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在五代十國那麼亂的期間,契丹都沒有藉機南下統一?

飛天舞168691091


947年,遼太祖耶律德光曾率軍南侵,滅亡後晉,攻佔了後晉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946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他是契丹國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率北南侵,後晉大將杜重威率軍投降,耶律德光很快進入汴京,晉出帝石重貴被俘。耶律德光在後晉皇宮中稱帝,改國號為“遼"。契丹軍隊在中原四處搶掠,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無力維持其在中原的統治,率軍北撤,死於途中。


跪射俑


首先,契丹其實南下過,後晉就是契丹滅掉的。在滅掉後晉後,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就在開封稱帝了,只不過時沒過多久就被中原的反抗軍打回去了。

其次,別小看五代十國。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實行的都是軍事統治。這個時期每一個割據勢力雖然人口不多,割據的領地也不大,但是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節度使。這些人都是當世的猛將,打仗都是非常狠的,將領夠狠,帶出來的軍隊自然戰鬥力非常強了。畢竟在這樣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自身不夠硬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契丹的軍隊在面臨這些軍隊時,也沒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大贏。

要知道與契丹接壤的幾個小國,如:盧龍軍、後唐、後晉、後周對契丹的作戰都有不俗的戰績。後晉被契丹滅掉也是內部的高級將領投降。

滅掉後晉的契丹,沒過多久就被打回去北方了,之後就再難一南下了。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 耶律德光在退軍的途中病死了,自此以後,契丹皇室就內亂不止了,各方都在爭奪皇位,之後連續兩位黃帝耶律阮和耶律璟上臺沒多久就死於政變。契丹內部不穩定,所以再難以集中兵力再南下了。

二、 當時出現了一個超級猛人,後周世宗柴榮,號稱時“五代第一明君”。這個人有多猛呢?在北漢和契丹聯手的情況下,以一敵二,還把契丹給打殘了,之後就是南下徵南唐和後蜀,還舉行過滅佛運動(佛教因為不事生產所以被針對了),開通漕運開拓汴梁。周世宗柴容基本是奠定了一個統一全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的基礎。在北伐契丹時,契丹國內昏君當道,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奈何染病沒過多久就死了(37歲死的),而宋朝就撿了一個便宜。

等宋朝建立後,把目標放在南方,準備一統天下。契丹新任皇帝耶律賢也基本掃除了障礙,開始恢復國力,一時也無法南下。等到宋太祖統一南方後,開始北伐,契丹也已經恢復一定的元氣了。進過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基本就以及放棄了北伐的念頭了,簽訂了澶淵之盟。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巧合,陰差陽錯的錯過了許多事。


這個歷史很正


天佑四年,隨著唐哀帝李祝的禪讓退位,大唐王朝的最後一絲榮光也隨之消散,天下分崩之勢再也無法挽回,歷史的車輪就此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先前大一統的唐王朝被一個個地方勢力所割裂,而此時代替唐王朝,號稱正統的那個後梁王朝,細算下來也只不過是一個地盤稍大的地方政府罷了,實在是力量有限,而在各個藩鎮相互征伐之際,北面的遊牧民族——契丹,正開始迅速崛起,然而縱觀五代十國之際,契丹雖然有擊敗中原王朝的例子,卻始終沒有趁勢完成南下統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裡面的原因有必然也有偶然,主要是契丹自身的原因,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不強也沒啥可說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段歷史,一起看看為何契丹會錯過統一的良機。

首先,五代十國,對於中原王朝來講,是虛弱、混亂的時期,然而對於契丹來講,契丹在這段歷史時期也並非是一個強大的帝國。

唐末時期,隨著黃巢起義的爆發,大唐內部事態開始變得危急非常,為了應對黃巢起義軍,大批唐廷精銳軍隊開始從河東北部、朔方藩鎮南下勤王,連原先唐王朝一直堅決打擊的沙陀叛部,唐廷對之也選擇了寬恕、詔安,此時大唐昔日的塞北羈縻、平衡政策被打破,在唐帝入蜀避難之時,整個塞北地區處於權力真空狀態,而此時已經頗有實力的契丹部,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之下,開始蠶食其他小部落,並邁出了崛起的步子,可以說,契丹的崛起,與大唐的衰落密不可分,用一句俗話來描述,那就是——撿漏。

