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截然相反?

龔一鳴


二戰時法國很快投降,確實有厭戰的因素,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法國國力的相對衰落,以及軍事思想的保守落後。

一戰時期法國很拼,一方面是因為普法戰爭之後,法國一直想復仇。另一方面是有俄國和英國作為聯盟,後期則有美國加入。一戰之後,到二戰爆發前,法國一直面臨著許多問題,導致其根本無力抵抗重新崛起的德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戰爭損失巨大。

一戰的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北部地區,法國北方地區變成了焦土,原本富庶和工業發達的地區被破壞,約150萬青壯年喪生,另外300萬左右負傷,而法國總人口不過3800萬。而盟友英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傷亡高達200多萬。英法為首的協約國算是慘勝。

二、金融上的重創。

法國有一個外號,即“高利貸帝國主義”,主要就是因為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法國的金融資本發展及其迅速,而工業資本相對較弱。大量的資本被投在信貸領域,而非生產領域,投資國外又遠遠超過國內。一戰爆發前,法國對外貸款相當於國民收入的5%,這些錢投在工商業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借貸都集中在歐洲國家,其中俄國最多,其次為土耳其,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其餘的借貸是給了自己的殖民地。

通過這種高利貸性質的資本輸出,法國坐收鉅額利息。一戰爆發前,法國國內靠這種高利貸過活的人數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內,高達500萬之多,相當於全部法國人口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八個法國人中,就有一個是放高利貸的,靠吃利息生活。就類似現在的國內炒房團和放高利貸者,這些人說白了都是寄生蟲,他們本身並不生產財富,而且會敗壞社會風氣。

一戰之後,俄國蘇維埃政權宣佈不承認之前的債務,而土耳其,奧匈帝國崩潰,就相當於找不到債務人了。法國損失極為慘重,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欠了上百億美元的外債,美國是最大債主。1929年的大蕭條之後,美國催債,法國總理達拉第甚至想賴債。而那些放慣高利貸的人當然也不會願意去幹別的活。

三、政局動盪不安。

一戰後,法國的政局一直不穩定,政府更迭頻繁。從1920年到1940年,20年時間,法國換了40屆政府,每屆政府平均壽命只有半年。頻繁更迭的政府,自然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整體就在扯皮了。面對納粹崛起,法國是有心無力。

四、失去了盟友支持。

一戰法國能夠支撐,英美俄等盟友起了很關鍵的作用。一戰之後,法國原本想徹底肢解德國,但是英國不同意,英國不希望歐洲大陸被某一個國家獨霸。法國提出的對德條款遭到英國抵制,法國非常不安,後來要求英國繼續結盟,一直遏制德國,但是被英國拒絕了。英國的厭戰情緒不比法國弱,他們也害怕結盟會刺激德國。無奈之下,法國只好拉攏德國周邊的一堆小國,捷克、波蘭等,組成了一個小協約國,但這些小國怎麼能夠阻擋德國的野心。而美國在凡爾賽會議後,也重新陷入了孤立主義。法國的鐵桿盟友俄國,就更不加不用說了,已經變成了蘇聯這個敵人了。雖然後來法國跟蘇聯簽訂了《法蘇互助條約》,但是雙方骨子裡的不信任,這份條約等於廢紙。

五、戰爭創傷心理。

一戰造成的巨大創傷,使得法國害怕戰爭,他們拼命尋找一種安全感。除了想徹底肢解德國,組織小協約國,在軍事方面則表現為拼命建防禦工事,比如馬奇諾防線。而軍事思想上也愈發保守落後,因為害怕戰爭,導致法軍高層指揮的思想側重於防禦,對於進攻,他們想都不敢想。

在上述原因綜合作用下,法國面對氣勢洶洶的納粹,早就嚇破了膽,失去了作戰的勇氣,在二戰中的表現也就可以理解了。


江蝶夢


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之所以會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就在與法軍的戰略戰術思想有巨大的變化,在二戰中法軍的的戰術思想極為陳舊,導致法軍很快失利,而法國的戰略縱深很淺,已經喪失了扭轉戰局的機會,最終法國選擇了投降。

