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不過對於契丹,對於千年前的契丹王朝,我需要做更多的功課。

關於契丹的名字,我熟悉的有:

小時候聽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對耶律阿保機、簫太后的名字耳熟能詳。

山西應縣木塔,北京二環路上的天寧寺塔,郊區的雲居寺遼塔,大覺寺,戒臺寺.....都是遼代佛教盛行時期的建築。

不知道有沒有學過俄語和拉丁文的同學,據說這兩個文字將“中國”稱為“契丹”。

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從公元4世紀興起到13世紀滅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原來是鮮卑族的一支,在遼西過著遊牧生活,唐貞觀年間歸附唐朝,唐末蕃鎮割據,耶律阿保機於916年稱帝,建立了契丹國,947年,建國號大遼,983年改國號大契丹國,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

契丹人建立的遼王朝,以內蒙古草原的赤峰和哲里木盟為核心,在全國分置五京,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縣)、東京遼西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文字來自說明詞及相關圖書)

契丹貴族的日常用具不少是用金銀製成。契丹講究厚葬,隨葬物有大量金銀器。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鷹頂金冠飾 1972年內蒙古杭錦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 戰國 冠高7釐米,額圈直徑最寬22釐米,最窄19.5釐米,金重1394克。

匈奴首領冠飾,由冠頂和冠箍組成。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冠頂為金片錘成的半球形,飾狼吃羊的圖案,上立一展翅雄鷹,頭頸用綠松石組成,鷹身及翅由金片製成。

鷹兇猛強悍,被認為是契丹民族的族靈神,具有民族圖騰的意義,以立於高地俯瞰大地的雄鷹形象展現了馬上民族縱橫草原、睥睨天下的雄姿。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3】冠箍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卯連接而成,其上雕有臥虎、盤角羊、臥馬等。

金冠製作運用了鑄錘、編累、鑲嵌等工藝,充分顯示了製作者的嫻熟而高超的技藝,是戰國時期北方地區黃金製品的代表作。

我靜靜的看著它,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時光流逝,歲月荏苒, 鷹,虎,羊,依然生機勃勃,數千年前的金冠,依然金碧輝煌,在幽暗中散發著攝人魂魄的金光。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4】雁紋金牌飾 春秋 直徑7.1釐米,重108克。內蒙古赤峰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

背部有橋形鈕,可系掛。在北方草原地區,黃金深受人們的推崇,被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雁陣紋飾體現了佩戴者帶領人們像雁一樣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遷徙,表明其具有尊貴的地位。

看到它,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金沙出土的太陽鳥。

這樣的圖案設計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出眾的。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5】虎鳥紋金帶飾 戰國,長4釐米,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土

匈奴人腰帶飾,一組2件,正面以虎形圖案為主,虎的腰腹部鑲嵌7塊紅綠寶石,頭部和尾部飾有鷹首圖案,背面兩端各有一拱形鈕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6】臥馬形金牌飾 春秋 長4.6釐米,重28.1克,內蒙古赤峰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

佩飾。馬呈蹲踞狀,回首豎耳。模鑄而成,背部有兩個橋形穿鈕,可系掛。製作精巧,形象生動傳神,體現了對馬的熱愛與崇尚。東胡族的金銀器具有濃郁的馬背民族風格。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7】人物雙獅紋金牌飾 東漢 長10釐米,寬5.8釐米,重130克,內蒙古通遼市出土

正面凸起,中間的女性(也有說是武士)頭戴尖頂帽,高鼻深目,兩側各蹲一隻獅子,周圍裝飾變形雲紋。

契丹人信奉著一種叫薩滿的神秘宗教。而且薩滿巫師通常是由女性來擔當的。這個牌飾也許是薩滿主持祭祀活動時佩戴的飾件,也許是用於護身的佩飾。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8】刺蝟形金飾 戰國 長4.1-4.5釐米,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土

一組6件,邊緣有孔。應是服飾上的佩綴之物。

將刺蝟縫綴於衣物上,也許寄託了人們希望能像刺蝟一樣更好的保護自己的願望。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9】人形金牌飾 東漢 長9釐米,內蒙古通遼市出土

