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的于謙是愚忠嗎?

酒鬼丁大虎


于謙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若是講他“愚忠”,可能于謙“愚忠”的對象只有大明王朝和大明的老百姓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在《石灰吟》寫的這麼一句話,而這句話也貫徹了于謙的一生。

正直御史痛斥漢王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歲的于謙考中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而於謙被任為御史,就在此次親征的陪同人員之中。朱高煦投降後,宣宗命于謙數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謙踏步上前,面對這位昔日位高權重的王爺,于謙無絲毫懼意,便開始數落其罪狀,只見其罵聲宏亮,條理清晰,並能配合嚴厲的表情。而朱高煦這位昔日靖難中的猛將,在於謙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來,而且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

完成這次任務的于謙得到了朱瞻基的賞識,朱瞻基認定了此人將來會成為一名賢臣,於是當即下令派于謙尋按江西。

兩袖清風,不與王振便。

宣宗駕崩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王振開始掌權,在張太皇太后去世,三楊年老後,王振開始獨掌大權,他立下一條規矩,凡是在外歸京的官員必須攜帶禮物,若是有官員不從這一規矩便會遭到王振的迫害。

但于謙不同,他每次回京都不帶,還寫下一首詩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而王振得知後惱怒不已,將於謙下獄,後來迫於朝廷內外的壓力,王振只能無奈的將於謙放了出去。

力挽狂瀾,北京保衛戰。

土木之變後,明朝三十萬大軍損失殆盡,隨行文武盡皆死於戰場,連明英宗也被瓦剌俘了去。而此時的京城得知此消息後,更是人心惶惶,侍講徐珵(後改名徐有貞)夜觀天象,說應當遷都南京。而於謙出來呵斥他,道:提議南遷的人都該斬首!于謙的主戰方案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的支持,在向監國郕王報告後並開始實施起來。在一切都安排妥當後,于謙與眾大臣上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不想做皇帝,便再三推辭。於是于謙大聲說道:“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這才受命。

而在於謙的調度下,各路兵馬攜糧入京,在將一切作戰準備安排好後,于謙又下達了另一著名的命令:“將領不顧部隊而逃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而退的,後隊斬前隊。”此令一下,所有將士都知道此戰有勝無輸,有死無生。所有人都抱著必死的念頭迎接也先(蒙古太師 瓦剌統治者)。最後的結果沒有辜負于謙,明朝勝利了。

一生忠正廉明,大明國之柱石。

北京保衛戰後,于謙的威望達到極點,明代宗朱祁鈺加封于謙為少保,並賞賜其大量財物和一套宅子,而於謙拒不接受,並說道:上皇被虜,賊子打到了京城來,“這是做臣子們的恥辱,哪裡還敢要封賞。”于謙之高風亮節,正體現於此,雖然朱祁鈺還是很強硬的命于謙必須接受,但于謙將這些賞賜的財物全部封鎖在賞賜的宅子中,並從未住過。

朱祁鈺有多信任於謙呢?朱祁鈺每任用官員後,都會在私底下問于謙此人如何,而於謙也是如實回答。許多大事,朱祁鈺也會充分考慮于謙的意見再實施頒佈下去。于謙曾為在保衛戰中有功的石亨求過情,於是石亨舉薦于謙之子為官,但這被于謙拒絕,還說了這麼一番話:“國家危難之際,臣子挺身而出是應該的,怎能因為這點功勞就為我的兒子謀私呢。”于謙之高風亮節又體現於此。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奪門之變後,英宗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徐有貞等奪門之變有功之臣,同樣也是非常恨于謙的人,奏請朱祁鎮殺了于謙,但朱祁鎮知道于謙是忠義之士,便沒有答應他們,於是徐有貞又道:“不殺于謙,奪門師出無名!”正是這一句話讓英宗定下了殺于謙的心,這句話臭名昭彰的程度是可以和“莫須有”想比的,莫須有死了岳飛,而這句話死了于謙。于謙死後,英宗派人抄其家,結果發現堂堂少保家中總共沒有幾十兩銀子,而代宗朱祁鈺賞賜的東西還是鎖在了房中,上面落滿了灰塵,從未動用過。于謙之忠正清廉正現於此。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少時有大志,敬仰文天祥之氣節,因怒斥漢王而嶄露頭角,後於北京保衛戰一役中大放光芒,其人鐵血丹心,其功居高至偉,使日月不敢爭輝。後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於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冤死於小人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之手。

