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春秋歷史上楚晉爭霸,為何楚國多次被晉國擊敗?

宇澤歷史


很明顯晉國實力要強,與秦齊楚、戎狄同時四面出戰,而楚國有個吳國在東面捅了一刀就差點完蛋;晉楚爭霸期間,主要三次大戰:

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

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

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前597年邲之戰時,晉軍統帥一直擔心秦國從西側後方突襲(《左傳》裡記載的很清楚),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突然進攻下,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晉楚爭霸期間晉國至少兩次攻入楚國國內,而楚國就楚莊王邲之戰僥倖勝了一次(楚莊得感謝晉國關鍵時刻表現弱智的統帥,還沒打就下令“先撤過黃河有獎”),也沒敢再北上。後晉又扶持吳國攻破楚國國都,要沒有秦國救楚(當時的秦王是楚王的親舅舅),楚國很可能就報銷了。楚國最大的優勢是中前期與晉國不接壤,中間隔了眾多地利依託伏牛山脈修築了防守的長城;秦國和齊國與晉國接壤,交戰次數更多,所以容易給讀史不明者造成秦國不強於楚國的假象。

這是楚國依託伏牛山脈修築的楚長城,楚長城以北還有諸多中原中小國,所以楚國是依險固守。而晉國是沒有修過長城的。晉軍在湛阪之戰就攻下了楚長城外圍諸城。後來吳軍從東側攻入楚國,楚國的東側也沒有這樣完整的天險地利。


三家分晉後,三晉先後聯合將姜齊打到崩潰,直接導致田氏代齊,滅中山國、滅代國、敗楚國、將剛剛成立田齊打到投降、於秦靈公、簡公、惠公三次擊敗秦國,滅鄭國、敗燕國。可以說從三晉內亂以前,從戰國開始到三晉濁澤之戰徹底決裂,中間近百年時間,三晉打遍天下無敵手。晉國分裂後都如此厲害,晉國沒分裂以前可想而知。春秋末期楚國被吳國打得差點亡國,就更沒有實力和晉國媲美了,畢竟晉國末期雖然出現動盪,齊國國夏還趁機深入晉國腹地,打到了壺口,不過隨後晉國就聯合吳國一起伐齊,收復了全部失地,逼迫齊國簽署城下之盟。而這個時期的楚國跟吳國都不敢正面剛。


匯四海之眾,練自身一技,展志宏圖,營銷天下

分享: 職場/人生/乾貨/勵志


營天下銷四海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一百多年中,楚國確實屢屢敗於晉國,但晉國也曾屢屢敗於楚國。兩家其實是互有勝敗。

晉楚之間的三次大規模戰役,城濮之戰是晉文公擊敗了楚成王,邲之戰是楚莊王擊敗了晉景公,鄢陵之戰是晉厲公擊敗了楚共王。雙方三戰打成2:1,不過邲之戰是公認楚國既贏了面子又贏了裡子的。其餘的多次中小規模戰役,雙方互有勝敗。

當然,從整體來說,晉國楚國爭霸中,晉國確乎是佔據了一些優勢的。中原各國尊奉晉國的時間也比尊奉楚國長點。如果算上春秋晚期,晉國扶持吳國牽制楚國,一度吳軍攻克了楚國首都,那晉國就更佔上風了。

晉國能取得這些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從法統上,有華夷之辨。晉國是周朝宗室,是周武王弟弟唐叔虞的封國,是五等爵第二等的侯爵,天然就擁有會盟諸侯的法統。而楚國最初只是一個第四等的子國,而且被視為蠻夷,諸侯大會被安排和鮮卑王一起看守火堆的。此後幾百年,楚國吞併南方各國,自封為王,屢屢挑戰周朝法統。這時對諸侯來說,不講禮法的楚國,就是一個侵蝕華夏文明的蠻夷,因此團結在晉國周圍對抗楚國也就順理成章。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晉國佔優就毫不奇怪了。比如城濮之戰,實際上是晉國聯合齊國、秦國、宋國一起對付楚國,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聯合對付老大,勝敗沒啥懸念。儘管楚莊王繼位後,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楚國去蠻夷化,得到了華夏文明圈的接納,也使得晉楚爭霸趨向平衡,但潛意識裡面,中原諸侯還是把楚國看低一頭。

