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为什么要去菜鸟做无人驾驶?

最近一直想写篇文章总结一下这半年,也算是2017年的年终总结吧。

我的背景介绍

先简单介绍下我的背景,我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泛亚,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技术中心,2016年加入一家新能源车企(上海蓥石,蓥念ying,音同萤),这个蓥石的蓥字,难写难认,很多人不认识,其实我在去之前,我也不认识。

我在泛亚和蓥石,从事的是底盘系统的开发工作,算是比较传统的汽车人。

2017年12月25日,加入菜鸟ET试验室,负责无人驾驶落地项目的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为什么要去菜鸟做无人驾驶?

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风起云涌,总结下来,无非有两个大的方向,也是两大风口,一个是新能源,还有一个是自动驾驶。

新能源发展瓶颈

新能源的兴起,使汽车甩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大大降低了汽车的复杂程度,降低了行业壁垒,从而引发了当前正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造车热潮。

别看新能源风声响,但是销量却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两个硬伤一直得到没有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电池的成本问题,一度电成本大概是1500~2000RMB,假设一款车续航200公里,按照百公里电耗15度电来说,需要30度电电池,电池的成本就是4.5万~6万,而相对应发动机大概只有几千块钱。很容易就能发现,电池成本要高太多了,所以只能靠政府的补贴来弥补这个差价。

其次是续航里程的问题。当前新能源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只有300公里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当前三元锂电池基本上已经达到理论极限了,没什么潜力可挖了。

至于寻找新的电池技术,这么说吧,连学术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更别提工业界了,所以这条路短期内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

解决的方法就只有——普及充电桩。

这就涉及到基础建设了,对于一些郊区新建小区,还可以通过规划来增加充电桩数量,但是对于老城区来说就很难了。很多老城区的小区,回家晚了停车位都找不到,更别提充电桩了。

目前新能源车的销量,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和地方政府政策,比如说免除购置税、送新牌照等等,但是随着补贴的退坡,这个也不是长久之计。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电池成本随着规模化会逐渐降低的,充电桩也会逐渐普及的,只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过渡。

估计5~10年后,到时候充电桩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充电难不再是问题了,电池成本下降也能使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成本大致相当。

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倒在了明天晚上,撑不到后天,这句话形容新能源行业特别恰当。

新能源汽车圈有个段子:无论一家新能源车企怎么宣传自己的商业模式,是to B也好,to C也好,归根到底,其实都是to VC的。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道理是真的,因为这个行业短期内很难盈利,靠的就是烧钱,是需要持续投资的。

这就是新能源车企所面临的困境。

自动驾驶格局分析

再说自动驾驶。

现在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有很多,车企就不用说了,还有IT巨头如百度/Waymo,零部件如英伟达、Mobileye等,还有一众以算法为核心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如地平线、智行者等。

现在各家都在推自己自动驾驶的产品,局面非常混乱,让人看不清楚未来到底会怎么发展,究竟会有那几家会存活下来。

自动驾驶一定是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还剩余哪些玩家,就看谁壁垒更高,护城河挖的更深了。

根据我的思考判断,以下这三种类型企业肯定会活下来的,而且必定会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一类是运营商,乘用车租赁运营为滴滴,物流运营为菜鸟和京东。

运营商掌控了流量的入口和大量的数据,也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驱动方和需求方,所以必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第二类是车企,尤其是销量大的车企,国外如GM/福特/特斯拉之类,国内如上汽、长安、吉利之类。

一方面,虽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造车技术门槛明显下降,但是因为产业链过长、前期投资过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行业壁垒还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由于车企可以通过加装廉价传感器来大量收集数据,以此来快速积累数据、优化模型,就像特斯拉宣传的那样。

最后,未来当L4自动驾驶可以完全实现时,在量产化和降低成本方面,没有人比车企在这方面更有经验和优势。

第三类是底层Tier 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ZF、电装等。

这些供应商在自动驾驶的执行层(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方面耕耘多年,行业壁垒非常高,而且其在传感器方面,如毫米波雷达方面也有成熟的产品线。所以无论上层的算法和控制逻辑采用哪家的,到头来,都需要用他们的线控底盘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新兴车企去找博世谈合作时,必须要先掏一个亿作为保证金出来,否则博世拒绝合作的原因。

至于百度/waymo搭生态的方式是否可行,运算芯片是采用GPU,还是FPGA或者ASIC等,目前看来还没有定论。

物流场景——新能源和自动驾驶完美的落地场景

对于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来说,这个技术在乘用车上落地非常困难。

首先,用户对成本很敏感,用户很难承受高达几十万或者几万的传感器和运算单元的价格,其次,用户对风险非常敏感,一旦出现风险,将引起严重的社会舆论关注,从而对汽车品牌的口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决定了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必然会在一些封闭场景或者特殊行业率先落地。

毫无疑问,物流行业将是率先落地的行业。

第一对单车成本没有那么敏感,现在由于人工成本原来越高,只要校核下来无人驾驶的成本在几年内分摊成本可以低于人工成本,这个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

第二由于是物流场景以低速场景(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或者在高速工况(干线上的重卡货运)为主,场景相对简单,风险相对可控。

所以,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落地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由于物流行业大部分是点对点的运输,可以集中充电,没那么依赖基础设施,所以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物流行业的落地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物流场景将是新能源和自动驾驶这两个技术的完美的结合点,也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落地场景,我非常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所以,这也是我来到菜鸟做无人驾驶的一个理由。

别人说好不重要,适合自己最重要

经过这几次工作的更换,有一点是感受最深的,这也是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工作环境。

因为你的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福利待遇算是车企里面非常拔尖的了,效益好的时候一年发十几个月的奖金,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将成为标准的汽车工程师。

5年、10年之后的生活,非常容易想象得到。

离开了那家公司之后,有朋友问我:离开了那么大的公司,去一家小的初创公司,工作既辛苦,也不稳定,后悔不?

