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這是一篇乾貨文

提到愛情中的深度連接,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性愛。

羅洛·梅在其經典著作《愛與意志》中,把性愛描述為“可以想象出來的、最有力的體現連接的方式”。但實際上,即便是很棒的性愛,有時也無法填補人們內心的空缺。

兩個靈魂的深度連接,要把感受、激情、內心和靈魂融入性愛中,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共情。

只有通過共情,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親密感,既能理解他人,他人也能理解我們。

共情能把我們從對某人的表層連接,帶入對他人的完全接納,不僅包括他人的閃光點,也包括一個人所有的不完美。

而當我們接納了他人,共情會指引著我們接納自我,包括自己所有的侷限和不足。

一段具有良好共情的親密關係,會讓你發現:

我們對幸福的找尋,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介紹一下親密關係中的3個階段。通過對這3個階段的瞭解,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共情如何強化我們的關係,以及共情如果帶領我們更深入地欣賞他人和自己。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1.理想化階段

這一階段很好理解,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在初涉愛河時,總會經歷一個為對方癲狂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彷彿只能看到對方的好,當有人說你的男女朋友沒那麼好時,你可能會氣得跺腳。

精神分析學家埃爾文·塞姆拉德說過:

“墜入愛河,是我們的文化中唯一一種可以接受的精神病。”

這是因為,精神病的症狀之一,就是無法保持注意力和客觀性。也就是說我們既看不清楚,也想不清楚,更感覺不清楚。

我們彷彿坐上了一個情緒過山車,所有的事情只圍繞著我們的對象打轉,我們的理性不見了,就像開啟了一段瘋狂的終極大冒險之旅。

這一階段對共情有著極大的挑戰,因為想要共情,必須依靠客觀性和理性來維持平衡和方向。

在這一階段,實際上我們把對象當成了一副圖像,Ta漂亮、引人入勝,但卻是固定和靜止的,我們無法走近它,改變它。

如果我們把活生生的人當作物體來愛,我們就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與我們頭腦中那副理想的圖像相符,而最重要的是,那副圖像是經過精心打磨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的。

這種將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戀。它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無法將對方看作不斷髮展的人,對方的存在,也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這種愛,開始可能讓你感覺很舒服,因為圖像沒有瑕疵。但真人終究是不完美的,所以如果只停留在這一階段,兩個人註定不能走得很近。

因為當你愛上一副圖像,你也得成為一副圖像。而圖像是在否認我們的本來面目的基礎上,只保留了一些典型特徵。

當你發現對方的缺點,比如睡覺打呼嚕、腳臭、吃飯聲音大等,很可能無法接受。而對於自己,則要時時刻刻戴著一副面具,以免暴露自己的缺點。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人看成是他們本來的樣子、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當我們開始變得理性,開始看圖像之外的部分,對共情的挑戰會增加。有些人往往會只盯著對方的缺點,而不夠關注對方的優點。隨之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兩極化階段。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2.兩極化階段

當兩個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對方的一些缺點,這就是我們構建的那副圖像的裂痕。當我們發現這些裂痕時,很容易倉促地做出判斷,並對伴侶身上的問題進行泛化處理——他很自私,他很懶,他總是不愛乾淨……

很多人很快又會將這些共性看成所有人的共性。這種泛化的過程範圍不斷擴展,甚至會蔓延到我們自己身上:“我怎麼這麼蠢,會喜歡這種人?”

兩極化的階段動盪不安,沒有方向。而共情讓我們學會接受這些事實,並敢於承認每個人的缺陷。當認識到事情的全貌後,我們就會清晰地發現自己能夠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事情,從而決定我們自己是否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與對方共同成長或改變。

而如果缺乏共情,我們會盡力保持現狀,不知道其實我們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我們會認為兩個人不合適,從而結束這段關係,再去尋找另一段新的戀情。

所以,如若沒有共情,很多戀情就不能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

世間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者不足。拉里·麥克默特里的小說《孤獨鴿》中,考爾說他會盡量避免做錯事,因為這樣他就不用擔心承認錯誤,而奧古斯塔斯提醒他,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都會犯錯誤。

面對錯誤是第一步,改變錯誤是第二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必須明白,所有的不完美都是我們成長的動力與根源。只有堅信我們可以進步,我們才能進入到戀情的最終階段。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3.整合階段

進入到這一階段,你與伴侶已經能相互共情。你們既可以融合為一體,也可以互相分離。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對方的感受中,也可以利落地迴歸到自我。

你們只是因為一段戀情而走到一起,但你們依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因為共情,你看到了對方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但雙方的世界並非就此停滯,相反,你們都通過共情擴展了自己的世界。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那麼一段關係,如何才能做到相互共情?

1.破除傳統觀念中的刻板印象。

因為文化的原因,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印象中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相愛的人不能吵架、永遠都應該是男追女、男方的職責就是賺錢養家等。如果固守這些信條,一旦發現你們的關係中與其不符合,你將會大失所望。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會發現,有好多恩愛夫妻也會吵架,但依然可以百年好合;有些關係是女追男,卻也羨煞旁人;有些夫妻是男主內,女主外,也和諧融洽……

要始終堅信,你們的愛有著世間獨一無二的模式,只要這個模式讓雙方都舒服,就是最好的。

因為共情讓我們相信,任何一段關係都是動態的,沒有固定方程式,每個人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親密關係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2.在關係中永遠不要自滿

如果你們的關係發展得比較穩定,我們就會容易陷入自滿,從而不再努力試著瞭解你的伴侶。

“我太瞭解你了。”“我知道你是怎麼想的。”“都跟你生活20多年了,還不瞭解你嗎?”

以上這些話語,在你們的相處中是否出現過?

但實際上,這種“我太瞭解”的方式對一段關係的破壞可能是毀滅性的。當你說出這種話,就意味著你不會努力去了解你的伴侶,對方始終停留在你的固有印象中。

因為,人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不管你與一個人相處了多久,你都要知道,你永遠不會了解到某個人的所有。即便是對方一個多年的習慣,也可能會改變。

把每一天,都當成雙方重生的第一天來對待,你一定會收穫更多驚喜。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3.要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雖然共情把那你們近乎融合為一體,但你也要明白,我們永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相互依賴,也可以完美地相互分離。

我們都需要一個自我獨立空間,去了解自己的情緒,去認識自我。

只有一個人更好地瞭解自己之後,Ta才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整裝待發,進入一段關係。

就像布伯說的: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學會共情,能讓你更好地經營一段關係,不僅能接納雙方,也能洞察他人的需要,與其共患難,同欣喜。

缺少共情的愛,只是一個空洞的詞彙。

共情,是一段親密關係的核心,也是愛的靈魂所在,它讓愛變得動態鮮活,充滿機遇與挑戰,讓愛成為真正的愛。

除了性,親密關係中還應該怎樣建立深度連接?

作者簡介:孟小喵,多平臺原創作者。一隻可愛、溫暖的喵,希望通過讀書寫作,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碼字不易,且讀且珍惜;歡迎轉評贊,如若盜用,必追究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