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戚繼光活著的話,努爾哈赤還能那麼囂張嗎?

第一軍情


其實,只要看看17世紀時,明軍面對努爾哈赤八旗軍時,那些各種被吊打的慘樣,就怎能不叫人懷念,那位打造出鐵血戚家軍的一代將星戚繼光。


甚至可以這樣說,倘若真有時光機,可以把十六世紀的戚繼光將軍“穿越”到六十年後,瞧一眼明軍對決努爾哈赤八旗的戰況,這位戰神恐怕會分分鐘氣吐血:不是因為戰敗,而是明軍蠢到家的戰敗模式!

自從努爾哈赤崛起後,萬曆晚期的明軍,與努爾哈赤打過多場慘烈野戰,後果一次賽一次慘。好些人驚呼著“八旗滿萬不可戰”,卻忽略了明軍每次如出一轍的雷表現:每次遭遇八旗軍,都是按部就班的挖溝擺陣,朝著八旗軍就是一陣猛轟。然後還來不及換彈藥,就被人家衝到近前一陣猛打,敗得血流成河。

這種奇葩敗法,叫好些略懂火器的愛好者,都連呼“為何明軍先進火器打不過八旗冷兵器”!個別缺心眼的“專家”,還歸罪到戚繼光頭上。但如果戚繼光將軍看到這戰爭場面,必然會當場一聲怒喝:火器不是這麼用的!

因為,當年他親手打造的那支戚家軍,真正的恐怖之處,不止在鋼鐵般的戰鬥意志,更在於嚴格到極致的戰術紀律。尤其在野戰之中,不管是早年對付倭寇的鴛鴦陣,還是後來北方練兵時的步騎車協同作戰戰陣,講究的就是各種冷熱兵器在各種條件下的協同配合。且更有一套嚴格的戰術操典。

明軍面對努爾哈赤八旗軍時,那沒頭蒼蠅亂開火的傻打法,絕非戚家軍的風格。

那戚家軍的風格呢?可以看看巔峰時代戚家軍的作戰操典:以“天鵝聲”為號令,全軍擺開嚴整隊形,敵軍零星衝鋒時絕不開火,只有在敵人正式進攻時,才以梯次火力層層阻擊。且訓練有素的冷兵器部隊,要隨時做好出擊準備,場面簡直是“仍前放銃,與機、箭相輪,週而復始,務使炮聲分番絡繹不絕”。不管多麼潮水般的衝鋒,管保打趴下。

正是憑藉這套恐怖戰術,鎮守北方的戚繼光,將昔日囂張的韃靼騎兵,打得痛哭流涕跑到居庸關下求投降。甚至晚明努爾哈赤崛起,面對同樣有強大火器裝備且戰力兇悍的八旗強兵,數千戚家軍的骨血部隊,依然在渾河一戰裡勇敢亮劍。憑著這嚴絲合縫的強大戰術,竟然硬槓數萬八旗精銳,殺得八旗軍傷亡慘重。最後還是在明朝叛軍與八旗軍的合攻下,這才悲壯戰敗。

也就是說,倘若萬曆晚期,遼東的參戰明軍,各個都有戚家軍的戰術紀律,那麼努爾哈赤的起家,後金政權的建立,都將困難萬倍。以這個意義說,明末的明軍,當時確實需要戚繼光。

但是很負責任的說,就算戚繼光真正來到了那時,且被賦予了帶兵大權,他想扭轉乾坤,卻也是千難萬難。因為,這狼狽到家的明軍戰場表現,根子上絕非軍事問題。

自從張居正去世後,明朝的軍備就越發廢弛,到了努爾哈赤崛起時,明軍的嚴重問題更不止“廢弛”,相反只剩下了廢。萬曆中後期,連萬曆皇帝本人都數十年不上朝,正常國務常見歇菜,就連基本的軍備維持,也都變得不靠譜。各支明朝邊軍,因為缺錢都大量裁撤,裝備更換都沒影,日常訓練更沒保障。臨時徵調的火器兵裡,還有五千人開打前根本沒摸過火銃,完全是上戰場湊數,這樣的部隊,打出那般“傻表現”,其實很正常。

