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

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和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有趣又讓人反思的實驗題

社會學家曾在網上給2500名父母們出了一道“實驗題”:

在孩子考試前夕,讓媽媽裝病,爸爸加班,測一測8~14歲的孩子如何解決自己的晚飯問題。

結果:

  • 向父母要錢吃快餐,根本不管媽媽生病的孩子佔38.4%;
  • 去小店買方便麵與媽媽同吃的佔17.5%;
  • 向長輩求援並抱怨媽媽生病的佔40.2%;
  • 選擇自己做飯與媽媽一同享用的僅佔2.1%;
  • 還有極少數孩子說父母不會這麼巧都出“問題”(這是典型的迴避)。

一個連媽媽生病都不管的人、一個抱怨媽媽生病的人,將來即使考上哈佛,又能如何?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這社會,不怕“有德無才”的人,更怕“有才無德”的人!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樹,那麼“德”是一個人的根基,“才”是一個人的枝葉。

我們育兒,切記不要只想著枝繁葉茂,而拋棄“德”(根)的教育。因為如果這樣的話,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多麼急功近利,培養到最後也不會出現你期盼的結局。

不是孩子害了社會,就是孩子害了我們。

因為如果一棵樹的根爛了,即使通過肥料和激素讓它暫時長高了,也會很快衰敗的。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二)女兒帶給我的感動

我身體雖然不是像有的人那樣幾年不生一次病,但也還不錯,一年也就感冒個一兩次,喝點感冒沖劑就好了,很少發燒。

結果,去年冬天的時候,我感冒挺嚴重,渾身沒勁,就想躺著,當時量了體溫,好像沒到38度。

當時是公公接的兩個孩子放學回家,淏仔在他的房間寫作業,玥玥在我床邊的學習桌寫作業。

每過一段時間,玥玥就出去倒一杯溫水過來給我喝。

又過了一段時間,玥玥端來一杯薑絲水,我當時以為是婆婆給我熬的,還抵消了我一點點心裡的不舒服。(那次我生病,在床上躺了幾個小時,我婆婆都沒進來看過我一眼。我自認為平時對她挺好的。)

結果到了第二天,我對婆婆說起這件事想表示感謝,結果婆婆說了一句:“啊?不是你讓玥玥告訴我給你熬姜水的?”

原來,是玥玥自己告訴奶奶給媽媽熬點姜水,是玥玥出去了好幾次,直到熬好的姜水放溫了,就端進來給我喝的。

一個六歲的女兒,一邊寫著作業,一邊關心著生病的媽媽。

那一刻,我心裡真是被玥玥這個小太陽照得暖暖的,直到現在想起來,依然眼睛溼潤,很感動。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三)連煎蛋都不會的人,不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我想說,一個連煎蛋都不會做的孩子,不但做不好實驗,更學不會感恩;不懂得感恩,也便做不好孝順!

有的家庭經常上演這樣一幕:

媽媽剛剛收拾完坐下來,正在看電視/玩玩具的孩子說:“媽媽,我想吃桃子。”

媽媽說:“桃子在廚房,洗洗就可以吃了。”

孩子卻說:“那算了,我不吃了。”

媽媽想一想怪心疼孩子的,孩子上了一天學,也挺不容易。於是,又起身去給孩子洗桃子,拿過來以後,孩子一看,說了一句:“你怎麼沒切啊?這樣啃太費勁了!沒法吃。”

媽媽看著十歲的孩子,停了一會兒,想著平時都是切好了吃的,於是又去廚房切了,給孩子送過來。

看到孩子吃著水果,雖然自己有些辛苦,但是心裡想著孩子的身體健康,安心了許多。

當他是孩子的時候,他不懂得父母的辛苦;當他成為了一個丈夫,他也不懂得妻子的不易。既沒有感恩之情,又覺得一切是理所應當。

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無限溺愛和包辦!

測試:媽媽病了,孩子如何解決晚飯?抱怨的孩子居然佔到40%

(四)結束語:根正自然苗紅!

如果我們真心愛孩子,想讓孩子在學業和事業上有幫助,想讓孩子一生婚姻幸福,我們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讓應該讓孩子們首先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因為這個最簡單易行,效果也最直接。通過做家務,孩子們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根正了,苗自然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