在於謙的心中,社稷為重、民次之、而君為輕。他不會愚忠於哪一位皇帝,他只會愚忠於大明,愚忠於大明的百姓們。

最後我借用“當年明月”評價于謙的一段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無古無今


于謙也成愚忠了?不不不,于謙絕非愚忠,他忠於的是國家社稷,百姓福祉,為此不惜犧牲一切以至生命。

在國家危亡之際,所有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憑一已之力拯救天下蒼生者,一定是一個心懷百姓,忠於國家,有堅定的信仰,有堅強的信念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大寫的人,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甚至可以說,將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有且只有一個于謙,他的偉大,他的坦蕩將永遠留在史冊上,留在人心裡, 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于謙早年事蹟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江西巡按,為官清廉,公正嚴明,為民稱道。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以兵部右侍郎職銜巡撫河南、山西等地,後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可見,自進士及第,入仕朝廷起,于謙就是一個忠誠坦蕩,剛正不阿,清廉正直,極得民心的人。


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受親信宦官王振蠱惑,親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剌(蒙古的一支),在土木堡(今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大敗,大軍潰散,明英宗被瓦刺首領也先俘虜。

瓦刺大軍利用明英宗叫開沿路關門,直抵北京城下。此時大明方面大軍星散,敵人長驅直入兵臨城下,京城內軍心民心大亂,主張南遷者有之,主張投降者有之,大明面臨立國近百年來最為深重的一次危國危機。

在此國家危亡之際,于謙以其國士無雙的忠義和膽魄,力排眾議,舌戰群儒,以忠義之氣激勵士民,最終促使朝廷定下了堅守待援的戰略。為安定朝野人心,于謙等人請準太后立明英宗朱祁鎮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明代宗即位後,加封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戰守事宜,于謙一邊調撥物資,招募民兵,做好守城的各項準備,一邊調動河北山東等地駐軍星夜勤王,朝野上下有了主心骨,京城局勢迅速穩定下來。

也先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本以為一鼓可下,誰知看到京城嚴陣以待,信心受挫,一經接戰又戰事不利,商談和議而大明不許,眼見後援補給將斷,明朝各路勤王兵馬即將合圍,無奈之下放回明英宗,退兵而去,大明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以江山社稷為重,以君王為輕,不避嫌疑,毅然擁立新帝以安定朝野人心,於大廈將傾之際一身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實乃擎天一柱,安定國家的首功之臣。但正是此舉犯了皇家大忌,埋下了後來被冤殺的種子。


奪門之變後被以“意欲謀反”的罪名被處死


瓦刺退兵後,亡國危機解除,明英宗迴歸後被軟禁於南宮,稱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間,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迎接明英宗恢復了帝位,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立即把于謙逮捕入獄,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等人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為帝。與于謙有私仇的石亨等人咬定此事,坐以謀反,判處於謙死刑。奏疏上呈後,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明英宗馬上明白了,于謙的死是註定的,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制高點,沒有了正當性和必要性,他的皇位也就此變得名不正,言不順了。因此,做為皇權鬥爭的連帶犧牲品,于謙非死不可。

半月後,于謙被以”雖無實跡,但意有之“的”意欲謀反“罪名(此罪名與秦檜殺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倒是象得很)被斬決於京城,死在這座他曾以畢生心血來保衛的城池裡。

史載:天下冤之!


結語


綜合來看,于謙有能力,有勇氣,有信仰,有格局,有胸懷,有膽魄,他的忠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百姓,而不是忠於一家一姓,某位皇帝,絕不是"愚忠”二字所能概括的。

他一生光明磊落 ,剛正不阿,於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不惜以鮮血生命捍衛國家民族,承擔起天下的興亡,最終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