所以說,面對這樣一個因明末怠政懶政造成的爛攤,戚繼光縱有回天之力,恐怕也難扭轉乾坤。因為明軍的軍事問題,戚繼光生前留下的《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兩本寶典,都早寫的清清楚楚。哪怕幾百年後,這兩部寶典還幫助曾國藩打造出湘軍。改革明軍戰術戰力的辦法,那些明朝官僚們心知肚明。可是此時明朝爛透了的官場生態,越演越烈的黨爭,卻叫這看似簡單的辦法,做到卻是萬難。

以這個意義說,就算戚繼光真來到那個時代,最後的結局,甚至可以參考熊廷弼:一腔熱血,最終含冤扛鍋。


我們愛歷史


不管努爾哈赤抖精神的時候戚繼光還在不在,他該怎麼囂張還是怎麼囂張。這一點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實實在在依據的。



首先我們來看歲數。萬曆十五年(1588年),戚繼光去世,享年六十歲。這一年,他的親密戰友李成梁六十二歲,而努爾哈赤同志呢?才二十七歲。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比戚繼光小三十三歲。



對於一個年逾六旬的老人來說,其進取心和對戰爭局勢判斷的準確力都是大為下降的。所以有明一朝,享受待遇最高的武官李成梁同志,越到後來越昏聵,越到後面汙點越多,最後被人彈劾掉了烏紗帽。年紀只小李成梁兩歲的戚繼光,隨著他的年紀的增加,估計也很難比李成梁好到哪裡去。



要知道,薩爾滸之戰發生在萬曆四十六年(1619年),這一年努爾哈赤都五十八歲了。如果戚繼光還在的話,那就是個九十一歲的老人了。那個時候戚大將軍能不能走得動路都是個問題,指揮作戰?別逗了。



那麼是不是說戚繼光在的話就能防範於未然,使女真人根本不會囂張到建國的程度呢?也不行。戚繼光的勢力範圍主要在薊州,而女真人活動的遼東是李家的保留地。就算戚繼光還在,遼東也交不到他手裡。因為在李成梁從被彈劾到再次復任遼東總兵的十年間,遼東總兵的位子換了十幾個人坐。也就是說,遼東總兵只有他老李能做,其他人都坐不了。哪怕是功勳不遜色於李成梁的戚繼光,估計也鎮不住。

更何況,戚繼光那個時候還能不能執掌軍權都是問題。戚繼光之所以能活躍在帝國軍界那麼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和胡宗憲還有張居正關係極好。而隨著張居正被批倒批臭,戚繼光也就下了臺最後鬱鬱而終。哪怕他有命活,按萬曆朝批張居正就是政治正確的風氣,戚繼光不下大獄就不錯了,還讓他帶兵?不大可能。

因此,努爾哈赤即使有人能擋得住,那個人也絕不是年逾花甲的戚繼光。



青言論史


當然不會。


最後的3000戚家軍

後金努爾哈赤興起時,後金勇士面對積弱的明朝軍隊所向披靡,但面對戚繼光死後由其族人戚金率領的戚家軍,卻是被打的傷筋動骨!

公元1621年,戚繼光死後的第33年,戚金(見註釋1)奉命指揮戚家軍對抗勢力強悍的後金鐵騎。兩軍對陣於瀋陽城下的渾河岸邊,後金鐵騎利用兵力優勢,將戚家軍重重包圍。訓練有素的戚家軍臨危不亂,先是用火銃三疊陣迎敵,再用戚家軍賴以成名的鴛鴦陣對敵,兩輪衝鋒下來,後金傷亡達3000多人。

但由於狡猾的皇太極趁機切斷戚家軍後援補給,再加上連續兩天的急行軍,戚家軍最終體力不支,全軍覆沒,無一投敵!

戚家軍的可怕戰力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均膽寒心驚,當確信世間再無戚家軍時放敢再次進犯大明,但到了奪取天下之後,還是念念不忘此戰之辱,於是廢掉戚繼光武聖之名,而岳飛更是抗金出身,更是不能被封為武聖,於是便把以忠義著稱的關羽供上神壇,宣揚他的忠義,進而愚民。

所以如果戚繼光再多活幾十年,後金老賊豈有不被滅的道理!