後梁時期,

契丹開始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機在鎮壓了契丹貴族叛亂之後,興兵完成了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的征服,將草原諸部最終混一在契丹的部下,而此時中原戰亂,為了逃避戰火,大批普通民眾、書生、官吏北逃,為當時的契丹部族帶來了中原文明,在接觸到中原文化之後,耶律阿保機最終下定決心,在塞北築城,自此邁出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步子。

而此時的契丹在經濟上比較富裕,其掌控著蒙古地區的高產量鹽池,在政治上游走於後梁、河東、盧龍藩鎮之間,爭取自己最大的發展利益,但從此時盧龍藩鎮劉仁恭父子經常出塞焚燒草原、襲擊契丹散部來看,當時的契丹的軍事力量雖然已經不容小覷,但應該還不足以對河東、盧龍實行毀滅性的打擊,當然不可能進一步完成南下統一了。

到了後唐時期,

契丹已經開始與後唐王朝加劇摩擦,前期耶律阿保機傾族圍困幽州,並頻頻入侵易、定之地,而此時後唐正值開國之際,軍事實力爆棚,在強悍的唐莊宗帶領之下,硬碰硬使得契丹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而此刻,身後的渤海國也讓契丹每次南下如芒刺在背,無法全力南下,最終契丹在數次嘗試失敗之後,耶律阿保機最終選擇了先滅渤海國,再圖中原的策略,回軍北上,平滅渤海國。

渤海國的滅亡,讓契丹國本身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融合這個佔有國,特別是大兒子與次子耶律德光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大兒子耶律倍叛逃後唐,使得契丹國內政治不穩,也無力再染指中原,直到石敬瑭的叛亂,才給了契丹一次絕好的時機,押寶投資石敬瑭,穩賺不賠的投資,最終讓契丹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將軍事觸角直接越過了長城,進入了傳統的農耕王朝勢力範圍之內。

隨著後晉皇帝石崇貴的強硬,後晉與契丹撕破臉皮,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最終進行了南下統一的嘗試,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兩敗俱傷,耶律德光被做成了木乃伊送回塞北,當時隨軍的耶律倍長子耶律阮卻趁勢被將領推上皇位,北上與叔叔耶律李胡爭奪地位,在中原被打得一團糟爛的時候,遼國自身陷入了一場皇位爭奪危機,而隨著這場危機最終塵埃落定,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也完成了對中原王朝爛攤子的收拾,再次稱帝,此時的遼國面臨著新舊勢力更替,太后、三叔、先皇昔日的勢力盤根錯節,使得作為耶律倍一系的遼世宗根本不敢再派大軍南下,以免禍起肘腋之間。

在後漢、後周時期,

遼國高層權力之爭更是從來沒有歇停過,遼世宗在睡夢中被耶律察割殺死,而皇位又落回了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耶律璟的手中,更奇葩的是這位遼穆宗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而且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遇到這種皇帝,遼國的國力自然難以振作,而與此同時,五代時期最厲害的君王,柴榮登場,並整合軍隊、國力,制定了一些列的統一政策,

面對後周的強勢崛起,此時的遼國更加傾向於積極防禦,聯合北漢、南唐等地方勢力,一起遏制後周,而沒有想過去南下統一,因為太不現實了。

結語:

在五代時期,看似中原紛亂,而契丹自身其實也是矛盾重重,使得其根本無法聚集強大的力量,來推行南下統一的進程,因此五代時期,雖然亂,契丹依然無法南下統一,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確實也做不到呀!


青史如煙


子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國力日漸衰敗,對於周邊遊牧民族的管理和約束也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而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逐漸的強大起來,到了五代時期,契丹已經成為北方遊牧民族的老大,而這時卻是中原大地藩鎮軍閥混戰時期,契丹人也發現這個契機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是他們始終沒法對統一中原。

公元915年,李存勖的晉軍和朱友貞的梁軍正展開決戰。趁著李存勖脫不開身的機會,阿保機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幽州。此時幽州只有周德威率領的三萬人,擁有三十萬大軍的契丹軍隊對於幽州是勢在必得,可是周德威堅守不出,苦苦的堅守了200多天契丹軍隊也沒有攻下幽州,眼看著晉國援軍的到來錯失了南下的機會。

在這次幽州保衛戰中讓周德威一戰成名,也暴露出了契丹軍隊的問題。第一,契丹軍隊多為騎兵不善於攻城戰。第二,契丹各個部族之間其實都是利益關係。久攻不下的幽州令他們失去耐心和攻城的決心,在幽州保衛戰後期攻城的契丹部隊已經很少了,只有晉國投降到契丹的部隊在攻城。內部的不穩定加上部隊的不成熟,以及戰術的不足都限制了當時契丹南下的腳步。

