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許多老人總有依賴兒女的心理?

為生活而提神


說一下我兩邊的父母吧,我爸媽七十多歲了,養育了八個子女,如今都已成家,也長年都在外面打拼生活,我爸媽從來都不讓我們擔心他們,沒什麼事也不讓我們回去看他們,說是年輕人壓力大,沒必要為他們費錢費工。再說我婆家吧,五十多歲,隔天差五打電話跟我們抱怨家裡缺啥了,要我們買回去,結婚的第一天起就告訴我們他的任務已經完成,接下去就是我們要盡孝了,說實話他們對生活的要求挺高,我們壓力很大


佩琪的一天


我父母他們都快九十歲了,他們的養老金足以支配自己的生活費用,但是他們需要的兒女的關照,每天就是看看電視,生活上能自理,如果有我們回家看看,他們就特高興,幾十年前的事都還記得,講了一遍,過幾天去又講一遍,我想他們是靠回憶度日,他們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很多事情,可能老了都這樣,我是毎週休息二天都回家,陪他們聊天,看電視,我覺的他們不是依賴我們生活,即不需要我們的錢財,也不需要我們買任何東西,就是想經常看看兒女們,孫輩們過得好不好,這星期回家,他們就開始安排春節飯局的事了,我建議天下的兒女們在你們有時間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如果不能夠回去,毎周給他們打個電話,他們就是想聽聽你們的聲音,知道你們過的好不好,就跟我們惦記我們的孩子一樣,在他們晚年的時候,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多一點,千萬別留下遺憾。


zhang114752526


“為什麼許多老人總有依賴兒女的心理?”,我想問一下,依賴兒女有錯嗎?任何人只要不死,都有老的一天,同樣都有娃娃出生的時候,父母養育十幾廿年,甚至更長,難道父母老了,希望兒女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體恤和照顧有錯嗎?將心比心,受父母多年盡心、盡力的養育和照顧,到父母晚年分出一點心來關心父母也是天公地義的,作為報答父母劬勞之恩也應該如此。

說到老人依賴兒女,希望得到兒女關心和照顧,畢竟是十分有限的,相反,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和照顧卻是全心全意、盡心盡力、無限的。況且,現在的年老父母大多數都有一定的社保退休金和醫保,真正需要兒女的經濟負擔並不多,有很多時候父母還會用自己的退休金幫補兒女的家計,天下的父母多是愛護、關心自己的兒女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比自己好,看不得兒女受苦、受難、受欺負。難道兒女就可以忍心看著父母老弱無依嗎?

提這個問題的人,難道沒有父母生的,又或是冷血不懂得感恩的?雖知天大地大不及父母的恩情大,爹親孃親才是天地間至親。世界上沒有人甘心情願為你做一切的事,但父母可以二話不說就為你付出,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會原諒你的過錯,而父母不但會原諒你,而且只要你悔過,根本就不會上心計較。

講到年老的父母總有點依賴兒女的心理,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畢竟這種所謂的依賴要求是很有限的,只是希望你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尊重和問候就是了;大不了也就是希望你為他們出點主意、打點一些他們沒法辦到的生活事情。難道這樣的要求你們也做不到嗎?

不要再拿年老的父母說事了,其實多想一下,自己憑良心覺得應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整日提什麼父母依賴兒女怎麼辦;兒女須要關心、照顧父母是道德綁架有意思嗎?這樣做到底又是什麼心態,目的何在。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喜任噴!


老樹時光倒流


我們每個人在小的時候是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父母偶爾疏忽了,非哭個鼻子鬧騰一下不可。父母就像自己的“一片天”,既能遮風擋雨,又能“掉下餡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漸漸的長大,父母也開始慢慢的變老,還越老越像個小孩。不是也叫老年人為“老小孩”嗎?也許就這原因;也許這也是“輪迴”吧。


老了的父母又更加依賴於子女了。老人這是怎樣的心理呢?