于謙這一生,真正做到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模範,天地完人,他的光輝事蹟和偉大精神將會被我們世世代代地傳頌下去,照亮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從古至今,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都不缺少力挽狂瀾的氣質,每當民族危亡之際,總有一些人以自己的熱血祭軒轅!    在明朝就有一位從平民階段走出的硬朗人物,可惜最後卻是悲劇收場……  明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英宗皇帝朱祁鎮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消息傳到北京的第二日,紫金殿上人心洶洶,朝廷大臣哭作一團,剛剛被皇太后任命的監國郕王朱祁鈺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人心惶惶,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擁立郕王,使得瓦剌挾持英宗迫使大明投降的計謀流產,在軍事上于謙以智慧擊敗了瓦剌,明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元年,瓦剌向大明求和,並送還英宗。    但一朝不能有兩個皇帝,於是英宗成了“太上皇”。而這一切才是動亂的開始,試問誰被從那個萬人之上的地方拉下來會甘心?  景泰八年,大將軍石亨和左副都御史徐友貞發動政變,擁立英宗重歸王座,當天,于謙被抓。給安上一個迎立外藩,圖謀不軌的罪名,罪當論斬!  忘恩負義的石亨和小人徐友貞  石亨曾是于謙的部下,經于謙提拔才當上將軍,在京師保衛戰中也曾立下戰功。而徐友貞是當初瓦剌圍攻京師的時候勸大家逃跑的,景泰帝在戰後免了他的官職,為此徐友貞託于謙跟景泰帝說情,無奈景泰帝並不理會,而他就此記恨上了于謙。  于謙在牢中高聲笑道:“亨等意耳,辯何意?”    和于謙同時被抓的還有王文,王文在受刑前還試圖辯解,于謙高聲笑道:“亨等意耳,辯何意?”英宗後來在下令搜查于謙家裡時發現,于謙家除了些破舊的戰甲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了。  英宗皇帝,他後來假惺惺地表示後悔,但不除掉于謙,是不行的。  這不僅是因為于謙輔佐代宗做了皇帝,也不僅是于謙提出“社稷為上,君次之”,更主要的是于謙不死,朱祁鈺不死,英宗的心中是虛的,他害怕重新奪來的皇位再失去。  據史料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之冤”  在於謙死後,石亨和徐友貞還要趕盡殺絕,幸苦宦官裴某救于謙兒子逃過奸黨謀殺,也有人不顧生死收斂于謙屍骸。  一直到了成化初年,于謙才被正名,皇帝詔書寫到:“當國家危難之時,保衛社稷,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朕憐惜他的忠誠。”  弘治二年,贈給於謙光祿大夫、太傅等稱號。各地紛紛建起祠堂祭祀不止。  但是這一切總是來的有點晚……


月夜羽夕


奪門之變的明朝甚至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首先第一點就是這是一個已經是太上皇的人,再次成功的復辟了。翻開中國的史書,這真的是沒幾個人可以做到。第二個比較奇怪的事情就是奪門之變的時候,雖然是一個奪皇位的事情,講道理這種事情除了禪讓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要殺一個血流成河。可是奪門之變的兩個受害人:明代宗和于謙的反應都很奇怪。明代宗知道了之後,說了幾個好就不當回事了。而於謙更是沒有絲毫的反抗。

那麼是于謙沒有反抗的資本嗎?這個肯定不是的,因為于謙當時的地位的非常的高的。當時京營很多人都是于謙親自提拔上來的,如果於謙想要反抗的話,就憑石亨的話,根本是沒機會反抗的。甚至可以說奪門之變的時候,于謙完全可以不殺朱祁鎮,可是把參與奪門之變的全誅殺還是有這個能力的。當然于謙的名聲肯定就沒有這麼的好聽了,估計會有不部分人認為他在土木堡的時候就已經謀劃深遠了。

那麼于謙不反抗是愚忠嗎?這個我覺得也不是,因為從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朱祁鎮成為了一個叫門天子。于謙可是為了天下百姓,根本是不管他的死活的。可以說于謙真正的是胸懷天下。可以說于謙之所以沒有反抗,真的是因為要顧全大局。因為以太后和朱祁鎮為首的人已經是召集了一批朝臣。如果這個時候于謙站出來,那麼按照他的影響力,絕對是可以再召集一批朝臣,那麼大明朝就形成了兩股勢力,而且必須有一方要徹底的失敗才可以。而於謙是沒打算這麼做,或許在聽到自己兒子于冕告訴自己有南宮之變的時候,于謙想了很多。最後第一個想法,為天下百姓計,不能君臣難安,所以放棄了反抗。