幽州保衛戰之後如果是契丹軍隊依靠武力攻入中原可能還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但是到了公元936年,石敬瑭為當上皇帝,找了契丹人這位“乾爹”,並且送上了中原的“北大門”——燕雲十六州,自此契丹敲開了中原的大門。

到後晉石重貴時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有統一中原的想法,這次南下佔領晉國的都城東京,四處燒殺搶掠。耶律德光也僅僅佔領東京三個月,就被各地的藩鎮和晉國舊部給走了,耶律德光還將自己的命斷送在北撤的路上。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是燕雲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他們想繼續南下統一中原的目的還是無法達到,因為作為遊牧民族並沒有能力管理中原,即便是佔領晉國都城,契丹人也只是會燒殺搶掠,沒有把心思放在治理上。

所以在五代藩鎮混戰時期,契丹人有心南下中原,但因為內部政治、軍隊實力,而且還沒有掌握管理國家的方式等原因並沒法做到南下統一中原。


歷史百貨鋪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契丹是中國歷史上繼匈奴,鮮卑,柔然和突厥後又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契丹和這些政權比起來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因為二者雖然地盤大致相同,但匈奴和突厥雖然強大,始終只是遊牧政權,奴隸制帝國,正所謂興也忽然,敗也忽然。但是契丹卻是個半封建帝國,完成了從遊牧到農耕生產方式的轉變,從這一點看,契丹比之前的草原政權先進得多了

要說契丹沒有在五代十國時期入侵中原,那是不對的

五代十國指的是唐末到北宋建立這一混亂時代,華夏戰亂給契丹以待機而動,但是當時的契丹剛剛一統不久,如果獨自吞下中原則有點力不從心,所以耶律家族通過在華夏扶植傀儡政權的方法來操控華夏,例如五代之一後晉石敬瑭就是契丹扶持的“兒皇帝”。中原的屏障燕雲十六州也被契丹奪走。

但是後來,中原的力量得到了恢復,到了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使得契丹無機可乘;宋太祖登基之時雖然後周有些混亂,但是此時的契丹也是出了亂子無力南下,而後宋朝完成了統一,契丹更是沒有機會入主華夏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契丹先後滅掉了後唐和後晉,就相當於滅掉了中原最強的王朝了。遼國建立的時候中原地區還是割據混戰狀態,五代十國根本不具備作為正統王朝的資格,這一局面很長時間後才以北宋統一了南中國宣告結束。


遼國雖然先後攻滅了兩個所謂的中原王朝,但是打不過後周,後周時期。國家強大。疆土廣闊。經濟復甦。權力又集中。


晉漢時期國家政治動盪。權利不夠集中。外敵入侵。貪官汙吏橫行。國家經濟實力落後。而契丹非常強大。。至晉亡以來契丹雖然國內內亂。但後漢也是自顧不暇。所以就留給一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後周。不過後者只是收復了南邊的兩個州。兩個關而已。


但是為什麼都沒有在中原站穩腳跟?反而等後周做大後反推倒了幽州,其實原因很好解釋。


1. 契丹始終沒有消滅中原軍隊的主力。它的體制又不能很好地容納中原已有的統治集團。所以必然遭到強大的排斥和反抗,再加上耶律德光去世,契丹軍只能撤走。


2. 其實契丹入主中原的意願並不強。撈一票就走,回到草原還不是美滋滋?所以缺乏持續在中原發育的動力。


3. 後晉十萬大軍不投降,你看看契丹能南下汴京嗎,五代時期民風彪悍,只要軍民團結一致,不可能讓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4. 契丹“打草谷”過於恐怖,引起中原人們的激烈反抗。還有各地的藩鎮本來就各懷鬼胎,戰鬥力也不差,只是暫時屈服契丹,契丹做得過分,難保不會魚死網破。還有擊敗和毀滅一個王朝是困難,但是消滅王朝後,幫助新徵服的地區重新建立統治秩序(簡稱“消化”)就更加困難。他們不思治理反而做大死,最初是為了搶奪中原的財富而燒殺搶掠,激起公憤是中原反抗,不像後來元清,佔領中原後就建立了政府統治。


