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地球上所有沙漠變成森林,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等待1785741


兩米多長的蜻蜓,捕食恐龍的12米長鱷魚,3米多長的馬鹿,兩三米的蟲子隨處可見,現代兔子6倍體積大小的巨型兔子……地球曾經有過一個時期——石炭紀,這個時代又叫巨蟲時代,全球幾乎全部大陸都是綠洲。地球上的生物一個字形容——巨大。這個時代開始於3.6億年前,結束在2.8億年前,豐富的植物以及溼潤的氣候,在6500萬年中間,是巨型生物的天堂。我們現在發掘的石炭紀的化石裡面,就是前面所說的。

石炭紀的時候,全球的氣候溼潤溫和,空氣中的含氧量達到了35%,遠遠高於現在大氣中的含氧量。豐富的氧氣,讓蟲子們能夠突破了尺寸的限制,於是就出現了2.6米的蠍子,2~3米的蜈蚣,長達3米的老鼠……所有的動物都出奇的大,因為氧氣充足,食物也充足。

石炭紀的全球大陸,幾乎全部被植物覆蓋。

石炭紀的豐富的植物,生長的樹木在地質運動的過程中,尤其是沿海的樹木植物,下沉到淤泥裡面後,上面又長出了新的植物。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層一層的樹木疊加在一起,在底下經過多年的時間,形成了今天的煤炭和石油。這是石炭紀留給我們的豐富資源。這一時期的植物長的也是格外的高大。

現在的石炭紀化石裡面,各種化石都是十分的巨大。當然,也有小型的,只不過那個時候,他們不是主流,蟲子比哺乳類動物要強大。

隨著時間的流逝,氣候發生了變化,石炭紀結束了,恐龍時代到來了,恐龍們再不怕被其他巨型生物捕食吃掉了。

石炭紀裡的巨型青蛙

巨型的蜈蚣

巨型蜻蜓

如果地球上全部是綠洲,那麼勢必會改變地球的氣候,如果含氧量持續增加,那麼巨型生物會不會再次出現呢?


嘟嘟讀讀


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體系,打破了一個環節,會引起很多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大學時,我們環境化學課的老師是研究氣溶膠的。所謂氣溶膠,簡單說,就是空氣中的細小顆粒物。當時還沒有霧霾這個提法,但是那幾年沙塵暴比較厲害。

那位老師說,沙漠、戈壁其實很重要。他在太平洋上空收集的氣溶膠中,有不少極其細小的沙塵顆粒,其主要來源就是亞洲中部乾旱地區,包括我們新疆、甘肅、內蒙那一帶。

這些細小的塵埃,會落入太平洋。對於大海來說,這可是難得的營養物質,對太平洋裡的海洋生命很重要。

他的研究有一些推測,每年春節,如果亞洲中部地區的風力不太強勁,可能對於美國西西海岸的漁業產量是影響的。不是特別精確,大致推論是這樣。因為後來跟那位老師聯繫不多,所以不知道他的後續研究進展。

不過他的研究有一點很明確,亞洲中部的荒漠,對太平洋的生態系統有影響。

我們國家地理學泰斗竺可楨先生,曾經寫過《向沙漠進軍》,也是有關改造沙漠的。文章雖然老,但是裡面的觀念和態度都不老。沙漠不是想改造就改造的,它的影響很多,不見得沙漠變水鄉、變良田就是好事。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一個破歌,《種太陽》,說要種出很多太陽,送給南極、送給北冰洋。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歌不一點也可愛,童趣不是這個路子的。沙漠也一樣,你看著它不爽,但是它真變森林了,也許你就吃不了兜著走了。全球氣候改變、大氣成分比例改變,人類還能不能存在,也未可知。


博物課堂劉老師


嚴格的來說是未知,直觀上覺得沙漠變綠洲是好事,但可能引起未知的氣候改變,沙漠被綠環以後,沙漠上空的空氣溫度、溼度和氣壓肯定會有很大改變,會影響已經形成的比較規律的空氣對流環境,可能大範圍改變周圍的方向、風力、水氣輸送,形成降水從新分佈,環境溫度變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氣候變遷。

自然生態環境是經過千百萬年慢慢形成的,看似強大但實際非常脆弱,如果平均溫度差超過2-3度,年降水量增加或減少幾十毫米,就會形成較大的氣候災難。我不是氣候學專家,我不知道沙漠全部變成綠洲後可能引起的氣候改變有多大,也不能斷定這個改變最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但可以預知的是,大面積的沙漠綠化必將引起氣候變化。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各有各的功能,沙漠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雖然直觀的作用不明顯,但對氣候的影響不可小視,如果突然改變將近三分之一的陸地狀況,引起氣候變化是必然的,如果因此引起降水豐富的地區降雨量銳減,或者增加都將是災難性的。因為氣候的突變,一些相對的乾旱的脆弱生態系統可能邊臨崩潰,形成新的沙漠,那就得不償失了。


