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行們:“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您是怎樣理解的?

一生孺子牛


沒有做教師之前,我相信教師只要用心教學,針對孩子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所有學生應該都可以被教好,提高成績。

做了教師之後,我才發現影響學生成績有很多因素,教師僅僅是其中之一。

影響孩子成績首要因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不是有一句“沒有家庭教育的成功,就沒有學校教育的成功”嗎?

想一想,若是孩子家長不喜歡看書,天天在麻將桌上下不來,孩子會用心學習嗎?

想一想,若是家長天天對孩子吼來吼去,動輒得咎,孩子在家噤若寒蟬,思維都封閉了,孩子會學習好嗎?

影響孩子成績的第二因素是孩子智力。

大多數人可能不認同這個因素。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你認為一個弱智兒童可以被較好嗎?有的人會說,你舉的這個例子太極端了!可事實上,每個孩子智力就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就是記憶力很好,理解力很好,可以一點就通,舉一反三。有的孩子就是記憶力不行,一篇文章讀多少遍,就是記不住。一個知識點教師反覆講,孩子反覆學,孩子就是前學後忘。只能說,有些孩子真的不適合讀書。就如同我怎麼努力也考不上清華北大一樣。

所以家長要及時認清孩子智力水平,智力平平,就端正學習態度,多努力,找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績也不會差,就怕孩子成績差,家長還總是認為自己孩子可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功,只要用功,成績就沖天炮似的,呲的一聲,就上去了。“我家孩子可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功”,這句話欺騙了多少家長,同時也讓孩子不能認清自己,形成了眼高手低,做事不踏實的習慣。

若是孩子真的不適合讀書,可以從其他途徑找到孩子的長處,比如舞蹈,書法等等。

讀書又不是唯一出路?

最後就是教師的因素。

有的教師用心教書,巧妙的設計知識點引入,從而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教法,幫助學生知識點遷移。有的教師照本學科教學,他學不關心學生聽不聽,學不學,他都無所謂,他所謂的只要工資照常發放就行!

當然,除了上述的三個主要因素,還要其他許多因素。



清風笑笑生11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我真的不知道是哪個人或者所謂的教育專家說的,從教三十多年,對教育的名言也是知之甚多,但是,我最厭惡的就是這句所謂的“教育名言”。


因為從教時間較長,所以遇到的人和事情就也是很多,現在我通過具體事例告訴大家,為什麼我最厭惡這句話。


一開始工作時,我就遇到一個特別聰明的男生,那時是初一,學生大概是十一二歲的樣子,孩子聰明,所以各科的老師都很器重他,上課經常讓他回答問題。那時,學生是住校,一個星期回家一次。這個學生也是如此,但是有一次,週日下午返校後,從週一開始孩子就表現不佳,甚至很頹廢。作為班主任,我就找他談話,瞭解情況,但是孩子也不說。後來我找他同村的同學進行了解,才知道,他的家長經常和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學習也不行,腦子又笨,畢業後就和你爸爸去打工吧,你也不要指望自己能成才”。我知道後,立即去家訪,準備讓他家長轉變觀念。但是 直到我去了幾次,都沒有能讓家長改變,當面和他談時,家長也點頭贊同,答應的很好,但事後就變。平時對孩子的言語非常的不負責任,絲毫不覺得自己的言語對孩子的影響之大,直到畢業,這個孩子都在家長的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下,最後也沒有能考上高中。


這個事例很突出,和其他教師聊起這個學生,都感覺極可惜。 作為教師,我深刻地認識到:對學生的教育,有時教師十句話都不頂家長一句話好使。


在零二年時,我遇到一個學生,腦子很聰明,就是不學習,用老師們的話說,就是“幹什麼都行,就是學習不行”。我反覆地進行思想工作,同時結合家訪,讓家長再做工作,協調任課教師,對他特別關注。作為班主任,我對他進行了跟蹤觀察,他也知道老師對他的一片苦心,但是就是不去積極主動地學習,直到有一次和他個別談心時,他和我說:“老師,我保險不搗亂,你就別再找我了,我真不想學”。後來,我調查得知,雖然家長口頭上很配合老師的工作,但是家長很不正道,偷雞摸狗,得東西很容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認為學不學真的不重要。孩子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的薰陶之下,慢慢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即使老師再怎麼努力,學生也轉變不了或者根本不可能轉變。


從這個事例中,我感覺,教育學生的首要認為,應該是先教育好家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說法有點道理,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特別是遇到在思想上病入膏肓的學生,教學方法再好,也不一定有成效。就像孵小雞,首先給你的是雞蛋,而不是石頭蛋,否則永遠也孵不出小雞。


