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

歷史逸聞

格律是把漢字按照四聲劃定平仄,並按照粘替相承的馬蹄式的一種詩詞創作形式。

古代漢語分成平上去入四聲,除了平聲字外,上去入都是仄聲。現代漢語按漢語拼音方案為準,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以前通用《平水韻》,現在常用《中華新韻》,實行雙軌制,但新舊韻不能同時一起用。舊韻寫律詩,首句若押韻,則可以用鄰韻,新韻不允許。

學習格律詩詞,首先要學習古體詩。寫好古體詩後,再根據格律慢慢套上去,這樣就可以寫好律絕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格律只是一種形式,好的主旨好的意境才是最主要的。

律詩的平仄規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減少二字。可以買一些格律方面的書籍慢慢學習。

要寫好律詩,先要學會對仗,因為律詩中間兩聯需要對仗。對仗的要求是平仄相對,詞性大致相同,意義相關。當然,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或者兩種說法是不能作對的,那叫合掌。

做詩叫做吟詩,即要用口唱出來;寫詞叫做填詞,即按照規定的詞譜,根據平仄、意群和韻腳,逐字逐句填上去。一般一張詞譜有幾種格式即變格,那也是允許的。有些詞譜中允許加襯字,如《憶江南》,《卜算子》,《武陵春》等。詞中也須對仗,如《憶江南》,《水調歌頭》,《滿江紅》,《臨江仙》等。詞中對仗可不依平仄,可同字相對,較律詩寬鬆一些。

多讀,多看,多寫,多練,是學好格律詩詞的根本。工多藝熟,熟能生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穫。

祝你成功。


綺閣書生

這篇回答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格律。


我一直致力於詩詞格律的簡化研究,也曾幫助不少人在一天之內掌握格律技巧,所以對自學格律這方面比較有心得。如果你是零基礎,那更好不過

我之所以強調零基礎,是因為有許多人學格律都是通過教材,而如今大部分教材都是給你幾個公式去背,這樣很容易一頭霧水,失去學習的興趣,也難怪有不少人會抵制格律。

在學習格律之前,我需要你忘掉那些公式,用另一個角度重新看待格律。在此我可以先打一劑定心針,格律是很簡單的基礎知識,沒有什麼難度



什麼是格律詩

格律詩,也叫近體詩。

從體裁上分為絕句律詩,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八句以上稱排律,比較少用)。

從字數上,分為五言七言,也就是一句五個字或七個字。

不管是律詩或排律,除了首尾兩聯,中間都須對仗。

什麼是平仄?

分清平仄,這是格律的第一步,初學者我只建議用中華新韻

在新韻中,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就這麼簡單。



什麼是押韻?

押韻是詩的基本條件。只要符合押韻,即使不合格律,還可以算古體詩。

在格律詩中,偶數句統一押平聲,也就是說句子最後一個字必須用平聲;除了首句可押平、押仄之外,

其餘單數句必須押仄聲

舉個例子:

《閨人贈遠》唐·王涯
花明綺陌,柳拂御溝
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

以上一首詩中,,都在偶數句,押平聲;在首句,此處是作平聲押韻,也可以作仄聲不押韻;在第三句,必須用仄聲不押韻。

如何判斷是否押韻?

押韻的標準是由韻書制訂的,如今寫詩只用平水韻

新韻,我們由新韻入手即可。


這個是新韻十四韻表,只要韻尾符合要求即可押韻,十分容易上手。

學到這裡,恭喜你已經掌握一半了,接下來我們繼續瞭解平仄的規律。

平仄的規律

這部分有不少人認為是最難的,其實都是被所謂的公式誤導了,我們不用去背公式、不背公式、不背公式,重要的事說三遍

我們只需要看第二字是平是仄,就知道整首詩的基本平仄了,就這麼簡單。舉個例子,以往都是介紹古詩的格律,今天我們從寫詩的角度來介紹格律。

我們隨便起一個主題,重陽

茫,平—仄—平

注意加粗的雙數字,字是平聲,字就是仄聲,字又是平聲,平—仄—平,這是有規律交換變化的,我們稱為相錯。首句最後的

字押ang,已經限定了押韻,我們看看第二句怎麼對。

茫,平—仄—平
霜。仄—平—仄

我們依舊看雙數字,上句是平—仄—平,下句就是仄—平—仄,這叫相對字也和字押韻,接下來看第三句。

茫,平—仄—平
霜,仄—平—仄
起,仄—平—仄

可以看到,第三句雙數字的平仄和第二句是一樣的,這叫相粘,由於是第三句,那麼末字肯定得是仄聲。那麼第四句怎麼寫?沒錯,就是和第三句相對

茫,平—仄—平
霜,仄—平—仄
起,仄—平—仄
陽。平—仄—平

平仄的規律就這麼簡單,學會這個原理,就可以舉一反三。這就是古人的平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換句話說,雙數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單數字的平仄是自由的,不過有一個條件,要避免三平尾和孤平



什麼是三平尾和孤平?

