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朱棣這個人?

闖非洲的熊貓哥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燕王作為朱元璋最優秀戰鬥力最強的兒子是非常有機會坐穩江山的,他年少就一身軍功是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的,朱元璋也曾考慮過他,但是立嫡立長才是國之根本,這也是朱元璋自己當年定下的規矩,而朱棣兩者都不著邊,燕王雖然不開心,但是輔佐他的皇兄朱標他還是心甘情願的,誰知朱標身體不行,居然先太祖而去,而朱元璋卻把儲位直接留給了他的嫡長孫,這如何讓朱棣能服氣?再說這個侄子剛登基就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燕王由此終於有藉口發動戰爭以“清君側”為目的發起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終於成功登上高位。成為了一位永樂大帝

  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做大事業,又要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是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不能夠不指出他的缺點。他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沉重負擔的君主。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






開心影視集結號


朱棣這一生,有功,也有過。對於國家而言,他的功勞很大。“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太祖”明史是這樣記載的。

朱棣率領軍隊開疆拓土,實現了四方賓服、萬國來朝的美夢。曾記否,有兩個小國家的國君,來到明朝後,就不想走了。


死了之後,他們也不回國,而是希望能夠被埋在中國。 “( 明朝)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版圖,只比元朝的小一小點兒,可見朱棣的貢獻不小。

然而,朱棣的帝國大夢帶給朝廷和百姓的都是災難。“永樂帝的國內計劃和對外征戰的花費是巨大和浪費的; 它們給國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異常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棣千古一帝美夢的實現,是以對百姓的壓榨和對諫臣的懲罰為代價的。 從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帝國大夢也有貽害。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繼續維護大明帝國的統治,後繼者必須擁有朱棣的帝國大夢的內驅力和實現帝國大夢的才能。
可是,明朝後來的統治者缺乏朱棣的遠大抱負。後來的皇帝不能滿足國家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國家自然就要崩潰。從這個層次論述,明朝的敗亡,朱棣早就埋下了禍根。


ReaderX


成祖朱棣,老朱第四個兒子。生於老朱提頭打天下的亂世,崩於遠征蒙古的途中,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皇帝。前半生不受自己老子朱元璋重視,在朱允炆即位後雷厲風行的削藩行動以及姚廣孝不斷的慫恿下,無奈造反,美其名曰"勤王靖難"。靖難之役中展現了自己的戰爭天賦以及無賴本性。

篡位成功後,誅殺方孝孺十族,抹去自己生母存在過的痕跡,可以說朱棣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殘忍而狡詐。

但在永樂朝,你會發現大明兵強馬壯,國力強盛這些都要歸功於成祖的手腕。他是一個鐵血皇帝,一個人能夠壓住所有大臣,排除異議,施行自己的政策。永樂朝,重用謝晉編纂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永樂大典》,一部涉及各個方面的百科大全書。為了鞏固帝國的北方邊界,疏浚大運河,於永樂十九年做好所有準備,遷都北京。

在政治上,成祖設立內閣制度,影響了後來幾百年的中國歷史。永樂年間鄭和五下西洋,引得萬國來朝(不管是不是為了炫耀,鄭和都是帶著和平的使命出海,沿途百姓歡呼。這就比一百年後的葡萄牙人偉大很多)。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利用政治手段及拳頭分化瓦剌和韃靼,穩固了明朝北方邊界,徹底穩固了大明的統治,為後世仁宣之治鋪平了道路(雖然他怎麼樣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後自己的後代朱祁鎮會聽信大太監王振,於土木堡大敗,開啟了明朝的下坡路)。

總的來說,成祖朱棣上馬衝鋒,下馬治國的雄才大略,像極了太祖朱元璋。父子兩人都可稱為明君。但在我看來,朱棣也做到了他老子朱元璋沒做到的事情,平安南,著《永樂大典》,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等等,無一不彰顯一個盛世大國的君主風采。可為千古一帝!

有句話,作為明吹的我很喜歡。天子守國門!這就是明成祖——朱棣!


