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

勇敢堅強ygjq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不堪,但仍然湧現出許多的忠臣良將,證明我們漢民族還是有英雄的,但是上有昏君,下有奸佞,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令人悲憤,令人惋惜。



盧象升綽號“盧閻王”,曾被崇禎皇帝欽封為“總督天下兵”的一位名將。

盧象升,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二年十月,後金軍繞過關錦防線,從喜峰口越過長城,進而圍困京師。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率一萬多名團練,趕到北京勤王,是唯一一支入京勤王的人馬。當然,我們瞭解明朝歷史的都知道,只要你來勤王,崇禎就肯定會安排你的後事,絕不肯讓你白跑。



崇禎三年,盧象升被委任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他採用戚繼光練兵的方法練出了一支天雄軍。他與士兵同甘共苦,衝鋒陷陣,深受愛戴。有一次軍中斷糧三日,盧象升也和普通士兵一起不吃不喝。

崇禎六年,農民軍襲擾京郊,盧象升受命率軍鎮壓,在冷水村大破敵軍數萬人。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被箭射中額頭,滿臉是血地衝鋒在前,最終擊潰敵軍。戰後,農民軍叫他“盧閻王”,又恨又怕。



盧象升率領天雄軍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歷大小陣戰數百起。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吃過他的大虧。

崇禎帝就升盧象升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授了尚方寶劍,負責東南平賊事務。明朝授了你尚方寶劍,就說明要倒大黴了,敢拿明朝的尚方寶劍,一般都活不成。

崇禎九年,盧象升上書,論天下義軍四起的原因,“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說這些肯定沒用。崇禎要能聽進去才怪了。反而被疑心是妄論朝政,朝中權臣還想著你要奪權呢?



崇禎十年,多爾袞率八萬後金軍入關,意圖京師,崇禎帝急召盧象升馳援,委任他“總督天下兵”,保衛京師。

兵部尚書楊嗣昌卻主張與後金議和,為此聯合監軍太監高起潛一起陷害盧象升。 盧象升名義上“總督天下兵”,節制全國援兵,可實際上他真正能指揮的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率領這兩萬人馬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

盧象升派人向監軍高起潛求援,可高起潛因與楊嗣昌早有密約,坐視不理,他率領數萬關寧鐵騎駐守50裡外的雞澤,按兵不動。



盧象升率部孤軍奮戰,深入重圍。

關鍵時刻,盧象升左右兩翼的總兵虎大威與楊國柱又丟下盧象升逃跑了,盧象升只得孤軍奮戰。親手擊殺數十敵兵,他身中4箭3刀,戰死沙場。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死。

而高起潛在聽到盧象升戰敗的消息後,慌忙率軍逃跑,遇到清兵埋伏,大敗。

盧象升戰死以後,楊嗣昌怕他沒死,擔心回來報復,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戰死了。楊嗣昌不信,令人鞭打。俞振龍非常硬氣,被打了三天三夜,奄奄一息,仍然說:“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八十天後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楊嗣昌和高起潛在朝堂禁言,沒人敢說盧象升一句好話。這就是所謂的大明王朝的骨氣。

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楊嗣昌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追封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

這就是明朝特色,你盡忠而死,就千方百計地侮辱你的家人。如果你投降了,才肯開表彰大會。

後來清兵南下,盧象升的弟弟盧象同起兵抗清,兵敗投水而死,盧象晉出家為僧,盧家抗清殉難的有百餘人。確實是滿門忠烈。

大明朝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昏君和小人。

這一點上明朝遠遠不如清朝的胸懷,即便作為敵人,清朝也很敬重和佩服盧象升,對他的忠烈大加褒揚。



盧象升死後,天下震動,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損兵折將,但大明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

盧象升的枉死使得天下大勢更加難以收拾,西北和中原的義軍再無忌憚,清軍也屢次放膽入關,如無人之境。

昏君刻薄寡恩,朝中奸佞當道,宦官弄權監軍,諸藩欺凌百姓,官場腐敗無能,縱有再多再勇的絕世良將,焉能建功?