山野論史


沙漠號稱地球的傷疤,沙漠的危害會引起沙塵暴和土地荒漠化等嚴重現象。

地球上沙漠很廣,成片分佈。主要位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亞洲中東地區、中亞、西亞地區和中國的西北部。澳大利亞的西部大沙漠,和美國西部沙漠,南美洲東南部等沙漠。

沙漠地區,植被稀疏,降水稀少,氣溫溫差大,但石油和天然氣豐富。

如果全球沙漠變成森林,對短期的地球來說並不利。短期會影響氣候變化,降水增多,容易引發短期自然災害。但長期對保護環境,較少沙塵暴發生利率。有很多好處!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人類活動造成的荒漠化確實是很嚴重的,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沙漠的形成都不是因為人類活動。

比如說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的原因就是距離海洋較遠、周圍的高山阻擋了水汽的進入;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形成原因就是副熱帶高壓形成的乾熱信風,等等。

所以說,除非是氣候有比較大的變化,或者人類有排山倒海的科技實力,否則徹底把地球上的所有沙漠變成森林是不太可能的。

而我之所以要說主要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自然的原因,就是想說,沙漠是自然氣候的“果”而不是“因”,所以不改變地球的基本氣候面貌,讓沙漠變森林,說白了就是逆天而行,造成的影響不會對地球本身產生什麼大傷害,但是對於沙漠自身的生態環境還有周圍的生態環境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沙漠變森林造成的影響有好有壞。

好的就是在短時間內動植物會有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不再是像現在這樣,沙漠就是生命禁區,只有少量的生命會存活下來。會有很少一部分沙漠因為地貌的改變而形成良性循環,森林的狀態能夠長久持續下去(比如說下圖中的這片來自巴西的神奇沙漠,雖然有著豐富的降水,但是就是因為是剛剛形成的沙漠所以遲遲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能夠瞬間把所有的傻子變成泥土,並且種上合適的植被,那麼就是善莫大焉了),而那些原本是森林、草原,後來荒漠化變成沙漠的地方同樣也會因為沙漠變森林而受利極大。但是絕大部分的沙漠在變成森林之後的不久,還會重新變回沙漠。這過程中會有多少生命死在其中,那就可想而知了。

壞的影響就是原有很大一部分海洋生物會依賴風中的沙塵而活,現在沙漠沒有了,這部分生物大概就要數量銳減了。可能有些人不能夠理解,為什麼海洋裡面的生物還要依仗沙漠呢?答案就是海水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實際上是非常稀少的,畢竟海水中能夠溶解的礦物質、微量元素非常稀少,所以洋流從海底揚起來的泥沙,還有就是這些從沙漠中刮出來的沙塵,就成了這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根本了。現在沙漠全部沒有了,短時間內海洋中的大量生物就可能因此而死去。

所以說,人類要控制荒漠化,但是對於那些自古以來就是沙漠的地方,就不要費那個力氣讓沙漠變森林了。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如果地球所有的森林都消失變成沙漠,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關於地球環境保護的警示作用很好。

如果有一天人類破壞了地球,耗盡最後的水源,挖光地球的所有能源,砍光最後一棵樹,這時因為因為環境的惡變,地球上的生命會因為無法生存,接著地球會因為乾旱而寸草不生,慢慢的因為裸露的土地被風沙化,這時地球會變成一個孤寂的星球。




對地球的影響是地球全部變成沙漠後,降水也會停止或減少,全部都是沙礫的土地,沒有保水能力,沒有水就無法有生命生存。時間長了更加荒蕪,接著地球上的溫度會發生變化,白天很熱夜裡很冷,氣候的異常會出現更多的沙塵暴,就象火星上的沙塵暴被壓力帶到天上,漫天的沙塵飄浮在大氣中,陽光被遮擋住白天氣溫也會降低,夜裡會降到零下幾十度白天會升到零上二十度,天空的藍天不見了只能看見昏黃色的天空,就象科幻片裡的幻想世界。



隨著風沙的侵蝕,地表乾燥的會佈滿裂口形成一條條溝壑,會形成風蝕地貌。地球上的生命是互相扶持又互相制約的,對地球保護很重要,如果破壞了平衡生態就惡化了,有一天真的會變成這樣的。


愛養花


首先,能夠被固定的二氧化碳就沒有了。所有森林都變成了沙漠,也就是說所有的植物都消失了,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氣。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中,氧氣佔了很大的比重。其次,二氧化碳無法被固定,這樣的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會急劇增加,溫室效應效應。