可能是因為于謙想到了自己一旦反抗,那麼下面的景象就會出現在大明朝的土地上。于謙廢掉或者殺死朱祁鎮,可是因為明代宗無子,只能是迎藩王入京。到時候其他各地的藩王會靖難。到時候天下大亂不是說笑的。然後北方的胡人部落南下牧馬,比土木堡之變時候還要讓人難以接受。


神仙自古都逍遙


在民族危亡之際,能頂住壓力力挽狂瀾,拯救國家,拯救蒼生的人,一定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信仰的人,而於謙就是這樣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愚忠”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忠的是大明王朝、中華血統。


明正統十四年秋,瓦剌南侵,明英宗採納宦官王振建議,結果導致明軍在土木堡被圍,英宗被俘,在中原王朝的歷史中,皇帝被俘,明英宗不是第一個,但卻是最後一個。皇帝被俘消息傳到京城後,人心惶惶,英宗之子剛三歲,皇太后孫氏只得命郕王為監國,商議戰守之策。

翰林院侍講徐有貞認為,南遷方為上策,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大喊“主張南遷者,罪該當斬!京師是天下根本,一動便大勢去矣”,並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擁立郕王為帝,眾人齊心協力終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英宗復位時,徐有貞、石亨等人認為“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並誣陷他欲謀立襄王之子,於是他含冤遇害。


于謙就是救時宰相,他的能力不容置疑

于謙出身與杭州的書香門第,少有抱負,以文天祥為偶像,他置文天祥相於身側,數十年如一日。永樂十九年,于謙以進士晉為御史,由於清正廉明,很快被提拔為兵部侍郎,並巡撫山西、河南。土木堡之變後,他臨危受命,提出一系列措施來應對也先大軍。

  • 首先,將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調入北京城內,形成對瓦剌軍的數量壓制,使“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的局面得到改善。
  • 其次,調通州倉存糧進京,以絕後顧之憂。
  • 再次,清楚王振同黨,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 再次,不拘一格啟用石亨等敗將,事實證明在北京保衛戰中此人軍事能力突出。
  • 最後,請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使整個大明朝有了主心骨。

通過這些整頓部署,北京城的防禦力量大為增強,京師民心逐漸安定,為保衛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是一場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勝利,如果北京失守,北方無險可守,長江以北江山必定不保,大明國運也將改變,但幸好,明朝有于謙!




于謙忠的是大明王朝、中華血統,而非某一人。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是封建專制王朝下的自然標準,然而面對著太上皇和景泰帝,于謙該怎麼選擇?

其實早在推選朱祁鈺即帝位的時候,于謙就已經表態。當時朱祁鈺並不想在兵臨城下的時候,當這個火堆上的皇帝,就在他再三推辭的時候,于謙說了一句份量很重的話,“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另外他對朱祁鈺又說:“社稷為重,君為輕”,這足以說明於謙自始自終並不是忠於某一個人,而是大明帝國,黎民百姓!

英宗復辟後,甚至都“不忍心殺害功在社稷之人”的于謙,與他同時被捕的大學士王文還要自辯,于謙卻笑到:“亨等意耳,辯何益”?他不後悔,也並不恨英宗,他覺得做到盡心無愧就夠了。

正月二十二,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在他誓死保衛科的北京城下,被處以斬刑。史載:“天下冤之!”

結語:引《明朝那些事》之語對於謙做出評價:“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他是光明磊落走完這一生的。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渡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而如果他還能做出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于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望風瑟瑟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于謙是不是愚忠,我們可以結合他年輕時候的時代背景來看。其成名於宣宗時期,因大罵漢王朱高煦而獲得宣宗皇帝賞識,成功升為江西巡撫。此後和百官、以及藩王交好。到了正統初年,人們上京都賄賂當時的權臣王振,但是于謙說自己兩袖清風,沒有太拿得出手的東西。並在同時期作《石灰吟》表明志向: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但隨著王振的權力日深,對於不和他對付的于謙,是咬牙切齒,但就是拿他沒有辦法,這主要得益於他之前經營的人際關係,包括當時的勳戚,藩王都為他求情,王振再橫,也拿這群大明王朝的股東們沒有辦法,畢竟自己只是個打工的。

所以于謙愚嘛?那肯定不是!