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包括洪承疇,大明王朝就是這樣,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在夕陽下,慢慢走向了煤山那顆歪脖子樹。


饞嘴肥貓鏟史官


盧象升是明末崇禎時期的名將。崇禎十一年(1638年),盧象升在鉅鹿遇到清軍埋伏,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進士,卻是文武雙修,善於射箭和大刀。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的清兵突破長城到達北京附近。盧象升招募了1萬軍隊來勤王,受到崇禎的賞識。

崇禎三年(1630年),盧象升訓練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軍隊,稱為“天雄軍”。盧象升身先士卒,與將士同甘共苦,天雄軍成為和關寧軍起名的強力軍隊。

崇禎派盧象升去攻打農民起義軍,盧象升以攻為守,經常把高迎祥、李自成打的沒脾氣,被稱為“盧閻王”。

鉅鹿之敗

崇禎十一年(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等人率大約5萬清兵,突破長城,在華北平原大搶掠。

盧象升帶天雄軍和宣大、山西的軍隊大約3萬人,高起潛帶的關寧軍大約3萬人,在河北追擊清軍。

但盧象升和高起潛不和,兩人分兵行動,這是一個敗筆。

不用說他們兩人的6萬軍隊能否打敗5萬清軍還是個問題,現在還分兵行動。後來因為大同方向有蒙古警報,盧象升的軍隊被調走了1萬5。

盧象升的軍隊在鉅鹿附近落入了清軍的埋伏,想50裡外的高起潛求援。高起潛畏敵不敢來援。盧象升的軍隊被清兵“騎數萬環之三匝”,最後全軍覆沒,盧象升也死於軍中。

盧象升之敗顯示出明朝的幾大弱點:

1,君臣之間的不和,大大削弱了明軍的戰鬥力。

2,明朝缺乏對付清軍的有效戰略。明朝應固守黃河及運河一線的大城,在北京一帶集結重兵,等多爾袞北返時,在北京附近決戰,才能以逸待勞。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盧象升,漢族人,大明帝國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宜興)人,公元1600年4月16日出生,年幼時就勤奮好學,酷愛騎射,能文能武,天啟二年就考中進士,然後一路開掛式的升遷,最後做到了兵部尚書、總督全國兵馬,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一、平內亂、抗外敵、保社稷

大明王朝末期是個動亂的時代,內有義軍賊寇四處流竄,外有清廷扣關虎視眈眈。此時的盧象升,因工作勤勉,政績斐然,已升遷為大名知府,一方父母官,正在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少有受到流寇的侵擾。

崇禎二年,是盧象升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後金皇帝皇太極親率數十萬人馬,繞過山海關,借道內蒙,突破長城喜峰入關,偷襲大明,緊接著攻陷遵化,進逼都城北京,崇禎帝緊急下旨徵召四方勤王。盧象升,一介文官,抱著一片赤誠保家衛國之心,募集鄉勇近萬人入京拱衛京師。正是這次機會,讓他進入了皇帝的視野,走進了帝國的中央。

崇禎六年,山西的流寇襲擾京郊,盧象升率“天雄軍”屢次大敗賊兵,保衛京郊三府安寧。

崇禎七年,賊寇進入湖北鄖陽,大肆劫掠,盧象升又被派往前去救火,連戰連捷,幾乎將漢南的賊兵消滅殆盡。

崇禎八年,朝廷又讓他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清剿東南部的賊寇。

......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抗清戰鬥中,被清軍圍困於蒿水橋,孤立無援之後,自知生還希望渺茫,他身先士卒,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享年39歲。

盧象升作為一顆將星,劃破帝國黑暗的夜幕,為這個國家鞠躬盡瘁,哪裡需要就到哪裡,一生東征西討,平內亂、御外侮,卻因友軍的拒絕援救,戰死沙場。當然,作為軍人,馬革裹屍是他最好的歸宿。盧公,當在青史留名。