此外,所有森林消失只剩下沙漠,那麼能貯存的水分將會變得十分稀少。這樣的話雨水會變得十分之不均勻,與此同時土地的滋生能力嚴重退化,可供耕地及牧場地也幾乎消失消失殆盡。即使植物有二次重生的可能也會因為惡劣的環境而被抹殺掉可能性。

總之,要是地球上只剩下沙漠,那麼由於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等等的問題,我們沒有新鮮的空氣可以呼吸,沒有糧食可以耕種。除非我們能夠自發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生產氧氣,以及製造有良好環境的種植地,不然就等著準備太空移民吧。當然這也是後話了,當下還是保護地球的環境最為重要。畢竟地球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從宇宙的角度看,沙漠行星也是有的,沒有任何的液態水,這樣的行星理論上是有的,但沙漠行星的前提是也是巖質行星的一種。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發現沙漠行星,當然也是一個突破,畢竟沙漠環境中即便沒有水,也有可能別的形式的生命。與我們現在所發現的氣態行星相比有很大的進步,也算是最像地球的行星了。


深空電報


如果地球上所有沙漠變成森林,地球一定會更加宜居,環境會更好!

地球上沙漠都變成森林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用把北非變為巴西的情況來類比。我們看一下巴西的縱橫密佈的森林草原,以及因此滋養的眾多河流,使得巴西成為全世界物產最豐富的國家。可見如果非洲變為巴西,那麼北非遍佈的饑民必然會得到大量的食物,必然會擺脫貧困和飢餓。

由上圖可以看出,非洲尤其是北非區域和阿拉伯地區是沙漠密佈。如果能夠把這些區域變成森林,必然會極大的改善地球環境和當地人民的生存環境。世界其他區域也是一樣的情形,因此地球的經濟也必然會更加均衡。人類的生活應該更加美好!

總之,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森林,短期內最起碼可以拓展人類的生存環境。而時間如果足夠長,很多礦產資源也可能會更多,從而使人類能夠繁衍生息更多年!


地震博士


這是個非常有美好憧憬希望人的問題,實話說回答這類人的問題很殘酷,殘酷到你覺得你在消滅一個生活在童話世界快樂的人。

沙漠是地球常見地貌之一,是因為地球海洋流造就的大氣流之間平衡的結果,沙漠是由於常年該地大氣攜帶的水汽稀少,降雨嚴重低於蒸發量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要麼在洋流的降溫端,要麼在群山環繞的高原上,要麼在遠離海洋的大塊陸地中央,或者這些因素符合作用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若要地球上的沙漠全部成為綠洲,那麼完成沙漠的幾個因素就必須消除,結果是無法想象的災難,沙漠也許不是沙漠了,但曾經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可能成為汪洋。


涇水書生


地球上的沙漠變成森林,對地球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地球表面是沙漠還是山林,都不妨礙地球是個行星,但是對地球的生態環境卻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森林,那麼地球的氣候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地球的陸地總面積為1.5億平方公里,沙漠佔據了陸地總面積的10%,也就是大約有1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沙漠,而且目前沙漠的面積還在以每年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我們看世界地形圖,會發現像非洲北部、西亞地區、中亞地區、南亞西北部,我國西北地區、澳大利亞中部,美洲西部等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沙漠。



如果沙漠都變成了森林,那麼地球的氣候將變得更加的溫暖溼潤,因為相對於沙漠來說,森林可以更好的吸收太陽的熱量,這樣的話地球大氣層的溫度或會略微升高,並且增加大氣中的水汽含量,致使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這樣一來,全世界的沙漠都將適合人類居住,等於地球上憑空增加了1500萬平方公里,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如果是像東亞和南亞這樣的人口密度,那麼這麼大面積的土地在現階段就可以養活幾十億人,簡直是好得不要不要的呀。



我國沙漠和戈壁灘的面積大致為128萬平方公里,然而我國的平原總面積不過才100萬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灘比平原多了1/4還多,如果這些沙漠都變成了適宜人類居住的平原,那簡直就是再造一箇中國呀,而且北方地區的氣候也不會再這麼幹旱,空氣也不會這麼幹燥了,好處也是大大滴呀!




可能有人會說,沙漠都變成了森林難道不會引起生態災難?其實不必擔心,地球上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時候沙漠都很少,比如白堊紀生物大爆發時期以及恐龍興盛的三疊紀時期,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是茂密的森林氣候溫暖溼潤,生物物種的豐富度也超過如今的地球,所以不必擔心沙漠變成森林會造成什麼生態危害,如今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次數比十多年前明顯減少,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功不可沒,所以,防止土地沙漠化和向沙漠要土地,要良田要草原要森林,只要不是成本過大,基本都是有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