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香港電影的沒落過程中,讓香港武俠電影幾無翻身之地。

近二十年,我們很少看到優秀的華語武俠片,就連在武俠片領域造詣頗深的徐克也無能無力。

但即使如此,誰又敢否認,徐克是電影界的金庸這一盛譽呢?

同談及華語電影武俠片,必要說起徐克一樣,說及徐克的武俠電影,自然少不了李連杰。

徐克和李連杰,有共同的標籤——黃飛鴻。

《黃飛鴻》三部曲奠定了李連杰此後在華語影壇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徐克讓香港武俠電影注入新鮮血液,並將其影響力帶向全球的開始。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從1991年第一部《黃飛鴻之壯志凌雲》誕生至今,近20年過去,徐克和李連杰身上的黃飛鴻標籤依舊經典如初,但更讓人為之拍手叫絕的是黃飛鴻這個IP上,也留下了抹不去的徐克和李連杰標籤。

01 《黃飛鴻之一壯志凌雲》



1989年,李連杰在《龍行天下》中的出色表現讓徐克決定將心中擱置10年的IP搬上熒幕。

徐克拍“黃飛鴻”,不是要講述他的平生,也不是要歌頌他的行俠仗義,當然也不會如《醉拳》那般顛覆改編,而要透過“英雄”看歷史,透過歷史思當下。

《黃飛鴻之一壯志凌雲》稱作《黃飛鴻》,作為系列第一部,必須立好主旨,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誠然,徐克的武俠世界,的確沒有那麼“平常”,這一點從電影的英文名就能看出——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國往事)

但凡能稱得上“往事”的,必須要有博大的視野、具備鑑往知來的反思。由此可見徐克想要用歷史影像化視窗窺探中西文化碰撞,以及表達自己歷史觀的勃勃野心。

實際上,當《黃飛鴻》還沒拍攝結束時,徐克就已經想好了電影的英文名,之所以加以“往事”,並將範圍從一個人上升至一個國家,是因為受到塞爾喬·來昂內的《美國往事》影響。徐克想拍“中國往事”,但又不想去模仿“美國往事”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重現一個國家的一段歷史,正好在香港武俠電影中備受青睞的“黃飛鴻”給了他這個機會。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影片再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現實以及鑑往知來的表達上雖不及《美國往事》那般細膩,但卻仍舊用不一樣的視角,將清末民不聊生的現狀展現的淋漓盡致。

就在人物塑造上,徐克也找到了心中最滿意的人李連杰。

李連杰的武術動作瀟灑有力,形象俊朗正義,加上其表現出來少年老成的表演,著實演繹了一位獨一無二的一代宗師。

由此,經典即生。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影片在環境上極力呈現的是清朝末年“政府苟且,洋人橫行,民眾受苦”的真實現狀,故事圍繞著主要人物黃飛鴻在教人習武以自強救國中展開,卻因此引來各路勢力的百般阻撓。

電影的基調仍舊是武俠片的鋤強扶弱、匡扶正義,但卻並沒有將人物思想留在歷史中,而是通過事件讓人物看清現實,反思現狀。儘管隨處可見的是民生凋敝,人心叵測,但卻在價值觀上呈現的是昂揚向上的樂觀精神。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而在主旨的敲定上,徐克也一改歷史侷限下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全盤否定,以開放的姿態表達了自己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態度,這一點在第二部《男兒當自強》中有更加明顯的體現。

除了由李連杰演繹的黃飛鴻以成熟穩健卻不固步自封思想變化引領全片主旨外,在其他人物塑造也上也盡顯眾生百態。

梁寬(元彪 飾)一出場就是一副街頭混混的小人模樣,但人不可貌相,如此的梁寬卻能知廉恥、明是非,在最關鍵時刻站在正義的一邊。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作為片中的反派角色嚴振東(任世官 飾)應該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身好武藝,卻敢為錢財受辱。他身上的守舊和沒落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面對西方現代化是必然的沒有反抗餘地。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十三姨(關之琳 飾)是“黃飛鴻”故事中幾乎不能缺席的人物。留過洋的十三姨,受過西方文化的洗禮,敢於衝破傳統道德觀念,不被“輩分”束縛敢於去愛上黃飛鴻,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封建文化的抨擊。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但徐克並沒有單純地停留在對封建文化的抨擊上,而是通過十三姨與黃飛鴻兩人的接觸,去表達中西方文化交織的結果。

