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爲什麼要廢少帝而立獻帝?

曾廣森


董卓是個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野心家。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董卓受大將軍何進之邀入京。何進是有勇無謀之輩,董卓還沒到洛陽,何進由於不聽勸反被宦官張讓等所殺。京城大亂,閹官被誅。少帝以及陳留王等連夜逃至北邙山,董卓聽李儒的建議,乘勢引兵進入洛陽。



少帝和陳留王落難後,董卓去接駕,當他們見到董卓之時,少帝戰戰兢兢,嚇得說不出話來。而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始至終,沒有失語。董卓心中驚奇,所以有了廢立之意。


董卓在溫明園中召集百官,大擺宴會,遍請公卿。酒過數巡之後,董卓停酒止樂,厲聲說:“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諸大臣以為何如?”說完按劍怒視百官。這意思就是我要廢帝,你們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誰敢說個不字,便是逆我者亡。

董卓廢帝的原因真的就是僅僅因為少帝懦弱,陳留王聰明好學嗎?當然不是,最重要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董卓作為西涼地區一個軍閥,在京城裡又沒有沾親帶故,很難立足。他可以借廢立之事剷除異己,主要是可以除掉何太后這個最大的威脅。除掉何太后,廢少帝后,立一個9歲的陳留王為帝,大權就自然而然的落到董卓的手裡了。



閃電天下


東漢末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血洗宦官勢力,另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就是後來的漢獻帝。根據史說記載,陳留王劉協是比少帝劉辨更有膽識和才智,劉辨在董卓面前語無倫次,劉協卻對答如流。對於董卓來說,劉辨應該更好控制,為什麼反而要另立劉協為帝呢?

董卓在涼州時就因性格豪爽而遠近聞名,西涼地區各部族的渠帥們都和董卓交情很好。後來董卓因戰功升遷,在西涼地區統兵十年,威震西涼,士卒歸心。漢靈帝時擔心董卓勢大難治,多次下詔要將他調離西涼,但都被董卓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何進讓他帶兵進入洛陽正中董卓下懷,董卓在洛陽城外遇到了被宦官挾持的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一番對答下來,漢少帝劉辯語無倫次,陳留王劉協則神情鎮定,對答如流。據說董卓當時就覺得劉辯不配做皇帝,起了立劉協為帝的心思。

按常理來說,董卓如果有心謀權篡位,那軟弱無能的劉辯應該更容易對付。劉協性情沉穩,才思敏捷,可能會是一個好皇帝。而這樣的皇帝對董卓來說才更危險,隨時有可能不動聲色就來一場政變,把他董卓砍了。但董卓最終還是立劉協為帝了,我覺得有幾種可能。

一、董卓一開始沒有謀權篡位的心思。從董卓的生平來看,他還是比較耿直,雖然想要權力,但可能沒想過徹底自立為帝。董卓見識過劉辯六神無主的窘態後,就覺得劉辯做不好皇帝這個角色,沒有能力管理整個天下,所以要立看起來更有才能的劉協為帝。而且,皇帝稱職才能懾服天下臣民,天下太平了,董卓在中央的權利才更穩固。只是那班文官老臣總瞧不起董卓,總想暗中除掉他,才逼得董卓後面大開殺戒。

二、想通過廢立之舉來提升自己的威望。董卓進洛陽時只是個三品地方官,洛陽城裡一品二品的大員滿地走,都是鼻孔朝天的人,瞧不起董卓。董卓也不能把這些傢伙全都殺掉,就問自己的謀士怎樣才能提高威望。謀士告訴他,自古以來最能提高聲望的就是行廢立之舉,連皇帝都能廢立,其他大臣自然就不敢反抗了。所以董卓不管皇帝好壞,總之就是要走一遍程序,換一換皇帝。

三、董卓有更深一層的考慮,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思。挾天子以令諸侯最重要的當然是手裡要有個皇帝,其次就是要和天子和平相處,維持天子表面上的權威。而這一點不是董卓一個人能完成的,還需要皇帝的配合。劉辯毫無主見,很可能被其他大臣拿來當槍使,和他起明面上的衝突,那時他會進退兩難。而劉協夠聰明,聰明的人能認清局勢,也懂得自保,這樣就不會和他明著起衝突,維持表面上的和諧。至於暗地裡的動作,只要他董卓牢牢控制兵權,就不怕他翻了天。

四、和劉協的養母有關。

劉協的生母是王美人,生下劉協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了,劉協由董貴人撫養長大,就是後來的董太后。董卓控制朝政後,認為自己與董太后是同宗,有親戚關係,因此更加親近劉協,如果劉協成了皇帝,董卓就是皇親國戚。不過據史學家查證,董卓應該只是與董太后同宗,沒有血緣關係。

你覺得哪一個更接近真相呢?


