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近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多次沉浮,最近一次被公众认知,是2015年多位大佬多次公开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霍金: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

比尔・盖茨:人类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马斯克: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最大威胁。

大佬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随后众多媒体号跟进,迅速分析人工智能的优势,以及目前的发展还不能给人类造成生存困扰。

随后三年,直到今天,人工智能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迅速发展。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误区一

我们造出了像人脑一样的计算机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1980 年就已经出现的神经网络计算和人脑只有极为模糊的联系。一个大问题是科学家目前根本不知道人脑里那张由无数神经元突触组成的网络究竟是怎么“计算”的

正如伯克利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家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所说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大脑是怎样存储信息和运作的,这里头的规则是什么?是什么算法?因此我们现在还不能说用大脑的理论去指导人工智能系统。

误区二

它通过了图灵测试,所以它有智力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 1950 年首次提出了这个关于机器人是否可以思考的著名实验“图灵测试”:人类测试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面对计算机,用文字和其交谈,如果计算机成功欺骗了测试人员假装成一个真实的人类,那么该计算机便被证实“会思考”。

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将图灵的标准具体化:在一系列时长为 5 分钟的键盘对话中,只要计算机被误认为是人类的比例超过 30%,那么这台计算机就被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百度内部有个‘百度大脑’的项目,用技术模拟人脑思维,现在大约已经相当于 2 - 3 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未来十几二十年,这样的大脑或许比人脑还要聪明。”这话出自百度 CEO 李彦宏。

给人工智能程序定义年龄的还有不少,但是,智力测试本身就存在争议。

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

三个变量相互作用,也许你会在推理方面天赋秉异,但记忆力并不好。一套由 11 个项目组成的考试题并不能全面反映智力的水平。

人类的大脑能学习几乎所有东西,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掌握至少一门的语言、能从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一眼认出父母,不管他们的站姿和表情。

现在的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速度,数据存储能力等方面,人类望尘莫及,但是像前面提到的在人群一眼认出父母,人工智能还不能办到。

误区三

算法正在控制一切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通过算法,我们可以比人做出更好的选择”,每隔几年,这样的论调都会重复一次。从 2005 年创立、用机器聚合科技网站新闻的 Techmeme,到每次接受采访都会谈个性化推荐的今日头条,都使用了算法自动抓取互联网上的新闻内容。但事情在这几年发生了些变化。

2008 年,Techmeme 招聘了前《连线》杂志的科技记者 Megan McCarthy,她的任务是对计算机挑选的新闻进行人工干预。

Techmeme 创始人 Gabe Rivera 说,纯算法推送的内容存在问题,比如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推送时机不对。理想的新闻聚合网站是采用“自动+人工”混合模式,这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新闻,弥补人或计算机的不足。

尤其是信息流形式的咨询平台,完全依靠算法进行内容推荐,会使用户陷入“信息茧”,自己看到的内容永远是已经知道的,或是感兴趣的。现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也在尽力避免让用户进入“信息茧”.

现在,Techmeme 维持着一个 9 人的编辑团队,而今日头条也在招聘越来越多的编辑,用人工进一步挑选新闻。

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算法与人工还是相互辅助的关系。

误区四

这台机器人已经学会自我繁殖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最近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就诞生了一台被媒体冠以“会生孩子”名头的机器人,它的“母体”是一只机械手臂,“婴儿”则是一个个 3D 打印的蓝色小立方块,每个方块内有一个独立的电动马达。

关于机器人繁殖的脑洞,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曾指出:任何能够自我繁殖的系统应该同时具有两个基本功能:

1.它必须能够构建某一个元素,并且用这些元素组装和自己一样的下一代;

2.它必须能够把对自身的描述传递给下一代。

这么来看,这台所谓“会生孩子”的机器人并不符合“繁殖”的定义。

就算哪天会有“天网”这样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人工智能,它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因为能毁灭人类的计算机需要实体。

误区五

人工智能的外形,一定要像人

日本有位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石黑浩,他做的事情就是把机器人造的十分接近人类,他甚至丧心病狂地复制了一个自己。

根据“恐怖谷”理论,机器人如果真能达到 100% 的和人类相似,人类的反应是积极而正面的,但在此之前“像又不是很像”的阶段,比如石黑浩的机器人,反而会让人感觉见到行尸走肉一样恐怖。

是不是还是觉得圆滚滚的扫地机器人温暖又可爱呢?

误区六

机器人会遵循阿西莫夫的三定律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 1942 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但是从军队角度,人工智能决定生死有诸多好处,比如它会坚决地执行任务,并且杀人的机器不会有负罪感。

完全由人工智能决定生死意味着不再需要无人机操作员扣下扳机。白天在弗吉尼亚的封闭楼宇里远程操控无人机,晚上和家人一起吃饭看到误炸新闻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人工智能决定生死毫无疑问会引起许多争议。2013 年 5 月,由它引发的道义、伦理、人权问题首次被提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但是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世界,阿西莫夫的三定律不一定有效。

误区七

我的人工智能可以……因为它会深度学习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有超过 30 年人工智能研究经验的学者,Facebook 人工智能总监 Yann LeCun 这么解释深度学习:创造学习机器,用同一种方法训练它学习一切。

作为一个训练系统,海量的训练依然是基础。

并且即便有海量的训练,原先的限制依然存在。

当 Google 经过海量训练,用深度学习让机器辨认猫的时候,机器只能在猫正脸朝着镜头的时候确保认出它。

误区八

埋头苦干几个月,机器人就有自我意识了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总给人这样的印象:开发出一个有模有样的机器人非常简单。

比如在《超能查派》中,主角机器人在一个类似车库的杂物间里被改装,从诞生起它就可以快速的自我学习,没几天就长成了成年人。

《钢铁侠》系列中有着英式口音的超级人工智能管家 JARVIS 出自 Tony Stark 那间浮夸的实验室。

《超验骇客》里,Johnny Depp 饰演的科学家能轻松地在自己家里上传意识,继而成为了不死的虚拟人。

然而事实是,单枪匹马、闭门造车地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实在太不现实,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一个科学家团队,成果的出现也必然是长久和缓慢的过程。

关于上传意识,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类自己连“意识”到底是什么还说不清楚。

误区九

我们复制你的记忆,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你作为虚拟人永生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9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先别做这么好的美梦。因为现在没人知道大脑究竟怎么存储记忆。事实上,就连记忆存在大脑的什么地方都是未解之谜,更别提什么保存记忆。

或者让我们更哲学一点体温:到底什么才算是“记忆”?你记得的那些,还是你认为你记得的那些?

写在最后

最后小侠想说,大佬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是有道理。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很不“智能”,但是随着科技进步、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够拥有与成年人同等水平的人工智能出现的那一天,应该很快就能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