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大戰之前,如能活捉對方,通過審訊口供,可以快速準確地瞭解掌握對方的情況,因而“抓舌頭”成了兩軍偵察兵經常採用的作戰方式。當然,打死一個敵人不難,要活捉一個俘虜難度很大。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準備階段,14軍40師要求偵察連“儘快抓一個俘虜,摸清師當面之敵兵力部署情況”。

據此,師偵察連於1979年1月14日,在那老地區組織伏擊捕俘,成功俘獲越軍那老公安屯的下士班長黃文剛,繳獲五六式衝鋒槍一支,手榴彈2枚,匕首1把,子彈20發。我方無一傷亡,僅消耗子彈11發。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偵察連接受任務後,於1月11日派出兩個班,分別進入中壩吉、平壩進行調查詢問,並實施了晝夜觀察。1月12日,根據中壩吉派出所和駐平壩的118團偵察分隊反映,那老公安屯最近兩天,有1名剛來的公安兵,身背手槍和公文包,由2名民兵護送,經常在各豐至那老一帶活動。每天早上9時從那老到各豐,下午5時沿原路線返回。

據此情況,40師偵察科科長楊樹理和偵察連的幹部骨幹,化裝成砍柴的邊民,於1月13日上山看地形,選擇進出路線和伏擊位置,並在現地初步研究了伏擊捕俘方案。在此基礎上,連隊當晚召開了研究會,進行了分析研究,修改補充了捕俘戰鬥方案。確定:

由40師偵察連和118團偵察排選出30人(其中幹部9人,戰士21人)組成伏擊捕俘分隊,編為捕俘組(11人)、火力組(10人)、接應組(6人)、救護保障組(3人)。

經過討論,明確了各組的位置、任務,規定了協同動作和聯絡信(記)號,爾後進行了物資準備和檢查。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1月14日凌晨4時,捕俘分隊從平壩出發,沿河邊小路行進,4時30分接近伏擊地區。火力組和接應組分別佔領國境線我方一側有利地形,掩護保障組對伏擊位置進行了搜索。5時10分,捕俘組分三個小組,徒涉八字河,進入伏擊位置,部署在上壩吉東北公路西側一線,第一小組負責打敵先頭,第二小組負責斷敵後路,第三小組實施捕俘。六時,全部準備完畢,各組隱蔽待敵。

捕俘分隊整整潛伏了5個多小時,到了上午11時15分,預定捕俘的對象竟然未出現!

焦急之時,卻見有2名越公安兵,從各豐沿公路向那老方向走來,一人攜帶衝鋒槍,一人攜帶半自動步槍。

捕俘組長羅樹發決定捕捉該敵,發出了“注意”的信號,各組做好了戰鬥準備。當敵人進入我伏擊圈時,羅樹發立即下達了“抓”的口令。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越軍資料照

第一捕俘小組石同水、袁永建等人一躍而起,向越軍猛撲過去。2名敵人見勢不妙,慌忙轉身向各豐方向逃跑。與此同時,其他兩個小組也相繼衝上公路,但由於第三小組動作太慢,口子沒有堵住,衝上公路時,2名越軍已竄出我伏擊圈20多米。

眼看敵人即將逃脫,衝在最前面的袁永建果斷對越軍下肢射擊,當即擊中越軍公安班長黃文剛,並將其捕獲。另一名越軍逃至公路轉彎處,捕俘組連續打了兩個點射,都未擊中。這名越軍藉助地形逃跑了。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11時20分,戰鬥結束,捕俘組迅速押帶俘虜,交替掩護撤過八字河,沿上壩吉東北凹地經那卡山西南鞍部返回駐地。

戰後,偵察連組織了覆盤,認為有三點經驗。

一是戰前準備周密。行動前,偵察連組織幹部骨幹,對伏擊位置的地形進行了現地研究。根據利弊條件,擬製了戰鬥方案,使幹部戰士做到了地形熟悉,任務明確,心中有數。二是伏擊位置選擇正確。經過幾天的觀察,掌握了越軍白天活動多,思想麻痺;晚上活動少,思想較緊張的特點。各豐至那老公路是敵人經常來往的必經之路,在這段公路上設伏,周邊無村莊,地形對我也有利,便於隱蔽,不易暴露。潛伏中,越南先後有8個邊民通過公路,均未發現近在咫尺的伏擊分隊。三是機智靈活,動作勇猛。當非預定捕捉對象進入我伏擊圈時,指揮員能根據當時情況,立即調整作戰決心,發出捕俘命令。在敵人即將逃脫的情況下,捕俘組戰士袁永建當即開槍射擊,俘敵一名。

活捉越軍下士黃文剛!偵察兵潛伏5小時,人來人往,無人察覺

這場捕伏戰,存在的問題是伏擊圈過小,在公路上的人員較多,隊形顯得擁擠,戰鬥打響後,沒能斷敵退路,給越軍以可乘之隙,逃出了伏擊圈。另外,戰鬥中沒有很好地配備和使用通信器材,觀察員和捕俘組聯絡不上,加之地形複雜,影響了捕俘行動。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