5. 契丹人根本就不太熱衷於中原文化,到了遼國滅國時契丹人和漢人都還沒法融合,都是各過各的,人家不稀罕中原土地,那裡沒法放牧。也就貴族們熱衷學習中原文化。可見遼國無法從文化上融入中原文化也就無法和元清一樣入主中原。


冷兵器研究所


五代十國亂世期間,契丹為何沒有藉機南下統一。小白丁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契丹尚未有一統中原取而代之的思想和準備;二是中原地區雖處亂世,但契丹也無徹底擊敗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

實際上在五代時期,契丹曾經兩次南下中原,一次是因石敬瑭想取後唐而代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稱臣、稱子為代價求得契丹南下並建立了後晉, 在完成這一單純的軍事目的後,被石敬瑭歡送北還,契丹藉此得到了燕雲十六州;第二次是在石敬瑭去世後,其侄子石重貴只想稱孫不想稱臣,引得契丹大怒,發兵南下並最終滅亡了後晉,當時的遼國皇帝遼太宗在汴京的皇宮著龍袍、坐皇位,學起中原皇帝的樣子,然而,僅僅幾個月就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並被後晉大將劉知遠打敗北返,遼太宗還死在了中途。

首先來說第一個原因: 在五代時期,契丹看似建立了政權,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的轉變,但其尚未做好統治中原之地的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建國後,契丹族本身的遊牧民族習性並未改變,契丹軍隊出征時,很少攜帶糧食,多以就地打草谷來解決糧草問題,這樣註定了契丹即使進入中原也無力長久。就在契丹滅亡後晉的當年,契丹軍隊就因為在開封附近頻繁打草谷而引起民怨沸騰,結果被劉知遠等人趕回了北方老家。

第二,五代後期,隨著遼太宗的逝世,遼國內部因皇位之爭陷入了一段時期的內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南下之時。同時,隨著後周的建立,中原之地開始逐漸向重新統一的趨勢發展,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其軍隊的戰鬥力較強,並重新收復了燕雲三州之地,若不是突然暴斃身亡,或可收復全部故地。說明在軍事實力上,中原王朝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契丹即使南下也無力徹底擊敗中原軍隊,這是契丹未南下統一的第二個原因。


史海小白丁


其實在五代十國時期,契丹遼國並非沒有南下,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又重新退回了北方。

遼國的崛起,其實和五代十國的時間比較一致。

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代唐稱帝,正式拉開了五代十國五十三年的亂世大幕。

而也是在這一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了為契丹部落的首領,此後一直忙於國家的建立於穩定,無暇南顧。其實耶律阿保機始終都有南下之心,但等到其穩定好國內,想要騰出手來南下中原的時候,卻一場大病亡故了。

耶律阿保機死後,其妻子述律平攝政,擁立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隨後又為了穩固耶律德光的通知,在遼國展開了血腥的屠殺,終於在公元930年平息內亂,徹底穩定了耶律德光的統治。

其實在這段時間裡,契丹為了物資,也曾南下試探過中原王朝。只不過與契丹遼國所接壤的龍盧地區、河東地區都是在晉國治下,後來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取代了後梁。遼國無法再後唐軍隊手中討到便宜,因此並沒有大規模南下。

這種情況直到後唐李從珂上位之後,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李從珂本身就是藩鎮篡位,因此他對後唐境內另一個藩鎮,也就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極為忌憚,總想要找機會除掉石敬瑭。

石敬瑭個人實力無法與後唐軍隊相抗衡,為求自保,便向契丹遼國許諾,若是遼國幫助自己滅唐上位,那自己便願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

耶律德光聞言大喜,直接親率五萬騎兵南下,輔助石敬瑭滅唐建晉。五代十國之一的後晉政權就此建立,石敬瑭“兒皇帝”的名號也因此傳了出來。

中原政權北方之屏障,燕雲十六州從此便落入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手中,直到朱元璋北逐蒙元,建立大明朝之後,才徹底將燕雲十六州拿回來。

石敬瑭在位期間,遼國與中原王朝相安無事。可石敬瑭死後,繼任者石重貴不願意繼續仰遼國鼻息,公然與遼國翻臉。

耶律德光勃然大怒,直接親率大軍南下,一舉滅亡了後晉,生擒後晉皇帝石重貴。按照耶律德光本來的想法,是要就此佔據中原,用心經營。

但遼國的習俗與中原大相徑庭,不同習慣之間的摩擦,導致矛盾愈演愈烈,耶律德光不得已,只能率軍返回遼國,這才給了劉知遠見縫插針的機會,後漢政權也由此建立。

在遼國撤軍的途中,耶律德光病故,遼國頓時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奪位之爭。等到遼世宗穩定政局,再次難顧的時候,中原王朝就已經變成了強大的後周。遼國再想南下,就有些力有不逮了。