一戰中,雙方主要是以陣地戰為主,在固守己方陣地的同時,全力進攻奪取敵方陣地,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法軍還是德軍,都以陣地戰為主。一戰中德軍只是攻下了法國的北部地區,而且雙方在一直在僵持中,德軍進攻,則協約國反擊和固守,協約國進攻,則德軍固守和反擊。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法軍開始重視要塞等大型防禦工事的建設,不僅可以減小傷亡,還可以給進攻的敵軍造成巨大的麻煩。

而二戰就不同了,當時像德國蘇聯等國都十分重視坦克裝甲兵等機械化力量的建設,極為強調機動作戰,憑藉著極快的速度迅速包圍殲滅敵軍,根本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而此時法軍中雖然也有呼籲建設裝甲兵的聲音,但是軍方高層依然痴迷於建設馬其諾防線那樣的防禦設施。雖然法軍中也有一些性能先進的坦克和飛機等裝備,但是作戰使用上就不如德軍了,比如坦克是伴隨步兵作戰提供火力支援的,這樣一來就無法發揮坦克集群的力量。

最終,在後來的法國戰役中,雖然聯軍的實力要強於德軍(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數量),但是德軍的作戰協同水平更高,反而能迅速擊敗聯軍。德軍直接繞過了馬其諾防線,直取法國心臟。在機械化德軍的進攻下,法軍很快敗退,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很快就已經推進到了巴黎周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法軍已經沒有任何機會扭轉戰局了,而法國政府最終選擇了投降這個極為屈辱的方式結束戰爭。


戰爭之王


闕興明

在上個世紀上半頁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法國給人的印象的確有云泥之別,幾乎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國。
一戰中,法國軍隊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風格與特點,讓強大的德軍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同時法國民眾也對德軍的侵略表現出了空前的抵抗決心,給予了前線足夠的後勤支持。尤其是在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中,法德兩軍的對撞是相當慘烈,被後世稱為“絞肉機”;然而在二戰中,法國卻表現得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法軍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一籌莫展,僅一個多月就宣佈投降。

造成這兩種境況是有原因的。先從國家實力的對比來看。兩國交戰,除了軍事力量而外,其背後的國力強大與否才是戰爭勝負的最根本因素。一戰前,法國的經濟狀況甚至比德國更好,特別是發達的農業為後來的戰爭消耗提供了足夠的保障。

政治上,在當時的克里孟梭總理的領導下,法國是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後方積極支援,前方將士鬥志昂揚。法國最終以犧牲超過150萬人的代價而拿下了戰爭的勝利。如史學家梅爾所稱,“在德軍進攻巴黎的道路上,等待他們的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與之對抗的軍事集團!1914年的法國軍隊不僅規模與德國相當,戰鬥力也基本相當。”
而在二戰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歷經一戰的創傷之後,法國倡導和平主義,導致了全民厭戰畏戰的情緒。這種思潮也傳染到了軍隊,致使兵無戰心,士氣低落。後來,法國政府也受到影響,在跟希特勒的較量中處處奉行綏靖政策,夢想著能以犧牲波蘭、捷克等國為代價而換來與德國法西斯的苟合。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慕尼黑陰謀”,法國夥同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極力想把法西斯的禍水引向東方,企圖讓社會主義蘇聯獨力跟德國法西斯做鷸蚌相爭,而讓自己漁翁得利。正是在這種陰暗戰略的策動下,讓德國變得更加狂妄,而法國一步步退讓屈服,徹底讓自己的軍隊喪失了抵抗決心。最後,法國終於落得了亡國的下場。

兵法裡面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戰中,法國對德國時時保持警惕,積極備戰,並發動了全民抵抗的熱情;而在二戰中,法國則對德國法西斯的野心過於低估,對外自作聰明,施行綏靖政策;對內忽視戰備,軍心散漫。因此,正是由於法國政府對局勢的失察,才導致了法國的潰敗。

環球快資訊


(拿破崙)

很多人長期對法國有一種偏見,認為法國軍隊不堪一擊,“法國只有在女人和矮子的領導下才能打勝仗”,這是關於法國的一個博君一笑的網絡段子,這裡的女人指得是聖女貞德,矮子指的是拿破崙,事實上,編出這個段子的人非常愚昧無知,事實上,自1552年法國龍騎兵出現後,法國的對外戰爭一直是勝多輸少,自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前,法國一直是歐陸霸主,它也長期坐擁歐陸第一陸軍的美譽(倫敦條約時英國甚至用世界第一強的陸軍來評價法國軍隊),這足以看出法國軍隊強悍的戰鬥力。

