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留鄰莊”的美麗傳說,讓我說給你聽

“留鄰莊”的美麗傳說,讓我說給你聽

“留鄰莊”的美麗傳說

文圖/丁是丁 公號/丁是丁(dsd555555)

老公大姨家在“留鄰莊”。

前兩天,80多歲的大姨打電話來,讓婆婆去摘杏。再有十天半個月,就到了小麥收割期,此間杏子也已成熟,謂之“麥黃杏”。

說是去摘杏,表哥表嫂早就摘了滿滿兩大桶,只等我們去拿。我還是想去杏園看看,想親眼目睹碩果累累的景象。大概跟兒時的記憶有關,每當看到“碩果累累”這個詞,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杏樹,覺得它是最當得起這個詞的樹種之一。

六表哥家園子裡有幾十棵杏樹,植株間沒留多少間距,顯得密不透風。一進杏園,就好像跌進了濃郁的綠蔭。地上掉落的黃杏無人撿拾,看著都覺得可惜,樹枝上掛滿或黃裡透著紅或青裡透著黃的杏兒,看著難免口舌生津。

這個村子主幹道兩側,甚至是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杏樹。黃杏壓彎樹枝,小兒在街上戲耍,老人在屋山頭納涼。我奇怪的是那黃杏居然沒有人“偷”,又想若是在城裡,肯定等不到杏黃……

我對“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顯然缺乏信心。在“留鄰莊”隨處可見麥黃杏,讓我相信此地肯定是——民風純樸。

在杏樹林拍照發朋友圈,添加地址顯示“留鄰莊”,有朋友留言“這個莊名一定有故事。

回程途中,問婆婆這個莊名的來歷,她以“從前的人,都仁義”做開場白,就講了這個“結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故事。我怕忘了,趕緊記下,還請教了了“笆”個什麼傢什。

“留邻庄”的美丽传说,让我说给你听

從前人煙稀少,這村裡有兩戶人家鄰牆居住。

東院靠牆有一棵棗樹,枝繁葉茂,伸到了西院。秋天棗子成熟,樹搖棗落,有一部分棗兒落到西家。西家的孩子天真活潑,爭先恐後搶拾。家長見此情景,覺得不是睦鄰之道,就用荊條編了個笆片,放在牆上來接棗,想讓棗兒順著笆片滾落到東院。但是,棗兒仍是落得四處都是,笆片不能盡接,落到西院的棗兒仍被孩子拾著吃了。

孩子小,不識好歹,又奈何不得。西院這戶人家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睦鄰友好團結,就萌生了喬遷之意,連夜收拾家當準備搬離。

東院知道原委,覺得因為幾個棗子逼得鄰居搬遷,心下十分不安。為留住鄰居,乾脆將棗樹鋸掉,以示對西鄰的挽留。西鄰見此情景,十分感動,也不再提搬家的事。

自此倆家和睦相處,親密無間,也引得其他地方的人紛至沓來。莊鄰們團結友愛、互敬互讓,後來村子就定名“留鄰莊”。“留鄰”——留住鄰居,這村名真讓人感動。

聽了

“結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故事,也難免感慨——難怪村子裡杏樹隨處可見,觸手可得,但無人採摘,果然跟民風有關。

又想,這麼好的故事,簡直可以跟“孟母三遷”,跟“六尺巷”有得一比,為何沒能得以流傳呢?原因之一可能是村子裡沒出大名人、當大官的人,二可能是宣傳力度不夠。

婆婆還說,這村子裡的棗樹或其它樹鋸下來,新鮮的截面鋥亮,晚上放在屋裡都會發光。還說此事“千真萬確”,她小時候親眼所見。

我想這大概是土壤裡含有什麼有機成分罷了,或者是人們對村莊名這個美好傳說的神化。

“留邻庄”的美丽传说,让我说给你听

婆婆還講了一件家事。

我老公小時候曾在大姨家“寄居”過一段時間。大姨家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就是擁有杏園的六哥,他跟老公年齡相當。

老公那時候也就六七歲吧。有次他回家跟媽媽說:“我大姨怎麼回事啊?我說要吃煎餅,大姨烙了煎餅還打上雞蛋……六哥要吃,大姨就不給。”

當年日子普遍窮,何況是養了六個兒子的家庭?有了好吃的,特別是雞蛋這種稀罕物,先給外甥吃……

於是婆婆知道,這個大姐對自己、對外甥有多麼地——仁義

“留邻庄”的美丽传说,让我说给你听

最新文章

長按下圖二維碼可關注“丁是丁”

丁是丁,專欄作者,書評人。新書《你與更好僅一步之遙》在全網熱銷中,感謝支持。

微博@小丁是丁,豆瓣@丁是丁。

“留邻庄”的美丽传说,让我说给你听

“留邻庄”的美丽传说,让我说给你听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你與更好僅一步之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