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康熙初年湖廣填四川時期,江氏家族由福建遷移至磁器口。作為制瓷世家,江氏家族依託磁器口青草坡的豐富資源以及自身精湛手藝,成為了沙坪窯瓷器的開山鼻祖。自此,磁器口的陶瓷產業,繁盛延續近三百年……


建文帝三次隱逸之地

古樸氣息的石板路,錯落有致的吊腳樓,摩肩擦踵的人群,沙坪壩的磁器口古鎮,早已成為了外來遊客的必遊景點。到過磁器口的人,都知道古鎮的麻花、毛血旺、雞雜,但磁器口因何得名,是否與瓷器有關,卻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


躲開擁擠的人潮,遠離街巷的熱鬧喧囂,穿過條條街巷,拾階而上,位於磁器口馬鞍山頂的磁器口后街,是一處別樣的靜土。轉角處,一座現代與古樸共存的重慶記憶博物館,正安靜地佇立於此,靜靜地訴說著關於磁器口曾經的故事……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古樸氣息的石板路

磁器口位於嘉陵江下游處,巍巍的歌樂山脈蜿蜒曲折,在靠近磁器口江畔時漸趨平緩,其餘脈白崖山山腳出現一片平地,形成了一處回水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過去,磁器口取白崖山名,為白崖場。西魏時期,佛教傳至川東,佛教徒在白崖山上開始建立寺廟,稱為白崖寺,又稱寶輪寺,一時香火興旺,各路香客雲集。加之水路交通發達,促進了白崖山腳下的工商業興盛,白崖場逐漸繁華熱鬧起來。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磁器口的後山,有一座重慶記憶博物館


時至宋、元、明更替之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而白崖場地處偏僻,遠離戰火,相對穩定。於是,大量川東難民避亂白崖場。白崖場民居增多,依山傍水出現了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石板梯坎路,路兩旁各類民房客棧、吊腳樓鱗次櫛比,造就了今日磁器口古鎮的獨特景象。


明初靖難之役後,敗出朝廷的建文帝削髮為僧,與少許隨從逃出南京,藏隱於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長達四十餘年。其中至少三次隱逸於白崖寺中。白崖山因此更名為龍隱山,寶輪寺也獲“龍隱禪院”別稱,白崖場也稱龍隱鎮。至今,在寶輪寺的大殿樑上,仍保留有“大明宣德七年歲次壬子十二月九日甲戌修造”的墨書題記。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隨著航運業的發達,明代中期,龍隱鎮名聲四播。當時社會逐漸穩定,經濟不斷髮展,龍隱鎮人口迅速增加,嘉陵江已成為溝通川西和川東的重要通道,大批貨船停靠龍隱鎮碼頭,各種生產物品、日用雜貨在此集散,一個重要的商埠正在龍隱鎮形成,而在這往來貨物之間,磁器口的名特產品——瓷器,更是名聲漸大。


磁器口制瓷鼻祖的江氏三兄弟


磁器口與瓷器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東漢時期,磁器口已開始製作陶瓷。地處歌樂山山脈東麓的青草坡一帶,以砂岩風化而成的石灰性較弱的灰化黃土壤,以及岩石風化為土壤過程中的殘積土為主,附近擁有有大量含煤量較低的小煤礦,和石英石、白雲石、石圭石、白礬土、白泡石、黃色粘土等制瓷的原材料,是相當豐富的制瓷資源。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過去的磁器口碼頭


歌樂山上有可觀的薪柴,隔壁的渣滓洞還有燒陶瓷的煤炭,均可作燒製陶瓷器的燃料。一旁的清水溪、鳳凰溪有流水,可作為水車的動力碾壓粘土。因此,臨近歌樂山的磁器口,彷彿是一個天然的瓷器生產地。


時至明末,戰亂頻發,四川人口銳減,龍隱鎮也人煙陡散,被毀殆盡,寶輪寺香火殘存,清政府便以獎勵和其他優惠措施,招徠他省人口開發四川。《清文獻通考》卷十九記載,“各省貧農攜帶妻女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出現了人口大遷移的局面,也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湖廣填四川”。其中,來自福建汀州連城縣孝感鄉江氏家族的江生禮、江生鮮、江生鮑三兄弟,也一起來到了四川。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過去的磁器口碼頭


