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關於明朝的滅亡以及滅亡過程中一系列的錯綜複雜的原因,我們討論了太多太多,當你剝開層層迷霧,剝絲抽繭,有一項制度貫穿了整個明朝歷史,無論你如何的改革,它一直存在著,它是明朝興起的強大基石,也是明朝滅亡的貫穿線,它就是朱元璋一直引以為傲的--

衛所制度



它在朱元璋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老朱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本想用它維護大明王朝萬世基業,卻不想無意之中成為大明王朝滅亡的一個加速器。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衛所制度的興起

衛所制度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軍事制度,有點類似於以前的“屯田制”,說白了就是又當兵,又當農民,就這麼回事,不打仗呢,你們就當個農民,有戰爭了,就給我衝到戰場上去,兩不耽誤。

到明朝建立時,已經有那麼多的朝代和歷史教訓了,都證明了所謂的“屯田制”有很深的侷限性,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還要用這種落後的軍事制度?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其實,這主要是跟當時的情況有關係。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從蒙古人手裡奪回了漢人的天下,還完成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能夠完成如此豐功偉業,除了領導者的指揮能力,那麼軍隊也是重要的一環,問題就出在這裡。軍隊這個東西,真的是多了犯愁,少了還是犯愁。用它的時候越多越好,不用它的時候越精簡越好,在和平年代你這龐大的軍隊,就是一個累贅。

具《明史》記載: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在明初的衛所制度下,一衛大概是5600人。如此計算,明軍大概有270萬之多。如此龐大的軍隊,如果全靠政府供養這個消耗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時的朱元璋就下令把軍隊安排去屯田,這樣衛所制度就創立了。當時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將大量的士兵從作戰狀態轉化到生產狀態,對於經歷了戰亂與自然災害的中原地區,非常需要休養生息。而寓兵於農還真是個不二選擇。

朱元璋自己說:“

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朱元璋自己就是農民出身,他當然知道如果這些兵都要政府養,那高額的賦稅對農民意味著什麼。所以,能夠讓士兵自食其力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將這些人裁撤掉,那估計很快就會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這一制度在明朝建立之初的前30年,每年都能生產大約3億公斤糧食,足以供養100萬軍隊,從而使朝廷無須從國庫開支,就能維持一支龐大的軍事邊防力量。

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創舉洋洋自得,曾誇下海口說:

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粟”。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衛所制度的分崩離析

這一制度,在初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了讓這一精心設計的制度能夠永久維持下去,法律規定:

衛所軍士的身份世襲不變,子弟不得參加科舉,也不能另謀職業。

相當於給你帶了個“緊箍咒”,你這輩子就跑不出這個圈子了,人家還能靠別的辦法迎娶白富美,你肯定是不行了。

當然了,任何制度在它成立時期,總是帶有積極意義的,尤其是這種制度,在戰爭年代,軍隊待遇好,大家爭相參軍,為了一口飽飯,但在和平年代,這就是弊端,甚至導致制度的“分崩離析”。

在朱元璋的設計中,衛所制度三層的士兵訓練,七層的士兵負責種地。這個比例,也會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調整。這項制度的設計,就已經預示著士兵戰鬥力的下降已經是一個必然的情況。

同時由於衛所軍士的世襲身份,就使得將領和士兵之間,容易形成緊密的個人聯繫。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唐朝的藩鎮割據,群雄割據,各自為王。

為了避免發生像唐代那種藩鎮割據的局面,朝廷對軍隊實行三權分立,領兵、調兵、指揮由不同職能部門掌管。所有軍戶的戶籍歸五軍都督府打理,衛所軍隊平時由衛所軍官帶領,而軍隊的調動權力則在兵部的文官手中,都指揮使負責指揮軍隊上前線作戰。

當朝廷需要調兵打仗時,由都督府指定的總兵官統領軍隊,這些士兵就脫離了原來的衛所軍官,而總兵官則向朝廷任命的統帥負責。

但這樣也會造成將軍對士兵的不熟悉,士兵不聽將軍指揮,誰都不服誰,戰鬥力大大減弱。

在嘉靖三十四年,一股53人組成的倭寇,橫行浙、皖、蘇三省,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明目張膽的攻打明朝陪都南京城,還殺傷明軍三四千人,衛所兵如同紙糊的一般,一戳就破,你就用人堆也消滅了這幾十人的小部隊,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在明初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衛所制度持續了將近百年,在這百年時間裡,在此期間,將領們掌握大量土地,所以成為各方覬覦的對象。

地方將領把士兵當做自己的勞工,每月只要上交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免去軍事訓練之苦。

同時朝廷的達官貴人、官僚、地方士紳,也想要分一杯羹,他們開始想辦法非法侵佔土地,商人們想辦法將他們的家奴編入軍籍,用以獲取非法的利益。軍官們也不把士兵們當成可以上陣殺敵之人,把他們當做奴隸一般,瘋狂壓榨。

遭受這些非人般的壓迫,卻不能脫離軍籍,很多士兵開始逃亡,許多衛所的兵力僅剩下一半,甚至有些地方的逃亡軍士竟然佔到軍隊的80%。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同時後期軍餉開支越來越大,由1500年的5萬兩,猛增至1586年的360萬兩,加上征討蒙古韃靼、瓦剌,平定西南叛亂,出兵朝鮮抗擊倭寇,前後花去的1200萬兩,致使國庫虧空,朱元璋曾誇下的“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粟”的海口,最後變成了一句空話。

為了應付這些不斷增長的開支,朝廷只好增加賦稅,加派“遼響”,尤其是對江南地區的搜刮,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至此,衛所制度徹底成為雞肋,而大明王朝也已搖搖欲墜。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為何同制不同命?

  1. 社會環境不同

明初成立之時,這是打天下的時候,我需要你,你要給我賣命,我當然要給你足夠的好處,沒好處,你怎麼會心甘情願給我賣命?用那些大道理還不如給你吃飽了來的實在。到了和平年代,我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但我又不能讓你說我不好,我給你土地,你自己種著吃,吃多吃少,吃好吃壞,那就看你自己了。

2.人數的增加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去參與進來,分一杯羹,為了獲得各種利益,他們就想辦法將更多的人編入軍籍,不停的填充,但土地只有這麼多,產量只有這麼多,分的人卻越來越多,分到手的又能有多少呢?你要讓大家都有,那你就只能不停的剝削,長此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民越來越不滿,王朝統治也搖搖欲墜。

3.自我膨脹

朱元璋設立制度的初期,除了能夠自給自足外,實施的一系列措施,還有一個目的便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但後期這個情況還是出現了。武將們開始擁兵自重,甚至開始招募士兵,擴充自己的實力,其中最熟悉的就是吳三桂。他擁兵自重,雄據西南,他可以眼睜睜的看著明朝滅亡,也曾想推翻清朝統治,這就是衛所制度的產物。

4.領導者領導能力的差別

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的領導能力確實很強,無論從能力,心性等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上上之選,而明後期君主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或優柔寡斷,或消極怠工,或有心無力等等,而這些缺陷都導致了對於制度的落實和發展有著消極的影響,從而將王朝推向深淵。

明朝朱元璋衛所制度可養百萬兵,崇禎為什麼卻窮得無錢發軍餉?

個人觀點

衛所制度,是明朝為了維護統治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在明朝初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維護了明朝江山的穩定,也保證了人心的安定,有口飯吃對當時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好的統治者,而明朝初年做到了。

明後期,無論是統治者能力的差別,還是社會環境的改變,都不可避免的將這種落後的制度的弊端和缺陷放大,從而將王朝推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