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要废少帝而立献帝?

曾广森


董卓是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野心家。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邀入京。何进是有勇无谋之辈,董卓还没到洛阳,何进由于不听劝反被宦官张让等所杀。京城大乱,阉官被诛。少帝以及陈留王等连夜逃至北邙山,董卓听李儒的建议,乘势引兵进入洛阳。



少帝和陈留王落难后,董卓去接驾,当他们见到董卓之时,少帝战战兢兢,吓得说不出话来。而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始至终,没有失语。董卓心中惊奇,所以有了废立之意。


董卓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会,遍请公卿。酒过数巡之后,董卓停酒止乐,厉声说:“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诸大臣以为何如?”说完按剑怒视百官。这意思就是我要废帝,你们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谁敢说个不字,便是逆我者亡。

董卓废帝的原因真的就是仅仅因为少帝懦弱,陈留王聪明好学吗?当然不是,最重要的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董卓作为西凉地区一个军阀,在京城里又没有沾亲带故,很难立足。他可以借废立之事铲除异己,主要是可以除掉何太后这个最大的威胁。除掉何太后,废少帝后,立一个9岁的陈留王为帝,大权就自然而然的落到董卓的手里了。



闪电天下


东汉末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血洗宦官势力,另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根据史说记载,陈留王刘协是比少帝刘辨更有胆识和才智,刘辨在董卓面前语无伦次,刘协却对答如流。对于董卓来说,刘辨应该更好控制,为什么反而要另立刘协为帝呢?

董卓在凉州时就因性格豪爽而远近闻名,西凉地区各部族的渠帅们都和董卓交情很好。后来董卓因战功升迁,在西凉地区统兵十年,威震西凉,士卒归心。汉灵帝时担心董卓势大难治,多次下诏要将他调离西凉,但都被董卓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何进让他带兵进入洛阳正中董卓下怀,董卓在洛阳城外遇到了被宦官挟持的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番对答下来,汉少帝刘辩语无伦次,陈留王刘协则神情镇定,对答如流。据说董卓当时就觉得刘辩不配做皇帝,起了立刘协为帝的心思。

按常理来说,董卓如果有心谋权篡位,那软弱无能的刘辩应该更容易对付。刘协性情沉稳,才思敏捷,可能会是一个好皇帝。而这样的皇帝对董卓来说才更危险,随时有可能不动声色就来一场政变,把他董卓砍了。但董卓最终还是立刘协为帝了,我觉得有几种可能。

一、董卓一开始没有谋权篡位的心思。从董卓的生平来看,他还是比较耿直,虽然想要权力,但可能没想过彻底自立为帝。董卓见识过刘辩六神无主的窘态后,就觉得刘辩做不好皇帝这个角色,没有能力管理整个天下,所以要立看起来更有才能的刘协为帝。而且,皇帝称职才能慑服天下臣民,天下太平了,董卓在中央的权利才更稳固。只是那班文官老臣总瞧不起董卓,总想暗中除掉他,才逼得董卓后面大开杀戒。

二、想通过废立之举来提升自己的威望。董卓进洛阳时只是个三品地方官,洛阳城里一品二品的大员满地走,都是鼻孔朝天的人,瞧不起董卓。董卓也不能把这些家伙全都杀掉,就问自己的谋士怎样才能提高威望。谋士告诉他,自古以来最能提高声望的就是行废立之举,连皇帝都能废立,其他大臣自然就不敢反抗了。所以董卓不管皇帝好坏,总之就是要走一遍程序,换一换皇帝。

三、董卓有更深一层的考虑,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思。挟天子以令诸侯最重要的当然是手里要有个皇帝,其次就是要和天子和平相处,维持天子表面上的权威。而这一点不是董卓一个人能完成的,还需要皇帝的配合。刘辩毫无主见,很可能被其他大臣拿来当枪使,和他起明面上的冲突,那时他会进退两难。而刘协够聪明,聪明的人能认清局势,也懂得自保,这样就不会和他明着起冲突,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至于暗地里的动作,只要他董卓牢牢控制兵权,就不怕他翻了天。

四、和刘协的养母有关。

刘协的生母是王美人,生下刘协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了,刘协由董贵人抚养长大,就是后来的董太后。董卓控制朝政后,认为自己与董太后是同宗,有亲戚关系,因此更加亲近刘协,如果刘协成了皇帝,董卓就是皇亲国戚。不过据史学家查证,董卓应该只是与董太后同宗,没有血缘关系。

你觉得哪一个更接近真相呢?


