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汉史趣闻


不考虑胜负,李陵率5千汉军步兵+弓箭手对抗8万匈奴骑兵的决死一战,何尝不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子孙,李陵自然豪情万丈希望建功立业,可汉武帝没有足够的战马给他,又因为一些误会,汉武帝让他率5千步兵弓箭手,北出居延,从此一场可歌可泣的大战拉开帷幕。

天苍苍野茫茫,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蒙古高原上,能遇上匈奴兵的概率本身就不高,当年卫青霍去病北出匈奴,遇到匈奴主力纯属运气,可李陵的命运好巧不巧的,他北出1个月后,竟然在浚稽山(蒙古国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遇上了单于大军主力。

当时单于身边有三万精锐骑兵,于是开打,李陵手下这5千人,都是精英弓箭手。当匈奴人挥舞马刀冲锋时,李陵迅速列阵,前军持盾握长戟,后军隐蔽在盾戟防线后以弓箭作为攻击手段,攻守自如,远近自如。鼓声为战;金声为止,整齐划一。

第一轮冲锋,匈奴有上千人丧命,匈奴单于大为震惊,马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等部数万人,集结起8万多骑兵,准备一劳永逸把这支顽强的汉军一举吞掉。

李陵趁匈奴调兵的空档,且战且退,向居延方向撤退,毕竟只有回到大本营才有胜利的希望。这一路南行,几千汉军无不带伤。不得不受伤三处者乘车、受伤两处者驾车、伤仅一处者才能执兵器作战。

几日后,数万匈奴军再次发起冲锋,结果又有3000多匈奴骑兵阵亡。

匈奴单于不死心,当汉军撤到一处长满芦苇的大泽,匈奴人发起火攻,未果。单于让儿子亲自上阵,结果又死了几千人,单于也差点被汉军箭雨射中,吓得逃到了后方。

此后几天,匈奴骑兵不断发起冲锋,李陵的手下用弓弩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是,箭已经不多了,李陵所部也伤亡过半了。

本来单于也不想打了,毕竟伤亡太大了,不划算,这时,汉军里出现一个叛徒管敢,他由于受到长官责罚,愤而投降匈奴,和单于交了李陵的底:李陵已经弹尽粮绝。

单于大喜,对李陵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此时李陵军队只剩下了三千余人。随军携带的五十万发箭矢早已殆尽,刀剑磨损也十分严重,普通士兵只能拿木棍做最后一搏。

最终,李陵无奈而降,5千人马最后回到汉地的仅有400余人,其余或战死或失踪。

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他求情,被汉武帝施以宫刑,后汉武帝误以为李陵帮匈奴练兵,将其全族诛杀,李陵听闻噩耗,几乎崩溃,从此对皇帝不再信任,即使汉武帝死后,霍光企图诱降李陵,李陵没答应。

匈奴单于对李陵倒是很是厚爱,不仅把公主许配给他,还封他为坚昆国王,匈奴右校王。

公元前74年,李陵病死,享年60岁。

此战,虽然比不得那些酣畅淋漓的胜仗,但是战役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次惊人的绝地求生的奇迹呢,李陵的遭遇或许是悲剧,或许是叛徒,但是他尽力了。


云中史记


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就是一个军事奇迹。

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虽然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方针,但会议确立的“中心开花”的激进方针显然是极度错误的,而对此心知肚明的毛主席决定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他主动请缨,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但中央给他定的攻打长沙的冒进方针,还是让毛主席的这次努力蒙上了层层阴影。

这次起义的主力是隶属于铁四军张发奎部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毕业于黄埔军校,出身于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根红苗正的骨干成员。在南昌起义时,警卫团奉党组织命令参加却未及时赶到南昌,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这只队伍就滞留在江西境内,团长卢德铭只身赴武汉寻找党组织,群龙无首的警卫团形势不容乐观。

但代理团长余洒度完美解决了问题,他虚与委蛇暂栖赣军朱培德部,并先后收编了王新亚领导的萍乡工农武装、苏先俊领导的浏阳农军以及丘国轩率领的黔军余部,队伍发展成一个师。虽然余洒度在日后叛变革命,但本人在这里一定强调一下,在秋收起义中,余洒度居功至伟,他的功劳仅次于毛主席,在卢德铭之上。但他在这里却有一个致命失误,差点葬送了军队,幸好荧屏毛主席力挽狂澜。

余洒度收编的丘国轩部匪性不改,起义刚一发动就袭击警卫团为主的钟文璋部,钟文璋部直接被打垮,随后王新亚团亦被湘军打垮,四个团的兵力只剩下毛主席、卢德铭、余洒度所在的苏先俊团 这时中央的命令再次下来,让毛主席率军攻打湘军重兵驻守的长沙城,这无异于羊入虎口。

这时候毛主席显示了自己天才的战略能力,在卢德铭的支持下,毛主席力排众议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军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毛主席不愧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