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刘邦临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

第一军情


刘邦临死前下令要杀樊哙,究其原因是樊哙“大嘴巴”乱讲话,刘邦听到后有点担心,于是下令斩杀樊哙。

樊哙说了些什么话让刘邦起了杀心呢?

咱们先了解一下樊哙这个人。他和刘邦是老乡加好朋友,樊哙从小是个杀狗卖肉的。民间有句话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这里的“屠狗辈”指的就是樊哙之类的人。

刘邦爱喝酒,二人经常在一起喝酒侃大山,慢慢成了莫逆之交。



(刘邦和樊哙)

话说刘邦沛县起兵后,樊哙投身刘邦麾下。有时候杀人和杀狗有相似之处,樊哙在战役中屡次立下奇功,官职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刘邦的得力干将。

尤其是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在危险时刻突然闯进酒场,用盾牌撞倒两个卫兵,从腰间掏出刀割猪肘吃肉,项羽见樊哙一副英雄气概,讨好问道:“壮士能喝酒不?”

樊哙朗声答道:“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于是接过项羽递过来的酒一仰而尽。”

讲真樊哙在气势上镇住了项羽,樊哙痛斥项羽对朋友不够意思,听信谗言……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就在项羽陷入沉思时,刘邦假称上厕所,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骑上马,樊哙和几个随从保护他回到了汉军大营。

说实话,鸿门宴上没樊哙闹这一出,刘邦能不能活着出来还是未知数。后来刘邦封其为“舞阳侯”,食邑1500户。



(樊哙在鸿门宴上)

除了这些,樊哙和刘邦还有另一层关系。

樊哙的老婆吕媭和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亲姐妹,换言之樊哙和刘邦是连襟。

原来刘邦娶了吕雉后,吕雉当了皇后把小妹嫁给了樊哙,吕后这样做是为了壮大吕家势力。

众所周知,刘邦在称帝后宠幸“小三”戚夫人,戚夫人曾经想让她和刘邦生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刘邦经不住戚夫人吹枕头风,萌生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后来吕雉得到消息后,求计于谋士张良。

张良为吕后出了一计,让吕后请出世外高人——“商山四皓”。这四位老头是旷世奇才,刘邦曾重金邀请出山辅佐自己,但被四位老者婉言拒绝。

也不知道吕后用了什么办法,竟然把四位高人请来辅佐他的儿子、当时的太子刘盈,刘邦看到四位高人辅佐太子,认为刘盈翅膀硬了,不能轻易废黜,于是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戚夫人和刘如意)

虽然戚夫人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已经被吕氏家族恨之入骨,这里面也包括樊哙。

就在刘邦病重期间,樊哙和朋友喝酒,可能喝得有点飘了,樊哙口无遮拦道:“高帝(指刘邦)一死,我把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砍了”。

在饭局上说的话,被樊哙的某个朋友密报给了刘邦,(到现在不知道是谁出卖了樊哙,可见饭局上也不能乱说话)。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刘邦听到后深恨樊哙,心想我还没死樊哙就说这样的话。刘邦为了心爱的女人(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决定派人去前线斩杀樊哙。

刘邦传旨让谋士陈平和名将周勃来执行斩杀樊哙的任务。陈平和周勃领命前往。



(陈平)

走到半路上,陈平对周勃说:“现在皇上眼看要挂了,派咱俩去杀樊哙,假如皇上死了,吕后掌权能饶了咱俩啊!毕竟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周勃说:“咱不执行皇上命令也不行”。

陈平道:“不如咱们把樊哙押解回宫,是杀是剐皇上看着办吧。咱俩谁也不得罪。”周勃一听连连称妙。

陈平和周勃到了前线把樊哙押解回宫,等一行人快走到长安时,在路上听说刘邦驾崩了,陈平大惊失色,急忙对周勃说:“你先慢慢押着樊哙走,我骑快马进京,防止有人在吕后面前诬告咱俩。”

陈平马不停蹄飞奔入宫,来到刘邦灵前跪下痛苦失声,一边哭一边念叨:“皇上你让我和周勃去斩杀樊哙,我们把樊哙押回来听凭你处置,谁知你咋就去了,呜呜呜呜……”



(吕后)

陈平说这些话其实是说给吕后听的,意思是表功劳,吕后听罢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十分感念陈平和周勃。后来樊哙、陈平和周勃官升一级,最后落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秉烛读春秋


 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深思。

樊哙(前242--前189年),沛人,出身微寒,早年以屠狗为业。是吕后的妹夫,深得刘邦、吕后的信任,是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的军事将领。

樊哙作为刘邦的连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刘邦忠心不二的功臣。

那为何刘邦在临死之前,还要杀了樊哙呢?