(貝當元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場是一戰的主戰場,在凡爾登戰役中,法軍同德軍展開了空前慘烈的拉鋸戰。法國為了粉碎德國快速擊敗聯軍的戰略企圖,在凡爾登死戰不退,最終粉碎了德國的戰略企圖。此役因其空前的血腥和殘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也因其改變了戰爭走向被載入史冊。當時的戰爭形勢對法國極其不利,所以法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貝當下令在全國徵集汽車支援戰場,據統計,每二十四小時就有六千輛汽車載著士兵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開往凡爾登前線,這為在此役中挫敗德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緊張的局勢和艱苦的條件下,法國還能徵集到如此之多的汽車和司機支援前線,可見當時法國上下是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在一戰中,法國總共付出了陣亡238萬士兵(包括法屬殖民地士兵)的沉痛代價,可謂是損失慘重。

(凡爾賽條約簽訂)

法國不但在軍事上勇敢強硬,也在政治上也毫不示弱,在巴黎和會上,“老虎總理”克里蒙梭為了法國的利益和英美等國爭鋒相對,最終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凡爾賽條約》,他本人也在戰爭中穩健優秀的表現被人民喚作“勝利之父”。從上文可以看出,戰爭的勝利需要人民的支持,強大的軍隊和堅強的政府。

戰後,法國國內厭戰、反戰情緒高漲,政治局勢持續動盪,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如走馬觀花般的輪換內閣,對外政策也相應改變,沒有一個長期可發展的政治核心,也沒有一個堅強堅定的政府(這在法國緊急組建戰爭內閣可以看出);經濟上,法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法國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農民,戰後的法國經濟萎靡不振,難以恢復一戰造成的創傷;在軍費和軍事裝備和軍人待遇上,法國的軍費一直一減再減,軍人地位和待遇更是一落千丈。

(法國AMC35坦克)

軍事裝備上,由於愈發緊張的國際局勢和輪換的戰略思想,法軍戰略思想一變再變,裝備指標也是如此,儘管在1934年法軍已經擁有了AMR33系列和AMC35系列的戰鬥坦克,但是由於當時緊張的局勢迫使法國重新確定新的戰鬥坦克指標,匆忙完成和服役的S35在品控和數量上難以追平納粹德國的裝甲部隊(在開戰時法軍的270輛S35中只有191輛可以投入使用),雖然它們在正面對抗德國坦克時取得了優勢,但是由於法軍高層對戰事的誤判使得它們來回奔波,最終拖垮了法軍後勤,讓戰局不可逆轉的失敗(儘管如此,法軍殘存可機動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七預備裝甲師依舊在沒有步兵和空軍的支援下同德軍作戰,第三裝甲師甚至參加了“一轉行動”為英軍殿後)。歸根結底,法國在二戰糟糕的表現源於差勁的政府內閣,糟糕的戰備和戰法和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區域拒止


一次大戰中,法國陸軍是直面硬剛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的存在,無論是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還是凡爾登戰役,法國陸軍都是充當著領導者的角色,即使當時的世界老大是大英帝國,但是法國依然能夠憑藉著其強大的陸軍正面硬剛德國軍隊。可是到了二次大戰時,第三帝國的陸軍只用了一個小計謀就直抵巴黎城下,法蘭西數十萬陸軍都沒有反應過來,法國就宣告投降了。那麼為什麼在兩次大戰中,法國的表現截然相反呢?在我看來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一次大戰時,法國人對德意志是有著一血普法戰爭恥辱的雄心,但是高盧雄雞卻有著一個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極容易驕傲自滿,贏了德國人之後,法國人便開始不思進取,但德意志卻發奮圖強,最終打敗了法蘭西。

其次是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法國人天真地以為一條馬奇諾就可以抵擋的了德意志的進攻,殊不知防線是死的,戰術卻是靈活多變的;最後一點是因為一次大戰時法國已元氣大傷,他沒有多少心氣神去抵抗德意志,所以造成了這截然相反的兩種對比。


楠竹一


事實上答案已經在對於這個問題的描述裡了。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整整一代年輕人中的精華在戰場上喪生,僅就這一點而言,法國很難在僅僅20年內恢復元氣,再次進行一場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

