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覺得單身到多少歲就不用結婚了?

小哈雷


其實單身與結婚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內心有願望,身邊有對象,水到渠成就能結婚。哪怕耄耋老人,只要機緣合適,也能披上婚紗,締結連理。


不過從一般的心理規律而言,人的適婚年齡是有精準界定的。

從青春期結束,生理上進入成熟階段開始,人就可以結婚和生育了

但是從法律和社會環境而言,一般是進入成年,並且具有獨立經濟能力,才算真正適合結婚。

22歲到30歲,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結婚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內,人體各方面的生理指標、激素指標、心理動力都處於最佳階段,如果工作穩定,物質生活有所保障,那麼30歲前結婚,非常有利於人的健康生活。



一般30歲後,人的婚戀條件開始走下坡路,到了35歲之後,就不太適合婚姻了,原因如下:


第一是生理上的不利因素

25歲後荷爾蒙水平開始下滑,逐漸穩定持續到更年期。這個階段,人的愛情激情會逐漸降溫,變得更加理性和現實,隨之而來的是對戀愛、婚姻的憧憬的動力的匱乏。所以,我們看到,人年紀越大,越是“死樣怪氣”,他們的性需求似乎不在旺盛,變得越來越“佛系”。過了這段衝動期,則很難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於此同時,生理機能也變得糟糕。尤其是工作繁忙,缺乏運動,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加速機體老化。有些人到了30多歲就出現功能障礙,到了35歲之後,女性卵子老化,生育風險大大增加,結婚的成本也迅速遞增。


第二是心理上的不利因素

心理因素的影響可能超過生理上的不利。一是體現在兩性關係的處理上,年齡越大隔閡越深,敵對情緒增長;二是體現在心智成長的遲鈍上,長期缺乏親密關係的滋養,令人性格發生變化,主要是憤怒、委屈、失衡、衝突,自憐自艾,怨天尤人,進而深度焦慮和容易被激惹。此時心態會變得不穩定,敏感、脆弱,令人感覺“古怪多變”,喜怒無常,難以親近,這都是因為缺乏愛和被愛,造成的內心失調所致。三是體現在責任心的缺失上,由於長期不善於異性共處,對於家庭、未來、個人的責任心將大大低於同齡人,他們更加傾向於自我滿足,長期規劃的意識不去強烈,陷入到自我封閉之中,長期壓力會造成焦慮症、抑鬱症等各種心理問題。


第三是社會層面的不利因素

到了35歲之後,基本上同齡人已經建立家庭,很多人的孩子已經進入中學階段。此時,未婚者成為社會“剩餘群體”,他們既沒有家庭依託,也沒有同齡人的圈子,只能在同樣未婚的小眾範圍內尋求情感支持。他們收到社會壓力的考驗,例如職場對於未婚者偏見(導致未婚者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缺乏成熟度的群體,因此升遷機會相對更少),社會輿論的壓制,以及來自內心的衝突,幾方面交織在一起,某種程度構成社會“弱勢”,他們進入婚姻的難度就變得更大了。

35歲,是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下,婚姻適齡的極限年齡。超過35歲,生理、心理、社會壓力疊加而至,難以應付。所以務必要抓緊時間,把握好機會,在合適的年齡,做的得起自己的事情。


西雙版納的茶花


男人和女人過了生育年齡就沒有必要了,結了只是找個說話的伴。


小強73320101


這得看身體健康程度,齊白石先生70歲之後才有的兒子,健康的身體,有趣的靈魂,有良好的習慣,有正經的愛好,這樣的男人一生都不會老!


海豚勝天


我國婚姻法規定女滿二十週歲,男滿二十二週歲就可以結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結婚成本越來越高,好多人到了適婚年齡卻沒有合適的對象沒有辦法脫單,還有一類人為了享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單身生活而不願意脫單,所以單身與結婚於否跟年齡並無太大關係。

我覺得吧如果結婚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以愛為前提,婚姻生活除了風花雪月浪漫幸福,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疾病、困難和風險,充滿了酸甜苦辣鹹,只有愛夫妻才能相互扶持理解包容,只有愛才能戰勝一切,才能走得長遠。第二必須有責任感,要能保持雙方情感忠誠,要敬老愛幼,要以家庭健康和諧為己任,要盡力讓家人幸福快樂。第三要認識到婚姻使自己的人生更圓滿,結婚讓人擔任更多的角色,體驗更多的經歷,完成更多的任務,從而使自身更加成熟睿智,人生更為多彩而圓滿。

如果不能做到這三點無論多少歲還是不要結婚了,結了也不會幸福。


林間微語


越老越需要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