註釋1:渾河戰場戚金拉住欲要撤離戰場的總兵童仲說到:“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後二人軍戰死沙場。


船伕聊名著


努爾哈赤的後金之所以崛起,和戚繼光在不在沒什麼關係,這麼說吧,在萬曆三大徵之前,大明王朝實力還是比較強盛的,張居正的改革給大明的國本積攢了不少,可是萬曆三大徵給大明朝基本上耗盡了張居正改革所取得的本錢,這間接導致了後金的崛起。

努爾哈赤起兵時,戚繼光早已經入土了,即使戚繼光活著也阻擋不了,大明朝早已經在萬曆年間爛到骨子裡了,國庫空虛,官吏腐敗,開不出軍餉,士兵肯定會譁變,而為了開軍餉,必定橫徵暴斂,導致農民揭竿起義。朝廷內部勾心鬥角,什麼名將良臣都遭到迫害,戚繼光活著,也躲不了,因為在那些朝廷大臣眼裡,只是一個武將。孰不知,在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先是被貶官,後不滿朝政辭官養老了。



如果照你所假設的,戚繼光還活著,努爾哈赤還會那麼囂張嗎?那要分情況,如果戚繼光帶兵,或許會收斂點;但要是戚繼光還在家養老,那努爾哈赤有何懼怕,失去戚繼光的戚家軍,雖稍有實力,但朝廷腐敗,即使戚家軍再牛逼,其他明朝軍隊軍心渙散,都無心作戰,如何能是那些女真人的對手?


所以戚繼光的存在不存在,也擋不了努爾哈赤的崛起,只能怪大明王朝國本消耗殆盡,從上到下爛到骨子裡了。


青史回聲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分享一個故事。話說西漢初年,漢文帝被遊牧武裝匈奴人給騷擾的十分頭疼,他就向馮唐抱怨了一句,如果廉頗,李牧還活著的話,匈奴就不會如此囂張了!馮唐聽了這句話,直接潑冷水,您就別做夢了,就算這兩人活著您也用不了啊!同樣的道理,在明末國力軍力都衰微的情況下,就算戚繼光活著也沒法打啊!

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明末的兵力不足。就算戚繼光是萬人敵,沒兵可用啊。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做過一次調查,他考察了北京通州,昌平三個軍營的情況,結果發現紙面上記錄的兵員數量為1.06萬人,但實際上只有6800多人,其中吃空餉,不幹活的人大約36%,這6800多人加上新招的壯丁才總計7500人,其中力氣大能抗武器的不到2000人,還有打雜的就有4000人,如此下來能訓練成精銳兵馬的只有100到200人。按照如此比例,給戚繼光3000人馬,裡面能抗揍的不到100人,戚繼光充其量算個加強排長,能和努爾哈赤打仗嗎?當然戚繼光可以自己招募訓練,但兵員素質要求很高,絕不會出現徐光啟所調查的這種情況,但要訓練戚家軍沒有時間和大量裝備和戰爭實踐,一時半會兒根本就練不出來。

第二,軍餉拖欠,甚至苛刻。當年戚家軍招兵的時候,給的是高薪待遇,一個兵一年10兩銀子,12人的小隊殺一個鬼子賞30兩,平時訓練時候按照技藝高低將士兵劃分成9個等級,1個等級賞銀1分,2個等級賞銀2分,3個賞5分,以此類推,所以戚家軍一到戰場就敢打敢拼。而且他們的裝備也很複雜,都是用銀子堆起來。而萬曆後期的軍餉是個什麼情況呢?還是老徐給出的數據,每個兵每月1到2石米,等於0.5到1兩銀子,一年也就是6到12兩銀子,這和戚家軍相差不多啊。但沒有各種獎勵,而且這每月1到2石米的死工資,經過層層盤扣,到士兵手裡就所剩不多了。老徐舉了個例子,邊關抗擊金兵的士兵,每個月工錢不到七八錢,只能換幾鬥慄而已。這還不包括武器裝備的武器,要知道這麼錢,連士兵的肚子都難以填飽,一個殺豬的屠夫每個月就能輕鬆賺到,何況這是殺人送命的工作,試想這麼低的待遇,填不飽肚子還沒武器誰願意去跟努爾哈赤幹仗啊?