人面形牌飾,一組2件,圓臉,額頭及顴骨凸起,寬鼻,屬典型的蒙古人種形象,可能是薩滿巫師作法時佩戴的聖物。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0】龍形金項飾,晉。長128釐米,內蒙古包頭出土

契丹貴族的佩飾,龍為一身兩頭,龍身上現存二盾、二戟、二梳,一鉞共7件裝飾,龍身可以自由轉動,盤曲自如,富有靈動浮游之感,造型生動離奇,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族一樣,以龍為信仰,視其位最高權力的象徵。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1】迦陵頻伽金耳墜 長8.8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耳墜為迦陵頻伽手託蓮花浮於祥雲之上的形象。

迦陵頻伽是佛教中一種人首鳥身的神物,流行於唐、遼、西夏等朝,遼代造型延續了唐代花葉形尾的特點。

不知哪位美少婦戴過這樣的金耳墜,那一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2】摩羯(jie)形嵌松石金耳墜 遼 寬4.4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U”形耳墜具有契丹特色,形象為龍首魚身的摩羯,頭腹部和尾裝飾有綠松石。

摩羯是印度神話中的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水中動物。

將佛教題材巧妙的融於日常用品中,可謂匠心獨具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3】鎏金生效奏樂圖 佩飾 遼 直徑7.2釐米,高6.8釐米,內蒙古赤峰市

佩飾。銀質鎏金,八個梯形面上分別浮雕人或下接人身的生肖形象,每個形象均著官服,腰束玉帶,長褲抵足,腳蹬官靴,或拉或吹或彈,奏樂場景生動形象。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4】瑪瑙瓔珞

遼會同思念(941年) 通長85釐米 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由瑪瑙管、水晶珠和金墜飾組成,色和和諧雅緻,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受,不對稱的金質墜飾,或寓意陰陽

這樣的簡約造型放到今天也是極品。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5】鎏金雙獅紋銀盒 遼 口徑19釐米 內蒙古通遼

妝奩盒或食盒,十曲花瓣形口,凸起紋飾鎏金,盒蓋中心模壓一對互相追逐的獅子,襯飾纏枝花紋,蓋頂扁圓飾折枝牡丹花紋。

獅子於西漢時自西域傳入,被視為祥瑞之獸,佛教對獅子極為推崇,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作為一種具有宗教意味的裝飾紋樣,以獅子為主的組合紋飾隨著佛教在遼的傳播而為契丹人所崇尚。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6】鎏金鳳銜珠銀舍利塔 遼 通高40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銀塔全以銀片分段打製成塔座、塔身、塔簷和塔剎,再經鉚焊、插接成形,塔表面鎏金,頂端立一個鳳鳥,銜著一串24顆珍珠編綴成的瓔珞。此塔造型典雅,工藝精湛,反映出契丹國內崇佛興教的盛況。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7】鎏金孝子圖折肩銀罐 遼 口徑7.6釐米,高14.8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貯茶用具。此罐主題紋飾為8幅孝子故事圖,說明遼早期契丹貴族已經接受漢族儒家的孝悌觀念,器形則是吸取突厥金銀器文化的結果。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8】鎏金高士圖銀盃 遼 口徑7.3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酒杯,一組2件,通體鎏金,造型源自於中亞粟特系統器形,有遼器上多見的焊接聯珠稜,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19】杯身平鏨7位高士,他們均著長袍,依竹樹,作於蒲團之上,分別作書寫、把酒、執扇、 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表情閒適,神態各異,具有唐代風韻。

這是兩個杯子的部分展開圖照片。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0】鎏金摩羯形提樑銀壺 唐口徑5.4釐米,高33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提樑壺在茶酒具中最能體現時代風尚和文化品位,受到了契丹貴族的喜愛。此壺呈雙摩羯形,整體風格粗獷豪放,與中原器物大異其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1】鎏金雙魚形銀壺唐口徑5釐米,高28.5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壺呈雙魚形,雙魚合一口,肩部有魚眼和魚鰓,魚尾直立為壺底,腹部通體為魚鱗,兩條魚相接處飾魚鰭,魚鱗鎏金。