其次從軍事地理上,楚國本土位於江漢領域,北上中原爭霸跋涉千里。相對來說,晉國渡過黃河就足夠了。雙方的戰爭多數發生在中原北部的鄭國一帶,距離晉國近,距離楚國遠,因此晉國佔據先天優勢,以逸待勞。

其三從內部統轄上,雖然晉楚兩國都曾多次發生內亂,但晉國的整體對外政策相對穩定。而楚國王權大,很多時候國家政策在於君主的賢愚。春秋後期楚國先後換上好大喜功的楚靈王和好色亂倫的楚平王,由此造成楚國長達數十年的低谷期。

但最終,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卻是晉國瓦解為韓趙魏,楚國則佔領半壁江山,成就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


天外村藥房




公元前前635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晉。在秦國的援助下,62歲的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賞賜隨從他流亡的臣屬。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稅,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大戰役: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用戶8749659858433


從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城濮之戰至前546年,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晉楚爭霸,兩國之間共有11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獲勝9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造成楚國屢屢敗於晉國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在於雙方國力上的差異。下面羽菱君稍作分析。



晉國是周朝分封的16個姬姓諸侯國之一,侯爵,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跟周王室同根同源同宗。因此春秋四大強國中,晉國勤王安周,在捍衛周室王權的旗號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很多小國都依附晉國。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在晉楚爭霸的這段時期,晉國相繼在位的幾位國君都是雄才之主,勵精圖治,晉國國力鞏固且持續上升。晉文公繼位後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雖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而楚國方面,這段時期除了楚莊王,實現稱霸,但其他君主在位期間均作為不大,成王時期雖說奠定楚國霸業基礎,但在選擇繼承人上搖擺不定,慘遭殺身。即使是莊王前期,也是貪圖享樂之輩。楚莊王死後,楚國就進入內亂,霸業名存實亡,國力開始直線下降。繼位的楚共王,目睹著晉悼公一次次會盟諸侯,聲勢昊天,暴病而亡。至楚靈王,想重振霸業卻好高騖遠,身死人手。楚平王時,奸逆當權,繼續淪落;至楚昭王,幾為吳國所滅。楚國想重新壓制晉國也淪為空談。



另外在外交和戰略方面,晉國用心都在楚國之上。為了孤立楚國,晉國離間了楚國的很多附屬國,秦楚雖然聯盟,但此時的秦國被晉鉗制不能東進,秦楚結盟也是有名無實,後期為了對楚國形成包圍之勢,又扶持南方的吳國崛起。戰略方面也是經典繼出,比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晉悼公的三駕疲楚。綜上這些,使得晉國總能夠在晉楚爭霸中獲得主動權。

我是羽菱君,一名歷史愛好者,個人觀點,不正之處敬請指出,羽菱君洗耳恭聽,歡迎互關,一起交流!


羽菱君


從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揮師北上,泓水破宋,到公元前529年楚靈王率五大夫四徵吳國,一個多世紀以來,楚國從未放棄過對中原霸權的爭奪。

但是在公元前529年那場同時牽動了楚、蔡、陳、吳四國的驚天政變爆發之後,楚國輝煌的爭霸歷史卻隨著楚靈王的自縊戛然而止。

在鬥爭中艱難獲勝的楚平王帶領楚國急速轉向了全面性的戰略收縮。

《逸周書·諡法解》上說:

