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司馬昭為什麼要殺嵇康?

布拉格之冬180304215


做人,得在軌道上走著。沒有骨氣難以立身,沒有品行難以立德。歷史上的名人大家,都用手中的筆書寫歷史的沉浮,描繪人生的喜樂,刻畫滄海橫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人文筆精彩絕倫,有人立意高遠,有人才思盪漾。他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我們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今天,我們說說曹魏時期的思想家、音樂家和文學家嵇康。他是一位特立獨行、個性鮮明、不落俗套的大文豪。談論魏晉風骨,嵇康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高度。

出生在今安徽省濉溪縣的嵇康,迎娶了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有了走入上層社會的基礎條件。但他有脾氣,註定是一個官場的失敗者。因他有才華,註定會成為一個文學家。

一封《絕交書》,撐起了他的豪邁人生和不朽品格。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嵇康寫給好友山濤(字巨源)的一封信。在這封書信中,嵇康向好友山濤分析了自己與當時官場的“八字不合”和格格不入。

常言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個人在幹什麼,不代表他就能幹好什麼,也不代表他喜歡什麼。

嵇康牴觸官場,不能和當時的那股子風氣同流。一開始,他的內心就溝壑縱橫。

儘管嵇康的好友王戎曾說,自己和嵇康一起在山陽居住了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不喜不悲,不是無喜無悲。不喜不悲其實是大喜不喜、大悲不悲。

果然,面對司馬昭,嵇康表現出了極其強烈的厭惡情緒。

早年,嵇康生活清貧,日子恓惶。一次,他和好友向秀在家門口打鐵。就在這時候,潁川的豪門公子鍾會來訪。鍾會在司馬昭手下混得風生水起,像模像樣。一看是這個傢伙,嵇康埋頭打鐵,不去理會鍾會。

鍾會忍者怒火,等待許久,準備折身而返。

“何所聞而來? 何所見而去?”嵇康這時候發話了。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尷尬的鐘會瞬間憤怒。說罷,他憤然甩袖離去。

敢惹大將軍司馬昭的紅人,厄運一點一點逼近嵇康。

在嵇康那裡吃了一鼻子灰,鍾會給主子司馬昭打起了小報告。“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心懷鬼胎的人往往喜歡聽鬼話。

鍾會這麼一說,司馬昭心裡很不舒服。

“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 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鍾會又補上一刀,完全把嵇康當做了司馬昭的“假想敵”。

作為當時的文人領袖,嵇康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有著驚人的號召力。雖然不參與政事,但是因為姻親,他和曹魏相對親近。而對司馬家族的本能疏遠,又在鍾會的離間之下,溝壑越來越大。

嵇康完全被列入了司馬昭的黑名單。

既然不能為我所用,不如提早幹掉。司馬昭不願意看到嵇康成為他的絆腳石。

貪權的人往往是心底陰暗的人。在鍾會的挑唆之下,殺死嵇康的念頭在司馬昭心中迅速生長。

嵇康離枉死,只差一個噱頭。

到了景元四年(263年),與嵇康相識的呂巽和呂安兄弟倆鬧出了一場矛盾。哥哥呂巽迷姦弟妹徐氏,兄弟二人反目。這時候,嵇康出面調停。他勸呂安不要把哥哥告到官府,以免損害家族的顏面。

就在這時候,哥哥呂巽卻擔心事情某一天敗露,弄得自己身敗名裂。他乾脆先發制人,一紙訴狀先把弟弟告給官府。呂巽誣告弟弟呂安不孝。不孝是曹魏時代的重罪,呂安便被捕。

簡直豈有此理!看到友人無辜入獄,嵇康出來作證。

善良有時候是有情人的宿命。

鍾會知道這件事情後彙報給了司馬昭。嵇康變成了成了汙衊他人的惡徒。

那時候,皇帝曹髦有名無實,形同傀儡。軍國大事實際上都掌握在司馬昭手中。

幹掉手無縛雞之力的嵇康,司馬昭甚至不需要動一根指頭。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三千手無寸鐵的讀書人也攔不住無冕之帝司馬昭。就這樣,一代文豪嵇康,就在一曲《廣陵散》之後,曝死街頭。

