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絲綢之路上,酒泉曾經的影像,1910年留下的珍貴照片


圖為臨水堡驛站,背景高聳的是烽火臺。臨水堡,顧名思義臨水而建,當時是個大鎮子,位置在現在的酒泉往東40裡臨水鄉

沿路而行,每5裡或10裡,就有一個殘破不堪的烽火臺,還可以可以起到烽火預警的作用嗎?

肅州東郊外,房屋廢墟

肅州,北城門,清末的肅州屬於直隸州

小屋前的婦人和兒童,一老一少都裹了小腳,裹腳習俗從宋朝開始一直到1950年後才徹底消失

當地的喇嘛,注意背景,牆上都燻黑了,牆的下方有洞,猜測是類似燒炕的方式,不知道真正的名稱是什麼?

肅州鼓樓南側街景,牌匾上四個字“聲鎮華夷”,照片上的鼓樓才在1905年重新修繕,這座鼓樓現在還在

當地肅州府的差役,騎的是驢吧

肅州北城外的海關衙門,因《中俄伊犁條約》而設,第一任海關稅務官是比利時人林輔臣,原名保羅·斯普林加德

肅州,客棧院內,看到圖左窗下的洞,猜想是燒火炕的方式,屋裡的人不會被煙燻著

離嘉峪關還有20裡了,看到圖左牆上的圓點,那是驛站的標誌,可以休息一下,旁邊還有烽火臺,還有下集哦,歡迎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