三平尾指的是句末連續用三個平聲。比如上面的兩茫茫,兩字由仄聲換成平聲,就是三平尾。

孤平就是在押韻的句子中,沒有兩個平聲相連


這就是格律的基本內容,如果你能消化上面幾點,那麼你已經掌握格律了,是否感覺很輕鬆?其實格律只是很簡單的入門規則而已。


詩詞補習班

本人愛好詩詞,學詩至今不過三四年,目前有詩詞作品發表於國家級刊物《中華詩詞》及各省、市、縣級刊物媒體上,現結合自身學詩寫詩親身經歷略談一二:

詩詞格律即中國傳統詩詞創作所遵循的格式、規則,是傳統詩詞的魅力所在,也是傳統詩詞與現代新詩的最大區別之處。中華文字音韻諧美、蘊義豐厚,古人在創作時逐漸探索形成的固定的詩詞格式、規則就稱為格律。格律如“下象棋”之“車走直、馬走斜”,如“打籃球”之各種規則,可看作一種“遊戲規則”。因此,要想學會玩這種遊戲,甚至玩成高手,首先必須弄懂“遊戲規則”。如若不先過格律關,硬要寫所謂的“詩詞”,那你所寫出的“詩詞”實際上嚴格來講不能算作真正的詩詞,至少對內行人來講不算!因此,要寫真正的詩詞,必先過格律關!只有弄懂基本的“遊戲規則”,才可能學會玩這種遊戲,甚至越玩越厲害,熟而生巧!

本人近幾年學詩詞過程中,見過太多想學寫詩詞卻始終過不了格律關而最終放棄的例子,甚至當初我本人也是零基礎,過格律關也是費盡心力。然而,格律實際並無想象的那麼難,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付出、掌握技巧,也能順利掌握。我常與身邊詩友討論說學格律是“一勞永逸”之事,其是“死”的,是固定的,一次學會掌握就一直掌握,因此,用一次的付出換取長久的掌握絕對是值的!

說了這麼多,現在具體來說說如何掌握格律。格律具體點來說,主要包括詩詞的平仄、押韻、對仗、字數和體式五大類。平仄是指詩句中的某個字該用平聲還是仄聲才能使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起伏變化;押韻是在詩句尾字處用相同或相近韻部,使詩句音韻相近而和諧;對仗很像對聯,是指兩句的詞義、詞性等等相對,從而增加詩詞的辭藻美和文采美;字數是指一首詩總字數和每句的字數是固定的;體式即詩詞的體態格式,律詩和絕句都有固定的幾種體式,詞也有相對固定的體式,這些體式是由古而傳下來並被大家認可了的,並非某些人隨便亂寫、隨便創造體式那樣。當然,若你詩詞造詣達到一定境界,自成一派,再創造體式並得大家認可,那也是可以的。

結合我個人之經歷,具體來說,學格律無非是“多看”“多寫”和“多悟”。一是“多看”,就是要多查找、閱讀、翻看詩詞格律相關資料書籍,關於教學格律的書籍資料很多,本人當時看的並受益匪淺的是夏方進先生的《詩詞格律與創作》一書,另外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等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知識和資料、網上或實際與師友學習切磋也是可以的,我所熟悉的不少詩友便是通過網上學習和交流學會格律的。二是“多寫”,這裡的多寫是在看了一定的格律知識之後,多少有了一點基礎,就可以勇於嘗試模仿寫作,不要怕失敗,也不要怕別人嘲笑,可以先摸索別人寫的,結合自身所學,進行模仿創作。只有邊學邊用,邊學邊實踐,才能快提升,熟掌握。三是“多悟”,無論做什麼事,悟性很重要,“多悟”是貫穿於“看“和”寫”以及以後的所有創作實踐當中的,多領悟,多思考,方能多獲益,多進步!

詩詞格律說起來難也有難之處,說簡單也有簡單之處。平仄和押韻作為格律最主要的兩大要素(對仗、字數和體式相對比較好掌握),是很多零基礎初學者的“攔路虎”。我本人建議學格律先從新韻入手,新韻即《中華新韻》,是以現代普通話為標準的現代人的平仄和押韻用書。現代人對普通話基本沒多大問題,以新韻入手相對容易得多。而一些人開始就從古韻入手的,則顯得要困難很多。古韻一般指《平水韻》,是古人上千年的平仄規則和押韻用書。正因為古韻離我們上千年,很多發音發生了變化,押韻與現在有較大區別,故如今我們要從古韻入手去學平仄和押韻,就會比較困難。因此,本人建議從新韻入手,等基本掌握了新韻再逐漸研究古韻不失為一條捷徑。況且,當今時代,新韻擴大影響力直至佔據主流乃大勢所趨,掌握新韻也是所需!