古今之言


董卓是当时非常有能力的地方大员,他出身并不高,依靠自己能力成为一方诸侯。废少帝立献帝是董卓一生败笔,也是他失败的导火索。解释董卓这一行动,离不开他的动机:

通过废立,掌握朝政!

之所以废掉刘辩,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如刘协,这只是董卓的借口。对董卓来说,掌握一个痴呆皇帝最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怎么可能愿意侍奉能力强的君主呢?

第一,少帝刘辩称帝理由不充分,何进兄妹树敌很多,董卓认为废立可以赢得人气。刘辩之母是何皇后,也就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身材高大、性格强悍,横行后宫、无人敢惹。汉灵帝的儿子一直夭折,说不定跟她就有关系。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怀孕,怕被何皇后加害,竟然想要打胎。何皇后毒死王美人,汉灵帝大怒,把刘协送到自己母亲董太后那里抚养,才得以保命。刘辩自小举止轻浮,没有帝王威仪,汉灵帝也不太满意,但他是长子,很多事情还得仰仗何进一族,临终只得传位刘辩。董卓可能觉得群臣也对刘辩不满意,才想到废立,同时通过此举铲除何进一党的势力。

第二,刘协年纪小,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董卓进京时,刘辩13岁,汉献帝刘协8岁。刘辩即将成年,对于董卓来说不易掌控;汉献帝才八岁,是个毛头小孩,自己才能大权独揽。

第三,通过废立树威,确立独裁地位。董卓口碑不好,所在的凉州也不入流,董卓主政自然很多人不服,如果镇不住满朝文武,说不定自己性命不保。当时,东汉首都洛阳的军事力量并不强,以至于害怕董卓的三千西凉兵。军事方面,曹操、袁绍等“西园八校尉”可能连兵都没有,主力部队在驻扎各地,以至于董卓能够横行京师。

受何进邀请到达首都的,还有并州刺史丁原、王匡、鲍信等人,董卓恐惧,想办法策反吕布杀了丁原;还有骑都尉鲍信(曹操好友),在泰山募了八百人的队伍,见董卓胡作非为,想办法谋杀。


九州历史


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是为了更有利于他能够执掌朝廷的大权。



首先汉少帝是他的舅舅大将军何进联合群臣所立。何进虽已死,但他的母亲何太后还在位,还有当时拥立少帝的很多支持者,这些对董卓执掌朝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废掉少帝,而另立新君这样可以摆脱他们这些人的控制。



其实当时汉少帝已经13岁多了,即将成年。一般一旦皇帝成年,董卓至少名义上就得归政于皇帝,这对董卓来说是极为不甘心的。当时陈留王刘协只有八岁,实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立为新君的对象。而且刘协的支持者董太后当时已经被何进给害死,完全处于孤立无援,孤家寡人的地步。这样刘协就只能依靠董卓,更利于董卓控制朝廷大权。



还有由于少帝不是董卓所立,所以在好多事情上并不一定会完全听董卓的。而且极有可能会和拥立自己的那些大臣形成串联,对董卓形成不利的影响。所以综合这些因素,董卓遂决定废少帝而立汉献帝,随后又害死了少帝和何太后。

董卓满以为做完会更加有利于他执掌朝政大权,但是事实却恰恰完全相反。本来董卓如果不废立皇帝而一直发号施令的话,那些大臣们虽然不满 也只能够忍受。但是董卓无故废立皇帝,破坏了规则。于是袁绍,曹操等联合各路诸侯群起而反对董卓,最后董卓被打败后被迫西逃,最终一步步走向败亡的地步。


平安读史


董卓执意废少帝改立献帝,这件事让董卓与以袁氏为代表的士大夫们之间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可以说这件事让董卓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没有充分理由,董卓再傻相信也不会这么干。

理由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少帝刘辩太平庸,而献帝刘协给董卓留下了不错印象,董卓刚见到他们的时候,正值他们二人流落在外,少帝受到惊吓不知所错,而献帝比较镇静,所以董卓更喜欢献帝。

