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都参与了皇位的争夺,除了那些早早出局的皇子之外,

十四阿哥胤禵是最后继承皇位的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帝)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康熙帝的皇位继承人原属意于十四爷,最终为何传到四爷身上?”也是很多后世史家和爱好者的一个疑问。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胤禵,1688—1755,又名胤祯 ,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

这一点,学者专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就清史学界的范围来说,本身历来就有“胤禵说”和“雍正说”两种不同意见,见仁见智,真理本身越辩越明。

历史爱好者中认为雍正得位甚正的也不乏其人,一些四爷的支持者对于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帝任命为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是这么认为的:

明眼看好向十四阿哥圣意正隆,实则十四阿哥确实胜任其职,最主要的是给康熙心中定位的新主子四阿哥扫除障碍,远离京师这个政治中心,在京中的八爷党又少一员主力大将。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雍正王朝》中借康熙帝角色给了十四阿哥“胆子太大,胸襟狭小”的评价,另一种为雍正洗地)

十四阿哥是八爷党的主力大将,是二月河和胡玫的思路,本不值多辩,但既然说到康熙帝任命十四阿哥胤禵抚远大将军是为了让他远离京师这个政治中心而为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扫除障碍,倒有必要说道说道。

这个说法是始作俑者,正是雍正帝本人,他在亲自编撰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说:

(胤禵之所以率师西征是因为)皇考高年,知伊愚逆之性,留京必致妄乱起衅,后因西陲用兵,特遣前往效力,以疏远之。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大义觉迷录》在实际上反而传播了对清皇室和雍正帝本人不利的言辞)

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康熙帝真正的目的和动机吗?

噶尔丹败亡后,准部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聚,力量逐步恢复,继噶尔丹成为准噶尔汗的策妄阿拉布坦随着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向清朝政府提出“今我等喀尔喀、厄鲁特、青诲之众,皆复旧业,以安人众”,也就是企图恢复噶尔丹时期准噶尔贵族集团对各地区的控制。

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六十一年(1722)的西征是清朝与准噶尔部战争过程中的一次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较量。

胤禵作为本次西征的主帅,受到了康熙帝极大的重视。康熙帝颁布受任命后,立即

上谕议政大臣等。十四阿哥既经为大将军,领兵前去,其纛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简亲王之子永谦,今其带伊父之纛前往。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正黄旗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

包括正黄旗在内的上三旗是天子自将之旗,胤禵之纛“用正黄旗之纛”,意味着他是代康熙亲征,只不过不能用皇帝之纛,而是“照依王纛式样”。然而王纛又有亲王、郡王之别,我们注意到允禵的部下简亲王雅尔江阿之子永谦都带着父亲的亲王纛跟随出征,那么,

作为全军最高统帅的胤禵,绝不可能反而低于永谦,其使用的必定是亲王纛。

由此可见,早在西征开始的时候,胤禵就已享受亲王待遇,胤禵当时本身的爵位是贝子,竟然连越两级,整个康熙年间从无此先例。

胤禵因为康熙帝的安排,成为“大将军王”,位高权重,爵显身尊,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除了出征时候的规格待遇,康熙帝也十分重视帮助树立胤禵在青海蒙古王公中的形象与威信,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帝曾对亲王罗卜藏丹津等人说: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当与当我面训示无异。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木兰秋狝图》,反映的是清朝皇室在木兰围场秋猎的盛事)

也正是在康熙五十八年,康熙亲自操持,先后为胤禵的一女二子办了婚事。胤禵的大女儿被“破格封为多罗格格”,“出嫁时一切陪送妆奁,无不恩赏”;胤禵长子弘春娶妻,“宴席、衣物、首饰等项, 一同赏给,又赐与三所房子”;胤禵次子弘明娶妻,康熙帝“特派侍卫、护军等(出热河)护送至京”,“让将自己亲笔题写的匾额、对联等挂到所赐新宅后,才娶了妻子”。康熙帝在给允禵亲笔信中特地写道:

你家嫁女儿、娶媳妇的事,都已经喜气洋洋地办妥了。不要对家里稍有惦念。惟有人心最为重要,要将此日夜放在心上。

追溯以往,胤禵的儿子弘明、弘暟小的时候康熙帝就让他们“时常依绕皇祖膝前”,自己对其亲加训育——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间接说明了雍正帝之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不但并不是康熙唯一喜欢和培养的孙子,比起胤禵的儿子弘春、弘明、弘暟等受到康熙帝的主动留意和特别关爱程度或许还不及,“福过于予”的隔代指定继承人说并没有什么依据,这个问题这里且不展开。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弘历洗三时候用过的木盆,现存于雍和宫)