下面,我就格律中的兩大要素(平仄和押韻)作簡要舉例,至於其餘的則要靠學者自己多去努力,方能全部掌握。根據《中華新韻》,將詩詞句子中某一個字的音調分為平聲和仄聲,現在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歸為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歸為仄聲,音調上平聲表現為音調的上揚,仄聲則音調下降。這就很容易區分,一說就懂。比如“今日頭條”四字分別對應的是第一聲、第四聲、第二聲和第二聲,則其平仄為“平仄平平”,這便是詩詞的平仄。剛剛上面說過古韻到如今發音發生了變化,就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其中“看”和“溼”發音變化了,在古代實際上分別為第一聲和第四聲,即“看”是平聲,而“溼”是仄聲,這就是,如果我們從古韻入手,古代到現在變音了的字太多,我們一時記不過來,徒增了學習難度。而以新韻入手,只要基本掌握普通話,人人皆可學,而且易學易懂。再說押韻,如“天(tian)邊(bian)”兩字,其韻母“ian”相同,當我們將兩字讀出聲來也會發現它們音韻是相似的,這樣就有了音樂美感。這就是押韻!再舉一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中“光霜鄉”三字就是押同一韻部。

初步掌握了格律的平仄和押韻,還需加強對對仗、體式、每首每句字數規定、句與句的銜接和一句之中字詞平仄的變化等等方面得學習,詩詞格律的學習是一個有付出而多辛苦的過程,亦是一段漸進步而多樂趣的經歷。限於篇幅等,本人在此只算做蜻蜓點水般探討,更多功夫則需學者自行自覺地去多看、多寫和多悟,唯有如此,方能獲益多多,順利過得格律關!


再不110686357

本人七歲開始寫詩,有二十多年的創作歷程,從自身的角度來說一說關於詩詞格律學習的經驗。

首先,第一我要說,寫詩不是人人都適合的,需要天分和靈感,就是說要有詩興。培養詩興比學會格律更重要。

第二,格律詩詞只是詩詞創作的一部分,古詩詞有很多題材,唐代以前的詩詞都不是格律詩。即使唐代格律詩盛行的時代,留下的很多千古名篇是不尊格律的古風,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李白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兵車行,三吏三別,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即使創作格律詩詞,格律也是為詩詞作品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第三,格律詩詞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相對於詩歌創作本身來說卻是最簡單的一步,不要看得那麼複雜,也不要怕麻煩,偷懶而去走歪路。

下面進去正題,如何學習格律。

我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有自學格律的經歷。在沒有老師指點光靠自身揣摩的階段,的確很難入門。我也是到了高中才知道詩詞原來還要分格律,但是,我那時的高中課本講格律講得很淺顯或者說很沒水平,寫了好幾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讓我以為平仄完全靠這些格式去背,頓時覺得好難,很排斥,經常在不同場合大肆反對格律,提倡自由,覺得格律束縛了創作!

直到我認真看了紅樓夢的香菱學詩,我才知道用不著去背那些死板的格式,而是有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從此,打開了詩詞格律學習之路。

再後來,懂得了在一三五不論的口訣下,還不能犯孤平,三平尾,懂得了什麼是失對,失粘,失替,懂得了拗救,懂得了韻部,什麼是入聲等等,讓我暢遊在詩詞知識的海洋裡流連忘返,創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如今,我再也不會抨擊平無用格律,束縛創作了。因為那是我不懂時候的幼稚行為。但我也不會唯格律論,我堅信格律只是工具,我們應該把工具用好,而不應該被工具用。打破格律的情況我也有過,不過正如黛玉所說,若真有了奇句,這些都是可以不管的。但前提是,你的是奇句嗎?


來就不怕

學詩詞沒有捷徑,沒有速成,更沒有秘籍。也不能糾結什麼格律,試想,詩詞為何物都不懂,還談什麼格律?只有嚴格遵守讀、寫、學三部曲,一步一個腳印,才可入門,最終小有所成。


第一步,讀。詩詞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這裡的‘’詩‘’就專指格律詩,寫詩就只叫‘’作詩‘’;‘’詞‘’就專指有詞牌的格律詞,寫詞就只叫‘’填詞‘’,就只有這一層意思。這個世界上,除了有那麼三五個大神外,沒有誰隨口一吟就是七律五律、蝶戀花念奴嬌。只有老老實實開篇謀局,起承轉合,才能成篇。

讀什麼呢?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是首選,另外再找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唐詩宋詞版本,現代的就屬《毛主席詩詞》最為貼進現實,也是公論的最高成就詩詞。讀,也是有方法步驟的,就是要讀出聲來,融入自己的感情,覺得好,就將其手抄在活頁紙上;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按自己喜歡的分類方式裝訂成冊,再反覆誦讀,能背多少是多少,以百首為底線。

第二步,就可開始‘’寫‘’了。不拘格式,不講體裁,只要順口就行。也不要怕別人笑話,大膽曬出來,多聽旁人意見,不怕別人批評。當年白居易寫詩就是寫出來念給老嫗聽,當老嫗都能聽懂了,也就可以出籠了。這個方式同樣適合當下。