之後沒過多久就在正統十四年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此戰明軍精銳損失殆盡,英宗被瓦剌俘虜,當時很多人主張南遷,也是多虧于謙挺身而出,說:

言南遷者,當斬!

平地一聲雷,成功震懾住了那群宵小。此後他又和孫太后商議,國立長君,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正是這個決定,在他和朱祁鈺君臣的齊心協力下,成功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開國七十年的大明王朝轉危為安,因此很多人也把于謙稱之為救時宰相。

所以于謙沒有能力嘛?那更不是。

但是他本該成為景泰一朝的赫赫權臣,為何之後主張迎回英宗?和代宗鬧不愉快?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于謙在封建社會,雖然從小接受的忠君思想,但是因為于謙的個人格局和閱歷,已經昇華到了忠國,只要對國家有利,他不管誰即位!也因此他主張迎回英宗,到代宗末期對於奪門也視若無睹。

因此,綜上所述,于謙有大智慧,有能力,有品德,他只是把忠君昇華到了忠國,愚忠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有國家負他,沒有他負國家,在以國家和黎民百姓的前提下,即使英宗二次即位後他也無怨無悔!這才是大義,這才是大忠!


歷史如明鏡


何謂愚忠;更應該是死心忠於某一個皇帝,不加選擇的支持一個皇帝,無論任何時候,就是要自己死,那也會毫不猶豫的去死。

反觀于謙,他沒有死心支持某位皇帝,談不上愚忠。

用發展的于謙,他更忠於大明王朝。在他眼中,明英宗被俘固然嚴重,可是相對於大明王朝就不算什麼了。立景泰帝,迎回明英宗都是這個出發點,從沒變過。當他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幫助大明王朝度過了一劫,明英宗就卸磨殺驢,殺了于謙。

好在之後的明憲宗給於謙平了反,給了于謙該有的歷史地位。


過去即歷史


于謙不是愚忠,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不是救了朱明,而是避免了北京人民被血屠。至於于謙在英宗復辟時該不該起義,推翻罪惡的朱明朝,那是因為沒有這個條件,加上若亂起來,北京有被外族攻破,人民被血屠的可能。于謙選擇坐著等死,是大丈夫之所為。


安平144796971


感覺于謙是忠於自己吧!


永磁變頻螺桿空壓機


于謙之功,在於拯救了大明王朝,但是卻沒有拯救當朝的皇帝,明英宗之過,在於一生錯打一仗,錯殺一人,但是皇帝是不會承認錯誤的,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他犯錯了 明英宗的一生算是比較曲折,因為相信死太監王振,親征蒙古,又因為相信死太監王振,突然班師回朝,導致十萬大軍,明朝精銳死在了土木堡,連自己也被俘虜了。因為精銳喪盡,蒙古攻打明朝首都,這個時候是于謙,他一個人改變局面,最終保全了大明王朝,而這個時候,皇帝已經不再是朱祁鎮,而是他的弟弟朱祁鈺。 之後朱祁鎮被蒙古送回,朱祁鈺因為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不肯下來,將哥哥軟禁在宮牆之內,直到那幾個復辟朱祁鎮的小人出現了,他們的名字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他們打著復辟的名聲,將朱祁鎮重新扶上了帝位,于謙正是在這裡被殺,原因很簡單,沒有原因。在朱祁鎮看來,他這次復辟是重新奪取皇位,改朝換代,但是其實這只是一個一觸就破的騙局,于謙被殺之後,朱祁鎮就知道這是自己這一生中犯下的第二個錯誤。在朝臣看來,其實于謙是被幾個小人陷害了,

他們說如果不殺掉于謙,那麼復辟就沒有什麼正當的理由,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當時朱祁鈺已經不行了,在朱祁鎮重奪皇位15天后就去世了。 但是這個在朱祁鎮的眼裡看來就是,好啊你個于謙,見死不救。于謙也沒有想到朱祁鎮最後會被蒙古人放回來,雖然一開始被關押,但是在曹吉祥等人的協助下發動奪門之變又復位了,英宗復位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殺方面對自己見死不救的于謙了,于謙也算是為國著想,但是得罪皇帝沒有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