所以最終結論,不是契丹遼國不想趁五代亂世南下統一,只不過是沒有那個能力罷了。


盜帥夜留香YE


趣談答案:契丹有一次機會南下,可是因為耶律德光的昏招和契丹內鬥喪失了機會。除此外,文化的碾壓也是契丹無法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可怕的李存勖

李存勖出生於公元885年,死亡於公元926年,簡單講,他是晉王李克用的兒子,唐朝的軍事家以及後唐的開國皇帝。

我們拿出對應地圖來看一下李存勖的地理位置,就不難發現李存勖和遼國幾乎是咫尺相隔。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契丹想要藉機南下,就必須和李存勖進行生死較量。

而李存勖的軍事能力之強超乎了所有人的力量,這其中就包括耶律阿保機。

  • 耶律阿保機的小心思

出生於公元872年的耶律阿保機,比李存勖還要年長几歲,而耶律阿保機作為遼國的開國君主,有著一定的能力,更多的是野心。

在耶律阿寶基當皇帝的11年時間裡面,連續不斷的向南擴充,連續不斷的對南入侵,可是有一個人物的存在,讓耶律阿保機前進不得。沒錯,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李存勖。

耶律阿保機南征北戰先後攻滅了渤海國、室韋和奚,但因為李存勖的存在,無法南下。

  • 興教門之變後,耶律阿保機的機會

李存勖在公元923年魏州稱帝之後,定國號為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因為在同年的12月也就是僅僅過去了8月份之後,先後滅掉了後梁,然後河南、山東等大片土地通通歸了李存勖。

李存勖能力很強,卻輸在了一次兵變上。公元926年4月份,興教門之變正式開啟,而在此次的兵變當中,李存勖沒能挺過去。

  • 後唐的初始階段

在整個後唐的初始階段,有兩股勢力在對遼國進行了腥風血雨的碾壓,分別是李存勖和李嗣源。

這兩個人對於遼國沒有任何好感,甚至有事沒事都會去欺負遼一下,遼國防守都來不及,就更不要說積極主動進攻了。

後唐混亂,但遼國依然沒有掌握機會

李存勖是英雄,李嗣源也差不到哪去,但李嗣源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大卻很致命,沒有選到合適的繼承人。

但凡是個皇帝在關鍵敏感時刻沒有選中繼承人或者繼承人不合適的話,足以把一個帝國拖向深淵,而這個時候後唐進入了深淵。

  • 石敬瑭的獻媚

當李嗣源去世之後出現了兩個人物,最有可能爭奪皇權,分別是石敬瑭和李從珂。

石敬瑭為了能夠獲得契丹的認可,獲得契丹的支持,主動割讓了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需要簡單講一下,他是整個北方對抗契丹的唯一緩衝之地。

契丹國國力大增,也正式進入了華夏平原,開始逐鹿天下。

  • 耶律德光的昏招

在石敬瑭去世之後,華夏北方群龍無首,這幾乎是遼國直接掌控華夏大部分平原的唯一一次機會,而遼國也的確掌握住了。

只不過掌握了沒有幾天,因為耶律德光在入主華夏之後,並沒有約束自己的士兵,士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不說,還進行了諸多欺凌事件,這一系列的事情讓華夏的門閥貴族、讓華夏的本土勢力見到了遼國的齷齪。

自此開始,華夏的本土小勢力放下了之前的恩怨情仇,開始一致對外,抵抗遼國。遼國在入侵華夏的這一段時間裡面,沒有佔到任何便宜。

  • 遼國的優良傳統

遼國最擅長的就是內戰,而最開始的時候耶律德光入侵華夏不適應平原氣候,直接得了重病,自己還沒有死呢,整個遼國就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力爭奪。