第三步,就是要‘’學‘’格律詞牌了。先學點簡單的音韻平仄,主要的修辭手法,照著格律詞牌,依樣畫葫蘆,慢慢來,就能入門了。

具體方法,這裡不多說。前不久筆者答過幾題,怎樣寫七律?怎樣寫五絕?都有,如不嫌棄,可搜索來看,敬請多提意見。


雲卷飛山

詩律漫談

詩的格律包括三個方面,平仄、押韻、對仗。

詩歌詩歌,詩與歌一開始是同穿一條褲子的。也就是說,詩和歌一樣,是通過口頭來表達的。 既然是著重於口頭表達,那麼對音調就有講究了。怎樣才能把一句話說得跟唱的那樣動聽?這就需要我們合理安排句子中聲調的變化。沒有變化自然不行,但單純變化也不見得就好。就如同一個人不會打鼓,胡捶亂敲一通,你只會覺得煩躁,這就是音樂和噪音的區別。

變而有序方為律,這是我的觀點。何為有序?春夏秋冬,晝夜交替,是為序。

我們講話當然沒有歌曲那麼豐富的音調變化。一直以來,漢語就只有四個音調,媽麻馬罵。合理安排好這四個調的出現頻率,話就自然張弛有度,揚抑頓挫,富有樂感了。

和音樂攀上了親,詩句就要求體現出節奏來。這四個聲調只有有序地變化,才會有節奏。漢語四個聲調,可以分成兩類,平聲和仄聲。平,聲調平和,不高不低,始終如一。仄,狹窄的意思,聲調或高或低,拉長後會變調。舉個例,上面四個字,媽~~~~,無論你拉多長,還是媽,聲調沒有變化;麻~~~~,也沒有變化;馬~,拉不下去了,氣沒有了;罵~~,也拉不上去,氣也漏了。同樣是ma,四個聲調有高有低,有長有短。平聲平而悠長,仄聲高低而短,這就是平和仄歸類的依據。

現代普通話中,具體為,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雙聲一節,這是詩的節奏,也就是平平、仄仄兩種音節。音節是詩的最小單位(而不是字)。音節,只是一個聲音的長度單位,代表聲音的高低長短,如同歌曲中的樂譜,並無具體含義。

兩種不同的音節交替延續,就成了詩句的節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排列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上午下午上夜下夜……