整個壺體線條柔美流暢,紋飾鏨刻細緻。

魚象徵富貴,雙魚形酒器在唐代較為流行,後來也為遼代契丹人所仿效。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2】鎏金人物故事紋提樑銀壺 遼 口徑5.9釐米,高27.5釐米內蒙古通遼出土

盛茶酒用具。腹部兩側如意形開光內均鏨刻人物故事紋,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3】人物為漢人裝束。此器造型具有契丹民族風格,但人物著裝均為漢式,說明契丹漢化的很深刻。細節圖片來自博友對影成三人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4】摩羯紋金銀花銀碗遼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口徑23釐米,高7釐米

盛食用具,內底鏨刻雙摩羯,周圍環繞花瓣,內沿為一週聯珠紋和蓮瓣紋,圖案部分鎏金。

耶律羽之曾輔佐過契丹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王朝,是位身份顯赫的契丹宰相。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銀器以局部鎏金的金花銀器最為具有代表性。

局部鎏金是唐代銀器普遍使用的裝飾手法,即在錘擊成型的銀器上鏨刻或模衝紋飾,然後再在紋飾上鎏金,以達到金銀輝映的效果。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5】鎏金摩羯紋銀盤遼長20釐米,高4.1釐米,內蒙古通遼出土

盛食用具,此盤略呈菱形,沿面模壓纏枝花紋,盤內底鏨刻兩摩羯戲火焰寶珠紋,花紋處鎏金,為金銀輝映的金花銀器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6】鎏金雙鳳紋銀盤遼口徑16釐米,高3.5釐米,也是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食用具,盤體呈五瓣花形,內底鏨刻雙鳳纏枝紋,內沿飾折枝花卉,鳳紋具有唐代特點,雄勁華麗,是契丹人喜愛的裝飾紋樣。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7】銀硯、銀筆筒、銀盤、銀洗 遼 內蒙古赤峰出土

成套的文房用具,出土時置於墓室內供桌上,硯臺和筆洗中尚存積墨。這套銀質文具比中原石質瓷質玉質更加質輕耐用,其中雙連筆筒尤其具有特色,便於將毛筆隨身攜帶,適合遊牧生活需要。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8】貼兩張來自國家博物館的遼金銀器照片,這是我在國博裡拍的來自遼國的文物照片

鎏金銀雞冠壺內蒙古赤峰出土,高26釐米

盛水器,銀製,形狀好似臥雞,腹部略鼓,鏨刻雙重菱形開光,裡面有卷草紋等紋飾,均進行了鎏金處理。壺的邊緣處還可以看到一些表現仿皮囊壺的針線縫製痕跡。

此壺是已見遼代金銀器中之精品,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銀質雞冠壺。鎏金紋飾與素色銀地形成對比,光彩奪目。

此壺為皮囊式造型,具有典型的契丹文化特徵,其源流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皮質容器,易於捆紮固定,方便攜帶,適合遊牧民族生活使用。紋飾製作工藝與唐代中後期接近,明顯受唐代內底傳統工藝的影響,體現了契丹民族與中原地區交往和文化交流。

少數民族雖然藉助武力建立了帝國,但在藝術上還是不得不大力吸收漢民族的精華。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29】鎏金鴛鴦團花紋銀渣鬥 遼 高14釐米,內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渣鬥,又名唾壺,用於盛裝唾吐物。如置於餐桌上,則專用於盛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於盛茶渣,故也列於茶具之中。

契丹文物精華(一)——金銀器

30】提樑長鏈魚鱗紋銀壺 1954年內蒙古赤峰出土。高10.7釐米,鏈長41釐米。

此壺佈滿魚鱗紋,造型優美,說明此時起點的金銀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形制是按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而設計的,提樑和鏈條便於懸掛和攜帶,為遼代特有。

在銀川看完西夏文物,對西夏國有所瞭解。

在山西看了契丹文物,又對遼國產生興趣。

所謂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意義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