治而清省曰平。——《逸周書·諡法解》

意思是這位君主崇尚無為而治,對內不苛虐民生,對外求敦親睦鄰。但具體到楚平王,我卻很難相信這是他主動的選擇。

因為從楚靈王帳下南征北戰的蔡公棄疾搖身一變,成為屈奉王子比的楚國司馬,再到蕭牆禍起,奪嫡上位,楚平王這一路走來,見多了政壇的手足相殘、血雨腥風。

楚平王很清楚,雖然眼下他是楚國的掌舵人,但面對著朝野上下的暗流湧動,稍微一個不留神,楚靈王和王子幹橫刀自裁的悲劇隨時可能上演在他的身上。攘外必先安內,應付國內的反對勢力已經讓楚平王捉襟見肘。圖王取霸?此刻的他實在是顧不上了。

《左傳》記載:

(平王)召觀從,王曰:“唯爾所欲。”對曰:“臣之先佐開卜。”乃使為卜尹。——《左傳·昭公十三年傳》

在剛剛奪得最高統治權力的時候,楚平王特意召見了觀從。觀從本來是促使先君楚靈王下臺的始作俑者,在政變成功之後又曾極力遊說王子幹殺掉楚平王。

對這樣一個危險人物,楚平王卻表現得格外寬容:“想不想做官兒,想做什麼官兒,你自己挑。”

觀從明白,楚平王的寬容不是感念他在靈王政變中立下的殊勳,更不是對他謀殺平王的計策不再記恨。只是眼下潛敵窺視,楚平王得拿他觀從做個榜樣,以勝利者寬容的姿態號召政敵們對新王效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要求一個位高權重的實職,無異於為自己召禍。事實上,就在楚平王登基的第二年,因政變立功而被提拔為令尹的蔓成然就被楚平王以居功自傲、藐視王權的罪名處死了。

因此,看透了楚平王的觀從決意從這場激烈的政治角逐中抽身而退,他說道:“我的先祖曾是佐開卜的大巫。”於是,楚平王任命觀從為卜尹——一個閒散的神職,客客氣氣地將觀從“束之高閣”。

朝廷裡面的爭權奪利尚好解決,朝廷之外,要撫平楚國百姓沸騰的民怨非得費一番大周折不可了。

當年,先君楚靈王為了加強對汝潁淮北之地的控制,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移民行動,也就是將楚國吞併的附屬國居民遷往楚國腹地,而後將盤踞國內的世襲貴族遣去汝潁地區執行拓殖。

楚靈王原本希望通過這樣的大規模互遷達成一石二鳥的目的:一方面能沖淡新佔領區人民的故國意識,另一方面又可以藉機削弱楚國貴族對王權和中央的威脅。

但移民的最終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許、蔡等國的殘餘勢力與被打壓的楚國貴族連手政變,將楚靈王趕下了臺。

如果新上臺的楚平王仍然堅持執行這個怨聲載道的移民政策,那就意味著將自己置於上述兩方勢力的對立面。承擔新一輪的政變風險,成了下一個被推翻的楚靈王?這是楚平王斷然無法接受的。

可當他宣佈允許被遷移的居民返回故土的時候,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汝潁淮北之地的楚人如果悉數遷回故鄉,楚國在這一地區設立縣制,實施行政管轄的群眾基礎就崩潰了。

楚平王不得不允許陳、蔡等已經被楚國吞併的附屬國復國獨立。

而這將意味著楚靈王時代為控制汝潁淮北之地而苦心經營十餘年的成果付諸東流。此後,楚國只能依靠與陳、蔡的同盟關係勉強維持自己對淮北地區脆弱的影響力。

想當初,楚靈王之所以能夠在中原爭霸的道路上力壓晉國,節節進取,很大程度上受惠於楚國的政治體制:王權獨大,如臂指使。

相形之下,六卿紛爭、互不相下的晉國看起來更像是一盤散沙(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舊文《楚王的叔叔興高采烈地到鄭國娶親,鄭人為何死活不讓他入城拜堂?》)。以一拳敵六指,在晉、楚體量相當的情況下,楚國當然更有優勢。