二、佑百姓、愛士卒、同甘苦

盧象升用自己的個人魅力,感染了他一心所要保護的平民百姓以及和他在前線殺敵奮戰的將士們,不得不說,在明末那個帝國大廈將傾,國將不國,多方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盧公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就像一座燈塔,給予這個殘破的國家生的希望。他走到哪裡,就為當地的百姓帶去安寧,做百姓的依靠,屢次為百姓上疏,減免稅賦,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在軍中,他作為主帥,戰鬥時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同將士們一起衝殺在前線;軍中缺糧缺餉,他一口水不喝一粒米不進,與將士共存亡,深得將士們的擁戴。

在滾滾歷史長河之中,真正做到保百姓安寧、護百姓樂業者,從不被人所忘記。盧忠烈,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真英雄也!


文史館執事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盧象升雖然是個文人(進士出身),但是武藝高強,善於帶兵。盧象升把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輪番虐了一遍,被調到北邊抗清之後,這些人才大鬆了一口氣。

盧象升善於野戰奇襲,喜歡搞特種作戰。每每打仗,盧象升衝鋒在前,與士兵同吃同住,在士兵戰鬥力幾乎忽略不計的明末帶出了一支敢跟清軍正面野戰的雄師,這簡直就是奇蹟!

可能也是因為他太優秀了,同僚嫉妒,高起潛手握重兵卻不來救援。最終,盧象升率五千殘兵與清軍激戰,身中四箭兩刀,清軍怕他不死又射了二十多箭才敢上前查看屍體。

盧象升一生勇烈,一生忠於國家,忠於君王。




予安何時安


【盧象升背景】首先,盧象升是明朝末年著名軍事統帥,是正規科舉出身,本是一個書生文官任大名知府。但是論起他的知名度很多人並不知曉,對內他可以鎮壓高迎祥、李自成起義,對外力主抗清連戰皆捷,堪稱功勳卓著。

【盧象升的崛起】其次,在崇禎二年,皇太極率10萬大軍繞開寧錦防線直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盧象升募兵萬人進京勤王,雖然戰果不好但是崇禎皇帝記住了這個勇猛的書生,這場戰爭標誌著袁崇煥的落幕,盧象升的崛起。崇禎三年,盧象升受皇命整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馬,號稱“天雄軍”,從此征戰沙場無往不利。

【盧象升的沒落】最後,盧象升就跟許多歷史英烈故事一樣,並非死於無能,而是死於宮中政治內鬥,爭權奪利!空有滿腔計策卻處處失利,得不到後援部隊的支持!在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孤軍被包圍在鉅鹿的賈莊,力戰而死,而當時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就在距離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看著盧象升死。盧象升死後,楊嗣昌還故意刁難,想將戰敗的罪名扣在盧象升頭上,盧象升的屍骸過了八十天才得以收殮,死後多年家人得不到任何撫卹。從此各路兵馬一戰即潰、投降無數。

可以說盧象升的死吹響了明朝滅亡的號角。





螞蟻劇


盧象升(1600年—1639年),江蘇宜興人,面目清秀,卻孔武有力,大明王朝後期最勇猛善戰的名將,鐵血戰將。1629年11月,皇太極率13萬鐵騎繞開袁崇煥駐守的寧錦防線,從蒙古地盤攻破喜峰口劫掠中原,兵臨北京城下。此時,盧象升響應朝廷號召,召集一萬餘人進京勤王,不久皇太極退兵,盧象升因功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這是明末戰鬥力最強大的軍隊之一。1633年,盧象升開始帶著他麾下的“天雄軍”追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稱為“閻王”。為此,盧象升官職一路飆升,先後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聞知清軍進犯中原,盧象升從老家宜興趕到北京,主張堅決抵抗,最好是迎頭痛擊,殺一殺多爾袞等人之威風。此時,崇禎皇帝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虎大威等率領邊防軍入衛京師,盧象升則任宣大總督,節制這三位總兵,同時第三次賜予他尚方寶劍,讓其節制各路勤王軍。不過,崇禎此時戰和不定,楊嗣昌、高起潛等有極力主張同意皇太極“和議之請”,所以崇禎就問下盧象升該如何是好,究竟要不要抵抗。對此,盧象升態度很明確,直言:“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不知其他”,語氣鏗鏘有力,震響朝堂,各大臣為之動容,崇禎也表示要戰鬥,不會議和。