權力的魔性在於讓有些人上癮,讓有些人卑微,讓有些人無所適從。作為嵇康生命的最後寄託,《廣陵散》縈繞在無數有志之士的心頭。

嵇康走了,風骨卻永遠留了下來。


文蹤旅跡


嵇康,“竹林七賢”之一,人長得帥,還有大才,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過著閒雲野鶴的隱士生活。就嵇康這樣一個閒雲野鶴的隱士,萬萬沒有想到司馬昭最後將其殺死。那麼,司馬昭為什麼一定要殺死嵇康,其中到底有什麼隱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探究歷史真相。

嵇康自幼聰慧過人,博覽全書,博採眾長,並且人還長得特別帥。這樣一個有才的美男子,註定了他不凡的一生。果不其然,在他成年後,他就迎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嵇康崇尚老莊,放蕩不羈,愛自由,嚮往隱居的生活,喜歡修煉養性服食內丹,彈琴吟詩。後來,他就辭官不關,跟他的竹林兄弟們彈琴飲酒作詩,不亦樂乎!

在司馬昭掌權後,想請嵇康為自己的幕府屬官。這個嵇康聽說後,就撒丫子跑了,躲避司馬昭的徵辟。司馬昭則死心不改,又派鍾會去請他出山,遭遇了嵇康的冷遇。司馬昭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嵇康的這一鬧,招致了司馬昭和鍾會的忌恨!

後來,呂巽迷姦了弟媳,他的弟弟呂安想狀告呂巽。作為呂安好友的嵇康出面調解,勸解呂安家醜不可外揚,而呂巽反誣呂安“撾母”不孝,呂安被抓。嵇康看不過去,為呂安出頭。鍾會與嵇康有隙,趁機中傷、陷害嵇康。於是,司馬昭趁機將嵇康給斬首了。

司馬昭之所以一定要殺死嵇康,主要是因為他不滿嵇康的不識時務,忌憚嵇康的影響力!嵇康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是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在社會曬上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像這樣的一個文壇領袖,司馬昭一心想著收為己用,為自己效力。然而,這個嵇康卻不識時務,屢次拒絕了司馬昭的邀請,招致了司馬昭的忌恨。

再加上嵇康迎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屬於老曹家的人。他不為司馬昭所用,這樣司馬昭非常忌憚嵇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擔心他成為自己篡奪曹魏政權樓上的絆腳石。於是乎,在鍾會的誣陷下, 趁機將嵇康殺了,以絕後患!

在嵇康行刑當天,3000名太學生為他請命,請求朝廷赦免了他,但朝廷沒有同意。臨行刑時,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時間還早,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在他彈完琴後,他嘆息:“《廣陵散》要失傳了。”,嵇康一個閒雲野鶴的隱士,沒招誰沒惹誰,最後落得一個被殺的下場,只能說嵇康活得太有風骨了,“不識時務”!


密探零零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諺語讓大家對司馬昭耳熟能詳。但司馬昭還殺了一個看似與他毫無瓜葛的文人嵇康,這是怎麼回事呢?要探明其中的深意,我們應先對兩個人物有所瞭解。

司馬昭,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中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內)人。他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而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人。他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是當時的文人領袖。嵇康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廣習諸藝,又喜愛老莊學說。據說他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後來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不過嵇康後期隱居不仕,屢拒為官。最後,他因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鍾會確實是害死嵇康的直接推手。鍾會早年極其崇拜嵇康,曾為了讓嵇康看看自己的文章而把寫好的作品從牆外丟進去。後來鍾會帶著一大群人再度拜訪,專心打鐵的嵇康卻沒好好搭理他。奇行高節的嵇康讓鍾會顏面掃地,鍾會便對嵇康懷恨在心。