老年人對自己身體機能自然老化的擔憂

隨著年齡一天天的增大,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很明顯的是疾病增多,連個感冒也難抵禦;飯量在減少,體力在下降,行動越來越緩慢;牙齒掉落,腸胃功能減退;心血管疾病不期而遇。買東西怕走遠路,上樓梯都氣喘。總是會想到,出現個意外咋辦?還不就成了兒女的“累贅”。


老年人覺得自己交往的“圈子”越來越小

進入老年,已經無法融入更多的人群中。與別人聊天,稍不留神,說出的話就被別人以為是顯擺;隨口搭言,又被攪進與他人“同流”的漩渦,也因此會受到指責。自己害怕與別人的交往、交流,也就失去了生活上本來還有著“重要意義”的那些人。在這種情況下,使老人減少了對社會的接觸和認知,減少了個人力量的發揮。從而也就限制了老年人的社會活動的範圍,致使老人不得不依賴子女。



老年人擔心自己認識能力的低下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血管疾病伴隨左右,大腦功能嚴重退化。中樞神經系統感知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開始遲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從而讓老年人出現了健忘等老年“病態”。老年人只好依賴於自己的孩子,從他們那裡得到訊息,獲得安慰。


老年人老覺得睡眠不足

老年人都有早起的習慣,一來是“自然”練就和形成的,二來還是因為身體不適,三是由於大腦皮質興備和抑制能力障障。這樣,就是老年人睡眠時間減少,睡眠質量差,多夢等等。當晚上休息不佳,年輕人都會覺得體乏力弱,萎靡不振,何況還是老年人?身體倦怠,提不起神也是自然。不願外出,只想待在家裡,還不得孩子的陪伴和照顧,進而依賴心理加強。

畢竟是老年人了,經濟能力減弱或消失飴盡,社會地位,個人威信降低,隨之而來的就是沒有自信心,安全感。老年們不得不嗟嘆“我還是老了”。既然將是或已是老人了,很自然更多地要依賴身邊的子女。需要孩子們照顧和贍養,畢竟“養兒防老”永遠不會過時。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養兒防老 積穀防饑,老人如果不依賴兒女,還能依賴誰呢?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您養我小,我養您老,”父母把我們含辛茹苦養大,我們就理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天,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在他們的翅膀底下長大了,羽毛豐滿了,自己可以撐起一片天了,父母卻老了,我們就是父母的天,是父母的靠山。

別嫌父母累贅,房簷滴水點點照,我們也有兒女、我們也會老,我們老了也要依賴兒女,為我們養老送終的。

世界這麼大,最疼我們的是父母,最依賴我們的還是父母。別讓生養我們的父母流下傷心後悔的淚水。


想想1652782534


每個老人與子女的關係都有一個相似的過程。年輕時,子女天真可愛,當父母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吃喝拉撒,無微不至的呵護著孩子大一些了,送去上學,看著孩子好,自己特高興,看見孩子不學好,簡直是天塌了一般。等到孩子上大學,出國,工作,要是有能用到自己的時候,啥脾氣沒有,心裡還挺樂。覺得自己還有用,嘴上還得吹吹牛。心裡知道,孩子能耐大了,有些時候,可以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高興。時間是不等人的,等孩子到了自己當年的年紀,當父母的就老了。當官的,從原來的位子下來,人走茶涼。其餘的人也是泥菩薩過河自己顧自己了。那些有產業的,也面臨讓賢了。多大的產業也得有人願意接,弄不好連親情也會受傷。老了,沒啥本事了,旁人指不上,要是子女也愛搭不理的,老人每天只能與孤獨陪伴。

老人每天沒啥盼的,最盼的就是夜晚,一家人在一起吃吃飯,聽孩子們說說話。哪怕是聽不懂也好。


手機用戶50286257313


依賴是來自親情的安全感。只要不是過度依賴,這件事情很正常。反倒是完全不依賴的親子關係才不正常。

父母對子女的依賴和子女對父母的依賴,皆是情感常態

親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感情,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用有的便是親情。

年幼的子女於大部分父母而言是幾乎是生命的全部。可年邁的父母於大部分成年子女而言並不是生命的全部。這便是人性。

社會認為子女依賴父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有一部分人認為父母依賴子女成了一種拖累。這是件令人聞之很寒心的現實。

親情的本質便是相互依賴相互照應。依賴和照應其實並不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相互”。