第三,武器年久失修,裝備破爛。我們都知道戚家軍的裝備在當時相當儘量,什麼刀劍鎧甲狼牙棒之類的冷兵器就不少,火器也裝備了不少。比如戚家軍一個步兵營就裝備了鳥1080支,火藥4300斤,火箭6470支,另外騎兵營,車營,水營,輜重營還儲備了無數的軍器彈藥。而這種情況到了老徐所在的時代,完全掉了個個,簡直是天差地別。明軍的裝備武器被女真武裝甩了一大截,只要一打仗,女真部隊全部都是用鐵甲將自己裝備的嚴嚴實實,像個烏龜殼子一樣,他們的重騎兵就像坦克一樣橫衝直撞明軍。但明軍士兵只有胸甲和護甲,其他地方就暴露在敵人的打擊之下。往往女真人衝過來就是一頓顏射,搞得明軍士氣衰落,進而造成大潰敗。薩爾滸之戰中的杜松就是被女真人顏射而死。當將軍的護具都不行,那些底層的士兵更不用說了,就是炮灰的命。

所以說讓戚繼光回到老徐所處的年代,必須解決兵員素質,糧餉和武器裝備這些因素,不然你讓他帶領一群什麼都不會的人上戰場,什麼武器都沒有,什麼保護措施都沒有的軍隊跟努爾哈赤打仗,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如果這三個要素都到位了,憑著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吊打努爾哈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第一軍情


戚家軍事實上已經沒法適應遼東戰爭,這是有戰例可以證明的。

我在騰訊文化“彰考局”發過《明清戰爭中的“戚家軍”為什麼不管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該文騰訊網、搜狐網、強國論壇、嶽麓書社公眾號、格上財富公眾號等轉載。

原文如下:

在靜態的歷史描述中,會有很多美好的想象與願景,也有相當多的遺憾,為了彌補遺憾,便產生了很多看似關公戰秦瓊的命題。

比如人們會對明清戰爭有這樣的疑問:煊赫一時的“戚家軍”既然打贏了“倭寇”,那麼打女真人行不行呢?

這不失為一種有趣的假設,然而,殘酷的歷史事實是,被後人稱作“戚家軍”的軍隊,在撫順追擊戰與渾河之役中以慘敗收場,戚繼光建立起來的戰術體系一敗塗地。

關鍵點

● 戚繼光招募、練就的軍隊,以山地作戰以及短兵相接(格鬥)見長,後來列裝鳥槍等遠距離攻擊武器後,格鬥能力減弱,這支軍隊被稱作“南兵”“浙兵”,從未自稱“戚家軍”。

● 戚繼光調任薊州後,著意練兵,練成了步、車、騎、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軍團,防禦蒙古收到奇效,但應對不了女真人的“楯車掩護—重步兵越阻格鬥”戰法的衝擊,因而一敗再敗。

● “戚家軍”的失敗表明,一種兵制、戰術體系不可能永存,通常歷經一兩代人就難以應對新的戰爭形勢。明軍在與清軍的較量中屢戰屢敗,直到袁崇煥摸索出的“憑堅城用大炮——重甲野戰騎兵”戰法,才有了逆轉之機。

從未自稱“戚家軍”

闡明“戚家軍”的作用之前,先搞清“戚家軍”是什麼,這還得從戚繼光說起。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在浙江義烏招募當地農民組成軍隊,參與江南對倭作戰,這支以義烏人為核心的部隊,稱作“浙兵”①,後來該部隊調到北方的薊鎮,以為練兵之“模範軍”,並參與守衛薊鎮三協敵臺,也稱“南兵”。這是多數人所認為的“戚家軍”。

▲電影《蕩寇風雲》裡的“戚家軍”