從上面的流水線上切下一段作句子,詩句就出來了。 五言,兩個半音節(為好區分,每個音節特別隔開):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七言,三個半音節: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6 7 五言中的第五字,本來56組成一個音節的,因為才取五個字一句,所以5是獨立的半音節。七言中的第七字也同樣的原因。 以上兩句,就是詩句的基本句式(七言就是比五言多一個音節)。 為什麼只取五、七兩種句長,大家不妨打一下拍子,拍四下、六下,自然否?這是前人經過長期的摸索而定下來的最佳句長。 綜上,雙聲一節,交替延續,就成了詩句的節奏。只要句子在聲調上呈現出上面的節奏,措辭上就成功了。 詩就是由兩句基本句式變化、連接而成的(五言句首加上括號內的音節就變成七言。九言也是如此操作,往前面加碼。為什麼不是後加,因為有中心音節在,這是後話了):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 平 詩句的節奏基本就是這樣。但是詩是活的,靈動的,它不是火車走鐵軌,只會一路吭哧吭哧到底。出於對仗及押韻等方面的考慮,句尾可能會不時作一些變動。具體是句尾的那個半音節前移一個位置: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 12 5 34 這種句尾的音節變動,並不會因為5的前移而把節奏打亂,只會使節奏富於變化。原因是5只是個半音節。 上面的四句就是詩的標準句式,詩就是由這四句不斷地組合而成的。由於四句中,有兩句是派生而來的,所以我才說兩句(基本句)包打天下。這種派生,也是我的個人觀點,傳統上及現在的其他方家也沒有論及。但它貴在很明確地指出四句標準句內在的勾稽關係,化繁就簡,便於運用。 現在說一下格律詩的一些特點。格律詩是中國詩歌成熟的標誌。它對節奏、篇幅、押韻、對仗都有明確的要求。 首先,篇幅是固定的,絕句兩聯(四句)一首,律詩四聯(八句)一首。五聯(十句)以上為長律,又稱排律。 其次,押韻也是固定的,一聯一押韻(首句不限,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不轉韻。這就形成了,同一聯內,上句仄聲尾,下句平聲尾。這麼安排,既是為了押韻,更是為了對仗。 最後,律詩除了頭尾兩聯,中間各聯都要對仗。絕句則不作要求。 上面說了句式。如果句子是一粒粒的珍珠,那麼,怎麼把它們串起來,做成一條珍珠鏈子呢? 第一步,先把兩句合成一聯,這種手法叫“對”。第二步,把各聯串起來,這種手法叫“粘”。第三步,沒有第三步了。 一聯內,第一句稱上句,第二句稱下句。上下句要求在相同的位置上平仄音節相反。這種音節相反的句式結合,類似於男婚女嫁,陰陽結合,形成和諧的互補關係。如,用仄仄平平仄起句,那麼,它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對應非常明顯,你用仄音節的地方,我就用平音節,它體現了中國樸素的哲學思想,和而不同。 這兩句正是兩句基本句式的自然組合。如果我用平平仄仄平打頭,又該怎麼對應呢?上面說過,首句也可押韻的。還是老辦法,聯內兩句,平仄音節對立。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該反的全反上了,貌似ok啦。其實還沒完,聯內下句要押韻,還要以平聲結尾。還記得麼,句尾是可以動的。最後的那半音節,可以前移: 平平 仄→仄 平平 34 5 →5 34 屁股一擰,搞定,這才算真正ok。當然,既然句尾可以動,那麼我首句不想押韻了,也可以變一變: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變與不變全在於你,夠任性吧?也就是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句,隨便一句都可以打頭起句,押不押韻,隨你便,變動一下句尾就成。但下句記得是平尾,“對”下來後是仄尾的,前移一音節即可(注意,我一直在講音節,而不是單個的平或仄)。 聯內兩句平仄音節相反,相對應,這種連接手法叫“對”。對,對立也。這種錯位,是一種陰陽上的平衡,和磁性或者齒輪的原理一樣。 聯內用“對”,那麼,聯與聯之間,就用“粘”。因為中國的哲學講究內方而外圓。物以類聚嘛。 粘,下聯上句的平仄音節要與上聯下句相同。拗口吧?它僅僅是說,上下聯之間相鄰的兩句,平仄相同。 接上面一聯,下一聯怎麼開句呢? 1 仄仄 平平 仄(或仄仄 仄 平平) 2 平平 仄仄 平→(聯內,用對。) 3 平平 平 仄仄→(聯間,用粘,平平仄仄平。但聯內上句要仄收,變動一下句尾,仄仄 平→平 仄仄。) 4 仄仄 仄 平平→(聯內,用對。) 同樣的,如果用平平仄仄平起句: 1 平平 仄仄 平(不想押韻,可改尾) 2 仄仄 仄 平平→(聯內,用對,仄仄平平仄。要押韻,改尾。平平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 仄→(聯間,用粘,仄仄仄平平。但作為聯內上句,須以仄結尾,改尾。仄 平平→平平 仄) 4 平平 仄仄 平→(聯內,用對。) 這樣一路對粘,到了這裡,就可以寫成一首絕句了。要寫律詩、排律,就繼續一路“對”、“粘”下去。 就在這一對一粘中,一串珍珠鏈子出來了,如同織毛衣。 雙聲一節,兩句一聯,一聯一押韻。詩就是這麼玩的。 這樣的平仄音節組合,聲調變化有序,並且環環相扣,在對立中統一,極富節律,充分體現了漢語言的音樂美感。所以格律詩的形成,標誌了中國詩歌最終成熟。它如同天安門前正步走的行軍方陣,是一種嚴整的美。 不過,我們對人和事的描寫豐富多彩,語言也千變萬化,總有些詞的聲調與音節無法完全同步。比如:詩詞,平平。語言,仄平。如在句子中用到“語言”一詞,而該位置應該是平平的,那該如何?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詩歌的節奏,為什麼要雙聲一節。雙聲一節,節奏會舒緩很多。如果是單聲成節,會怎麼樣?那是機關槍。這個節奏,吟詩時你的嘴唇火花四濺,外焦裡嫩烤香腸。why?這頻率來得太密了,吟詩不是打鐵,不要玩出火來。雙聲一節,速度下降了50%,正合適,不快不慢。 雙聲一節原來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那麼,偶爾快一些,不會出人命吧?我剛問過祖詩爺,他這麼曰:木甚事,別玩出火星來就ok。於是乎: 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 這就是說,音節內第一聲(見到沒,我一直不用“字”,而說“聲”。因為音節,節奏的長度單位而已,如同歌曲中的樂譜,不是歌詞。我們現在只考慮聲音怎麼弄得好聽,而不是琢磨如何使字傳神),可以偶爾出下軌。因為音節的第一聲,在句中的排列分別落在第一、三、五的位置上,所以才有“一三五不論”之說。不過,這個不論,也不是沒有節制的。那就是,句中的中心音節不能不論,必須保持完整。中心音節,又是一個新名詞。 關於中心音節,我們在中學時,老師說到散文,總是說“形散而神不散”,中心音節就是句子中的神,有它完整,就不散啦。或者說中心音節是句子的最後防線,一旦破壞,節奏就亂了。是韻文還是散文,就看這一關口能否守住。 由於平聲聲調平和綿長,適合於吟唱中展開,抒發感情,因而,平音節比仄音聲更重要,這正是不允許孤平的原因所在。孤平則拗口,節奏太快了。但何為孤平,傳統理論還是比較模糊,眾說紛紜,莫一是衷。這是他們不知道句子中還有個重點,中心音節。中心音節不全,就是孤平,就這麼簡單。 只是,句子中的哪個平音節才是中心音節?不用猜也不用背,從五言句一看就明。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從這兩句基本句式去考察,中心音節,不言自明,雙平的音節不就一個麼?中心音節舍它其誰。無論改尾後位置有無變化,中心音節還是不變(帶括號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12 5 34 只要括號內的中心音節完整,就不會出現孤平。但有時難免出現中心音節被侵犯的情況,畢竟語言是活的,不可能完全滿足格式的要求。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對它進行補救,也就是傳統上說的孤平拗救。方法就是於中心音節的相鄰音節,其第一聲強調用平,使中心音節藉以恢復。音節中的第一聲,可平可仄,即一三五不論,記得吧?補救措施正是利用了這一特點。 這麼看來,中心音節也不是不可觸犯,只要作出補救就成。下面就具體的句式作逐一解剖分析: 一、(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中心音節落在12上,當1用仄,變成仄平 仄仄 平,這時需要3必須為平,以使中心音節遭破壞後,在其附近形成雙平,使句子恢復正常的長調,仄平 平仄 平。12失去雙平後,23組成新的跨音節雙平。 二、 (平平) 平 仄仄 12 5 34 這是平平仄仄平一句改尾而來,中心不變。但由於5前移,與12相鄰,當1用仄,5已天然作出了補救,所以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仄平 平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12 5 34),這句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34為仄音節,改尾前(平平仄仄平)3是可平可仄的,改尾後雖然位置後移,但3作為音節內的第一聲,按理依然可平可仄,這時可能會出現四連平的情況,抹殺了節奏(平平 平 平仄)。古人作了個有趣的變動,12是中心音節,不變,但5變,(平平) 仄 平仄。 如果沒有把音節隔開,表面上象是5與3換了個位置,其實不是。5是獨立的半音節(看基本句 平平 仄仄 平),前移後34挪後,但5與34仍然是兩個音節,不存在互換的問題。3可以用平,是因為34為同一音節,3是第一聲。因此,5用仄,是做了變性手術。平平 仄 平仄,5這一犧牲,句子分出了節奏。 從這裡也可以體驗,為什麼不允許三連尾,因為它們分屬兩個音節嘛。不同音節,交替延續,上面說過的。 三、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這句中心音節居中,後面跟著一個半音節,一但3用仄,句內無法再補救。5是獨立的半音節,又是句尾,不是想變動就能變動的(不要受平平仄平仄這句蠱惑)。這句出現孤平,古人又作出了一個有趣的補救:句內救不了,就從聯內救。 仄仄 仄平 仄 →(平)平 平仄 平 (平)平 平仄 平,1可平可仄,3強調用平則可。3用平,既救了本句,又救了聯內上句,可謂詩句中的國老。 實際上,仄仄平平仄這一句,我稱之為衙內句。衙內,無法無天的官二代,任性。它有三種拗句形式: 1、(仄)仄 仄平 仄 2、(仄)仄 平仄 仄 3、(仄)仄 仄仄 仄 都由下句補救,(平)平 平仄 平。 四、仄仄 仄 (平平) 12 5 34 這句也源自於仄仄平平仄,由於中心音節墜尾,沒什麼可變化的,只有1可以動。平仄 仄 平平,就一點點變化,這句與基本句式的浪蕩,真是天上人間。 因為七言、九言可以認為從五言之上往前疊加音節而成,所以,它們的中心並沒有變生改變。九言?有的,別大嘴張得能吞下一頭牛,沒有天鵝飛過: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仄)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四句標準句式的合理變動以及如何保全中心音節(就是所謂的孤平拗救),就是上面四種情況。 到了這裡,除了對仗,詩的格律就這麼一些東東。回頭看看,無非幾個要點,一是音節,雙聲一節。二是改尾,句末音節調整。三是中心音節及其恢復。四是組聯及聯的連接。至於第五點,對仗,在組聯過程中的“對”,已經初步體現了對仗的一些要求。對仗涉及面很廣這裡不作論述。而第六點,押韻,就不用說了吧。 前三點是我個人對格律的全新解讀。 把握住了這三板斧,格律也就一渣渣,玩詩如搓泥。剩下的就看你的文采了。