不過,崇禎從來就不是個能下定決心之人,而且還死要面子,他知道若是不同意盧象升抗戰之請,那無疑會挫傷主戰派之感情。此時,他既然同意了盧象升,那就不好意思再反悔了,免得自己顏面掃地。但是,崇禎確實有議和之想法,於是讓楊嗣昌告訴盧象升:“不要輕易出戰”,實則暗示他防守即可。當然,楊嗣昌並沒說這是皇帝的意思,以免盧象升又去找皇帝理論。盧象升到達大營後,崇禎立刻派人送去戰馬、白銀、黃金,說是犒賞三軍,激勵士氣。對此,盧象升卻以為皇帝是真的要開戰,議和只是大臣之意思,於是他加緊備戰。不過,盧象升理解錯了,崇禎送馬匹、白銀、黃金錶面上是犒賞三軍,實則是“收買”,希望盧象升不要阻撓議和,能夠明白皇帝的苦衷。


果不出所料,盧象升在備戰時發現,他這位手持尚方寶劍的宣大總督,名義上可以節制各路勤王軍,但卻調不動楊嗣昌、高起潛手中的十幾萬精銳。此外,宣府、大同、山西這三位總兵也不願意聽盧象升指揮,大同總兵王樸則藉口邊防吃緊直接跑路(後來松錦之戰也臨陣逃跑),害得盧象升麾下只剩下楊國柱、虎大威兩位總兵。此時,盧象升真正能夠指揮得動的明軍不到兩萬,直屬則僅為5000“天雄軍”,可謂萬分淒涼。不過,即便如此,盧象升也是毫無畏懼,他決定偷襲清軍大營,一戰定乾坤。月黑風高之夜,盧象升親率5000“天雄軍”突襲清軍大營,清軍陣腳大亂(他們從未料到明軍居然有勇氣突襲),連破敵人營壘十餘座。可惜,楊嗣昌、高起潛違背約定,沒有派出後續部隊,致使此次偷襲大營功敗垂成,盧象升因兵力不足,只好撤兵。


1638年12月,盧象升進兵河北鉅鹿,軍中已經斷糧,於是向楊嗣昌、高起潛請求援助兵馬、糧草,卻被無情拒絕。不久,清軍主力雲集鉅鹿,楊國柱、虎大威兩位總兵臨陣潰逃,盧象升只好帶著不足5000“天雄軍”奮力迎戰。可怕的是,盧象升居然不是防守,而是主動進攻,殺得昏天暗地,滿洲兵橫屍遍地,但盧象升已經陷入重圍。此時,清軍已經不希望直接和盧象升肉搏,而是用弓弩射殺殘餘的明軍,盧象升身受四十餘箭,陣亡疆場。看到盧象升陣亡後,高起潛所率的明軍不戰而逃。更坑的是,由於楊嗣昌阻撓,盧象升陣亡後80多天屍體才能收斂,但卻沒有撫卹,更沒追贈。後來,楊嗣昌剿賊戰敗,自盡而死,盧象升才得以追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後賜予“忠烈”。清朝入關後,賜予他“忠肅”。


巖巖說史


盧象升在明末可以說是一代戰神,像救火隊員一樣為了大明積極開赴各個戰場,雖然落得個悲情英雄的下場,但不能否認他的人格魅力與軍事能力。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江蘇宜興人。他23歲就高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禎二年(1629)募兵保衛京師(今北京),鎮壓農民起義。他能與士共甘苦,善於馭下,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史載"(象升)居官勤勞倍下吏,夜刻燭,雞鳴盥櫛,得一機要,披衣起,立行之。"盧象升人長得很白,人品也好,從來沒有灰收入,群眾反映也很好,在作戰時很能殺人,據史料記載,他天生神力,射箭水平極高,長得雖然文明,動作卻很粗野,打仗很強悍!