事實上,經過了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的精英們已經認識到了,法國很難再承受一次與德國之間的大戰。也就是說,自從德國統一後,法國在人口、資源、疆域等各個方面,都無法與德國相匹敵。所以在巴黎和會中法國的政策就是儘量徹底削弱德國,最好是通過肢解德國和資源榨取讓德國永遠不再對法國產生威脅,即使達不到這個目的,也要儘量謀求主要戰勝國訂立戰後對德軍事同盟。所以,法國主張嚴厲懲罰德國。《凡爾賽條約》中有關德國的條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擬定出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法國採取了對德強硬預防政策。在領土肢解方案被拒絕後,法國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力圖儘量榨取德國。但德國在繳付賠款方面抵制拖延,而英國越來越傾向於反對過分榨取德國。在這種情況下,法國退而求其次希望在國際聯盟框架內確立成員強制性的反侵略義務,但是,英國每次都是三心二意的呼應後變卦。所以氣急敗壞的法國政府在1922年,出兵佔領魯爾區,準備單方面貫徹徹底削弱德國的政策,引發魯爾危機。在魯爾危機期間,法國近乎徹底處於外交孤立狀態,同時財政急劇惡化,德國人有進行消極抵抗。精疲力竭的法國只能聽任英美政府和銀行家的擺佈,法國強硬預防政策徹底破產,其權勢和意志也一蹶不振。這事實上也預示著未來的法國失敗。

魯爾危機以後,法國採取跟隨英國的政策,撤出魯爾區和訂立《洛迦諾公約》表明法國完全放棄了獨立的外交政策,萎靡不振的尾隨英國。面對著隨著時間差異會越來越懸殊的法德潛力差異,法國轉而試圖尋求法德和解,依靠與英國人的關係以及國聯的集體安全體制,力圖保證法國自身安全。可以說,畏懼、疲憊以及幻想使得法國已經完全喪失了大國氣質。因此《洛迦諾公約》簽訂後不久,法國就開始修建馬其諾防線,這典型的體現了法國的萎靡不振,現在只是在自己的邊界等待命運的審判。

1933年納粹上臺後,歐洲戰爭策源地開始形成。在希特勒的威脅面前,法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戰略等各個方面,都處於癱瘓狀態。大蕭條使得法國經濟處於一種崩潰狀態,根本無力有效的重整軍備,從而嚴重損害了法國的軍事潛力。更麻煩的是,法國的社會嚴重分裂和政治癱瘓。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外交失敗造成的巨大精神傷害,也由於經濟危機、政治動盪和社會分裂,法國事實上處於士氣崩潰的狀態。可以說這時的法國在災難即將降臨時完全聽天由命。而更麻煩的是,對法國而言,沒有任何真正可行的戰略選擇。法國幾乎面臨的是一種絕境,這種絕境導致的必然是法國戰略的自相矛盾和混亂。法國能夠選擇對外政策只有一個,就是跟隨英國,但恰恰是在遏制德國的問題上,英國是不靠譜的。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人的表現完全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反,以一種幾乎是雪崩的方式,迅速潰敗,最終在1940年夏淪陷,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歷史的必然結果,也是法德之間巨大的潛力差異的體現。


hording


這也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記得當時很多法國士兵上前線的時候,當時法國的父輩也就是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些法國人,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說不要那麼拼命,不要把自己的命丟在戰場上,給家族留下一點希望!這一點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法國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民族主義這是一個讓任何國家都會感到頭疼的問題,但是當外來矛盾進入,民族主義很快就會變成一把雙刃劍。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法國人除了在國外一些殖民地或者是對中國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以外,在接近40年的時間裡面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老一輩經歷過普法戰爭,血腥洗禮的人已經漸漸的老去,甚至他們都來不及向自己的孩子傾訴曾經戰爭的殘酷性。

對於廣大過膩了和平光景的屌絲而言,國家之間的神聖的戰爭絕對是讓人感到十分興奮的事情,所以當德國人是出右勾拳戰略打算,一擊打倒法國人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法國底下眾多的屌絲當然是不服,穿上軍裝,拿起槍,那就是一個幹啊!