51111780005

格律並不難,本文寫給零基礎的律詩初學者,儘量用最少的字讓您在半小時內瞭解創作律詩的方法:

一、平仄

1.普通話有1234聲,1、2聲為平,3、4為仄。 媽麻平聲,馬罵仄聲

2.古韻有平上去入四聲,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同上:媽麻平聲,馬罵仄聲。區別是個別字古今不同。初學者可從今韻學起,過渡到古韻。


二、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

其實就是:平完了仄,仄完了平。

平平仄仄 後面+平,前面+平

仄仄平平 後面+仄,前面+仄 加

【 】的字表示可以平可以仄。



三、律詩的句子組合方式

1.第一句 四種句式分別作為第一句,因此律詩也有四種組合。

2.第二句 兩種方式:

(1)第一句是平收的話,第二句是另一句式的平收。

如: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反之亦然。

因為:律詩雙數句必須平聲結尾,連續兩句不能用同一句式。 兩句為一聯,絕句二聯四句,五、七律四聯八句。

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單數聯稱為上聯,雙數聯為下聯。下聯必須押平聲韻。

(2)第一句是仄收的話,第二句則用對仗原則。

如: 【仄】仄平平仄,下一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下一句【仄】仄仄平平。

對仗原則:上下聯平仄相反。【 】裡平仄不限。

3.第三、五、七句 粘連

根據第二、四、六的句式,利用粘連的原則。 例1: 第二句是平平,第三句是平平另一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身是飄蓬子,心劫後灰。