當時,江家三兄弟拖著一大家子人走到龍隱鎮時,一家老小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已無力舉足北行。於是,三兄弟抱著碗插上稻草標沿街叫賣。某天,江氏兄弟的老二,偶然在路邊得一白鬍子神仙指點,江氏家族遂落戶到磁器口青草坡,開辦起了窯廠,從此竟發家壯大起來。


這民間傳說雖聽起來玄乎,但也不無道理。要知道,福建歷來是我國制瓷業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建窯和德化窯聞名於世,江氏家族的制瓷手藝當然也不容小覷。而擅長製作福建德化白瓷、青花瓷的他們,最後選擇在青草坡一帶“重操舊業”、開窯燒瓷,或為理所當然。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磁器口燒製出來的瓷器


依託地理位置的先天優勢以及家族制瓷的絕佳手藝,江氏家族的制瓷作坊逐漸發展,併成為了磁器口地區最大的瓷器工業。同時,在江氏家族制瓷工藝的影響下,其他陶瓷廠也紛紛在此聚集,產品如榨菜壇、泡菜壇、大平底敞口器蓋、罐、缸、缽、壺等生活用瓷器,量大質好,為此,還開創出一個日後影響巨大的日用瓷品牌——沙坪


被瓷業改變的集市碼頭

隨著沙坪窯聲名鶴起,磁器口很快成為川東民用瓷器的重要出產地。據《巴縣誌》記載:“土瓷以龍隱鄉為著,瓷器口碗廠坡並以此得名。尤為鄉民樂用,遠道來此販鬻者,往往不絕也。”從磁器口產出的瓷器,北至陝西、南充、遂寧,西至宜賓,向東出川到達湖北等地,規模空前,供不應求。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磁器口燒製出來的瓷器

在那個以水運為主的時代,磁器口作為繁茂的商業市集和轉運碼頭,便成了沙坪窯的重要銷售與中轉口岸。當時,所有瓷器產品必須通過磁器口裝船外運。但是,青草坡是荒野之地,到磁器口沒有大路,瓷器需僱請當地村民,以扁擔、繩子、籮筐、背篼等簡單工具,用男挑女背的人力方式,經馬桑嵐埡,上正北路,運到磁器口街上鋪面或嘉陵江河邊裝船外運。


為此,江氏家族特地制定了“下雨打爛碗要賠,天晴打爛碗不賠”的運瓷行規。這行規與傳統思維不一樣,是為了提高傭工自覺性,減少不必要的損耗,而特意設立的。江家認為,天晴的時候,運送瓷器的工人跑得很快,摔碎了瓷器就可以不賠錢;但是越是雨天越是該小心的時候,卻摔碎了瓷器,工人就必須賠錢了。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可以說,沒有磁器口這個大碼頭,就沒有沙坪窯瓷業的繁榮與發展。同時,也因為磁器口的碼頭效應,反過來促進了青草坡陶瓷業的飛速發展,瓷窯規模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產、運、銷一條龍的陶瓷產業。


漸漸地,隨著瓷器貿易的興盛,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磁器口的主要產業。乾隆年間時,民間更是將龍隱鎮稱為“磁器口”。據史料記載,首次以官方公文形式明確出現“磁器口”,是在乾隆中期重慶府巴縣衙門的一條告示中,可見,磁器口較為正式的官方稱謂是磁器鎮,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許多文人所著文章裡,也稱磁鎮。但在民間語境或說民間口語裡,又被稱作瓷器口。這一點小改動,源自古人對於字句的考究。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磁器口燒製出來的瓷器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磁器口燒製出來的瓷器


重慶著名文史專家林必忠先生認為,在當時,磁與瓷兩字是通假字,但是,“瓷”僅只是單一的詞彙,而“磁”字的意思更多,既有瓷意,也包含制瓷所需材料。因此,磁器口最為準確的涵義,是制瓷產地與瓷器銷售口岸。


青草坡的江氏家族碗廠,就這樣從康熙年間開始代代相傳,沿襲八代,至20世紀70年代磁器口瓷器的生產銷售基本衰亡停止,持續了三百餘年。


如今,在磁器口的小街上行走,雖已不見陶瓷產品的蹤跡,陶瓷業也已徹底從磁器口的歷史裡消隱。但是,在磁器口後山上的重慶記憶博物館裡,還依然保留著曾經的些許經歷,還能窺見一絲曾經碼頭繁華的端倪,捕捉到江氏家族的流光碎影……


如果你收藏有三百年前磁器口生產的瓷器,現在就發財了

如今的磁器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