十三姨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幾乎從未接觸過西方的黃飛鴻看來很難接受,所以一開始他很抗拒甚至反感。但黃飛鴻的思想沒有停滯,徐克巧妙地將一點點“愛情”融入其中,以十三姨的“西方文化”去慢慢滲透黃飛鴻,而黃飛鴻代表的傳統文化也並沒有全盤接受,而是吸納與自我完善。

所以,我們看到的黃飛鴻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來的試圖瞭解,到最後的包容以及學習,這其實也是徐克眼中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其實縱觀所有的影視作品,最怕就是故事的單薄。“黃飛鴻”的歷史背景太過雜糅,但在徐克的眼中卻精煉成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用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為眼睛,放眼看清了一段歷史的真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

02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黃飛鴻之一壯志凌雲》開了個好頭,也讓三部曲中最有深度的第二部能順利誕生。

為何說《男兒當自強》有深度?

第一部《黃飛鴻》以傳統武俠電影懲惡揚善的模式,首先樹立的黃飛鴻形象是行俠仗義,在其中以十三姨帶來的以及現實中存在的西方文化衝擊,讓黃飛鴻產生了諸多迷茫和困惑——

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嗎?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金山的話,這些洋船為什麼要來我們的港口呢?

最後一句,“也許我們已經站在港口上了”讓人物迅速成長起來,回過頭看是經歷過西方文化全面衝擊後,自我完善後的認知。這時的黃飛鴻已經不單純地只是一位“俠”!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所以第二部成了重頭戲,接受了西方現代化的現實,看清了生活現狀的窘迫,升級後的“俠”要怎麼做?

簡單地說,第一部是的重點在於塑造黃飛鴻這個人物。第二部的重點必須是“中國往事”裡的“往事”。

所以我們看到了在《男兒當自強》中,是封建迷信和科學文化的碰撞、少數明智民眾和多數愚昧民眾的衝突。概括起來就是現代文明和封建禮教之間的鬥爭——只有在思想上教化國人,才是大國崛起的關鍵之處。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影片中也不再是簡單地靠十三姨來讓黃飛鴻瞭解現代文明,而是明確地指出了兩種現代文明的產物——醫學和教育

徐克的眼中,東西方醫學的碰面,沒有擦槍走火,反而兩者竟能互補共存。但徐克覺得教育是現代文明得以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陸皓東出場便是在四處詢問學生們的蹤跡,因為他視這些學生為國家之未來和希望。

然而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國民劣根性在於,沒人在乎“教育”。對於陸皓東的詢問,無人關心,而當白蓮教打著反洋的旗號招搖過市之時,卻有人暗自慶幸沒有救濟那群接受現代教育的學生。一分鐘的鏡頭,把一個清末民眾的冷漠與愚昧無知展現的淋漓盡致。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徐克的大膽在於,本來黃飛鴻是主角,但在《男兒當自強》中卻把陸皓東設置成了精神引領。

陸皓東向黃飛鴻闡述著時間的重要性,接以高舉愛國旗幟卻欺壓百姓殺害無辜洋人的白蓮教以及認識到國家問題的滿清官員卻仍舊守著殘破的封建王朝成為最突出的社會反映,現實與人物的強烈對比之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如果說第一部戲中黃飛鴻只是學會了接受西方文化,那麼第二部才讓黃飛鴻真正開始認識西方文化——西方世界並不完全邪惡。

從《男兒當自強》中能明顯感覺到,徐克在保留了黃飛鴻懲奸除惡的狹義精神外,把整部電影的主題思想上升到了家仇國恨的高度上。

而作為一部武俠動作電影,徐克對動作的表現也從未落下。

《黃飛鴻》第一部的經典場面是黃飛鴻與嚴振東在倉庫中的竹梯大戰。本來徐克對李連杰的動作毫無擔憂,用近景打鬥也能做到出色。但李連杰在拍攝過程中腰部受傷,只能將最後“決戰”用大場面來拍,於是徐克想出了用梯子拉遠視角的辦法,由此成就了這一經典畫面。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而《男兒當自強》中的經典打鬥莫過於李連杰和甄子丹的最後對決。“束布成棍”的決戰中,李連杰與甄子丹各自發揮了自己的武術特色,一個打出了行雲流水的蕩氣迴腸,另一個則是隻取要害的生猛犀利。