我说:后悔啊~

问:后悔什么呢?

我苦笑:后悔没有早点走啊~

确实,对于第一份工作岗位,已经没有多少留恋了。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几年之后就发现重复工作占了每天工作内容很大的一部分工作量,完全没有新鲜感,而且由于氛围偏国企,工作环境很压抑,每个人都特别害怕犯错,部门和团队之间扯皮的现象也非常多,每天消耗大量的精力在协调上,每天心情都很糟糕。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工作吗?

当内心的“NO”的回答非常坚定地时候,我就知道,是时候要改变了。

在第二家公司里,由于公司比较小,能够给员工较大的自主权。而且团队氛围非常好,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东西,员工的犯错成本比较低。

在这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很多,心情也好的多了,每天下班之后自愿加班很晚。

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在知乎分享自己的一些知识,从而打开了自己另外的一扇窗。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同人有适合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就像不同的植物适应生长的环境不同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工作的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职场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此奉劝各位,在自己个性和热情还没有被磨灭之前,一定要用于跳出舒适区,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

加入菜鸟后,深刻感觉到菜鸟和阿里巴巴的文化的包容和自由,感觉整个人彻底解放了,彻底放飞自我,果然互联网公司就是比汽车公司要开放。

持续学习和输出

现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这也是很多人推崇终身学习的原因。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句话虽然是戏剧大师的名言,但是也适用于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坚持学习,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至于落后于行业的潮流。

我一直在坚持提升自己,除了学习汽车方面的知识,还自学编程,去年5月份开始学习无人驾驶的在线课程。

也正是因为坚持学习,自我驱动,让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繁复多变的时代。

此外,我还一直坚持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心得。

个人认为,坚持输出(不论是写作,还是口头分享,都算输出)有很大的好处,除了能有效的帮助自己梳理思路,还能够帮助别人,在交流过程中还能相互促进,真的是好处多多。

更重要的是,坚持分享能够塑造个人品牌。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你不仅仅是工业社会中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更是你自己。

自己个人品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价值大小。

马云说过,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是看能够给多少人带来帮助来体现的,你越是能够帮助别人,你的价值越大。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由于坚持在知乎平台的分享,获得了一些关注,结识了不少朋友,也得到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机会,比如这次的菜鸟的工作机会,就是通过知乎找到的。

我本着帮助别人的初衷,结果最终也回过头来帮助了自己。

加入菜鸟,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需要面临的全新的公司文化,也需要更多的行业知识,我并不觉得焦虑和恐慌,反而有点欣慰。

可以想象,经历过这次的经历后,又点了几个技能点,自己的知识版图将会更加丰富,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竞争力。

跨界,将产生错位竞争的优势,从而形成降维攻击的局面,而且跨界将带来不同行业思维模式的碰撞,带来全新的维度的思考和商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家鼓励跨界的原因。

最后,加入菜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经过多年的积累,菜鸟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开始落地了。

下面是菜鸟发布的送货机器人小G的视频。

接下来就是需要落地到更多不同的车型上了,一涉及到车,就到了我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领域了~

以上这就是我为什么加入菜鸟做无人驾驶的理由。

简单汇总下来就是:

1. 物流场景是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技术完美落地的场景,前景非常好;

2. 互联网公司环境更加宽松,更加适合个人发展;

3. 跨界将形成错位优势,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引用一句当时在菜鸟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加入菜鸟?

当时我的回答是:加入ET试验室,和年轻的团队一起,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影响、改变这个世界。

这件事情听起来就让人精神振奋,这也是我当前所能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最后的最后,插播一条硬广。

菜鸟ET试验室急招各路人才,不管是汽车领域(造型/软件开发/零部件开发/项目管理等)还是自动驾驶领域(算法/仿真等),还是低速电动车领域,或者物流领域的人才,或者做前端开发(Java or C++)的,base在杭州和北京,只要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下条件的,对我们做的事情感兴趣想加入我们的,请尽情的把简历扔过来吧。

1. 对工作有热情,有冲劲

2. 心态开放,愿意接纳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3. 心态年轻,能够接受新的公司文化(因为菜鸟整体比较年轻,希望你年纪也不要太大)

觉得自己符合以上这几个要求的,请把简历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箱主题请以“菜鸟求职+岗位名称+姓名+工作年限”为格式。

其他公司我不知道,但是菜鸟和阿里的流程肯定是内推比猎头推荐要靠谱的多,也快得多,so,还在犹豫什么呢?

如果有疑问的话,可以在微信公众号“聊聊汽车那些事儿”后台回复“许良”,和我交流。

以上。


看到大家对于转型特别感兴趣,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分享自己的感悟,申请了知乎Live:面对危机和风口,汽车从业者如何转型.

本次Live,将和大家分享,面临危机和风口,如何进行抉择,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如何完成顺利转型。

本次Live适宜人群:汽车行业从业者,想进入汽车、无人驾驶行业的学生、汽车行业投资者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简要介绍我的经历

• 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 汽车行业风口分析(新能源、智能网联、共享出行)

• 如何判断现在的工作是否合适

• 如何防止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 如何找到自己的职场甜蜜区

• 如何规划自己的转型之路

• 如何避免转型路上的坑

• 转型案例分享

• 问答环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