古今之言


董卓是當時非常有能力的地方大員,他出身並不高,依靠自己能力成為一方諸侯。廢少帝立獻帝是董卓一生敗筆,也是他失敗的導火索。解釋董卓這一行動,離不開他的動機:

通過廢立,掌握朝政!

之所以廢掉劉辯,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如劉協,這只是董卓的藉口。對董卓來說,掌握一個痴呆皇帝最好,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中,怎麼可能願意侍奉能力強的君主呢?

第一,少帝劉辯稱帝理由不充分,何進兄妹樹敵很多,董卓認為廢立可以贏得人氣。劉辯之母是何皇后,也就是何進的妹妹。何皇后身材高大、性格強悍,橫行後宮、無人敢惹。漢靈帝的兒子一直夭折,說不定跟她就有關係。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懷孕,怕被何皇后加害,竟然想要打胎。何皇后毒死王美人,漢靈帝大怒,把劉協送到自己母親董太后那裡撫養,才得以保命。劉辯自小舉止輕浮,沒有帝王威儀,漢靈帝也不太滿意,但他是長子,很多事情還得仰仗何進一族,臨終只得傳位劉辯。董卓可能覺得群臣也對劉辯不滿意,才想到廢立,同時通過此舉剷除何進一黨的勢力。

第二,劉協年紀小,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中。董卓進京時,劉辯13歲,漢獻帝劉協8歲。劉辯即將成年,對於董卓來說不易掌控;漢獻帝才八歲,是個毛頭小孩,自己才能大權獨攬。

第三,通過廢立樹威,確立獨裁地位。董卓口碑不好,所在的涼州也不入流,董卓主政自然很多人不服,如果鎮不住滿朝文武,說不定自己性命不保。當時,東漢首都洛陽的軍事力量並不強,以至於害怕董卓的三千西涼兵。軍事方面,曹操、袁紹等“西園八校尉”可能連兵都沒有,主力部隊在駐紮各地,以至於董卓能夠橫行京師。

受何進邀請到達首都的,還有幷州刺史丁原、王匡、鮑信等人,董卓恐懼,想辦法策反呂布殺了丁原;還有騎都尉鮑信(曹操好友),在泰山募了八百人的隊伍,見董卓胡作非為,想辦法謀殺。


九州歷史


董卓廢少帝而立漢獻帝是為了更有利於他能夠執掌朝廷的大權。



首先漢少帝是他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聯合群臣所立。何進雖已死,但他的母親何太后還在位,還有當時擁立少帝的很多支持者,這些對董卓執掌朝政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阻礙。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廢掉少帝,而另立新君這樣可以擺脫他們這些人的控制。



其實當時漢少帝已經13歲多了,即將成年。一般一旦皇帝成年,董卓至少名義上就得歸政於皇帝,這對董卓來說是極為不甘心的。當時陳留王劉協只有八歲,實在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立為新君的對象。而且劉協的支持者董太后當時已經被何進給害死,完全處於孤立無援,孤家寡人的地步。這樣劉協就只能依靠董卓,更利於董卓控制朝廷大權。



還有由於少帝不是董卓所立,所以在好多事情上並不一定會完全聽董卓的。而且極有可能會和擁立自己的那些大臣形成串聯,對董卓形成不利的影響。所以綜合這些因素,董卓遂決定廢少帝而立漢獻帝,隨後又害死了少帝和何太后。

董卓滿以為做完會更加有利於他執掌朝政大權,但是事實卻恰恰完全相反。本來董卓如果不廢立皇帝而一直髮號施令的話,那些大臣們雖然不滿 也只能夠忍受。但是董卓無故廢立皇帝,破壞了規則。於是袁紹,曹操等聯合各路諸侯群起而反對董卓,最後董卓被打敗後被迫西逃,最終一步步走向敗亡的地步。


平安讀史


董卓執意廢少帝改立獻帝,這件事讓董卓與以袁氏為代表的士大夫們之間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可以說這件事讓董卓付出了很大代價,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董卓再傻相信也不會這麼幹。