03 《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現在金牌在我黃某的手上,並非我贏了,大人為了大顯我民神威而辦的這場獅王爭霸,死傷這麼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實我們都輸了。以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最重要的還是廣開民智,治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

這句臺詞收尾了第三部《獅王爭霸》,也收尾了徐克的黃飛鴻三部曲,讓黃飛鴻的人物精神昇華到最高境界,微言大義之感至今聽來都能讓人發人深省。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第一部是我們認識的黃飛鴻,鋤強扶弱匡扶正義。

第二部是已經睜眼看世界的黃飛鴻,意識到“尺短寸長”的大義。

第三部則一個已然肩負民族使命感的黃飛鴻,大義凜然任重道遠。

黃飛鴻衝破地域侷限北上,這本身是一種行為上的“衝破枷鎖”,而經過前兩部電影故事的先後洗禮,黃飛鴻已然成為“俠之大者”,有了國家大義存在心中,不再只是平常的懲惡揚善。

所以他決定參加獅王爭霸,一是要組織洋人的陰謀,二是組織同胞的自相殘殺。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上升到國家大義層面,就看不到民生,也沒必要再給過多鏡頭去描述民生,因為前兩部已經給的夠多了。徐克深知這一點。

所以《獅王爭霸》在一個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主旨引領下,需要的是把更多的精彩留給“獅王爭霸”。

各式舞獅設計多彩多姿,其中又暗藏利器,掩飾著各懷鬼胎的心思,造就了一個恢弘的大場面舞獅。在一瞬間彷彿這一切是在為這個系列的圓滿結束而歡舞。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影片的暗線也表示出了“大團圓”的結局,並安排黃飛鴻一個“洋情敵”增加電影的輕喜效果,而對待感情一直內斂的黃飛鴻在這部電影中也設計了十三姨的“出走烏龍”事件後,讓黃飛鴻徹底在思想深處衝破封建枷鎖。

電影在一隻靈動的獅頭下驚豔開場,在黃飛鴻一句點睛之筆的進言中結束,時代色彩油然而生。

04 結語

徐克一手締造了黃飛鴻三部曲,成為武俠電影史上的經典。但這一成就也離不開靈魂人物黃飛鴻的扮演者李連杰。

李連杰徐克認為最適合演黃飛鴻的人,絕大多數觀眾也認為黃飛鴻只有李連杰最適合演。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黃飛鴻》系列的成功在於文武兼修,“文”更多的體現在徐克對“往事”的琢磨上,而“武”則靠李連杰在熒幕上去表現。

但這種“武”又不能僅僅只是乾巴巴的打鬥,而是在“文”的環境給予其的“儒雅”。恰好李連杰的氣質就極其符合,武術動作瀟灑飄逸,自帶俠氣;形象上清秀俊朗帥氣,能嚴肅又能輕微調皮,很容易融入到角色之中。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李連杰的武術美感是獨有的,力量、速度、柔韌三者融於一體,這得益於他正規的武術訓練,所以在功夫片中,李連杰的武術套路和姿勢永遠是最標準的。

李連杰也是有“演技”的。

這個“演技”應該是對角色心態的領悟能力,面對中西文化的碰撞,黃飛鴻長期處在一種自卑和自傲的自我糾葛之中,而要表達這種糾葛,就得靠演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要隨著周圍的一切而改變。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少年老成,是對李連杰塑造的黃飛鴻形象的直觀表述,但背後是演員對角色的細心琢磨。才能在一副清秀的面孔下,表達出一個身處中西方文明碰撞時代的人物的複雜心境。

徐克有自己的“武俠”世界,而李連杰有“俠”的氣質,所以他們的合作才能擦除足以支撐整個武俠電影史的火花。

即使20年後,徐克《黃飛鴻》的武俠藝術,再也不會重現

近20年過去,《黃飛鴻》是不是不朽的經典或許仍有異議,但誰都無法否認,在“黃飛鴻”這個IP上早就留下了徐克和李連杰的標籤,並且很難抹去。

原因很簡單,《黃飛鴻》系列是徐克將武俠電影的格調以予人反省、啟發的厚重方式表達出來的產物,而李連杰無疑是徐克在構架這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武俠世界中最完美的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