崇禎六年(1633年),盧象升率所練"天雄軍",鎮壓由山西入河北之民變。後任五省總督,管江北、河南、湖廣、四川、山東剿匪事,與將領祖寬、左良玉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部。象升軍到汝陽時,軍中斷糧三日,象升以身隨之斷糧,軍無怨言,無人逃亡。盧象升善於謀略,數次在劣勢兵力的情況下擊敗農民軍,在軍中與民間頗有威望。

1636年四月,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喜峰口,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率師進駐京畿,嚴明軍紀,操練兵馬,清軍不敢進犯。朝中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主張議和;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盧象升移兵鉅鹿(今屬河北)賈莊,已斷糧七日,全憑百姓自願捐糧摻雜冰雪為食,然無一人叛。由於為官直言和堅持抗清,遭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嫉恨與牽制,抗清戰爭難以取勝。後因崇禎帝聽信讒言被去職,以侍郎視事,據史書記載他手下此時手下僅有疲卒5000,乏食空腹,哀呼莫應。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鉅鹿(今屬河北)同清軍激戰時陣亡。後追贈兵部尚書,諡忠肅。有《盧忠肅公集》。

盧象升可以說是一生忠烈,備受歷代推崇。清朝乾隆皇帝在1776年,追諡忠肅。黃道讓作輓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岳家哀,盧家尤哀"之語。


文史沉浮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在戰場上經常出現書生們的身影,他們帶著千軍萬馬在縱橫馳騁,而武將們卻謙卑的在底下聽命令。王越、譚綸、王崇古、胡宗憲、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都是明朝“書生領兵”的傑出代表。

而在這群人傑中,盧象升又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

其他的儒將,基本都是穩坐中軍帳,屬於腦力勞動者。而盧象升在考中進士前,是練過武術的,他可以提著130斤的大刀衝鋒陷陣,估計關二爺在他面前也不敢太囂張。

文武雙全,是盧象升的第一個典型特徵。

1629年,滿清從喜峰口南下,北京城危在旦夕,史稱“己巳之變”。

這個時候,袁崇煥也在回援的路上,但是崇禎非常心慌:“要是城破了,朕的詩和遠方去哪裡找?”於是趕緊發了一支穿雲箭,只等千軍萬馬來京城相見了。

諸位大佬們,收到崇禎發射的穿雲箭,慢吞吞的來了,誰也不敢去跟清兵掰掰腕子。盧象升沒收到崇禎的穿雲箭,但這個知府臨時招募了一萬士兵,主動前來救駕。

沒有加班工資、沒有出差補助、沒有績效考核,盧象升都不在乎,他來了。但他沒機會打仗了,因為清兵搶了一票就撤了。

這次表現,讓崇禎認識了這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小知府。

愛國忠義,是盧象升的第二個典型特徵。

鑑於盧象升在京城的突出表現,崇禎決定給他一個獎勵——升官。

1630年,盧象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並建立了一支特殊的軍隊——天雄軍。

天雄軍的將士們,沒有特別的訓練、裝備、口號,但他們是一支拖不誇打不爛的部隊。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親戚。

只要有人犧牲和受傷,所有人都義憤填膺。因為那個人打八杆子就跟自己有關係了,不是表叔就是老舅,能不生氣嘛。所以壓根不用盧象升開動員會,這支部隊的士氣旺的很。

有一次,由於軍隊斷糧3天,士兵們鬧起了譁變,要求盧象升給一個說法。但是到中軍帳,他們就乖乖的回去了。因為,他們看到盧象升跟他們一樣,已經3天水米未盡了。

官兵一致,是盧象升的第三個典型特徵。

盧象升每次上戰場從來不擺架子,永遠衝鋒在戰鬥第一線。

有一次,他在跟敵人展開白刃戰時,敵人的刀都砍到他的馬鞍了。盧象升看都不看一眼,還在奮勇殺敵,這架勢頗有千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勢。戰馬犧牲了,就下馬步戰,他就一個念頭:我必勝。