如果老人去依賴他從未撫養照顧過的兒女,我們可以說這老人厚顏無恥。

但若是老人所依賴的兒女是自己從小到大親自撫養成人的孩子,那麼作為子女不應該有所怨言。善不善良暫且不談,就一條不懂感恩已經充分證明這個人沒良心。

“我媽七十歲了,每逢週末都想叫我回去陪她”

有位朋友曾經抱怨說:“你不知道我平時有多忙,四十多歲了還在為養家餬口而奔波。但我那七十歲的老母親,總喜歡在週末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去陪陪她。

如果我說自己忙,回不去,她就會說自己這不舒服那不得勁。我有自己的生活,工作,交際圈呀,她這個樣子纏著我,我覺得我都要瘋了。”


首先,老人已經七十歲了,內心的孤獨感完全不亞於幼兒時期我們。

老人和孩子都懼怕孤獨。相信孩子說想見父母的時候,父母會放下工作抽出時間,可父母想見子女的時候怎麼就變得這麼難了?這是一個現實又冷酷的問題。


唯晨說


這是血脈關係,為什麼親生與抱養有些差距呢?窮人也好,富人也好,老人隔時間長見不到孩子心裡老踮念呢?這精神需求,兒子窮掛心富裕了也不放心,怕兒子苦怕兒累,希望子女多跑跑見見面,所以老人對子女精神依賴比較重,望天下兒女體會父母心,多給點愛這就是孝心善良!


結紅529


做為老人,年歲漸長,大多都沒有父母了,只有成年的兒女是自己最親最近的人,健康大不如前,而且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也只限於過去自己經歷部分,因此會有依賴兒女的心理。

健康問題是老年人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身體大不如前,活動能力受限,需要兒女協助處理許多日常活動

隨著年歲的增長,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一些健康問題,因此許多日常活動都會受到限制,這時候就需要子女適當地做些協助,比如週末帶他們洗個澡、理個髮,檢查身體之類的。同時,原本不服老、不服輸的父母也逐漸接受了這種狀況,就像孩子從小很多事情需要依賴父母一樣,老人也開始依賴兒女了。


對社會的認知停留在過去的經歷範圍,對事物的理解也同現實有偏差,兒女更多地擔負起了眼睛、耳朵的作用

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今,年輕人一部手機看遍天下事,而老年人對事物的理解也只是過去的那些認知,價值觀也不能完全跟隨時代而變化,相處的也大多是同齡人,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對社會理解的偏差讓他們有了一些陌生與恐懼。

與兒女相處能夠了解到一些新鮮的事物,對於認知世界、瞭解社會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有兒女在身邊陪伴,才不至於惶恐和不安,增添了一些安全感。


伴隨老人的時光是孤獨和無聊,因此他們更渴望陪伴,這也是老年人依賴兒女的主要原因

父母已逝,只有子女是最親最近的人,老人沒有了工作能力,大多呆在家裡,子女每天忙於工作,無暇陪伴,因此大多數時候都是孤獨和無聊的。

節假日兒女回到父母身邊的日子,使他們感覺到了親情、陪伴,同時也帶給他們生活的熱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快樂,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小時候,我們心目中父母形象,高大魁梧、身板硬朗,能夠為我們遮風擋雨,然而父母年齡大了,而我們卻由年幼時的少不更事成為了頂樑柱,依賴關係做個互換,多一些陪伴,盡一些孝心,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

願天下父母都健康長壽,安度晚年!


如蘭馨香


養兒防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兒不只是傳宗接代,也是為了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經濟壓力大。再加上現在獨生子女多,父母為了不給兒女增加負擔,選擇去養老院養。可是到老了那個老人不希望兒孫繞膝其樂融融。去養老院當然是好,可以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問題。那錢能添補心靈上的空虛,寂寞嗎?有其是空巢老人,那心靈上的孤獨是難免的。去養老院養老就是最好的辦法。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對兒女的一份愛,是一份偉大的奉獻。

還有一種老人,是一輩子守在田間地頭的農民。雖然,現在農村也富了,足夠有養老經濟的沒有很多人,他們的養老只有靠兒孫。不管經濟有多發達,我覺得養兒防老還是必要的!因為,這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道德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