槳太重了


如何看待朱棣,明朝中後期對其的評價絕對非常中肯。一般來講,只有開國的皇帝才能稱之為“祖”,繼任者只能為“宗”。這一慣例自宋之後就比較明確了,但朱棣能夠被封為“成祖”,絕非簡單的“貼金”,而是朱棣的功績絕對足夠,對後世影響深遠!

嘉靖對朱棣的追尊,並非像康熙一樣有樣學樣,朱棣的廟號才是具有突破性的。康熙就是學的朱棣,加上其在位期間平三藩、收臺、平噶爾丹、抗沙俄,在民生經濟上也有發展,所以被封“聖祖”也不存在什麼爭議。

雖然朱棣的帝位來的同樣不光彩,與李世民的手段基本一樣,都是“太宗”,但一個奪取帝王只用了三天,另一個卻用了三年。一個是基本無懸念,另一個卻是孤注一擲。都是在登基後勵精圖治,為本朝奠定了三百年的統治基礎,對外戰爭多次獲勝,使自己的帝國成為了東亞的核心。都是上位不正,卻政績最突出。

那麼究竟朱棣的“成祖”名號有哪些功績相匹配呢?原因也簡單,因為朱棣在明朝統治的締造、設計上比其父朱元璋更有遠見。

朱棣在位其實僅22年,但卻造就了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永樂盛世”:

1、發生在明朝建國後僅三十餘年,之前沒有像漢唐那樣是經歷過百年的積累才逐步形成的。

2、文治武功較為突出,版圖為歷代漢人王朝之最。並展現了明朝人的強大與血性,開創了真正的“萬國來朝”的局面。遣使下南洋,建立了以大明為核心的“東亞世界體系”。

放眼歷代,漢人王朝同時在政治、軍事和文化(永樂大典)上達到這樣高度的,能同時在南北兩線開展戰爭、同時進行修建新都、疏通運河等工程的,僅有永樂一朝。


吃飯不刷碗1


最近熱播的一個電視劇《大明風華》,可以說讓不少的人重溫了明朝的那段歷史。特別是對於朱棣,很多人對於他在歷史當中發揮的作用,或者說是地位,也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在當時的一些史官的眼中,雖然明知道朱棣本人是通過謀逆的方式奪取了正統的權利,但還是礙於君王的權威,不敢秉筆直書。

那麼如何去看待朱棣這樣一位帝王呢?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子,出生於公元1360年。在他出生之際,自己的父親仍舊領兵在外與元軍交戰,並沒有統一天下。在朱棣的青年時代,當時的朱元璋已然統一了天下,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做藩王。而當時朱棣就被分封到了自己的祖籍之地,也就是安徽鳳陽,在這個地方,他可以說是看盡了當地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深入的瞭解了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也為他日後成為天子,開創一個盛世有很大的關係。

在此之後,成年之後的朱棣便順從父親的命令前往北平,把北平作為自己的芬芳之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的一些才能得到了非常大的體現。因為當時的北平基本上是明朝疆土向北的一個邊界,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一個地區時常會和一些反抗明朝勢力的軍隊有所接觸。而朱棣本人也在青年時期經歷了兵荒馬亂的洗禮,自身可以說是有非常高超的指揮才能,於是乎在這裡當藩王期間,他曾多次征討流亡在北方的蒙古部落。

這一時期之內,作為燕王的大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增長。尤其是在朱元璋的晚年這個時期,朱元璋的前三個孩子都先後的去世,此時的朱棣不論是從軍事實力還是說從家族的次序上來說,都是皇室當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但是對於明太祖來說,他在內心是非常堅定的想要把皇位傳遞給自己的孫子朱允文的。儘管他知道自己的這位四兒子非常有才華,或許在皇帝的位置上也能夠建立起不朽的功勳和事業,但是最終在臨終之際他還是選擇將皇位傳遞給朱允文。