前面在打仗,後面卻在勢力爭奪,這一系列的行動對耶律德光的打擊是致命的。此次戰役之後遼國被迫退出華夏舞臺,這一次退出將是永久性的退出。

遼國的權力爭鬥

前面一片大好,但後面進行了系列的爭鬥,第一個爭鬥就是遼世宗。

  • 可憐的遼世宗

遼世宗是在耶律德光去世之後,通過系列變動掌握了國家命脈,而自此之後的幾年裡面遼世宗一直辛苦奔波,奔波來奔波去,然後就死掉了。

關於遼國的軍權變化以及皇帝為何頻繁更迭,沒有必要詳細闡述,只是在遼世宗去世之後,又展開了新一輪的貴族奪權活動。

  • 遼國的複雜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面,遼國所發生的事情,用一本史書似乎沒有辦法描述,簡單講:遼國這也有問題,那有問題,通通都是大問題。

而遼國在忙著內部爭鬥的時候,再也無心問鼎天下,再也沒有能力入主中原了。

文化方面解析

整個唐朝給我們這樣的一個認知,四方都是蠻夷部隊,只有唐朝才是最為正宗的帝國。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認知,我們可以稱之為文化自信。

唐朝是有文化自信的,也有理由、有必要有文化自信,因為整個唐朝幾乎是那個年代全世界的巔峰。

一旦擁有了文化自信,就很難再被其他民族奴役,比如北方的遼國。

文化自信會衍變出一個抱團效應,而這種抱團效應也極大的阻滯了遼國的入侵。

北宋的崛起斷送了遼國的希望

在遼國猶豫、糾結和躊躇的時候,另一個小國家出現了,這個小國家最開始的時候非常的普通,只不過伴隨著這個小國家的慢慢崛起,整個遼國才發現一個龐然大物已經出現在自己的面前,而這個龐然大物就是鼎鼎有名的北宋。

當北宋的大一統帝國正是呈現,當北宋的板塊形成了一個絕對意義的防禦性線路的時候,遼國再想進攻就已經難上加難了。

歷史啟示錄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遼國有不少機會能夠入主中原,只不過因為自身的內部矛盾再加上後唐最開始的積極反抗,讓遼國喪失了絕大多數機會。

另一個角度來出發,讓遼國喪失所有機會,未必是一件壞事,畢竟相較而言,宋朝的統治要比遼國靠譜一些。


趣談唐宋元明清


因為遼國沒有機會,五代十國時期,雖然中原大地混亂不堪,但是的契丹也還是一個小小的部落,而不是後來的遼國。

唐朝末年,中原大地混戰不休,公元907年,唐朝大將朱溫篡位奪權建立後梁,正是開啟了五代十國亂世時期,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中原大地的割據政權猶如走馬觀花一般,興起後又快速隕落。

當時的中原大地雖然在進行混亂的戰爭,中原地區各色人馬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一片烏煙瘴氣,勞苦大眾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而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東北大平原上,也在演變著一場激烈的群雄爭霸賽。

時間來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征服東北地區的部落,建立契丹國,此時的國家還剛剛建立,根本沒有能力南下進攻中原,一直到了公元947年契丹才南下,進入了開封,此時已經是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公元951年,郭威通過兵變建立後周,但此時前朝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建立後晉,已經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所以後周繼承的疆域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但是此時遼國內亂,國內混亂不堪,無力一鼓作氣佔領中原,後周趁機反撲,把遼國逼回燕雲一代,這個時期的遼國已經丟失了最好的機會,後面其實就沒有機會南下佔領中原了。

後周太祖郭威駕崩之後,因為無親兒子,所以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柴榮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勵精圖治使後周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在北伐期間病死,皇位落到了年幼的兒子身上。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大宋,隨後逐步一統中原,此時的遼國才從內亂中走出來,開始逐步經營燕雲十六州,遼國因為才有“遼人治遼,漢人治漢”的政策,國力蒸蒸日上。

大宋此時也處於宋太宗時期了,國力也空前強大,宋太宗北伐遼國,想奪回燕雲十六州,但幾次北伐都失敗了,遼國在蕭綽蕭太后的帶領下,看穿了大宋的國力,所以也想南下進攻大宋,經過戰爭,雖然遼國開始時是一路高歌猛進,但隨後遭到大宋堅決抵抗,導致戰事不利,加上遼國大將隕落,權衡利弊之下,蕭太后認為,遼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消滅大宋,而且戰事拖久了,會導致遼國不利,所以宋遼就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宋遼歷經了百餘年的和平相處時期,後來宋遼因為百餘年的太平,金國趁機崛起,覆滅了遼國和北宋。

總而言之,不是遼國不想南下入主中原,是沒有機會,唯一一次機會因為內亂失去了,等到再有機會的時候,中原已經完成了大一統,建立了大宋,雖然大宋沒有能力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遼國也沒有力能入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