鍾會緊盯著嵇康,發現一點問題就趕緊抓住機會落井下石。他在司馬昭面前大肆羅織嵇康的罪名,最終把嵇康推向屠刀。但這其實不是嵇康被殺的主因,鍾會的所作所為僅僅是一個極具迷惑性的煙霧彈。嵇康被害的關鍵還是在司馬昭,司馬昭要是不起殺心,那鍾會說什麼也沒用。

嵇康屬於和司馬昭對立的一方。嵇康屬於支持正統的文人,而司馬昭是意圖篡位的亂臣賊子。嵇康主張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實際上就是表現對司馬昭乃至整個司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裝虛偽的蔑視。他所有與主流相悖的言行幾乎都是在撕扯司馬氏假仁假義的外衣。套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別人都假裝正經,我只好假裝不正經了。”

當時司馬昭是魏國大將軍,久聞嵇康的大名,於是備厚禮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嵇康聽說司馬昭要他出仕為官,於是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仔細想來,這和當初司馬昭的老爸司馬懿躲避曹操的徵辟何其相似呢?可惜司馬昭沒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便對嵇康懷恨在心。嵇康扯了司馬昭的遮羞布還不接受招安,司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而就在這段時期,同為竹林七賢的嵇康好友山濤升了官。山濤好心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但當時司馬昭奪權之心人人皆知,嵇康一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說什麼也不輔佐司馬昭。他還給了好友一封長信,後人稱之為《與山巨源絕交書》。

作為文人領袖,嵇康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司馬氏,實際上給司馬氏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領頭羊都這樣不支持當權者,其他文人多多少少都會對司馬氏產生別的想法。這對於急於加強自己控制力進而篡位的司馬氏來說,嵇康實在是可惡至極。

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成為了嵇康被殺的導火索。與嵇康交好的呂巽、呂安兄弟反目,呂安被哥哥指控。嵇康堅信呂安無罪,主動為他作證。結果鍾會抓住這點,說嵇康替朋友做偽證。司馬昭因此大怒,下令殺了嵇康。事後,司馬昭也後悔,可是為時已晚,人死不能復生。

可以說,嵇康最後是死在了小人手上。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這些小人,以自己的度量揣測他人,極盡手段發洩自己的情緒,最終傷人傷己,鍾會是,司馬昭也是。


鄧海春


嵇康,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竹林七賢之一。說起嵇康,大家都會想到廣陵散,絕世名曲,隨著嵇康的人口落地,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司馬昭要殺嵇康,有兩個原因。第一,嵇康的身份非常特殊,大家都只直到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卻不知道嵇康娶了曹操的長孫女,是不折不扣的曹魏宗室成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想要取代曹魏已經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作為曹氏宗族的成員,嵇康自然是在司馬昭的黑名單中。

第二,嵇康作為當時名士的代表,天下文人所崇拜的對象,在士人之間有著巨大的號召力。但是嵇康對於司馬昭,一直採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你要讓我做官,我就跑去隱居,跑去打鐵,然後還順手寫了一篇絕世文章《與山巨源絕交書》,然後在加上鍾會和呂安等小人一直在司馬昭面前告狀。司馬昭正愁找不到機會收拾嵇康,逮到這個好機會,自然是不會心慈手軟的。

以上兩點,任何一點都足以至嵇康於死地,更何況嵇康兩點都佔了。因此在司馬昭眼中,嵇康都是非死不可的。


小鎮月明


關鍵是嵇康與司馬昭思想不一致,他扯了司馬昭的遮羞布還不接受招安,司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嵇康屬於看司馬昭不爽的一類人,他主張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實際上是對司馬昭乃至整個司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裝虛偽的蔑視,他所有與主流相悖的言行也都是在撕扯司馬氏假仁假義的外衣。套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別人都假裝正經,我只好假裝不正經了。這自然也會令司馬昭不爽。