理由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少帝劉辯太平庸,而獻帝劉協給董卓留下了不錯印象,董卓剛見到他們的時候,正值他們二人流落在外,少帝受到驚嚇不知所錯,而獻帝比較鎮靜,所以董卓更喜歡獻帝。

但這個理由不成立,董卓的目的是把持朝廷,天子越平庸、越無能才更好,除非董卓對漢室忠心耿耿,否則他不會因為這個理由去廢立天子,說這個理由可以說剛好反了,董卓要除掉漢獻帝的話這個理由倒成立。

有人說年齡因素是董卓行廢立之事的出發點,這個理由勉強可以成立,

劉辯比劉協大5歲,年齡小更容易控制,這是其一;其二,根據制度天子未成年時由大臣或太后輔政,天子成年後必須還政於天子,小5歲可以晚5年還政。

還有一個原因,董卓跟獻帝更有親近感,獻帝劉協生母王美人死得早,他的父親漢靈帝劉宏害怕有人謀害他,就把他悄悄送到自己的母親董太后那裡撫養,對外稱“董侯”,董卓覺得自己也董,跟董太后雖不是近親,但可以視為本族。

但年齡和董太后這兩個因素都不是最重要的,董卓必須廢掉少帝改立獻帝,根本的原因在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少帝的生母是何皇后,舅舅是被宦官殺死的大將軍何進,董卓要控制住洛陽,必須消除何進、何皇后的影響力,一方面瓦解他們的部下,另一方面迫害何皇后,讓她退出政治舞臺,何皇后最終因董卓的迫害而喪命。

想想看,一面把少帝的親媽致於死地,另一面又讓少帝繼續呆在天子的寶座上,董卓會不會這麼傻呢?所以,董卓行廢立之事不是個人喜好所決定的,也並非沒事找事,而是必須走出的一步。

對董卓的政敵袁紹來講,由於他繼承的是大將軍何進的政治遺產,他的手下大多數也是何進曾經的手下,所以他必須力保少帝,從而對獻帝沒有好感。袁紹對獻帝的這種態度一直保持著,以致於他後來再三想另立一個朝廷與獻帝分庭抗禮,當獻帝從長安迴歸時,也正是基於這種的原因他不願意“奉天子以令不臣”。


南門太守


董卓是漢朝重臣、當世梟雄,掌握雍、涼地方和數十萬大軍,自然有膽略和過人之處。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權臣,對於皇帝是否睿智、有擔當、帝王氣度是十分在意的。很多皇朝被權臣所立的皇帝,非但不是無能之輩,反而文武兼備、果敢聰慧,如漢獻帝、曹髦、元善見。董卓果斷廢少帝,另立漢獻帝,有人認為昏庸的皇帝不是更容易控制?推測起來主要是幾點原因:

1、協天子以令諸侯。協天子的前提是天子的才能學識為天下認可,否則諸侯見天子昏庸,很可能另選賢明皇族,再立中央對抗。而漢獻帝能使天下諸侯臣服,董卓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坐班人,而不是任何事都需要他勞心的廢物。2、天子權力在權臣手中,無論他如何反抗,都沒有作用。但漢獻帝並非毫無作用,在董卓勢力不能到達的地方和宗室勢力內,甚至在董卓軍隊內部,都需要皇帝的名號和漢獻帝的行政權力。這種情況下,雙方會有微妙的讓步和妥協。董卓也會給予有限的自由和權力,與皇室相處。漢獻帝要主持正常的朝會,按董卓主要思想發佈詔令、賞罰分明,協調漢臣與董卓勢力的關係,安撫反對董卓的諸侯勢力。這是事都是昏庸皇帝做不來的,只能給董卓添亂。3、皇帝有皇帝的威嚴和手段,一個明君雖然失去了決定權,但是他是漢室正統,即使董卓有篡位之心,也是受禪於漢不可能滅漢,還需尊重漢獻帝,董卓的繼位才是合法的。挑個明事理的皇帝,實際比一個昏庸皇帝更知道趨勢已去,更容易配合和接受。

從曹丕受禪來看,漢獻帝經過有限的反抗,已經非常厭惡自己的工作崗位,真心實意的退位。而他被封為山陽公之後,讓百姓安居樂業,是個有才幹和情懷的皇帝,劉邦開創400年基業,雖亡於其手,但相比靈桓二帝,他已經做的很好,不應受到苛責。