但到了楚靈王執政末年,楚國的這一優勢卻因為移民政策造成的政治撕裂而漸趨瓦解。

對繼位的楚平王來說,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將支離破碎的楚國政壇重新整合起來。在這一整合完成之前,楚國不可能重現靈王時代咄咄逼人的攻勢外交。

轉攻為守,敦親睦鄰,是擺在楚平王面前唯一可行的選擇。

《左傳》載:

使枝如子躬聘於鄭,且致犨、櫟之田。事畢弗致。鄭人請曰:“聞諸道路,將命寡君以犨、櫟,敢請命。”對曰:“臣未聞命。”既復,王問犨、櫟,降服而對,曰:“臣過失命,未之致也。”王執其手,曰:“子毋勤!姑歸,不穀有事,其告子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傳》

對楚國來說,鄰邦之重,無如鄭國。為了改善與北鄰鄭國的邦交,楚平王上任伊始就派遣枝如子躬出訪鄭國。

並且在這次訪問中,楚平王還特意為鄭國準備了一份厚禮:他指示子躬將楚國自鄭國奪佔的犨、櫟之地歸還鄭國。

如果說此前允許陳、蔡復國是楚國外交戰略上的退卻,那麼將犨、櫟歸還鄭國就是外交戰略上的一再退卻。照此一退再退,最終楚國就只好龜縮南方,重新做起一個蠻夷小邦了!

為了表達自己對楚平王的過度實施戰略收縮的不滿,枝如子躬在訪問的過程中自作主張,拒絕向鄭國交割犨、櫟二地。

回國之後,枝如子躬向楚平王覆命。面對這個挑釁君權,違抗王命的外交官,楚平王居然沒有進行任何懲罰,這在從前楚靈王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楚平王執政的弱勢。


晉公子


因為當時晉國是周小天子的保護人兼打手,竊占天下大義的名分。


南郭吹雪


前面已經有人寫了,我就不從春秋戰國史來分析。

看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例子,南方打不過北方。中國北伐成功的例子寥寥無幾,而南征幾乎完全成功。原因有各種說法,我總結了一下:

大家都知道坦克主要三個性能:攻擊,防禦,機動性。

1.北方人身體體制較好(不是壽命長)。

北方人似乎比南方人要有力氣,高大一些。在冷兵器時代,力氣大,個子高總是佔優勢。後來國共北伐才做到以少勝多。那已經是熱兵器時代了。

2.北方馬匹較好。北方戰馬一直比南方好!戰馬就是當時的坦克,所以北方機動性好!

所以北方佔據了攻擊,機動性。

3.南方呢?防禦。南方產糧足夠,水域縱橫,非常適合防禦。

所以,北方善攻,南方善守。


鬥天鬥地鬥自己


晉國比楚國實力要更強,而且楚國除了楚莊王,基本沒什麼可圈可點的領導者了。而晉國人才濟濟,包括後來分裂出來的韓魏趙,除了韓國弱點,魏國,趙國都很強。


旅行青年說


楚國男人,幾乎人人配劍,人人習武,目前考古挖掘所有的楚墓裡都有兩把以上青銅劍,不管考古挖掘和史料記載,楚國人都極其彪悍

對比晉國男人,除了種田就是詩書禮儀,不管春秋三傳和考古挖掘,晉國中上層社會都不喜歡武力,晉國墓葬都罕見出現兵器。

但城濮之戰楚國晉國硬碰硬,楚國大敗,如何解釋、因為晉軍是楚軍好幾倍?

《古本竹書紀年》稱:周宣王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此北戎,即春秋初年屢屢與華夏諸國不斷髮生衝突的居於晉東南地區的狄人部落。汾隰即汾水下游地勢低窪處。

處在這種生存環境中的晉人,自養成一種好勇尚武之精神,直到春秋時期,晉國上下仍奉行著以“戰”為立國之本的方針,認為“不盡力,子孫將弱”(《左傳·成公十六年》)。

所以晉國男兒不好戰&儒雅的同時,戰鬥力也是不弱的,甚至更強,因為經常和北狄打架練出來的真把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