嵇康有過兩次拒絕出仕的反招安舉動:一是司馬昭讓他當官他不當,找地方躲了起來;二是山濤舉薦他不買賬,還慷慨激昂地寫了封絕交信。作為曾經志同道合的老友,山濤應該清楚嵇康的三觀和性情,這個自取其辱的舉薦著實令人費解。更為弔詭的是,山濤很可能將這封信拿給了司馬昭看——裴注三國志引《魏氏春秋》中說,“大將軍(司馬昭)聞而怒焉”,說明他知道信的具體內容。而一封數落自己的私信山濤不大可能隨便給人看,除非向主子彙報。不排除這次舉薦源於司馬昭的授意。

此事最受刺激的其實不是山濤,而是司馬昭,因為嵇康拒絕的是他司馬家的職位,絕交信也處處戳到司馬昭的痛點。不能招安為我所用,那就殺之以絕後患,這是司馬氏一貫的處事風格。嵇康擁躉眾多,影響巨大——臨刑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死後“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司馬昭無論如何放心不下。而嵇康曹家女婿的特殊身份——他老婆是沛王曹林的女兒,也讓司馬昭如鯁在喉。

司馬昭牽強附會的殺人理由也證明了這一點:呂巽誣陷弟弟呂安不孝,嵇康為呂安辯護了幾句就被一併收監。這時鐘會趁機推波助瀾,說嵇康“害時亂教”,把他比作歷史上兩個非主流的教科書式人物——華士和少正卯,並誣陷嵇康想幫毌丘儉謀反。上升到性質問題,嵇康是無論如何活不成了。

鍾會對嵇康的死確實沒起好作用,奇行高節的嵇康曾讓他顏面掃地——當年鍾會慕名拜訪,專心打鐵的嵇康沒好好搭理他,他不會錯過這個落井下石的機會。但這不是嵇康被殺的主因,關鍵還是在司馬昭,他要不起殺心誰說什麼也白搭。


路衛兵


政治需求,以及間接的個人恩怨。

1、嵇康本是曹操的孫女婿,擁護的是曹魏政權,司馬昭掌權以來,嵇康也開始作,不怎麼愛鳥司馬昭。

比如: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

又比如: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

這是要打司馬昭的臉,一路打到底呀。雖然政治意向不同,但此時的司馬昭也沒有什麼好的理由殺他,只是為以後嵇康身死埋下伏筆。

2、嵇康與鍾會的矛盾。

鍾會作為司馬昭的心腹,一次去拜訪嵇康,想博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士,但是卻吃了閉門羹。

一步讓座,而不行禮,冷言冷語:“何所聞而來?何所聞而去?”

這時候鍾會也怒了,回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二人矛盾就此埋下。

後來牽涉到呂安一案當中,鍾會就從中挑撥,司馬昭不管誰對誰錯,直接就把嵇康給剁了,可能嵇康也涉嫌謀反,但是沒有史料記載。


笑嘗歷史百態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公元二六二年炎夏八月,一位巖巖如松、巍峨若玉,年僅三十九歲的年輕文人,神情木然而又飄逸地走向司馬昭設置的刑場。臨刑前,他悠然地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此曲從此成為絕唱。

這位年輕人,他的名字叫稽康。他是人們熟知的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

人們不禁要問,司馬昭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人?這個人罪大惡極嗎?

三國之後的那些年代,先是曹丕以魏代漢,到正始年間,司馬家族經幾十年的韜光養晦,蓄謀了高平陵政變,支撐曹魏的大將軍曹爽被殺,隨後已經淪為高貴鄉公的末代皇帝曹髦也被司馬昭弒殺,曹魏政權已名存實亡。

魏晉易權之際的政治風雲變幻,充滿了陰險詭詐,腥風血雨。在政治鬥爭中,無論官場還是士林,人人都朝不保夕,無所適從。於是出現了一批遠離政治,蔑視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清談玄學為本的文化人,其中的"竹林七賢"(稽康,阮籍,向秀,山濤,劉伶,王戎,阮咸)最為出名。