樓上月,猶是故鄉來。

‘’粘連‘’:因為第一字會有可平可仄的情況,所以粘連的標準是第二個字必須相同,第二句的和第三句的,必須是平聲。

例子2:第二句是仄仄,第三句是仄仄另一句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秋溪紅葉落,風雨入哀弦。

一枕相思淚,新年疊舊年。 雨和枕 都是仄聲。

4.第四、六、八句 對仗原則

律詩的四種形式,除了第一句有兩種平收的句式以外 ,第三、五、七都是仄收,所以對句只有對仗一種方式。

四、律詩的四種格式

看完上面應該明白,律詩的四種格式,就是4種句式,根據對仗和粘連的原則,形成的四種組合:

1.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

白公堤上游,風物雨中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巷轉斜藏竹,橋多半隱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彈詞溯青史,燈火起紅樓。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棹煙波遠,姑蘇訪二丘。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

春茶生海市,採以奉仙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甘露泉邊土,嶗峰雲上芽。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安期不食棗,太白誤餐霞。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品清香遠,壺中天地奢。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平起仄收式五律。上下聯平仄句式相對,2、3句粘連:以和露,4、5句粘連:峰和期,6、7句粘連:白和品,白是入聲字,仄。

3.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第一句

七十古來稀,八旬今未奇。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東嶗欣結社,白首漫談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綠酒龜堪換,長安居自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戎年最少,諸老盡吾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十和結,入聲,仄。

4.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第一句

太白餐霞去,雲槎東復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亭臺遺海霧,竹石慕清風。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扣棧溪聲遠,望峰鳥徑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如老塘子?白首作山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收的律詩,前四句和後四句格式完全一樣 ……

《老街詩詞閒話10-律詩四式半小時學會格律》。 何如老塘子的‘’老‘’,應平實仄,這叫‘’半拗‘’。


安期不食棗的‘’不‘’應平實仄,平平仄仄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體,叫做‘’三仄尾‘’。

第1首的彈詞溯青史,平平仄平仄,也是平平平仄仄的另一種常用變體,和三仄尾一樣,屬於唐詩正格。

五、七律四種格式

…………

六、

…………

零基礎學習創作格律詩 《老街詩詞閒話10-律詩四式讓您半小時學會格律》,瞭解平仄、句式、對仗(對聯)...

@老街味道

2018-2-11


老街味道

學寫詩,首先還是要問問,你是不是個有激情的人?你經常有一種內心衝動覺得非表達出來不可嗎?你非常熱愛大自然嗎?經常愛欣賞自然風光嗎?你非常關心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態嗎?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能很肯定,那麼,恭喜你,你可以開始學習做詩,有可能寫出好詩來,因為從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來看,起碼都具備其中之一。

至於說到詩詞格律,它不過是古人總

結的對詩歌加以美化的手段。你如果確實想寫詩,而且確定從格律詩入手,按照由淺入深的規律,你最好先學習寫七絕詩。

1.如果你一首七絕詩都不記得,那就要先讀先背一定數量的七絕詩,其他的格律詩可以暫時不管。以唐人絕句為主,當然以後直到魯迅,陳毅的七絕都可以背記。重點是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韓愈,李益,杜牧,李商隱,等。注意,只找他們的絕句。到書店,隨便買一種唐詩選本即可。其他的律詩,等你學會寫絕句以後,自然你會鑽研的。

2.看你是否有普通話基礎?只要有基礎,詩歌格律就好理解。七絕格律就包括:句內平仄,句末押韻,句子對仗,主要是這三大問題。平仄和押韻是解決音韻問題,使詩句讀起來琅琅上口;對仗是解決結構美問題,讓人印象更深刻。平,就是平聲調,指普通話的陰平和陽平二聲;仄,就是仄聲調,指普通話的上聲和去聲。古代還有所謂‘入聲’,這個暫可不管,到你研究深入後自然會去探究。再說,今人寫詩,確實也沒必要再推敲入聲,因為它已經在普通話中消失。當然,你一定要想比肩古人,也不反對!押韻呢,就是絕句二,四句句末字的韻母應該都用平聲韻結尾,仄聲韻結尾的也有,比較少,古人也是偶爾為之。對仗,就是絕句的一二句,或三四句運用對偶手法,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兩句要對仗工整。

3.再簡單講一下絕句寫法:

