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顏真卿,也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詩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更是將從小不好好學習的後果一語道破,值得後人警醒。

按照傳統的教育理論,十三歲之前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

古人還特別強調背誦

的功夫。如果你有心翻看一下古代文學家的生平,你就會發現他們在幼年時代就可以將很多我們視之為“晦澀難懂的東西”倒背如流了。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現在人們也非常重視孩子早年的智力開發。

從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家裡牆上貼滿的各種學習貼畫,再到高高堆起的各類繪本故事,這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

除了幼年的啟蒙教育外,父母還會要求孩子不斷地學習,不要因為取得一點成績就停下學習的腳步。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方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不會陌生:

方仲永家裡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有一天忽然哭著要書寫的工具。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以贍養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為主題的詩,得到了大人們的讚賞。

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都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哲理都有值得稱道之處。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來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於是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繼續學習。

當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詩作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

又過了七年,仲永已經和平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方仲永的天賦遠遠超過其他人,但是由於沒有繼續學習而最終落得“泯然眾人矣”的結果,淪為千百年來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呂蒙是非常有名的厲害角色。他憑藉赫赫戰功,身居要職,但是學識卻沒有一點長進。

一次,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必須得學習!”

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孫權說:“我不是讓你像文臣那樣博古通今?只是讓你大概都瞭解一下。你說你忙,你還能比我忙?我現在還每天都抽空讀書呢,我覺得讀了就有幫助。”

於是呂蒙開始每天抽時間學習。

有一天,魯肅和呂蒙來聊天,說說當時的一些大事。

魯肅聽了呂蒙的一番話後,驚奇地說:“你現在可以了,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草包呂蒙了!”

呂蒙說:“我也是很有志氣的人,這麼多天沒見了,你就不能再用老的眼光看我了,老兄你為什麼這麼晚才看到我的能力呢!”

後來,魯肅和呂蒙成了很好的朋友。

這就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典故,提醒人們永遠不要放棄學習,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如果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古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


國學啟蒙:解讀三字經(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我們大多沒有方仲永那麼高的天賦,如果連呂蒙那樣學習的決心也沒有的話,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