作為"竹林七賢"之首的稽康名氣最大。這位彈琴吟詩,遊心太玄,取向莊子,打鐵洛陽而身長七尺的美男子,因為無視司馬家族的權威,蔑視官場的陰險虛偽,終於在寫了兩封絕交書之後,被司馬昭以"不孝"的罪名判決死刑。

稽康的兩封絕交書,一封是寫給好朋友山濤的。山濤字巨源,這封絕交書叫《與山巨源絕交書》。原因是山濤不想在司馬朝庭裡做官了,好心推薦稽康來頂替他。誰想稽康不僅不領情,反而認為山濤害他,要與他絕交。這封絕交書寫得很長,內容無非說,你不想做還讓我來做,你是害我呀,很不夠朋友,我和你拜拜了。

就是這樣一封絕交書,由於稽康的名氣很大,很快傳到了司馬昭的耳朵裡,再被鍾會在司馬昭的跟前讒言:這是大不敬啊,此人有謀反之心。於是司馬昭起了殺雞警猴之心。

稽康的另一封絕交書,則是司馬昭殺他的藉口。這封絕交書是稽康為朋友呂安打抱不平,寫給呂安的哥哥呂巽的。呂巽和呂安兩兄弟都是稽康的朋友。這呂巽欺霸弟媳婦後,反而惡人先告狀,告呂安不孝。稽康氣憤不過,把呂巽痛罵一通之後,堅決絕交。

誰能想到,司馬昭早有殺稽康之心,正愁找不到藉口。稽康的這封絕交書,竟然為"不孝"的呂安辨護,當然也是"不孝"之人。司馬家族正在標榜名教,鼓吹孝道,豈能容你如此作為?背後的真實心態,其實是你稽康無我司馬,我便無你稽康。孝道只是幌子而已。

日光炎炎,鬼頭刀之下,一顆年輕智慧的頭顱落地,也許還有《廣陵散》的餘音吧?



一夫82


首先,司馬氏本是篡立,晉朝江山是從曹魏手裡奪來的,因此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粉飾輿論,倡導禮教,大談仁孝。對當時的名士望族進行了打壓和拉攏,對於不合作者大肆殺戮,製造政治高壓。這就是嵇康所處的政治環境。

其次,嵇康與魏宗氏婚,也就是說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司馬篡曹,他作為曹氏外戚,自然是監控打擊的對象。

自身性格來說,嵇康喜談老莊,愛好玄學養生,越名教而任自然,講究真名士自風流,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們這種倡導,與當時司馬氏的統治者提倡的禮教顯然是一種變相的不合作。孫登曾經評價嵇康:“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對嵇康的前途提出了擔憂。事實上嵇康確實比較倔強,山濤推薦他去當一個官職,他認為這是對他個人意願的強烈違背,為官束縛了他所追求的自由,其實就是不願當晉朝的官員。而且他憤然寫了歷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絕交。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得罪了當時皇帝的紅人鍾會。昔日他和向秀在大樹下打鐵,鍾會去拜訪他,他不為禮,鍛而不綴,就是說當朝權貴去拜訪他,他愛理不理,繼續打鐵,鍾會臨走的時候他才問了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也來了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其實是表達了他對嵇康倨傲清高,不與當局合作的不滿。果然,回朝後他就向皇帝進言,說嵇康才華高又不合作是個禍害,而且汙衊他曾經參與謀反。司馬昭本來就對他這個魏宗室的外戚有所猜忌,這下謀反的罪名觸動了皇帝的殺心。於是被刑于東市,孫登所言,竟然一語成呈讖。


亮亮學文學


\t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並且率領宮人300餘人討伐。

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為魏元帝。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後世又稱嵇中散。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為魏晉時期文人團體“竹林七賢”之一。

後因捲入朋友呂安的訴訟而入獄,權臣司馬昭忌憚他的言論影響力會威脅司馬氏政權,在鍾會的建議下將其處死。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民間巨大的影響力足以動搖司馬家族的統治,消除輿論的威脅,消滅造成輿論的人,是統治者慣用的手段。嵇康雖奇才偉岸,龍章風姿,無奈生死由人!悲哉!