菸酒閣大學士


總起來說,廢少帝而立獻帝,是在大眾接受程度VS自己野心程度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1.在封建社會,皇帝被稱為天子,他的血統是受到認可的,不可以隨便推翻的。戰國時期,秦國後來變得如此強大,也不敢隨便將當時的周王取而代之。

歷史上即使出現取而代之的情況,也要打上一個“清君側”的旗號。

所以異姓公然篡權是風險很大的,搞不好就是另一個王葬。

這個時候,最保險的方法就是立一個新帝。

彼時,漢少帝劉辯已經在何進的支持下做了皇帝。

按照篡權的傳統步驟來看,他廢掉劉辯,是在意料之中的。

2.劉辯在袁紹,何進的支持下做了皇帝,何進已死,袁紹就是擁立有功的人,若論起功來,董卓擁護劉辯一點好處也撈不著,只能看著別人坐大。

3.董卓以劉協聰穎,更合適做皇帝的理由廢劉辯,立劉協,但其實,劉協與劉辯的智商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中,當時劉協再聰明,也只有九歲而已,他身後沒有勢力,他的母親王美人出身低微,並被劉辯的母親何皇后害死,劉協身後沒有勢力,容易控制,但是劉辯的身後,卻是何家一家的外戚勢力,對於當時的董卓來說,難以控制。

4.漢獻帝劉協母親王美人早逝,他由董太后撫養起來,董卓覺得同姓,本是一族,到時候可以以外戚身份干政,在東漢,外戚與宦官干政,十分普遍,掌握政權相對比較容易。

所以考慮到以上幾點,平衡了自己想得到的權力與別人可以接受的程度,立漢獻帝是最穩妥的做法。



歷史紅顏說


這個應該說,董卓一開始對漢室還是有信心的,希望立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十常侍作亂,張讓帶著少帝和陳留王(劉協)出逃,因為追兵追得急,張讓沒有辦法,自己投河死了。



少帝和陳留王到處亂跑,跑到了一個村莊,正好這個莊主是前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

崔毅因為朝政腐/敗,賦閒在家做田舍人。

崔毅問明瞭少帝和陳留王的身份,收留了二人,好好侍奉。

將軍閔貢找到了少帝和陳留王,然後護送少帝還駕洛陽。路上,少帝一干人和王允,袁紹,楊彪,淳于瓊等人匯合,迤邐向洛陽前行。

路上,少帝,陳留王,閔貢一群人恰巧碰到了進京的董卓大軍。

董卓氣勢洶洶,在大軍前面耀武揚威。

袁紹大喝一聲:來者何人?

董卓牛逼哄哄地說:西涼刺史董卓,奉詔進京。

看到董卓大軍狼煙四起,少帝嚇得兩股戰戰,面如土色。

陳留王喝到:董卓,你是來護駕的呢,還是來劫駕?

董卓說,臣是來保駕的。

陳留王喝到:聖駕在此,閒雜人等退開。

董卓屏退士兵,前來見駕。

董卓問起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陳留王對答如流,而少帝沒有一句話。

董卓認為陳留王更有天子氣概,所以最終廢了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就是大家熟悉的漢獻帝。

按照歷史的評價,漢獻帝由一定的智慧,也有振興漢室的決心。

但是,漢獻帝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再有抱負,再有智慧,也只能成為軍閥的掌上籌碼。


王俊傑猛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岷縣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

董卓自領兵征討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戰功顯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斷升遷, 漢靈帝駕崩之後,朝廷中外戚與宦官爭鬥董卓亂中找到漢少帝與還是陳留王的漢獻帝劉協。歷史中說,董卓因在對少帝問詢應答的時候,對漢獻帝劉協印象頗佳。這是一個原因。

個人喜好事一個原因,形式所迫又是一個原因。董卓當時已經權傾朝野,但董卓還想在這層權利上面再鑲上一層金邊。還對天子行廢立之事,無疑是對自己權利的一次驗證和對朝臣的一次威懾。


螞蟻追影


一者立威!董卓想的其實很多人都想,那就是大權在握翻雲覆雨!廢君立君是最快捷最簡單的辦法!

二者試探!可以看出漢室還有多少威望多少忠貞之士,也可以看出天下人的野望。即便再有忍性的漢臣也不可能忍受的了權臣廢君,這和司馬昭廢魏帝如出一轍!

三者確認自己的地位!古之大功莫過於擁立,董卓此行最得利的就是獻帝,而沒有董卓的獻帝也就不可能成為皇帝!在一段時間內,皇帝和權臣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這對於快速穩定朝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