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唐代兩位張姓詩人,讓蘇州楓橋名揚天下

唐代兩位張姓詩人,讓蘇州楓橋名揚天下

楓橋地處蘇州市西郊的寒山寺北,距山門僅百步之遙,是一座橫跨於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以其優美古樸的造型、獨特的地理位置在蘇州眾多的古橋中獨樹一幟

說起楓橋,我們第一個會想到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兩位張姓詩人,讓蘇州楓橋名揚天下

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爆發後,張繼避難江南,某夜乘舟途經楓橋時,寫下了這一首著名的羈旅詩。詩中,詩人以精確而細膩筆觸,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於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同時也委婉表達了自己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無可歸宿的彷徨與茫然。小詩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堪稱自古以來寫愁的代表詩作,歷來膾炙人口,各種唐詩選本和別集都選入《楓橋夜泊》,甚至連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小學課本也曾收錄此詩。詩中的楓橋(當然還包括寒山寺),經由這首小詩的廣為傳誦而一躍成為遊覽勝地。

相比張繼這首天下聞名的《楓橋夜泊》,唐代另一位張姓詩人——張祜的《楓橋》詩,名聲雖然稍遜,在提高楓橋的知名度上卻同樣功不可沒。

《楓橋》

(唐)張祜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城歲月遙。

惟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唐代兩位張姓詩人,讓蘇州楓橋名揚天下

張祜

張祜是晚唐的詩人,富有詩才,曾寫過著名的《宮詞》二首,其中一首是:“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杜牧作為張祜的詩友,十分欣賞這首《宮詞》詩,寫詩讚道:“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 可以說,張祜詩名之盛,在當時還在他的前輩張繼之上。

張祜雖然才華橫溢,卻不習科舉文章,終身未仕。杜牧說他是:“何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他生性喜愛山水,遊覽過許多有名的佛寺,例如杭州的靈隱寺、天竺寺,蘇州的靈巖寺、楞伽寺,常州的惠山寺、善權寺、潤州的甘露寺、招隱寺,所到之處往往題詩作賦。這首楓橋詩,大約就是張祜對於自己早年寓居、遊歷蘇州歲月的某種追憶。詩作刻劃了一個芳草迷離、煙雨江南的典型情境,寓別情於麗景,頗具晚唐詩特有的情致,令人讀之思之黯然銷魂,不失為廣為傳誦的吟詠楓橋的又一佳作。

唐代兩位張姓詩人,讓蘇州楓橋名揚天下

明代詩人高啟有詩云“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如果說蘇州楓橋因詩而聞名天下,那麼張繼和張祜無疑是其中貢獻最大的兩位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