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小米上會過不過,都已經創造歷史

馬上,萬眾矚目而又備受爭議的小米集團發行CDR正式上會審核。對於審核結果,我們建議大家可以淡然看待,畢竟事情走到這一步,已經不是雷軍一家的事情了,裡面包含的博弈、妥協恐怕已經遠遠超出我輩的想象。但是,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小米能夠上會審核CDR發行,其實就已經創造了歷史,其很多的創新之舉不僅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

註冊在開曼群島的Xiaomi Corporation(以下簡稱:小米集團),是一家以智能手機、智能硬件的設計、生產製造銷售為核心業務,並且向市場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互聯網公司。2018年5月3日,港交所官網披露小米集團正式遞交了IPO申請文件,可能成為港交所歷史上首家存在A類和B類兩種普通股,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的公司。而小米集團的上市框架也並不侷限在H股市場。2018年6月7日,小米集團在境內市場向證監會提交了發行CDR的申請資料,從而正式啟動了公司“H+CDR”的上市佈局。在其提交CDR發行申請之前,證監會一次性推出了多達9項配套措施,掃清了申請CDR發行的道路;公司發行CDR的流程從申請到上會僅耗時12天,刷新了審核週期新記錄。

小米上會過不過,都已經創造歷史

證監會深夜出齊文件,小米第二天就遞交CDR申請

2018年3月30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打響了監管層佈局CDR業務的第一槍。按意見的規定,符合相關標準的已在境外上市的紅籌股大概有7家,分別是百度(B)、阿里巴巴(A)、京東(J)、網易(E)、騰訊控股(T)、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正當廣大投資者在BATJE中猜測哪一家互聯網公司會率先借CDR迴歸A股時,“半道上殺出個程咬金”,原先尚未上市的小米集團突然打出了“H+CDR”的上市組合拳。

在證監會於2018年6月6日夜間,通過公佈九項政策性文件,確立了中國存託憑證(以下簡稱:CDR)的政策框架。至此,發行CDR算是有了可以操作的法規細則。

神奇的是,小米集團在第二天就搶先向證監會提交了發行CDR的申請資料,把欲迎還拒、半推半就的BATJE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就好像證監會的相關配套政策是為小米集團量身定做的一般。財大氣粗的BATJE們估計也只有乾瞪眼的份了。

區區12天,小米從申請到上會的記錄估計無人能比了

與2018年以前,A股市場的發行審核週期平均超過一年半明顯不同,證監會對於戰略新興產業中的“獨角獸”,其發行審核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此前,創下A股市場發行審核週期紀錄的,是鴻海精密旗下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受益於證監會的“獨角獸綠色通道”,從2018年2月1日向證監會報送申請IPO材料,到其首發申請在3月8日的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41次會議上順利通過,富士康的審核週期前後僅36天。

可是與小米集團申請發行CDR相比,富士康的發行審核效率只能甘拜下風。從2018年6月7日,小米集團報送申請資料開始,6月14日,小米集團就更新預披露,6月15日,證監會公告即將在6月19日召開的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88次工作會議上審核小米集團公開發行CDR的申請,審核週期前後僅12天。這個記錄不僅前無古人,恐怕也將後無來者。

發審委員陣容堪稱豪華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88次工作會議公告披露,參加本次發審委工作會議的發審委員共計七名,分別是郭旭東、鍾建國、蔡琦梁、李東平、陳瑜、周輝和許成寶。根據公開資料提供的信息,上述七人發審委員團隊中,郭旭東是證監會發行部的副主任;鍾建國是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高級會計師,許成寶現任江蘇世紀同仁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蔡琦梁現任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副總監,高級會計師;李東平現任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陳瑜現任證監會雲南局稽查處處長;周輝現任深圳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教育中心副總監。

以上7位發審委員有兩位是證監會系統的官員,有兩位是交易所繫統的官員,這大家一看就知道。另一箇中證金融研究院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稍微熟悉新股發行的人士都知道,中證金融研究院也是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的政策研究機構,主要從事資本市場長期性、前瞻性、全局性和規律性問題的研究。所以,簡單一點說,7位發審委員有5位是來自證券監管系統,這待遇和級別恐怕也就小米了。

發行市盈率大概率超過100倍

翻開公司的招股書,不難看到一系列比較嚇人的數據。從2015年到2018年一季度的三年一期內,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和-70.27億元,報告期內累計虧損高達580.51億元。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淨資產分別為-866.38億元、-920.58億元、-1,272.11億元和-1,279.91億元,或存嚴重的資不抵債。此外,各期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6.01億元、45.31億元、-9.96億元和-12.78億元,其中有三期都出現了鉅額的經營性現金流出,報告期內累計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為3.44億元。

各位投資者且慢對小米集團的“鉅額虧損”痛心疾首,由於小米集團的財務報表嚴格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在上述糟糕的財務數據中,鉅額的淨利潤虧損和嚴重的資不抵債,或都主要歸因於在公司早期的各輪融資過程中,向部分私募機構發行了鉅額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以下簡稱:優先股)。隨著公司估值的上升,優先股的公允價值相應上漲。若公司觸發優先股贖回條件,其財務結果就將表現為上述 “鉅額虧損”和“資不抵債”;而如果小米集團能夠順利上市,且不觸發其他贖回條件,那麼公司的財務狀況也就一切正常。

如果扣除上述優先股產生的影響,報告期可比前三年內,小米集團的淨利潤分別為-3.04億元、18.96億元、53.62億元,2016年扭虧為盈,2017年同比增長182.81%,經營業績成長性良好。而2017年末,公司的淨資產也將轉變為343億元!按照市場現在的各種猜測,小米集團的市場估值大概率超過500億美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小米集團發行的CDR肯定要打破我國23倍的發行市盈率紅線,甚至有可能超過100倍的市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