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樊哙与吕后走的太近,关系太过密切,已经影响到刘氏江山的稳固。刘邦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要铲除吕后的羽翼,樊哙在劫难逃。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对抗项羽,不得已分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王,这对刘邦取得天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在汉朝建立以后,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刘氏政权的稳固。樊哙在追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的过程中,东征西讨,居功至伟。

但在异姓诸侯王清除的差不多的时候,刘邦又开始清理那些威胁刘氏政权的功臣啦。

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箭伤发作病倒了。此时,刘邦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樊哙带兵出征之后,就有人对汉高祖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防范。” 

刘邦对于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感觉这个事情比较严重。于是,刘邦决定临阵换将,采纳陈平的计谋,用周勃换掉樊哙,而且让陈平、周勃杀掉他,要求陈平尽快把樊哙的脑袋给取回来。

但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重臣,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万一皇上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上病重,吕后姐妹必然会在皇帝身边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我们。”

 周勃一听,也没了主意,便问:“难道要把樊哙放了不成?”

陈平说:“放了肯定不行,咱们不如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回长安,让皇上自己处理。”

但他们还没有回来,刘邦就驾崩了,樊哙逃过这一劫。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陈平惧怕吕后怪罪,就立马赶回长安,跪在刘邦灵前,大哭道:“您让我们就地处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他押解回来,想让您自己处理,可您却走了,这究竟咋办呢?”

吕后姐妹一听,樊哙还活着,都松了一口气。随后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其实,这事很简单,不管你功劳多大,不管你关系多么密切,只要你威胁到了帝王政权的稳固,就格杀勿论。不管是真还是假,哪怕是空穴来风,防患于无,一律不可避免。

伴君如伴虎,无人例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也有例外。手再大也遮不住天,即便是帝王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樊哙是幸运的,但刘邦最终也落在了陈平等人的股掌之中。

这不能仅仅归于天意,许多事还是在于人谋。





初心不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情。在项羽所设的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胁,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刘邦称王后,樊哙成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国后,又被封为左丞相,位高权重。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却曾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又是为何?

《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历史没有记载是谁向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于是,吕后一声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哙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就这样,樊哙死里逃生逃过一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尽享荣华富贵。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死的时候樊哙正在外面平叛。此时的樊哙是有兵权的。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樊哙亲近吕后集团是明显的。晚年的刘邦已是惊弓之鸟,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卢绾造反之后,恐怕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当时刘邦听说樊哙要处死自己最心爱的戚夫人,刘邦自然无法接受。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关于这一点,非常遗憾的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大动干戈了,不仅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被杀,甚至连刘友、刘恢、刘建三个皇子也被杀。


娱乐刘三姐


话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便开始大肆屠杀功臣,韩信、英布、彭越、陈豨等一个个盖世功臣都死于他的利剑之下,一时间人人自危。

而这里功臣有两个人很特别,一个是卢绾,卢绾出身于地主之家,但因为和刘邦是一个村子里的,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就是铁哥们的关系,后来卢绾跟随刘邦闯荡社会,后又最早追随刘邦起义。虽然在建汉过程中功绩不如韩信等人突出,但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称帝后待他并不薄,封了他做燕王。而另一个是樊哙,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关系,这是别人无法相比的,同时,樊哙在鸿门宴及楚汉争霸中多次帮刘邦脱险,可以说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而刘邦临死之前之所以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事情的起因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引起的。原来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