戚繼光調任薊州總兵後,著意練兵,最大的成果是練成了步、騎、車、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式車營軍團,並將其推廣到九邊。這一真正意義上的“軍團”,體現出戚氏兵團作戰與塞北作戰理念,不再是在江南湖沼作戰的山地小股步兵。

“戚家軍”威名是靠戚繼光嚴格的束伍②(紀律)、以及“抗倭”戰爭的重大勝利帶來的,這支部隊擅長山地戰與短兵相接(格鬥),著甲率很低③,可以說是一支山地輕裝步兵,後來列裝了鳥槍、火炮等遠距離射擊武器,格鬥能力隨之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戚繼光招募、練就的軍隊,從未自稱“戚家軍”,他自己是萬萬不敢說的,下面的士兵更不敢言,支持他的首輔張居正,要在內閣會議、廷議中這麼說,政治生命基本就結束了。在當時,戚繼光從來沒有獲得自籌糧餉的權力,所有軍隊名義上與事實上都是朝廷的,只有大明軍隊、官軍,若以私屬,則是大逆,這與“岳家軍”很不一樣。

“渾河之役”慘敗

戚繼光練兵成功,又名滿天下,其後每遇重大戰爭都會調“南兵”參與,或者從薊鎮抽調,或者從浙江招募,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有“南兵”的影子,壬辰戰爭中,“平壤之役”的“南兵”更是居功至偉。

到了明末的明金戰爭,“戚家軍”不出意外地同樣被調赴遼東,準備重擊努爾哈赤,便發生了渾河之役。

天啟元年三月(1621年),努爾哈赤傾國西征,攻陷瀋陽,在遼陽的浙兵、川兵奉命救援瀋陽,明金兩軍在渾河岸遭遇,北岸列著川兵,南岸列著浙兵,據清代史料記載,川軍總兵陳策,統有兩萬士兵,“皆執五竹柄長槍大刀,利劍”“鎧冑之外,冒以綿帽、綿被”,而萬餘“浙兵”,則“佈置楯車、槍炮,浚壕安營,用黍秸為障,以泥塗之”④。

兩軍交戰,針對川兵,努爾哈赤:

“遣右翼四旗兵,取綿甲楯車,徐進擊之,其右翼四旗紅甲護軍不待綿甲楯車,奮勇先登,兩軍鏖戰,久之不退。上見之,令後軍往助,遂擊射衝突而入,明兵大敗,追擊至渾河,盡溺水死。陣斬總兵陳䇿及參將張名世,而我國參將布哈,遊擊郎格,石爾泰,以先登力戰俱死焉。”

可見,著重甲(鎧冑+綿帽綿被)、用長槍大刀的川兵,與清軍格鬥數陣,異常慘烈,並斬殺後金戰將數員。

而針對浙兵,努爾哈赤直接以“布楯車衝入,破其營”,斬殺兩員大將,“悉殲其眾”。以槍炮等遠距離武器為主的浙兵,在後金軍的“楯車掩護—重步兵越阻格鬥”的衝擊下,迅速崩潰。

明朝方面對此次作戰的描述比較混淆⑤,許多偏文藝的著作將戰役中的“戚家軍”寫的很悲壯,這其實是混淆了川兵與浙兵以及後世文學作品有意塑造的結果⑥。事實上,渾河之役中,西南山地重裝步兵⑦對後金軍的創傷更大,大量裝備火器的浙江輕裝步兵反而並沒有對後金部隊造成多大傷害。

不得不說,渾河之役是戚氏步兵退出歷史舞臺的重要節點,此後“浙兵”、南兵的存在感越來越低,比在東江作為水師的“浙兵”還要低。

戰術趕不上形勢

那麼問題來了,此前“戚家軍”引以為傲的步、騎、車、炮多兵種協的兵團作戰模式,為何會在渾河之役中失效?

