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別忌諱!與孩子談談死亡吧

別忌諱!與孩子談談死亡吧

別忌諱!與孩子談談死亡吧

來源:育兒先育心 (ID:yuerxianyuxin)

很多父母覺得小孩的世界是一片純真,忌諱與孩子說死亡的話題。其實,瞭解死亡,坦然面對死亡,才能理解活的意義,提升生命的品質。死亡教育是我們普遍缺失的一課。

如果父母心有忌諱,刻意迴避死亡話題,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與焦慮,形成心理負擔。父母在態度上,首先要放鬆、坦然,大大方方與孩子談論死亡的話題,父母的態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

0~3歲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要與孩子恰當地談論死亡,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活情境選擇不同的側重點。

別忌諱!與孩子談談死亡吧

01

表達哀傷

當孩子的生活中遭遇了真正的死亡,比如寵物的死亡,在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哀傷情緒。表達哀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悲傷的情緒。有時父母看孩子沒什麼反應,以為孩子並不在意,其實,孩子不是不在意,只是不會表達。

女兒三歲的時候,家裡死了一隻小鸚鵡,當時看女兒沒有反應,我也沒有特別關注。可是3個月之後,女兒突然頻繁地提起小鸚鵡,我才意識到她還惦記著小鸚鵡。我解釋了死亡,問她:“你是不是想念小鸚鵡?有人死了之後,我們活著的人可以為它哀悼。”為了表現哀悼,我唱了越劇《紅樓夢》裡賈寶玉《哭靈》的一段,把其中的“林妹妹”改成了“小鸚鵡”,給她講解了戲詞的意思,回憶了當初我們買小鸚鵡回家的情景。

女兒緊緊偎在我的懷裡,當她聽到戲詞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生死之別的境況時,我感覺她釋然了。

引導孩子表達哀傷,可以通過埋葬寵物,與孩子一起回憶與寵物的共同生活,回顧照片,請孩子說些懷念或祝福的話等等方式,讓孩子接受生命的離去。

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是不幸遭遇家庭成員的去世,這時可能家中的成年人本身都處於悲傷之中,無暇照顧到孩子的情緒,或想將死亡與孩子隔離開,但這種做法其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時孩子最需要有人來引導他表達哀傷,表達對逝者的想念,才能減少失去親人的傷痛,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02

緩解恐懼

孩子在知道了死亡之後,會問媽媽會死嗎?我會死嗎?一般情況下孩子只是出於好奇,媽媽只要告訴孩子,會在很久很久以後死,就可以了。但有的孩子會反覆糾纏這個問題,總是擔心媽媽會死。

這種情況可能是孩子有分離焦慮,實際上孩子在擔心與媽媽的分離。對於這種恐懼,僅僅用解釋的方法是沒法解決的。這時媽媽就不用再反覆解釋死亡,可以

引導孩子表達擔心和恐懼,媽媽要對孩子的擔心表示理解。

媽媽特別需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多聽孩子表達感受,緩解孩子內心的分離焦慮。

03

滿足好奇

清明節很多家庭會去祭奠逝者,這也是一個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機會。這時向孩子解釋死亡,主要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注意不要主動渲染哀傷、恐怖的情緒,對於僅僅是好奇的幼兒來說,這些是不必要的。

也不宜過分美化死亡,有些父母說死了就是去天堂,或者睡著了,這樣容易歪曲孩子的認知,比如有的孩子聽說死了就是睡著了,結果不敢入睡。儘量客觀簡單地解釋死亡,比如帶孩子去掃墓,就告訴孩子,去世的人會永遠躺在墓穴裡。

對死亡的認識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觀,在孩子人生的頭幾年,父母與孩子坦然、恰當地談論死亡,有助於孩子更理性地看待死亡,擁有更積極的人生。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