世問


我認為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馬雲還說過:他化學差是因為他的化學老師不喜歡他。我也是一樣,我數學差是因為我數學老師不喜歡我,因為他是高二給我教的數學,在這之前我的數學一直是班裡前幾名。他給我教以後就變成了倒數。讓最好的人當老師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Miss喵127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們當地中心校的一位領導,他到學校檢查時也曾說過這樣的話,我真為這位領導感到可笑,因為這領導也曾當過教師,教過我讀小學的數學,原來我們班上有很差生,現在這老師當上中心校的領導了,說話怎麼不一點臉紅呢?我真想對他說“厚顏無恥”。


一匹北山狼


這話太絕對。從我看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既離不開家庭也少不了老師,但與孩孑的天賦有極大的關係。聰明的小孩,也調皮也貪玩,只要家人多管教,老師認真負責的抓一下,他的學習成績不煩神的就上去了。

反之,有的小孩無論老師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我們單位曾有一家三個小孩,綽號"一年級萬歲,萬歲丶萬萬歲"。平時也頑皮,和別人家小孩差別也不大,可是考試成績基本上沒有1O分以上,白卷為常態。比方是一個“寡蛋",隨你怎麼去孵,21天也孵不出小雞。現在三個小孩都己四十多歲,也只能幹一些簡單賣力氣的活。男孩單身成不了家。碰到這樣頑石"似的小孩,老師朿手無策,,神仙也沒辦法教。

講老實話,老師只是知識的引路人。老師帶領你走上正確的道路,至於怎樣走好,以後如何走,靠的是自己,別責怪老師!

最後就是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環節,有很多家長都忽略這個環節,總是有很多理由諸如我很忙啊,我沒時間啊,不去陪孩子學習成長,沒有給到孩子一個很好的榜樣。有時候家庭教育可能比學校教育更管用。


塵觀


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次要的,真正的問題是,我國的教育質量和效果與學生和老師(家長)的付出不成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同樣明顯。這早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教育質量不理想,這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過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家長)起早貪黑,已經是夠努力、夠辛苦的了。老師的行教水平也基本沒有問題。要說問題出在哪,它就出在落後的教育模式之上。

自古以來的有識之士都這樣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可是,現在的教育卻正好與之背道而馳。比如,“我”規定的教學內容,你作為學生,就得無條件地去學;你作為老師,“我”規定的施教內容,你必須無條件地照此去教。並且,其教學過程和時間步驟安排,都得統統聽“我的”。還不僅如此,就連你們的節假日和“業餘”自由活動時間也得按照“我”的旨意來辦。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多麼的陳腐。

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愛好是不盡相同的,人為地違背孩子的興趣愛好去搞灌輸式教育,這就如同逆水行舟般的困難。其效果可想而知。

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猶如我們吃飯。它需要細嚼慢嚥,才能消化吸收更多更好。可是,我們的教育過程,已經容不得你“細嚼慢嚥”了,至於能吸收多少“營養”,那就聽天由命吧。

可惜的是,我們的孩子本來都是那麼的聰明好學,卻被我們塑造成了機械式的大腦思維模式。幾乎沒有了一點主觀能動性,他們學到和掌握的都是他人或現有積累下來的一些知識。其創造能力卻被活活地給葬送了。由此,負面地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今後,我們再也不要去辯論類似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樣的問題了。因為還有更大的問題在等待著我們去處理呢!

說到這裡,我真誠希望我們的國家能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來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教育差距。真正把我們的國家做大做強。為人類發展做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海門老馮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說出自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雖不知陳老先生是在什麼特定條件和環境下說出此語,但近年來圍繞此語的爭論一直不斷。  

作為理想教育主義者的陳老先生說此話的初衷是什麼,我不得而知,如果將此話理解為強調教育者對孩子的一種責任與信念,以及教育者基於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那其真理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作為一種教育評價標準,其科學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現在的教育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學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  

現在把學生放在了第一位,隨之而來的各種法也相繼誕生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學生有了法的保護,說話、做事也理直氣壯了,上課不聽講,不可以罰站的;作業完不成,不可以扣留的;逃學曠課不可以開除的;批評學生不可以嚴厲的......如果老師做得不好,批評過火了,要求太嚴了,學生會拿法律保護自己了;老師留作業了,學生就說要減負呀......  當今的學生處在經濟社會,競爭時代,他們面對的是挑戰,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怎麼適應社會呢?我感覺現在的學生也在鑽教育的空子,拿著法律當作他們的保護傘,來遮掩他們的缺點錯誤,不能正視自己,不能關注社會,不能吃苦,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他們在溫室中成長。  

生活的道路哪能總是一帆風順的,他們能經歷風雨嗎?他們能擔起社會的重任嗎?  我不是否定現在的教育,也不是反對關注學生的個性,孔子兩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也認為教育就應該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也就是要教給學生生存的本領,做人的準則。但是面對現在孩子的缺點錯誤,我們不能畏懼,“小樹不砍掉旁支,怎麼能成棟樑材?”我感覺學生、孩子也同此理,他們在成長中,由於閱歷淺,分辨能力差,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有了錯誤,我們決不能姑息遷就,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使他們知善惡明事理懂美醜辨是非。  

