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在腐败花样百出,贪赃枉法似家常便饭的晚清年间,大清朝内务府的腐败程度,却堪称“独领风骚”。

但提问里“内务府一碗粉条报价七万白银”的说法,还是略显夸张,其真实出处,应当是史料《春冰室野乘》里记载的,道光皇帝吃“片儿汤”的闹剧:

一辈子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有次想吃民间“片儿汤”,明明就是碗家常饭,谁知内务府却报价说:要做片儿汤就得垒灶台弄食材,大小经费加起来一万六千两。气得道光皇帝明知其中有猫腻,却也半句话说不出,咽下口水不吃了——吃碗片儿汤,内务府都敢这么揩油。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其实类似的奇葩事,不止道光皇帝摊上过,他儿子咸丰皇帝也同样撞上过。《南亭笔记》记载,后来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立刻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可咸丰皇帝这暴脾气,哪像他爹道光帝那么好糊弄?一听就发了飙,吓得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

换句话说,在晚清年间,负责伺候皇帝饮食起居的内务府官员,看上去低三下四,其实各个好似鸡贼的馋猫,皇帝稍不留神,就会叫他们“偷吃”好几口。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这内务府就有这么大的本事,连皇帝也可以花样坑?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内务府强大的权力。别看名号低调,但从清朝开国起,就执掌皇宫的“宴会”“钱粮”“服饰”“库藏”“典礼”“皇庄”“织造”等各大权。等于是全皇宫的用钱,都要从内务府经手。

而且管的是皇家的财务,满朝各级衙门官员,谁又有权力监督?理论上说清朝御史有权弹劾内务府,但真敢弹劾的,又没几个有好结果。如此钱多权大没人管,相关的经手官员,自然是敞开了捞。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内务府官员的集体堕落。其实,在清朝开国初期,内务府还是个相当有操守的衙门,康熙年间担任内务府差事的官吏,好些都以廉洁奉公著称。以康熙皇帝的夸奖说“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 银,一月止五六百两”。俨然廉政楷模。但随着清朝腐败加剧,内务府官员的素质,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晚清年间,

以包衣旗人为主的内务府官员们,相当多都是通过“捐纳”得官。官职都是买来的,上任后自然要猛捞,又是“背靠内务府没人管”的好条件,下手当然也就更狠。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就算是没“捐纳”的内务府官员,基本也是司员出身,长期混迹于皇宫里,各种贪污腐败的套路,自然轻车熟路。放在皇家骄奢淫逸的晚清年间,但凡有大兴土木,更是趁机浑水摸鱼。以《日知堂笔记》的形容说:“向来内务府习气,皆利于用度繁多方可从中侵蚀。”

说到底,这内务府越演越烈的腐败,根子上还是晚清皇家那“败家子”般的胡糟。比如清末大太监小德张,晚年写的回忆里就声称: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费就有四万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日本王牌战舰“吉野号”。但这天文数字花费,是不是真花在慈禧身上?参考“坑道光片儿汤”“骗咸丰修门”的典故就知道,妥妥被内务府刮走不少。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如此背景下,清末内务府的腐败,也是一年赛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

这帮人每次回家探个亲,都是百十万两白银往家带。就连御膳房的厨子,都在北京郊外买田置地,出入好似富豪。

营造司等各府库的工匠们,连每月该拿的钱粮,都全被内务府克扣殆尽。可怜这些匠人一边饿肚子给皇家干活,一边还要打零工糊口。大清皇帝的眼皮底下,都腐败到了这地步。

如此腐败场面,晚清真没管过?倒是下了几次决心整肃,内务府的大臣也抓了不少。可是整肃风暴过后,该贪该捞都照旧。一直到晚清亡国前夜的1911年,内务府奎俊等大臣,还闹出了贪污腐败的丑闻,最后却不了了之。杭州织造的腐败丑闻也曝了光。

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

可还没等清王朝再下决心整肃,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就要了大清的命——内务府的腐败,清朝直到亡国,都没改掉。贪腐亡国的教训,一个十分生动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内务府。

参考资料:《清史稿》《日知堂笔记》《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