絕句,有朋友認為是古人寫得太絕了,所以叫絕句。這個是錯誤的。絕句,又叫‘截句’,唐人應該是先確定了律詩的規範寫法後,有人又發覺可以用四句寫一些比較簡明的意思,於是截取律詩的某些聯句形式,寫成四句,便稱為絕句。看吧:七律的首聯和尾聯一般不求對仗,所以絕句四句都不對仗,就是截取的律詩首尾二聯的形式,而且這種形式最多,因為可以在四句話中最為自由的寫景抒情。如果你寫絕句一二句對仗,三四句不對仗,那就是截取律詩的頸聯與尾聯。餘以此類推。不過,絕句也並非簡單截取律詩形式,它形成了自己的寫作套路:‘起承轉合’是古代人認為最完美的結構思路,所以,七絕也要符合這個思路,什麼意思呢?即不管你是寫景,懷古,敘事,總歸有個開頭,那麼第一句就是‘起’句,起句如果寫景,二句為‘承’句,就是第二句可繼續講景色。懷古,敘事,道理相同。第三句要‘轉’,或轉入抒情,或轉入說理。第四句為‘合’,合句與轉句密切相關,即第三句抒情,第四句也抒情,但合句是進一步的補充,要含蓄為上,古人叫‘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這是就最基本的絕句結構而言,偉大詩人常常會有突破,如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都敘事,最後一句急轉直下,構思可為超絕:

越王勾踐破吳歸(敘事),戰士還家盡錦衣(敘事)。宮女如花滿春殿(敘事),只今惟有鷓鴣飛(寫景,以景結情,寄託哲理)。

最後限於篇幅,以劉禹錫《石頭城》為例品味一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平仄情況: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韻情況:回(hui),來(kai)。押‘i’韻,古代為‘灰’部韻。

對仗情況:首二句對仗:山對潮,名詞對名詞;圍對打,動詞對動詞;故國對空城,周遭對寂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回,動詞對動詞。極為工整。

寫法方面:這是一首懷古詩。劉禹錫,生當中唐,唐朝開始有走下坡路跡象,所以他寫此詩,意在警醒世人。首句起,從‘山’講起,石頭城(今南京)自古號稱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山勢雄偉,既然如此,詩人就以山來起興,容易勾起人們的聯想。第二句繼續說景色,以水對山,長江號稱天險,山水形勝地,自古帝王州。但如今早已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第三句轉入特寫‘月’,第四句補足,‘還’過女牆來!還,是有意讓讀者聯想六朝繁盛時代,而今安在?懷古詩,古人常這樣以景結情,叫人自己去思考歷史教訓,收到餘味無窮的表達效果。

我是陰陽家6,若你愛寫古詩,可關注我其他探討古詩詞寫作的篇章。謝謝!


陰陽家6

\n


過去有句老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這話其實道出了寫詩的一個真諦,那就是使勁去背,背的越多越好,熟能生巧。

\n

所謂的格律就是規則,古典詩詞從過去最初的兩言,如遠古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到後來漢魏的四言詩,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再到後來的古體詩,如漢樂府等等。到了唐代形成了嚴格的創作規範,在詩的字數、對仗、韻腳、聲調等方面都逐漸固定和規範了下來,所以叫格律詩或者近體詩。雖然看似很複雜,但其實體裁有限,一般分為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又各分絕句、律詩和古絕,每一種又各有四種律式,比如平起式、仄起式,首句用韻和不用韻等。

\n


所以,在背誦的時候,完全可以按照這些類型分門別類集中背誦。背的越多越好,越熟越好。至於填詞嘛,也是按照固定格律來的,也可以按照不同詞牌分類集中背誦。

\n

當記憶背誦到一定程度一定數量,就有了詩詞的律感,關於詩詞格律就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這時候可以再去讀讀詩詞格律的相關書籍。比如王力老先生的《詩詞格律》就ok了!


無坡居士

詩詞格律的基礎是“小學”,也就是關於“字”的發音的學問,一個是字音的平仄,和字音的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代詩本來就是歌詞,格律的意思,就是相對穩定的曲調(主要是曲調的節奏)對於歌詞的限制(格)和曲調(主要是曲調的旋律)對於歌詞的要求。這裡最困難的是平仄,因為詩詞格律是古詩詞的格律,因此它所採用的字音,以古音為準,無論平仄還是音韻,都是這樣要求。而現在的普通話已經離格律時代的古音相去甚遠,尤其古音中的入聲字已經消失,全部轉入其他三個聲部:平上去。轉入到上聲和去聲兩個聲部的字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轉入平聲字的那些入聲字就會成為分辨平仄的障礙。就例如格律的格字,現代的普通話已經是陽平聲部,而古音中卻是入聲字。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再學比較嚴格的格律詩體,例如七律和五律詩,就相對輕鬆一點了。俗話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講的就是平仄。平仄既然代表了詩的節奏,那麼格律的“格”和“律”,就容易理解了。以七律為例,一共七言八句,兩句為一韻或者一聯,分別為首聯、頜聯、頸聯和尾聯。一聯為相對應的兩句七言,對應就是對仗,就是所謂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需要在意思上對應,還有平仄上的對應。上聯和下聯,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應該平仄相對,而同一聯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必須平仄相間。還有,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押韻,而且必須是平聲字。這是最基本的格律要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變化講究,最簡要的介紹書,王立大師的《詩詞格律》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