但这个理由不成立,董卓的目的是把持朝廷,天子越平庸、越无能才更好,除非董卓对汉室忠心耿耿,否则他不会因为这个理由去废立天子,说这个理由可以说刚好反了,董卓要除掉汉献帝的话这个理由倒成立。

有人说年龄因素是董卓行废立之事的出发点,这个理由勉强可以成立,

刘辩比刘协大5岁,年龄小更容易控制,这是其一;其二,根据制度天子未成年时由大臣或太后辅政,天子成年后必须还政于天子,小5岁可以晚5年还政。

还有一个原因,董卓跟献帝更有亲近感,献帝刘协生母王美人死得早,他的父亲汉灵帝刘宏害怕有人谋害他,就把他悄悄送到自己的母亲董太后那里抚养,对外称“董侯”,董卓觉得自己也董,跟董太后虽不是近亲,但可以视为本族。

但年龄和董太后这两个因素都不是最重要的,董卓必须废掉少帝改立献帝,根本的原因在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少帝的生母是何皇后,舅舅是被宦官杀死的大将军何进,董卓要控制住洛阳,必须消除何进、何皇后的影响力,一方面瓦解他们的部下,另一方面迫害何皇后,让她退出政治舞台,何皇后最终因董卓的迫害而丧命。

想想看,一面把少帝的亲妈致于死地,另一面又让少帝继续呆在天子的宝座上,董卓会不会这么傻呢?所以,董卓行废立之事不是个人喜好所决定的,也并非没事找事,而是必须走出的一步。

对董卓的政敌袁绍来讲,由于他继承的是大将军何进的政治遗产,他的手下大多数也是何进曾经的手下,所以他必须力保少帝,从而对献帝没有好感。袁绍对献帝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着,以致于他后来再三想另立一个朝廷与献帝分庭抗礼,当献帝从长安回归时,也正是基于这种的原因他不愿意“奉天子以令不臣”。


南门太守


董卓是汉朝重臣、当世枭雄,掌握雍、凉地方和数十万大军,自然有胆略和过人之处。任何一个臣子,哪怕是权臣,对于皇帝是否睿智、有担当、帝王气度是十分在意的。很多皇朝被权臣所立的皇帝,非但不是无能之辈,反而文武兼备、果敢聪慧,如汉献帝、曹髦、元善见。董卓果断废少帝,另立汉献帝,有人认为昏庸的皇帝不是更容易控制?推测起来主要是几点原因:

1、协天子以令诸侯。协天子的前提是天子的才能学识为天下认可,否则诸侯见天子昏庸,很可能另选贤明皇族,再立中央对抗。而汉献帝能使天下诸侯臣服,董卓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坐班人,而不是任何事都需要他劳心的废物。2、天子权力在权臣手中,无论他如何反抗,都没有作用。但汉献帝并非毫无作用,在董卓势力不能到达的地方和宗室势力内,甚至在董卓军队内部,都需要皇帝的名号和汉献帝的行政权力。这种情况下,双方会有微妙的让步和妥协。董卓也会给予有限的自由和权力,与皇室相处。汉献帝要主持正常的朝会,按董卓主要思想发布诏令、赏罚分明,协调汉臣与董卓势力的关系,安抚反对董卓的诸侯势力。这是事都是昏庸皇帝做不来的,只能给董卓添乱。3、皇帝有皇帝的威严和手段,一个明君虽然失去了决定权,但是他是汉室正统,即使董卓有篡位之心,也是受禅于汉不可能灭汉,还需尊重汉献帝,董卓的继位才是合法的。挑个明事理的皇帝,实际比一个昏庸皇帝更知道趋势已去,更容易配合和接受。

从曹丕受禅来看,汉献帝经过有限的反抗,已经非常厌恶自己的工作岗位,真心实意的退位。而他被封为山阳公之后,让百姓安居乐业,是个有才干和情怀的皇帝,刘邦开创400年基业,虽亡于其手,但相比灵桓二帝,他已经做的很好,不应受到苛责。


