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評論:重審負增長

評論:重審負增長

王國信/文 儘管數據還沒有公佈,但2019年車市負增長已經板上釘釘,內部統計的數據顯示跌幅超過了8%。好的一面是,儘管車市仍然是負增長,但第四季度的跌幅已經縮小,這也被認為是車市反轉的跡象。在一些行業內人士看來,車市負增長基本已經到頭,在未來兩年中,車市將從平穩的零增長階段,走向正增長,這個過程大概是兩年。特別是頭部企業的恢復增長,說明了市場的回暖信號很明顯。

對於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且連續18個月負增長的中國車市來說,這無疑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結局,但支持車市回暖的理由目前來看並不充分。總結來看,目前判斷車市回暖的理由有如下幾點:其一、汽車產業是支柱產業,連續負增長下,國家將出臺刺激政策;其次、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還比較低,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第三,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可以帶動車市走出冰凍期,重新活躍。

這些理由看似沒錯,但從現實來看卻缺乏支撐。汽車產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已經進入一個不得不調整的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目前面臨三大突出問題:1、產能嚴重過剩,能統計的汽車集團總產能已經接近6000萬輛,但實際銷量一半不到;2、車企數量多,拋開傳統燃油車中,僅新能源汽車目前數量就超過一百家,且不包括各個地方的殭屍車企,這在全球都是絕無僅有的;3、地方趁新舊動能轉化之際,造車熱仍不退燒。

在諸多場合,一些車企都寄望於政策的支持,特別是對汽車消費的刺激。但實際上,在過去10年中,中國已連續兩次實行了大範圍的汽車消費政策,這兩次刺激分別在2010-2011年和2015-2016年。但結果呢?每一次刺激帶來的後果都異常痛苦,殺雞取卵式的消費已經被放棄。而從更深層次來講,中國經濟也正在告別“刺激式發展”,在我所接觸到經濟學家中,儘管無法對企業車未來發展做出預測,但都強調了一點,再實施刺激性政策可能性極低。

而作為重要參考標準的千人保有量在中國來看並不符合實際,其參考價值十分有限。中國汽車市場目前處於一個“雙轉型”之中,一方面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另一方面是世界汽車轉型。在這個背景下,這個產業調整的劇烈和深度都會遠超於預期。曾在鋼鐵產業從業多年的北汽集團徐和誼認為,鋼鐵業在上一輪結構性調整中花費了接近十年的時間,而中國汽車要實現結構上的合理、健康,也不可能在三兩年間就實現銷量反轉,重現增長,這個過程可能同樣漫長。

至於被寄予厚望的電動車,從今年7月開始已經連續下滑。原因在於補貼的退坡,電動車目前的消費環境和使用環境還不足以支撐其大範圍的銷售,而電動車也只是轉移消費點,並非帶來市場的活躍或者新增。實際上,在之前的評論中,我們已反覆提醒,企業不要期望刺激政策,要做好熬過寒冬的準備。但從眼下來看,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依然是按照異常樂觀的方向在前進,對這一次汽車產業的調整可能的重要性和持久性的認識並不充分。

有兩位車企高層最近說了兩句話,很有意義:一個是,這一次調整將會是“傷筋動骨”的;另一個是十年內中國汽車將有一次終極之戰。毫無疑問,中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多機會和足夠的市場空間和容量,中國汽車消費升級和產業整合這兩個主線是不變的,但錯估這一次調整,將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301N5ABI】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