突然,一支冷箭射來。

冷箭正中盧象升的額頭,這個時候他肯定想起了夏侯惇的勵志往事,於是伸手把冷箭拔下來,繼續作戰。真是牛,被爆頭都沒死。

將領都這麼拼命了,士兵自然勇往直前。農民軍看到這群不要命的瘋子,嚇得頭也不回的跑了。於是,盧象升獲得了“盧閻王”的稱呼。

戰場肉搏,是盧象升的第四個典型特徵。

由於打仗勇猛,所以屢戰屢勝,盧象升也一路升官。

原本已經總理東南五省平叛事宜了,卻因為滿清又來串門了,所以盧象升又成了宣大總督,去跟那個強壯的鄰居打架了。

當時東北的山海關防線很牢固,宣府、大同一代的安全性還是挺高的。所以盧象升就抓住這個有利的機會,在那裡開展屯田運動,為以後的防禦戰做準備。

事實證明,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

宣大的穀子熟了以後,每畝收成一石,一年下來存了20多萬石糧食。有了這麼多的糧食,崇禎也很高興,於是就號召北方各地向盧象升同志學習。

文可安邦,是盧象升的第五個典型特徵。

盧象升的命運,是早已註定的。

在崇禎皇帝的領導下,明朝的人才就是用來殺的。不是上戰場被殺,就是上菜市口被殺。盧象升有幸,趕上了第一種。

1639年,清兵南下劫掠河北。盧象升奉命帶領宣大部隊去阻擊,並且節制天下援軍。好大的威風,但是他能調動的只有自己麾下的2萬人。

關寧軍的監軍太監高起潛不願意受他指揮,當盧象升在前線抗敵的時候,他卻命令麾下的5萬大軍按兵不動。而盧象升手下的兩個總兵全部臨陣脫逃,於是他只能帶著5000人馬去跟清兵決戰,最終壯烈犧牲。

方苞: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蔡東藩:至清軍入塞,勤王詔下,張鳳翼、梁廷棟輩,毫無經濟,徒事畏縮,各鎮又多觀望,入援者惟一義士盧象升,及一奇女秦良玉。象升固忠,並世尚有之,獨如良玉者實難多得,特筆加褒,為女界吐氣,即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筆,固自不苟也。

乾隆帝:總督各路援兵兵部尚書盧象升,宜興人,有勇略,先後治兵十餘年,身經百數十戰,親冒矢石,未嘗挫衄,為楊嗣昌輩所尼,屢起屢躓,崇禎十一年,大兵臨蒿水橋,象升督師拒戰,以孤軍無援,炮盡矢竭,徒手格鬥,身被四矢三刃而死,僕顧顯殉。盧象升材優軍旅,志竭股肱,坎坷遭時,艱難就義,今諡忠肅。

這個把全部熱血忠心獻給國家、獻給君王的男人,終究沒有辜負自己的信仰。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並與嶽武穆、於少保這些先賢站在了一起,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


溫乎


盧象升屬於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只可惜因與楊嗣昌政見不合,被楊嗣昌與高起潛設計,憑寡兵與八旗軍決戰,力戰而死。



明末將領作戰多少都會有戚繼光的影子,而盧象升的打法絕對是獨樹一幟,靠著一群老鄉,朋友,親戚組成了一隻凝聚力極強的部隊--天雄軍,後來有個人也用他的辦法建立了一隻軍隊,在清朝力挽狂瀾,那個人叫曾國藩。

大多數一流的明將偏好火器,比如孫傳庭的炮車,袁崇煥的大炮,而盧象升絕對是很有個性的一個,天雄軍擅長用連弩。據我所看到的資料目前沒有天雄軍對火藥武器大規模使用的記載。


盧象升最擅長的戰術就是長途奔襲,依靠祖寬的三千關寧軍與幾千天雄軍經常追著高迎祥幾十萬打,騎步混合作戰搞得很有心得。

明末文人帶兵打仗的不少,但是帶兵打仗喜歡衝在前頭的不多,盧象升自身武藝高強,不喜歡軍老爺那種弟兄們給我上的官僚主義作風,更習慣同志們跟我衝的良好品格,所以他的天雄軍不需要督戰隊,領導指哪打哪,由此可見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是多麼的重要,連一貫驕橫的祖寬都對盧象升另眼相看。