與此同時,法國總統孟梭也是一個具有實幹精神的人,這個人在法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經歷過殘酷的普法戰爭對於戰爭有著清晰的認識,同時對於自己的祖國擁有著無上的熱愛,正是由於他的積極號召,所以法國人可以英勇無畏的投入戰場。

但是他們遇上了對手,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率領之下,德國人也爆發出了極其強悍的戰鬥力,二者相持到了法國境內,新時期武器的投入,使得戰場之上的傷亡率居高不下,打了幾年以後,大家對於戰爭的熱情逐漸消散,大家都能發現戰爭太殘酷,親眼看著自己的戰友倒下,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在一場衝鋒之中,而拋屍荒野,此時此刻,德國和法國可以說進入了一場比誰先崩潰的一場比賽。

最終法國人贏了,德國水軍因為積重難返的壓力,選擇叛變,最後導致整個國家一起背叛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法國人最終贏下的勝利,但是帶來的是近乎全國2/3的男性出現了傷亡,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第二次世大戰發生以後,他們的父輩如何教育他們的子女呢?他們是親眼見證過戰爭的殘酷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啊,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白無故死在戰場之上。

與此同時,相比較於法國人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疼不癢,德國人可以說是恨透了第一次是大戰,尤其是《凡爾賽合約》,德國人以復仇的火焰燃燒了整個法國,德國人積極備戰老一輩的軍人為了復仇的時刻,臥薪嚐膽,蓄謀已久,新一代的士兵以歇斯底里的熱情,投入這家神聖不朽的戰爭機器之中,所以我們發現法國士兵的戰鬥慾望完全不如德國士兵。

德國士兵就是過來學吃復仇的,而法國人只不過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

在這種情況之下,法國人不願意出擊德國,而願意選擇呆在馬其諾防線,這一點也是情有可原,在這種情況之下,法國人也還是積極備戰的,但是他們遇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怪物德國國防軍當時的德國參謀部和德國將領群還有德國軍隊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的戰鬥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先後共有1000多萬的軍隊,但是他們一共消滅了3000多萬的敵人,這種恐怖的戰鬥力,在優秀的將領,比如說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人的率領之下,可以說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最後還是得提一句,雖然裝備決定戰爭,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人本身,這是壓垮法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漩渦鳴人yy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一戰的時候法國是帶著復仇的目的去和德國打得這一仗。

為了奪回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為了一洗當年戰敗的恥辱,為了重新拿到歐陸霸權。法國人可是憋足了勁打這一仗。可就算這麼帶勁,前期還是打不過。最終還是德國東西兩線作戰,自己先崩潰了。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準備開打時期,歐洲那些大國都被一戰打怕了,奉行能不打就不打的綏靖政策。

而法國到了二戰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以為一戰還是陣地戰加大炮,修了一條馬奇諾防線就覺得高枕無憂


了。而且對德國或多或少都是有點輕視的。

可是德國一進攻法國,法國瞬間就被打懵了。花費無數金錢修的馬奇諾一點用都沒有。德國的閃擊戰讓法國毫無還手之力。法國全程處於懵逼狀態。從德國閃擊法國到法國投降,法國從來就沒有組織起一次有效的抵抗。


守仁讀仁


一戰與二戰的政治經濟環境,軍事裝備,科技發展都是有差異的。

一戰時期,德軍無法快速通過比利時等低地國家,緩慢推進,才與法軍交火。雙方軍事科技發展水平差距不大。塹壕戰,機槍,成為一戰的標誌性作戰模式,士兵難以突破陣地。

二戰時期,德國被複仇思想鼓動,閃電戰,空軍,坦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國延續一戰思維,修築馬奇諾防線,被動防禦,軍事科技,軍事理論,實際作戰均差距德國不少,戰爭初期又坐視波蘭等盟國滅亡,當然就是最終一敗塗地。


四川達州


一戰法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打敗德國,但是戰後對德國的處置上,法國未能如願把德國肢解一勞永逸解決德國問題,20年代初德國不好好賠款,法國出兵教訓德國居然被被英美從中作梗,還同情德國,再後來英美直接給德國輸血讓其復活,明顯想打壓法國,法國為此耿耿於懷,最後英美成功養虎為患。現在這隻老虎又出來咬人了,這次法國沒能把德國擋在國門外,再來一次一戰一樣的死拼?法國人才不幹呢!你們英美自己打去吧!不然我辛辛苦苦打敗德國你們又要包庇養肥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