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经过两次癌症手术的护理部主任

在市一医院采访中,护理部主任冯秀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只有一米五几的小个子,今年已经 46 岁了,可她的身上仿佛却有一股力量总也用不完。临时病区的护士都已经安排下来休整,可她却是总也下不了岗的护士长。

人们难以相信,她是一个经过两次大手术的癌症患者。

2000 年 5 月 12 日护士节,冯秀兰发现自己有乳房结节,后经检查发现是乳腺癌。手术后,又经过放化疗,基本稳定。她又投入了工作。2002 年 1 月,发现子宫也有问题,只好做了子宫全切除。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经过两次大手术的冯秀兰,你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癌症患者。抗「非典」期间,她每天都在临时病区楼上楼下,像个母亲一样关心着临时病区里的所有护士。

可是在我的采访中,她和我谈的全是临时病区里的护士们。

冯秀兰告诉我,临时病区的护士长吁英,小孩才 4 岁半。她怀孕的时候,丈夫在外读研究生,怀孕期间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后来孩子生下来,丈夫还没有毕业,小孩一直是由她一个人带的。母女俩从来不分开,可是她抽到临时病区后,就不能常回家。从 5 月 4 日开始,到我去采访的头一天 5 月 11 日,吁英已经 5 天没有回家了。女儿非常想她,她更想女儿。

5 月 7 日下午,医院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她是走着来的,可当天晚上 10 点突然喷出了血痰,呼吸困难,脸都青了,血氧饱和度低,神南也不清了。立即进行了插管抢救。

当时临时病区的主任已经轮换为曾军医师,他和主治医生何卫国、詹琪,还有吁英护士长都冲了上去,帮助插管。病人喷出来的血痰沾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吁英后来说:「当时,为了抢救这位年轻女患者的生命,谁也没有退缩,谁也没有想到危险。」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插完管以后,大家坐在那儿休息,虽然都没有说什么,但个个心里都沉甸甸的,因为病人的血痰传染性是最强的。当时在广州医务界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十个上去插管,九个要「中招」。尽管如此,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仍然要上去,而且毫不能犹豫,因为插管是为帮助不能自主呼吸的病人,而不能自主呼吸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中,「一呼一吸」有多长呢?这就是这次抗击「非典」中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考验,尤其在后期已经基本弄明白了「非典」的传染途径后,又有那么多的医务人员被感染,插管可以说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考验。

插完管后,吁英也坐在那儿,面对着可能会感染的危险,她的心里却升里一股强烈地想看看孩子的欲望。一会儿就到了交班的时候了,她就想回家。这时忠于职守又善解人意的梁瑞梅护士长,知道这时绝对不能让吁英回家,她一边帮助吁英换下隔离服,一边苦口婆心地拉着吁英多坐一会儿。她想让吁英再坐一会儿,让她平静下来,再劝吁英这时不要回家。平静下来以后的吁英当然也明白这时不能回家,那天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又过了几天,到了 5 月 11 日是母亲节,女儿给吁英打电话来了,她在电话里说:「妈妈,我太想你了,我太想你了。」吁英再也受不了,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流。于是,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吁英的女儿到广州流花公园的门口和妈妈见面,因为那儿地方空旷,空气流通好。

吁英和女儿见过面回来后,跟冯秀兰说:「冯主任,我倒下了都不怕,如果我的孩子、爱人(市一医院胸科医生)传染了,我就受不了,我太爱他们了。」说着,吁英泪流不止。细心的冯秀兰主任不仅仅是自己耐心地劝慰吁英,而且还叫来本院的心理医生去给吁英做心理辅导,宽慰吁英。