百足之蟲之阡陌


司馬昭殺嵇康是因為嵇康不給司馬昭面子,司馬昭是魏國大將軍,嵇康是個“不尿”領導的狂士,司馬昭覺的嵇康是個人才,屢昭嵇康出仕為官,但嵇康斷然拒絕,狂妄不羈的嵇康因此得罪了司馬昭。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嵇康捲入了一場官司,司馬昭認為嵇康替朋友做偽證。司馬昭因此大怒。這時鐘會乘機報復嵇康,因為嵇康之前得罪了鍾會,鍾會趁機落井下石,陷害嵇康,幾件事情的疊加影響,讓司馬昭殺了嵇康。事後,司馬昭有點後悔了,可是已經晚了,人死不能復生。


(司馬昭)

一、嵇康,做人不要太狂妄。

嵇康是魏國後期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是曹操曾孫女女婿,也是“竹林七賢”成員之一。

竹林七賢是由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組成的“小團體”,這七個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當時司馬昭是魏國大將軍,久聞嵇康的大名,於是備厚禮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嵇康聽說司馬昭要他出仕為官,於是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仔細想來,這和當初司馬昭的老爸司馬懿躲避曹操的徵辟何其相似呢?司馬昭沒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對嵇康懷恨在心。

後來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升官了,他就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當時司馬昭篡魏之心人人皆知,他想籠絡人心,也想讓嵇康出山,但嵇康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說什麼也不輔佐司馬昭。


嵇康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信中拒絕了山濤的薦引,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說自己性情懶惰散漫,不堪約束,堅決拒絕出仕。據說司馬昭聽說後,恨的牙癢癢,叔夜啊叔夜(嵇康字叔夜)看你犯到我手中!咱們走著瞧。

二、嵇康得罪鍾會。

鍾會是鍾繇之子,也是官二代,鍾會在滅蜀國時,是鎮西將軍,後來造反被司馬昭殺了,這當然是後話。

鍾會從小就很聰明,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小夥子春風得意,官運亨通,典型的大少爺派頭,但是嵇康不尿他,別看鍾會得瑟,在嵇康面前老老實實的,嵇康從不買他的帳。

有一次,鍾會又去拜訪嵇康,當時嵇康有個愛好,就是喜歡打鐵。嵇康正和好友打鐵,鍾會去了,站在旁邊就看,嵇康也知道鍾會來了,就是故意不理他,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的意思是說,你聽到了什麼而來,你見到了什麼而去?鍾會答,我聽到了所以來,我看到了所以去!

換句話說就是,嵇康:看什麼看,鍾會:看你咋了?不服氣啊!當時鍾會小心眼,就記恨上嵇康了。

三、嵇康捲入了一場官司。

這場官司是這樣的:呂安和呂巽是異母兄弟,他倆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他哥哥呂巽是司馬昭的長史,景元三年(262年),呂巽看上弟媳美色,灌醉呂安的妻子徐琅後,迷姦了她,當徐氏清醒後,羞愧難當,自縊而亡,呂安將之告到官府,同時也把這事告訴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嵇康。

呂巽求嵇康為自己斡旋。嵇康覺得兩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於是勸呂安家醜最好不要外揚。由於嵇康的出面調停,呂安終於撤訴。誰知呂巽怕受人於把柄,遂反誣呂安不孝。司馬昭於是將呂安拘捕下獄。嵇康受到了牽連,司馬昭認為嵇康做偽證,也把嵇康拘捕入獄。本來嵇康也夠不上死罪,是鍾會乘機陷害嵇康,

鍾會: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鍾會意思是說,嵇康有臥龍之才,既然公不能用,留著他也是一個顧慮,不如趁早殺了他。於是司馬昭下令砍了嵇康和呂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