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週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干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時間:2020年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二)

  地點:德州市慶雲縣崔口鎮崔東南村

  記者:徐付彪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大眾網·海報新聞德州1月21日訊(記者 徐付彪 通訊員 王凡存 王潔令)年末,德州市慶雲縣的村莊格外好看,火紅的燈籠、滿載祝願的春聯,到處都是一片紅紅火火迎新春的景象。

  百姓裝點著自己的屋子,慶雲縣也為群眾備好了一份新年文化盛宴,一幅春意濃濃、年味兒十足的新年畫卷正在慶雲縣徐徐展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寓意著團圓與祝福。我們要讓樂民惠民的文化服務,成為新年最生動的底色。”慶雲縣委書記王曉東說。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縣直機關春節聯歡晚會

  慶雲縣以貼近百姓生活、突出主旋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在春節期間,將舉辦100餘項年味十足的文化活動,包括文化文藝展演、民俗文化廟會、猜燈謎活動、春節聯歡晚會、文化志願者走基層、團拜會等,引領和帶動本土劇團、鄉賢、鄉土文藝愛好者將優秀的文藝精品送入千家萬戶、送入群眾心頭,讓群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文化年”。

  “村晚”好戲連臺 群眾家門口享文化大餐

  1月16日,一走近崔口鎮崔東南村的廣場,火熱的中國年味撲面而來,一場鄉土氣息濃厚的“村晚”在熱鬧的秧歌中拉開大幕。秧歌隊的隊員個個精神煥發,身著豔麗喜慶的服裝,手拿彩扇或綵綢,以高超的技藝和優美的舞姿呈現出了一幅和諧歡騰的畫面,引來村民陣陣喝彩,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片、錄視頻、發朋友圈,記錄這一精彩時刻。“過年呀,就是熱鬧才有勁兒。村裡人湊在一起唱歌跳舞扭秧歌,比在家裡看電視有年味兒。”村民溫保國開心地說。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崔口鎮崔東南村武術表演

  崔東南村的村晚只是慶雲縣文化過年的一個縮影。連日來,東辛店鎮西閣村、渤海路街道郭樓村、尚堂鎮北侯村等,也陸續迎來自己的“村晚”,哈哈腔劇團帶來的《闖山》、村民自編自演的小品、文藝愛好者帶去的京劇舞蹈等點燃了村民的熱情。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徐園子鄉趙集村春節聯歡晚會

  今年春節期間,慶雲縣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為主題,在全縣各行政村開展“村晚”、廣場舞大賽、武術表演等形式不一的文化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唱響新春主旋律。通過農民自娛自樂、自得其所的家門口春晚,不僅豐富了村民節日文娛生活,增加了濃濃的年味兒,更檢驗了本地文藝團隊成果,促進了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該縣基層的文化供給形式更加多樣化。“實際上,現在基層不缺文化,但傳統的年味日漸淡薄,我們希望通過送一些傳統的有魅力的文化活動,以點帶面,和群眾一起把喜慶的過年氣氛找回來。”慶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建華說。

  此外,該縣還創新活動形式,利用群眾返鄉時機,利用實踐站、文體廣場、道德講堂等實踐陣地,組織開展春節茶話會、團拜會、家風家訓傳承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倡樹文明新風 新民俗點亮文明春節

  “前幾年這裡整整一條街都是賣鞭炮、賣祭祀用品的,今年明顯少了許多,春節祭祖我們也打算用鮮花代替,既能展現新時代面貌,也減少汙染。”1月19日,在慶雲縣渤海路街道西環路附近,村民李慶說。鞭炮、祭祀用品賣家數量的減少、市民思想的變化,都反映出過年習俗的新變化,勤儉過年、文明過年正成為慶雲新時尚。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渤海路街道郭樓村文化表演

  春節是傳承弘揚良好家風村風的有利契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的節日氛圍,慶雲縣倡導文明和諧、勤儉節約、移風易俗、遵德守禮過新年,將文明新民俗活動送到群眾身邊。通過發揮黨員幹部示範帶頭作用、發放倡議書等多渠道鼓勵村民禁放煙花爆竹,不搞攀比、不講排場,引導村民積極參加村裡的文化體育活動,以低碳、環保的方式過年。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常家鎮大道王村春節聯歡晚會

  針對農村許多人仍習慣採用燒紙的形式祭拜先人,慶雲縣發出綠色文明祭掃倡議,引導群眾樹立健康、文明、平安、環保的祭祀觀念,告別傳統祭祀陋習。鼓勵群眾在祠堂、墓地等開展文明集體祭祖活動,鼓勵村兩委幹部通過宣讀祭文或領讀村規民約,共植一棵思親樹,送一束鮮花等新民俗,寄託哀思,文明祭祖,讓耕讀傳家、禮義廉恥、孝悌仁愛等優良美德得以傳頌。此外,該縣還鼓勵各村鎮在春節期間利用實踐站、文體廣場、道德講堂等實踐陣地,組織村民開展春節茶話會、團拜會、家風家訓傳承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新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群眾瞭解家鄉變化。

  夯實文化陣地 打造群眾文化生活樂園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繁榮農村文化,補充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完善的文化活動場所,是“過文化年”的基礎。

  近年來,致力於文化強縣的建設目標,慶雲以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先後投入近千萬元資金用於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大力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東辛店鎮西史家閣村村晚現場送福字

  “文化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尤其是在春節這一節點,我們高標準打造的綜合文化站、鄉村記憶展室等能很大程度上增強群眾的文化歸屬感。”慶雲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荷英說。

新春走基層|德州慶雲縣文化IP讓年味更濃 百餘項活動輪番鬧新春

中丁鄉威風鑼鼓隊進行舞獅表演

  該縣在全縣9個鄉鎮(街道)全部高標準建成綜合文化站,其中5個綜合文化站的面積超過800平方米,極大提升了該縣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水平。在全縣151個社區(村)、70個貧困村全面建成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文化服務網絡全覆蓋,並統購統配文化設備設施,打造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歷史文化展室、儒學講堂等功能科室,多元化、多層次保障村民的公共文化權益,夯實了農村文化陣地。依託村莊特有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貨郎文化、唐棗文化等資源,建設了30餘處鄉村記憶展室。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真正讓文化的種子在農村生了根、發了芽。在渤海路街道範庵村家風家訓館,不少返鄉過年的村民特意前來感受“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在外地打拼了這麼多年,始終都有漂泊感。過年一回來,不光體會到了家的溫暖,還能感受耕讀傳家、勤勞致富的家風村風,這裡才是我文化的根啊。”村民劉文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