3 月 18 日,院领导来到临时病区,一边来慰问大家,一边对大家说:「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工作,大家取得了成绩,为医院赢得了荣誉,尽管这场战斗还未结束,但医院还是要抽调一部分同志下去休整。」说完以后,一小段时间的沉默,这时黄侃医生马上站了起来,说:「我是男同志,体质好,家庭负担不重,让我留下来吧!」院医务部主任王建琴说:「黄医生从 2 月 9 日抽调到市第一八人民医院支援,后来又到临时病区,到今天都快 40 天了,换你下去透透气吧。」黄侃辩解说:「时间长说不定有抗体了,女医生辛苦,让女医生们先下去吧!」女医生于晓春、郑云、郭群英听了急了,立即打断黄侃的话,说:「我们都不想走。」王建琴见大家都不想走,感动得眼睛都湿了,她说:「好了,好了,别争了,听领导的安排吧!」几位领导经过短暂的商量定下了第一批下去的名单。王建琴是含着眼泪宣读这份名单的:陈曲海、郭群英、詹琪。黄侃听到没有自己的名单笑了,可青年医生詹琪听到有自己的名字,却像木头一样呆在那儿半天没有动。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非常时期,共同工作在「非典」临时病区的同事们,最后凝聚了深厚的感情。詹琪医生在离开时,给所有留下来的战友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仅反映了詹琪的真情实感,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同事之间的真正友谊,这是一封和张积慧的日记一样值得保存的历史记录。我照录如下,让以后的读者感受一下历史的真实:

亲爱的战友:

你们好,今天是我们临时病区成立一个月的日子,也是我们分别的日子。

当王主任(医务部主任王建琴)念到我的名字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虽然表面上要表示出服从组织的安排,但心里很舍不得大家。交完班后看着你们各自准备开始工作,我突然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分离的一刻才发觉彼此之间已经难舍难分。

建区以来,「临时病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响亮而又光荣的称号,临时病区的每一个成员都为自己是她的一分子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回想建区伊始,正值非典流行的高峰期,没人知道病源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拿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人们看到的只是大批医务人员病倒,有的人一人发病,全家遭殃;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要插管上机;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亲历其境的人被吓疯了,不明真相的人更是盲目地听信谣言,引起社会上的恐慌。随着疾病进一步蔓延,兄弟医院的压力越来越大,我院临危受命,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成立了病区,一群看不到敌人的战士就是这样匆忙上阵了!说句心里话,我们每个人都怕,怕自己被传染,更怕传染给家人。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责任感,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为病家谋幸福」,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我曾经问过病区里负责换氧气(瓶)的工人师傅:「你觉得辛苦吗?」他说:「怎么说呢,反正我们就是真心希望这些病人都能早日康复,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早点儿休息了。」是啊,「早点康复」也是临时病区 50 多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希望啊!

在临时病区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的赵主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激素的使用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指征,这些曾经被一些医学权威否定或不屑的方案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得到验证,并在各兄弟医院中推广。在我们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我们的大部分病人已经出院了,剩下的病人也逐渐好转。在临时病区,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感激,看到病人出院时那孩子般的笑容,我再一次体会到作为医生的那种久违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临时病区工作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救治非典型肺炎的宝贵临床经验,同时还深深地感受到集体的友情和亲情。也许是病魔的可怕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没人计较年资高低,工作多少。新收病人时大家配合默契,互相帮助,繁重的工作并没有给我们太多压力,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支持的眼神,都足以抵消一身的疲惫和委屈。还记得于医生生日那天大家分切生日蛋糕时的欢笑;还记得梁护士长不厌其烦叮嘱大家注意清洁隔离时的唠叨;还记得赵主任深夜打来电话询问病区情况时的嘱托;还记得钟医师扮演龟田小队长时的滑稽表情;还有医院领导及各个兄弟科室送来的慰问和支持。这样的集体叫人怎舍得离开呢?

一百多年以前,在瘟疫流行的危难关头,我们的前辈本着「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宗旨创办方便医院,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方便医院的后人秉承前人的遗志又一次成为救治非典型肺炎的主力军!这是我院的骄傲,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还记得我们在《致全院同事的一封感谢信》中的誓言吗?战斗至最后一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战胜病魔!虽然我提前离开了大家,但我的心始终和你们并肩战斗在一起,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詹琪

2003 年 3 月 19 日

我也想用这封信结束我对市一医院抗击「非典」一章的写作。

来自知乎:杨黎光·严选专栏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二十七)

关注并回复“学习”有福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