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逃离北上广,是从一线城市抢人开始的

北京也好,上海、广州也罢,抢人的本质其实就是赶人,它们玩的不过是“腾笼换鸟”。

解局财经曾在《各省搞经济,前十年卖地,后十年抢人》中,曾明确说到:人才取代地产,将会是二三线城市经济往深处发展的关键要素。

从去年开始,二三线城市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解局君原以为这只是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你争我抢,但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争先加入“抢人大战”,这让解局君不禁感叹这场旷日持久的抢人大战,显然已经再次升级了。

拿最近处于风头上的北京来说,有资格直接落户北京主要是这些人:

“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的入选人;国家最高科学家技术获奖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获奖人;以及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人才,诸如在近3年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的1.5亿元及以上的团队领衔人和核心合伙人等等;

逃离北上广,是从一线城市抢人开始的

上海同样也不甘落后,其人才引进主要聚焦于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等13类高端领域人才:最先打响一线城市抢人信号枪的广州,其人才引进的核心也是“金融”和“教育”等二三类产业人才。

从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的方向和大体标准来看,相比于本科就能落户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北上广人才引进的背后是高要求、高标准。很明显,在城市人口过度拥挤的北上广,人才引进的实质其实就是要加快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低端产业劳动人口的疏散脚步。

通俗点来讲,就是用抢人来变相赶人。

这几年,控制人口上限是一线城市政府工作的关键。还是拿北京来说,去年北京就实行了最为严厉的控制人口规模大措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划定了常住人口上限——2300万。大兴新建村大火后的全北京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专项整治活动,更是加快了人口控制措施的实施,成千上万的异乡人在寒冷的冬天离开北京。

当然效果也是明显的,根据上个月北京官方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了2.2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成功控制在了2170.7万人,同比下跌0.1%。拥有北京户籍的人口1359.2万人,与2016年年末相比减少了3.7万。

但官方的强制手段,难免会引起群众的高调反弹。去年的举措让北京的城市形象一落千丈,北京市政府更是一度陷入了“塔西陀陷阱”,所以如何合情合理的疏散人口成为了让一线城市头疼的问题。

硬的不行,那就只能用曲折委婉的办法。

比如人才引进

控制人口上限的硬性指标是摆在那的,也就是说笼子只有这么大,有要进来的那就必然就有要出去的。当然,总不能说我要进来了,你走吧这种荒诞无稽的话,但是来点隐性“潜规则”还是没问题的。

人才引进后,解局君敢断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直线上升无悬念。

北上广高昂的房价就是例证,所谓的逃离北上广,其实压根就是逃离北上广高额的房价。以北京2017年的二手房房价为例,去年12月,北京二手房均价为57991元一平米,与2016年同期相比仅上涨了0.68%,但是朝阳、海淀、昌平、密云、顺义、房山、门头沟、怀柔等城区房价与2016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

逃离北上广,是从一线城市抢人开始的

买不起房就租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上广的房租普遍上涨20%,目前北京核心城区基本上很难找到低于1500的单间卧室了;解局君有个同事去年在北京通州租个一居室3500,今年直接上涨至4500。毫不夸张的说,在北上广的底层劳动人口和搬砖白领房租就要付出1/3的房租,再算上高昂的生活消费,你觉得他们剩的还会多吗?

但是这些影响对北上广大力引进的高端人才是微乎其微的。看北京的人才引进标准就知道,高端人口直接送户籍,还可以开设落户绿色通道,另外所谓高额的生活成本,对3年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的1.5亿元及以上的创业团队领衔人和核心合伙人来说,其实是不值一提的。

这种生活成本的直线上升无形中挤压了低端产业劳动人口和搬砖白领的生存空间,隐性的生活壁垒在无形中推动了底层劳动人口和搬砖白领的离开。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下,他们在逐渐的被抛弃、牺牲。

城市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实没啥好浪费笔墨的,只是想起来难免有些悲凉。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进去了,就要被生存的种种烦恼包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其实城市也是一座围城,不管你想不想出来,最后只要你不符合它的发展需要,你都会被“请”出来,选择权在它,不在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