陈豨是韩信的部将,封代相时,因为其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刘邦疑心会有变故,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违法的事,其中不少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慌乱之下索性造反了。被刘邦打败后,陈豨走投无路之下逃到了匈奴,刘邦并没有放过他,派 “夺命杀手”周勃去“斩草除根”。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和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还生出一些是非来,“说服”和“沟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卢绾去办的。

但周勃因为和卢绾有间隙,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刘邦马上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同时,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犯难了,韩信当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问题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大怒之下派出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这次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樊哙走到半途时,他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原来,樊哙带兵出发后,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于是这个侍卫就乘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他。当时刘邦吩咐的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去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议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而事实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接下来的事很简单了,掌握实权的吕后自然赦免了樊哙,也使得刘邦避免了杀害连襟及救命恩人的恶名。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我们先看一下《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历史没有记载是谁向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樊哙自然脱险,官复原职,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

关于这一点,非常遗憾的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大动干戈了,不仅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被杀,甚至连刘友、刘恢、刘建三个皇子也被杀。


大叔煮史问道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发小”,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与刘邦成了“连襟”,学过《鸿门宴》的都知道,他曾亲赴敌营救过刘邦一命。可就是这样一位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刘邦晚年,居然只因为小人一句谗言,就对他动了杀心。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樊哙,早年间是个“卖狗肉”的,刘邦起义后就随其左右东征西讨。他确实很能打,史记中清楚记载其大小战争中斩首人数,平均都在15人左右,最多一次有20多人,而在抵抗名将章邯时竟然帅先登城,更足见其勇猛。有人会说,这和他的职业有关,但是他还有一件事却令人意想不到。

攻陷关中后,众多将领甚至刘邦,都被眼前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妖娆婉约的美女迷得“走不动道”了。是樊哙,第一个提出不要贪恋荣华富贵,并极力劝他及早还军灞上。“卖狗肉”的,能看出还有一只甚至更多眼睛盯着关中,很不容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能一直活到孝惠帝时期寿终正寝,关键在于梁启超送他的四个字“深明大义”。

鸿门宴上,范增指示项庄暗害刘邦,项伯却一直阻挠,项羽则是蒙在鼓里。千钧一发之时,樊哙闯了进来,在项羽赏赐酒肉后没有客气,并直言项羽“违背誓言,亲信小人”。他的直率和坦诚,给人留下来深刻印象,也打消了项羽发难刘邦的心思。临走时,刘邦还在犹豫要不要告辞,樊哙能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样的话,劝他当机立断,保命要紧。前后足以说明,樊哙虽然五大三粗,可是大事上一点都不“糊涂”,有时比刘邦都强,更不用说一些只会摇唇鼓舌的儒生。

汉高祖晚年,因为病重不想见人,就命令侍卫不许任何人探视,大臣们谁也不敢进去。最后樊哙忍不住了,直接闯了进去,刘邦见了很诧异,他却说“咱们一起打天下的时候,真爽呆了,如今天下平定了,却这么颓。您病重了,我们很紧张啊,您也不和我们议事,跟前就一个太监,您难道忘了秦朝的赵高了么?”此时的樊哙,没人再敢说是莽夫了,他的头脑里已然装着的是国家大事,而不是一己私欲了。别人也许没看到这些变化,但刘邦心里暗暗发现了。

后来,刘邦剪灭了众多异性诸侯王,吕后设计害死了韩信,萧何、张亮却“隐居”蛰伏了起来。尽力了众叛亲离后,刘邦开始变得更“理性”了,别人只说了一句“大王百年之后,如果只剩下吕后和樊哙……”,他就对樊哙也起了杀心,此时的樊哙,似乎不再是那个头脑简单的“发小”了。一路走来,那些平时喝酒吃肉就满足的“发小”们,似乎再不那么容易打发了,财富和女人甚至都无法换回他们的初心,好像唯有权势和地位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甚至不惜与我刀兵相见。这就是樊哙必死无疑的理由。

幸好,樊哙“傻”人有“傻”福,他甚至比刘邦活的更久,而且是安享晚年。


矛与盾1949



我以一个刘姓的身份告诉你们:我们姓刘的没有干过这事,不信你们有胆去问问樊哙……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刘邦击败英布回来旧伤复发已经卧床不起了、又闻卢绾叛变那个急啊!现在身边只有位居相国的樊哙就命令樊哙去带兵诛杀卢绾。怎料想樊哙前脚走后就有人告知刘邦,樊哙密谋吕后打算自己死后闹事。刘邦此时心想(都以为我要死啊!一个个不服咋的,我死也要先让你们兄弟几个去给老子占个地方去)!