作為一個曾經也算是對大明王朝立下了一定悍馬功勞的人來說,朱棣本人肯定是不滿這樣的一個結局的。但是此刻他只是一個藩王,還要時刻擔心遠在南京城的侄子或許在繼位之後會選擇除掉自己。於是乎為了成功的麻痺自己的這個侄子,在遭遇了削藩的措施之後,朱棣本人便選擇了裝瘋,通過這樣的措施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當時的朱允文為了加強自己,對天下的統治,自然而然會選擇削藩這樣的措施。當然,普天之下的藩王當中最為重要,也就是最難以解決的莫過於自己的這個四叔了。儘管他曾經派遣重兵去監視朱棣,但是還是被朱棣所輕鬆地化解了,於是乎朱棣打著清君側這樣的一個名義,浩浩蕩蕩地率領大軍一路南下,直到當時的明朝都城南京成功的奪取了皇位,而建文帝朱允文也從此不知所蹤。

所以呢,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一個藩王的朱棣,通過這種犯上作亂的方式取得了皇帝的位子,在當時的天下當中,還是有很多的人對他非常不滿,並且在暗地裡圖謀著重新扶持建文帝登上皇位。這也在很長時間內是朱棣的一個禁忌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朱棣本人雄才大略,在這一方面他遠遠的超過自己的侄子,不僅在自己當皇帝期間成功的將都城遷到自己曾經的封地北平,並且多次率領明軍北伐。雖然當時朱元璋滅了元朝,將一部分元朝的殘餘勢力驅逐到大漠之中,但是對於明朝來說,還是有著相當的威脅的,於是為了徹底的消滅這樣的一個障礙,從公元1410年開始,朱棣便開始了他自己人生當中長達5次對蒙古的征討。除了這些之外,在他任期之內還編撰了永樂大典,這一曠世奇作,對前代的文化經典有了系統的整理。

所以對於朱棣這個人要系統綜合的來進行評價,儘管他可能是別人口中的一個亂臣賊子,但畢竟還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的任期之內,明朝也可以說是自朱元璋之後又重新走到了一個新的巔峰。不管從文治還是武功方面來說,朱棣在明朝的諸多皇帝當中依然是首屈一指般的存在。


大史小吏


我覺得朱棣算是一個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好人。

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朱棣都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人,這個人冷酷、殘忍、權慾薰心,但他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皇帝。 因為好人幹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鐵證。 為了皇位,為了性命,必須學會權謀詭計,必須六親不認,他要比最強橫的惡霸更強橫,比最無賴的流氓更無賴,他不能相信任何人,孤家寡人實在是對皇帝最好的稱呼。


朱棣精力充沛,以勞模朱元璋同志為榜樣,每天干到很晚,不停地處理政務。他愛護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他的統治下,明朝變得越來越強大。 對外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個永樂盛世。

站在朱家的角度來看(特別是朱允文一脈),朱棣是邪惡的、極度殘暴的,他毀了家族的平靜,趕走自己的侄子,囚禁侄子的兒子,脅迫自己的兄弟造反事後卻不善待他(寧王朱權);但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他的功勞還是遠遠大於錯誤的,除去幾年“靖難之役”帶來的戰火硝煙四起之外,在永樂年間,百姓更多的還是感受到了幸福,富足,平安喜樂。

作為一個人,朱棣談不上善良友好,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他稱得上賢明聖君。


筆筒Susie


明成祖朱棣,又被稱作永樂大帝,他通常被認為是很有作為的明君。在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對外展示了明朝強大的國力和航海技術,還組織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部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集大成者,再加上朱棣自身的軍事才能,朱棣可以被認作是一位集武功和文治於一身的帝王。

朱棣

但是,朱棣的性格卻比較殘暴,他在靖難之役後逼死了很多建文帝舊臣,比如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等人,很多案件涉案者竟多達數百人,而方孝孺則被朱棣“誅十族”,據記載方孝孺一案中被誅殺的人數超過八百餘人。而朱棣的殘暴不僅僅是針對自己的敵人,對於宮女也十分刻薄和嚴苛。

方孝孺

朱棣有一個特別喜愛的妃子叫權氏,但是後來權氏突然死亡了,幾年之後宮中有傳言說權氏是被另一位宮人呂美人所害,而朱棣未做調查後就將呂美人用烙鐵足足燙了一個月,然後才將其處死,同時被處死的還有數百名宮女。另外,據《李朝實錄》記載,之後由於權氏舊案,牽出了更多被誣告或者牽連的宮女,最終這些全部被處死。

