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商代為什麼會有拿人祭祀的傳統?

何事男兒不讀書


東漢的張衡寫了“西京賦”,西京賦記載著: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什麼意思呢?就是殷商時,商都屢次將都城遷徙,開始時在山東騰縣、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考古學家郭沫若認為:商民是遊牧民族。

儒家認為:姬姓是苗根正紅的炎黃子孫,就是周武王的祖輩古公亶父,其他都是蠻夷。周人將周圍的遊牧民族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殷商在中原的東面,被稱為“東夷”。但是,歷史學家周谷城在“中國通史”中記載: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繼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部落和氏族。就是說:是同時代的三個不同的朝代。

實際上也就是告訴我們,當時夏商周都是比較原始和落後的,周圍還有許多遊牧民族,大部分都是茹毛飲血,只不過周人較為先進一步,他們是農耕民族,周公旦還頒佈了周禮。

眾所周知的殷商時期有了“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記載著“祭祀、占卜、戰爭、氣候、收成”等,掌握甲骨文的是祭司,說明當時文明程度還是比較原始的。殷商周圍有許多遊牧民族,包括高加索過來的遊牧民族。所以,在殉坑中會發現白人遺骨。

殷商時有許多人殉,少者幾個,多者幾百個,不管是奴隸或戰俘,好像有點殘酷。但是,人殉的目的就是一個“祭祀”。因為過去人的思想意識原始,他們認為人死後與活的人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到另外一個世界裡去了,所以要將戰俘和奴隸殉殺後陪葬與死者,讓死者擁有更多的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