所以說我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種說法不妥,學生也有各種水平的,也存在著各種差異,教育教學是相互作用的結果,老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強調,甚至把責任都推給老師,這樣勢必對老師造成很大的壓力,我認為對老師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副作用的。無論什麼事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抓住問題的實質,尋求最好的解決的辦法,學生、老師、家長、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辦好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適應社會的新型公民。  


阿宇vlog


作為一名老師,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首先我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這個“教”的內容要因材施教。

首先,題主太過偏激了

清華北大不招批學渣把他們培養成學霸。這句話中的學渣和學霸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作為一名老師,在課堂上我也絕不會這樣去給學生貼標籤,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不公平的社會,不公平本身就是一種公平。您覺得有的小朋友生下來就是殘疾的,這公平麼?社會財富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這公平麼?所以說優質的教育資源要像優等生傾斜,因為這個社會需要向前發展,優勝劣汰是社會生存的法則。

再者“學渣”不渣!

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很多年了,我們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題主所提到的學渣意思就是學習不好,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的教育現狀還是應試教育,很多農村的孩子,只能得到智力的開發和教育,至於其他的,由於教師資源和經濟現狀,得不到很好的落實。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學習不好不代表學習能力不強。所以說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對一些成績不好的孩子,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加以鼓勵並培養。學習成績可以“渣”,但是其他方面不能渣!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學習不好的學生往往成了大老闆。

所以說如果把學生成為學渣,我只能說沒有認真的因材施教,沒有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你覺得學習不好就是學渣麼,歡迎討論


公職考試一點通


這話說的真的太絕對了,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到老師身上,那孩子的父母作為第一個老師承擔了什麼責任,扮演了什麼角色,難道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嗎?一個好孩子是社會、家長、老師三方造就培養的。尤其是父母,至關重要,孩子對實際的感知首先來源於父母。講個故事吧,剛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太忙,我還在外面的補習機構裡兼職代課,賺點外快。這家培訓班所在的地區生源不怎麼樣,都是些在本地排不上什麼名號,甚至偏下的學校,學生的家長主要是周圍城鄉結合部的農民,或者批發市場做生意的,根本顧不上孩子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水平可想而知。我帶的一箇中考學生家裡是做生意的,家境不錯,他是爸媽的老來子,有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姐姐,爸媽年紀相對比較大,對孩子不知道怎麼教育,有時候適得其反,孩子比較叛逆。我剛教這個孩子的時候,他連最基本的生詞聽寫都是連篇錯,我只好耐著性子從最基礎教起,而且“一個棒槌一個甜棗”連哄帶騙地讓他一點點補基礎。一天上課,這個孩子遲到了將近1個小時,來了以後情緒非常不好,眼睛紅紅的。上課根本不在狀態。我先安排其他學生做閱讀,把他叫到角落裡詢問,孩子告訴我自己最近都很努力的學習,沒有打遊戲,但是爸媽不問青紅皂白就要沒收手機,家長孩子間起了衝突。聽罷我覺得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做的欠妥,我開解孩子,可能是爸媽最近工作壓力太大,大人其實並不是看上去那麼永遠都穩操勝券掌控全局,他們也會有亂髮脾氣甚至崩潰的時候,然後又在微信上和孩子媽媽聊了一下,向她講了一下孩子最近在學習上的進步,解釋孩子要手機不是為了玩,是為了隨時隨地和家長保持聯繫。孩子向我保證絕不會在中考前玩遊戲。被大人信任的孩子獲得了成年人的尊重,也信守諾言,認真學習,一個本來沒學可上的孩子順利考進了一所普通高中。壞孩子不是天生的,就看大人怎麼引導他們,別以為小孩子就不用放在心上,給予他們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孩子也會給以回報。


大臉散尾葵


中國人說話做事,從來不走兩個極端,這才是符合中華文化。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就是絕對的逢迎理論。這句話不符合事實,也容易被很多領導利用。

我相信,我們學校有些專科學渣,就是清華北大的真教授來教,他也會照常睡覺。

對學渣的寬容、再寬容,就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他們不是在做教育,是在做生意。

信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的人,其實他心裡也清楚有的人就是教不好的,但是他還得睜著眼睛說假話,還得有理論依據,然後名正言順找老師的麻煩,然後扣積分扣工資,這樣老闆滿意、領導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

然後大學生到處都是……然後把熱血青年留在大學……然後社會穩定…

培養質量差了,還有一句話很厲害“就業難,是一個世界難題!” 這個鍋一直可以甩到美國,可以解釋很多困境和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