當然,往大處說,是戚繼光死後,“戚家軍”沒法繼續維持嚴格訓練和“高薪”,戰鬥力大降,其實更關鍵的原因是,“戚家軍”的這套戰法,已經不適應努爾哈赤的新戰術了。

在對塞北的作戰防禦中,明軍發現,蒙古部落並未統一,南下劫掠的往往是分散的個別部落,這些蒙古人以輕騎兵為主,反應迅速,但衝擊、格鬥能力都很有限。為此,明軍以“車營”應之,遇弱小之敵,以騎兵出擊殲滅,遇數量較多之敵,則入車營以火力攻擊,收“存己滅敵”之效。

▲《四鎮三關志裡》裡的“輕車”

景泰年間起,明邊軍陸續編制小股車營部隊,到明中葉大危機時期(1540-1570對蒙作戰),“車營”理念被廣泛接受。

總理薊鎮期間,戚繼光就訓練新式車營,依據作戰任務與部署區域的不同,“車”又分為偏箱車(騾駕), 輕車(人運),雙輪戰車、獨輪戰車等,在薊鎮實現了較為成功的防禦。

正因如此,這一編制被廣泛推廣到了九邊⑧,“(隆慶)三年,遼東巡撫魏學曾,請設戰車營於廣寧”。據《四鎮三關志》記載,遼東諸營大量裝備戰車,如:

標下正兵營:獨輪戰車二百輛。遼兵營:獨輪戰車二百輛。開原營:獨輪戰車二百輛。海州營:獨輪戰車二百輛。寧遠營:獨輪戰車一百輪。險山營:獨輪戰車二百輪。瀋陽營:獨輪戰車二百輪。正安車營:雙輪戰車二百二十輛,獨輪戰車三百輛⑨。 

是書成於戚繼光編練車營之後,這些車兵部隊,或是戚繼光親自訓練而成,或是採用戚繼光訓練法鍛造而成,說它是廣義上的“戚家軍”並不為過。

部隊在萬曆中期以降很長時間裡有著不俗的表現,不過在1618年撫順陷落後,遼東總兵張承胤率領的明軍在追擊努爾哈赤過程中,遭遇大敗。《清實錄》說:

明兵據山之險,分兵為三,立營浚壕,佈列火器以待。及兩軍相拒,明兵發槍炮,我八旗兵奮勇擊射。初風自西起,忽反風,塵沙轉向敵營,我軍乘勢衝入,明兵不能支,遂潰⑩。

此戰明軍“皆系正標營,挑選精銳,慣戰家丁⑪”,裝備大量馬匹、火器,且著甲率非常高,是一支裝備齊全的精銳部隊。戰時,“據山之險,分兵為三,立營浚壕,佈列火器以待”,這是典型的野戰車營戰術。但一遇後金部隊,即傷亡慘重。

▲《滿洲實錄》裡的清軍盾車

明士大夫將此次失敗歸結於孤軍深入,然而從軍事角度而言,明軍的這套戰法需要“立營浚壕,佈列火器”,但這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完成,因此,戰敗並不在於張承胤是否中計,而是遼東邊軍現有的車營、馬營的戰鬥編隊,無法有效形成對後金軍的威脅。

這場野戰失敗,足以說明隆慶(1567-1573)到萬曆(1573-1620)年間,戚繼光所建立的“步兵軍官的各兵種協同” ⑫、重視遠距離射擊(輕視格鬥)等戰術,搞不定經過三十年統一戰爭磨練出來的後金部隊⑬。

沒有一種戰術可以永存

回顧遼東戰爭,你會發現努爾哈赤與明軍作戰,像是一位戰術嫻熟的前輩與毛頭小子摔跤。在明軍中服役多年的努爾哈赤,親眼目睹了明軍對付蒙古人的這套戰術,非常熟悉其優劣短長,他起兵後,明軍依然如故,打起來自然就得心應手。可以說,努爾哈赤身上的遼東性遠遠重於其內亞性(如果有的話)。

戚家軍的失敗表明,一種兵制、戰術體系不可能永存,通常歷經一兩代人就難以應對新的戰爭形勢。渾河之役後,明軍繼續在與清軍的較量中屢戰屢敗,直到袁崇煥在實踐中體悟出的新戰術體系“憑堅城用大炮——重甲野戰騎兵”後,方才有了逆轉之機。