應該說盧象升是一個時代的殉道者,他與務實的孫承宗和袁崇煥不同,他堅信聖賢書中的一切,並一直實踐著,甚至願為此付出生命,當冰冷的現實已經殘酷到令人絕望的時候,盧象升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慷慨赴死。其實在當時與滿清議和是大明朝唯一的出路,盧象升用他的生命斷絕了這次議和的機會,大明朝沒能贏得喘息之機。但是這一仗打出了我漢家英雄的氣概,使得韃子不敢小視我中華,看到一個熱血男兒為民族脊樑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只能無限感慨。

盧象升死的極為壯烈,史載:天下震動,時年三十九歲。


風林火山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將領,民族英雄。自崇禎六年起,盧象升開始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升任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的部隊,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

崇禎十一年,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連捷,但是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了尚書的職務,以侍郎的身份事事。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領部隊在鉅鹿賈莊被清軍主力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導致盧象升的部隊把炮彈和箭矢全都用完後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

進士及第,文武兼備

萬曆二十八年,盧象升出生,他皮膚白皙、身形消瘦,但力氣極大。天啟二年,盧象升考中了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後升遷為員外郎,後又升遷為大名知府。從這裡我們會發現盧象升是個文人,不是個舞刀弄棒的人。

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繞開袁崇煥重兵設防的寧錦防線,從喜峰口突入關內,直接威脅京師。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兵馬,進京協助防衛。

崇禎三年,盧象升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在大名、廣平、順德三府整頓軍備,組建了“天雄軍”。

崇禎四年,盧象升因政績、軍事突出,被升為按察使,仍然執掌軍務。農民軍流竄到京師南部和河南北部,盧象升率軍將其擊潰。

奇謀武勇,激勵人心

盧象升在對付農民軍上很有辦法,知道農民軍儘管人數眾多,但是大多人不過是跟從之人,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因此在戰鬥中總是能集中兵力消滅對方的精銳,挫其銳氣後一舉擊潰。

且在戰鬥中,盧象升能身先士卒,自己衝鋒在前。有一次自己頭部中箭,還是繼續作戰,直到把敵人消滅乾淨,農民軍都叫他“盧閻王”,看到他不戰自潰。


由於盧象升是進士出身,因此口才極佳,每次戰鬥前都會給大家做思想動員,激勵大家的愛國熱情。盧象升能和手下將士同甘共苦,一次部隊三天沒有糧食,盧象升就三天沒有喝水,因此得到大家的愛戴,人人願意為其效死命,每每作戰皆能獲勝是有道理的。

平亂有謀,治國有術

崇禎九年正月,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然後上書朝廷,闡述自己的滅寇方略:“鞏固國本,各自為戰,專糧專響,剿堵並用,攻守兼備”。同時盧象升還積極組織軍民進行農耕生產,恢復國力穩定民心,人心思定則四海昇平。


鉅鹿賈莊,英雄末路

因為力主抗清,後朝廷的主和派矛盾很大,崇禎帝此時又聽信主和派的建議,因此盧象升儘管被委任總督天下軍馬,實際上能聽從指揮的人不到兩萬。

在鉅鹿賈莊,盧象升迎來了英雄末路,兩個總兵逃跑了,太監高起潛儘管手裡有號稱天下第一雄兵的關寧鐵騎,但是拒不發兵援救盧象升。因此盧象升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清軍,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最後自己力戰而死。

護國有功,青史有名

盧象升死後,三郡之民痛苦失聲,聲音震天,順德知府將情況上報朝廷。但是楊嗣昌一直想網絡盧象升的罪名,因此拒不上報。

盧象升死後八十天才被安葬,明政府一直都不承認盧象升的功績,直到主和派楊嗣昌在剿滅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才追封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