烟酒阁大学士


总起来说,废少帝而立献帝,是在大众接受程度VS自己野心程度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1.在封建社会,皇帝被称为天子,他的血统是受到认可的,不可以随便推翻的。战国时期,秦国后来变得如此强大,也不敢随便将当时的周王取而代之。

历史上即使出现取而代之的情况,也要打上一个“清君侧”的旗号。

所以异姓公然篡权是风险很大的,搞不好就是另一个王葬。

这个时候,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立一个新帝。

彼时,汉少帝刘辩已经在何进的支持下做了皇帝。

按照篡权的传统步骤来看,他废掉刘辩,是在意料之中的。

2.刘辩在袁绍,何进的支持下做了皇帝,何进已死,袁绍就是拥立有功的人,若论起功来,董卓拥护刘辩一点好处也捞不着,只能看着别人坐大。

3.董卓以刘协聪颖,更合适做皇帝的理由废刘辩,立刘协,但其实,刘协与刘辩的智商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当时刘协再聪明,也只有九岁而已,他身后没有势力,他的母亲王美人出身低微,并被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害死,刘协身后没有势力,容易控制,但是刘辩的身后,却是何家一家的外戚势力,对于当时的董卓来说,难以控制。

4.汉献帝刘协母亲王美人早逝,他由董太后抚养起来,董卓觉得同姓,本是一族,到时候可以以外戚身份干政,在东汉,外戚与宦官干政,十分普遍,掌握政权相对比较容易。

所以考虑到以上几点,平衡了自己想得到的权力与别人可以接受的程度,立汉献帝是最稳妥的做法。



历史红颜说


这个应该说,董卓一开始对汉室还是有信心的,希望立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十常侍作乱,张让带着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出逃,因为追兵追得急,张让没有办法,自己投河死了。



少帝和陈留王到处乱跑,跑到了一个村庄,正好这个庄主是前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

崔毅因为朝政腐/败,赋闲在家做田舍人。

崔毅问明了少帝和陈留王的身份,收留了二人,好好侍奉。

将军闵贡找到了少帝和陈留王,然后护送少帝还驾洛阳。路上,少帝一干人和王允,袁绍,杨彪,淳于琼等人汇合,迤逦向洛阳前行。

路上,少帝,陈留王,闵贡一群人恰巧碰到了进京的董卓大军。

董卓气势汹汹,在大军前面耀武扬威。

袁绍大喝一声:来者何人?

董卓牛逼哄哄地说:西凉刺史董卓,奉诏进京。

看到董卓大军狼烟四起,少帝吓得两股战战,面如土色。

陈留王喝到:董卓,你是来护驾的呢,还是来劫驾?

董卓说,臣是来保驾的。

陈留王喝到:圣驾在此,闲杂人等退开。

董卓屏退士兵,前来见驾。

董卓问起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陈留王对答如流,而少帝没有一句话。

董卓认为陈留王更有天子气概,所以最终废了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就是大家熟悉的汉献帝。

按照历史的评价,汉献帝由一定的智慧,也有振兴汉室的决心。

但是,汉献帝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再有抱负,再有智慧,也只能成为军阀的掌上筹码。


王俊杰猛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董卓自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因战功显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断升迁, 汉灵帝驾崩之后,朝廷中外戚与宦官争斗董卓乱中找到汉少帝与还是陈留王的汉献帝刘协。历史中说,董卓因在对少帝问询应答的时候,对汉献帝刘协印象颇佳。这是一个原因。

个人喜好事一个原因,形式所迫又是一个原因。董卓当时已经权倾朝野,但董卓还想在这层权利上面再镶上一层金边。还对天子行废立之事,无疑是对自己权利的一次验证和对朝臣的一次威慑。


蚂蚁追影


一者立威!董卓想的其实很多人都想,那就是大权在握翻云覆雨!废君立君是最快捷最简单的办法!

二者试探!可以看出汉室还有多少威望多少忠贞之士,也可以看出天下人的野望。即便再有忍性的汉臣也不可能忍受的了权臣废君,这和司马昭废魏帝如出一辙!

三者确认自己的地位!古之大功莫过于拥立,董卓此行最得利的就是献帝,而没有董卓的献帝也就不可能成为皇帝!在一段时间内,皇帝和权臣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这对于快速稳定朝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