註釋

①辛德勇:《述明代戍衛長城之南兵》,中國史研究,2004年。

②眾說周知的南兵淋雨就是戚氏步兵紀律的體現。

③依據為戚繼光的《練兵實紀》裡面很少提及甲冑與諮詢戚家軍研究的朋友。

④清太祖實錄,卷五,天命六年三月乙卯條。

⑤明清戰爭很有趣的就是許多戰役清朝的記載比明朝全面,更有助於分析。

⑥江南地區的戲曲、小說對歷史人物形象影響很大,甚至能影響到正史敘事,清修《明史》諸多地方來自這裡。這也是其戰史敘事諸多錯誤的重要原因。

⑦李湖光:《逐鹿關外-大清王牌八旗軍的崛起》

⑧《明代車營研究》,博士論文

⑨《四鎮三關志》卷3,軍旅

⑩清太祖實錄,卷5,天命三年夏四月庚戌條

⑪《明神宗實錄》,卷 568

⑫《論洪承疇軍事作戰的理論與實際》,碩士論文。

⑬可以說女真部隊是16世紀前半葉東亞大陸最強的野戰部隊。輕重騎兵協調,楯車重步兵攻堅,對軍事技術的重視,統帥的指揮藝術都無與倫比。君不見丙子胡亂,朝鮮王朝軍隊沒法殲滅大清的前鋒三百騎。


一枚明粉


戚繼光的戚家軍在人數最多時也只有六千多人,而努爾哈赤的八旗軍有六萬人,一比十的比例,這仗怎麼打?

要講公平的話那就讓戚繼光自己招兵,親手訓練出六萬人的戚家軍,然後浩浩蕩蕩的開去找努爾哈赤決戰才公平。

不過努爾哈赤的八旗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堪稱全世界最強悍的騎兵部隊,騎兵機動性強速度快,八旗軍又人人精於騎射,強弓硬駑數十米遠取人性命,萬箭齊發所向無不披糜,戰鬥力遠勝組織渙散的倭寇和蒙古部落騎兵,漢人步兵軍隊在野戰中真的很難招架得住。

明軍當時裝備的火銃、火炮的性能差,殺傷力實在是不敢恭維,想依靠火器取勝基本不可能,不過戚繼光訓練出來的軍兵組織紀律嚴密、戰鬥力強,用車營法或許能遏制住八旗軍的優勢,雙方實力應該差不多吧!誰也討不到太大的便宜,能拼個兩敗俱傷。


西賊聞之心膽搖


明末並不是缺少功臣良將才滅亡的,而是最高統治者崇禎是個超級蠢材,毫無治國方略和君主胸懷,相反卻嗜血殘忍,卑鄙無恥,吝嗇極端變態。好好的一副牌被他打的稀爛,這裡面雖然有明末內憂外患的大局面存在,但是崇禎的自負無能敗家仍是主要原因,戚繼光如果生在明末,仍然會面臨著君主猜忌,文管漢奸集團掣肘陷害,軍餉無法解決等一系列難題,他也無法拯救被崇禎禍害的大明江山。只要有崇禎在,明朝的滅亡是無法避免的事。


我行我素133293626


戚家軍當年是在富饒的南方江浙作戰,不光有朝廷為保稅賦而給予的更多支持,當地仕族大戶給予的支持更多,兵員齊整,武備精良,所以戰鬥力高。而到了明未,國家連番遭遇天災,加上不斷的農民軍起義,已經無力支撐大的對外戰爭,也就是這內外交困的境地才導致明政府的滅亡。這跟後來的國民政府很像,但是不論是蔣還是毛都是有眼界有大略的政治家和領袖!避免了明未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整體大環境下,一將一帥的出現很難改變歷史的車輪,如岳飛。


觀察角度


努爾哈赤囂張,是因為萬曆昏聵。戚繼光受到張居正重用,等張居正一死,戚繼光就被罷黜了。所以戚繼光一直活著也沒用。但是假如張居正一直活著,情況就完全不同。如果張居正多活10年,努爾哈赤都未必能囂張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