宮女

朱棣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宮人的公憤,但是他們也無可奈何,只能背地詛咒皇帝。但是有一天,上天卻給了大家一個希望。永樂十九年,紫禁城的三大殿被雷擊中,被擊中後的三大殿燃起了大火,這幾座剛剛落成的宮殿被大火燒成了灰燼。面對如此的災難,宮中的人不但不擔心,反而心中暗暗竊喜,“宮內皆喜,以為帝必懼天變,止誅戮”,宮人們認為這次“天災”是上天對朱棣隨意殺戮的警告,而朱棣在“接到”警告後必然會有所收斂。

紫禁城

但是,令宮人們沒想到的是,朱棣雖然下了一道“罪己詔”,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表示“朕心惶懼,莫知所措”,然後還下旨讓大臣們如果發現自己有什麼不對的事情,儘管上疏指出。宮女們認為朱棣不會再繼續之前的殺戮行為了,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帝不以為然,恣行誅戮,無異平日。”可見,這一次的三大殿“天災”並沒有給朱棣帶來任何警示,朱棣依然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著自己的事情。

這就是永樂大帝真實的、陰暗的一面,他雖然有著豐功偉績,但是卻掩蓋不了他虛偽、嚴苛的一面。

參考文獻:《李朝實錄》、《龍床:明六帝紀》


天涯看點歷史號


《大明風華》電視劇播放到二十多集,朱棣由於當時形式所逼迫,不得不起兵造反,最終得到天下,皇帝位奪得了,靠造反得到的皇位受後人非議不少,依我看來,天下不管誰當皇帝,只有能給老百姓謀福利,無貪官汙吏,無奸臣當道,無黑惡勢力,年年平安,就是一個好皇帝。

朱棣當了皇帝后他的功勞不少,是建文帝無法相比的功績:

第一、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雖然在傳統思想來說有篡位的說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叫給建文帝估計明朝肯定要走向敗亡,因為地方藩亡勢力不是軟弱的建文能控制的。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邊境得到幾十年的安寧。

第二,遠征南安(就是現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

第三,派遣鄭和下西洋,雖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是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傳播。

第四,組織編撰《永樂大典》,使得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將各類學科總集的典籍。是為中華文化之盛事。

朱棣即位初期,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殺戮太重。朱棣喜好征服別國,保邊境安寧,時而發動戰爭,有些不該發動的戰爭他都打了,使得在永樂朝經濟恢復緩慢,人民負擔過重。

總的來說,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英雄、明主,為大明之後的江山鞏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狐仙詩行


1402年,坐在皇座上的朱棣觸摸著龍椅,一切顯得那麼不真實。

他想坐上皇位,但他不敢反,手握重兵的他是建文帝削藩的壓軸大戲。

走投無路,他反了。

經歷了諸多失敗 諸多僥倖。那又怎樣,他成功了。

建文那小子沒消息,朱棣很難真正放鬆警惕。方孝孺那人太死板,要不是他說出那話羞辱於我,我大概也不會滅他十族吧。

他還是有些後悔。他忘不了鐵鉉甚至不願看他一眼。

他做錯了什麼?!為了活命。

支持建文帝的大臣全部被殺,子女沒入教坊司為妓。

這麼重的懲罰為什麼他們不害怕?!建文帝有什麼好?

他親自帶兵掃除北方來自瓦剌與韃靼的威脅,他開疆拓土,他讓鄭和下西洋,在找尋建文的同時,宣揚我大明的強大。

他勤奮的工作,大臣請求皇帝泰山封禪,他拒絕了,海內並不太平。

他修纂《永樂大典》,為後世留下屬於古代的輝煌。

永樂年間,百姓安樂,天下太平。儲君已定,朝廷安穩。

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保證大明北部邊疆。

一切都向著美好發展

1424年,朱棣病逝於行軍途中。1360年出生於戰火,1424年去世于軍隊,這位馬上天子,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的評價夾雜在文章中,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take影菌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