康熙帝重视胤禵的原因,和他的品行和年龄以及健康状况都有关系。

论品行,康熙帝诸子中胤禵性格最为爽直坦荡诚实。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当康熙帝一废太子的时候,康熙帝曾经怒斥八阿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太子二阿哥胤礽,受九阿哥胤禟之约胤禵挺身而出跪奏曰:

“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此举对于正在气头上的康熙无异火上浇油,气得拔刀相向,史载“(康熙帝)出所佩刀欲诛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禵”,胤禵被打二十大板,导致行步艰难。

但是康熙帝冷静之后,对于激怒自己也被自己斥责为“梁山泊的义气”的这种心口如一勇于担当,观感有所改变,甚至不无欣赏。这场风波之后没有多久,康熙便将直郡王允褆(大阿哥)的佐领及人口一半赏给胤禵,作为对他所受委屈的补偿。

胤禵于无所求之间却成为废太子风波中获得实际利益最多的人,和康熙帝对他的人品性格的欣赏有关——所谓“人品贵重,深肖朕躬”(传位雍正帝诏书中语),如果用来形容胤禵更加贴切准确。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十四阿哥的性格在不喜欢他的人看来属于情商低骄横跋扈)

另一方面,康熙帝可能也想到如果立这样品格的胤禵为继承人,以他和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的友爱,以及和四阿哥胤禛的同母关系,既不会政局不稳,也不致伦常惨变。

论年龄,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不算已经被拘禁的废太子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康熙剩下的18个皇子内,刚好年满30岁的胤禵正居中间,兼有年富力强而又阅历不浅的双重优势。

雍正帝的寿算是58岁,而经过征伐跋涉和长期拘禁的胤禵,反而享年68岁,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胤禵本人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无疑是原因之一,这应当也是康熙帝考虑的因素。

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胤禵获胜之后,直到康熙帝驾崩这1年多时间内,现存清宫原始档案中,胤禵的奏折只有10余件,这10余件上面只有“知道了”这一句话,康熙帝的朱谕一件也不见保留,

这从侧面反映这一时间段内胤禵和康熙帝之间的往返文件,已经被雍正帝设法销毁,也可见其中必有对其即位合法性不利的内容。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知道了”的出处,以密折为多)

当然,上述说法没有直接证据,但雍正帝确实对代行胤禵抚远大将军职务的延信下过如下内容的密旨: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漏。

所有、全部、朕就生你的气了!刚刚即位的雍正帝的急扯白脸、做贼心虚,跃然纸上。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雍正帝行乐图》)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雍正王朝》为了刻划十四阿哥“不顾大局”,还安排了一场怼“用心良苦”的十三阿哥的戏)

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发现:

康熙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大概率是委以重任、苦心栽培让其立功养望的十四阿哥胤禵。

这里还需要提一点,有人认为康熙帝并无意让胤禵继位,其观点正是着眼于“大将军王”这个称号:

毕竟他只是一个“大将军王”,既没有明确封他王,也不是掌军权的将军。只是封号听起来很牛,牌子很响而已。因为他这个封号是因战争临时设立的一个职位,一般来说战事结束就会撤销。所以这么大的一个名号,还不如有实际军权的年羹尧来的实在。

这多少也是臆测康熙帝的心理,如果没有后续的一系列安排,让胤禵带着一名郡王以及四个亲王、一个郡王和废太子的儿子们出征为帅,不符合康熙帝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于政局稳定的追求。

还有人认为十四阿哥胤禵军事能力并不出众,理由是

胤禵在整个战事中从未亲临战场,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注意做好对青海各部头目的团结工作,耐心说服他们,结交当地的大臣王公。

殊不知让他在与各民族代表人物的交往中大得人心,树立威信正是康熙帝的安排,目的是打造一个未来能够维护边境形势稳定安宁的新君。

是委以重任还是外放疏远?康熙帝对大将军王胤禵的态度究竟如何

(如十四阿哥登基还会有乾隆盛世吗?后人又提出了这个问题)

时移世易,特别在雍正帝也不失为一代明君的情况下追究是否是正统是否具有合法性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谈古论金认为:


拨开历史的迷雾厘清真相,本身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更何况,雪冤辩诬是大功德事。

当然,观点不一样的朋友或者四爷的粉丝的任何不同意见,谈古论金也十分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