遂立刻找来陈平周博商量怎么把樊哙办了,三人定下由陈平去樊哙大帐传召引樊哙自己出来接召。樊哙见陈平来了,那还以为又有啥好事呢!急忙出营迎接,怎料这俩货上来就是一顿五花大绑接着就拉入囚车带去长安!



不是说杀嘛?为何带去长安呢?这就是陈平的高明之处。陈平心想刘邦不知听哪个小人说的樊哙要某反,万一刘邦后悔了,那不的连我一起杀了啊!再说刘邦你们要杀吕后的妹夫,那吕后又是好人嘛?你们连襟的事还是你们自己处理吧!



一路奔着长安去了,半路传来刘邦病故的消息,陈平周博本来就算计好了送到刘邦面前让他自己处置,这下好了,刘邦病故吕后掌权了。这怎么解释呢?俩人商量好这事一定得先到长安解释下,万一吕后发怒那还得了。于是上演了陈平哭死人话活人的故事,快马到了刘邦遗体前痛苦:皇上啊你让我杀樊哙我没有听你的,我把他绑了心想你们自己家的事还是得和你媳妇商量下啊!不听媳妇的话怎么发家致富啊!谢谢看我,小编码字也不容易看完点个赞啊谢谢!


Jiao星哥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刘邦决定杀樊哙后那么快就死了,就值得深究了,当时可是发生了很多事,有人向刘邦告密吕后和樊哙要等刘邦死后杀死戚夫人母子,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妹妹的老公,鸿门宴上还直闯大营,救过刘邦,是刘邦面前的大红人,谁敢诬陷,那就是掉脑袋,可见告密之人有真凭实据,接下来的剧情也很离奇,字太多,我就不打了,我的头条号,为此还写过一篇文章,推理出结论,刘邦必是吕后谋杀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子曰不懂


刘邦除了相信盗了嫂子的陈平与周勃外对谁都是疑心重重,它本来就是个连畜生都不如的家伙,这不足为奇


沙漠里的小舟


这个问题之前回答过,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刘吕争权”,而樊哙又恰好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作为刘邦晚年中亲吕集团里仍然掌握军权的将领,为了避免刘氏江山落入吕氏手中,刘邦必须处死他。

刘邦弥留之际派陈平和周勃处死樊哙

樊哙从丰沛起事以来,一直跟随在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然而到了刘邦晚年,尤其是平定英布叛乱归来,旧伤发作生命垂危之际,樊哙却又成了刘邦不得不处死的对象。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因旧伤发作而病倒。恰在此时,又听说燕王卢绾叛乱,于是派樊哙以相国的分身率军前去讨伐。

就在樊哙走后不久,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相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加以提防。”(《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刘邦决意换将,于是找来陈平和周勃,对他说道,“樊哙见我病了,想要我早点去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周勃)

刘邦和陈平、周勃商议后,决定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藏大将周勃,到军营后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然而陈平却留了个心眼,他对周勃表示说“皇帝只是在气头上,樊哙毕竟是皇亲国戚,我们如果杀了他,将来皇上又后悔了怎么办?”

在陈平的劝说下,两人来到军营之后,并没有杀死樊哙,只是按照原计划将樊哙绑缚之后交由陈平押回长安,周勃则率军继续前往燕地平叛。然而就在陈平载着樊哙返回途中,汉高祖刘邦就已经去世了。

(陈平)

陈平连忙赶回长安,跪倒在刘邦灵前,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

这明显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随即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而陈平也逃过一难。

刘邦为何一定要杀死樊哙,刘邦和吕后之间的血腥博弈

我认为这和刘吕争权有关,要分析透这个事情,甚至要从吕太公将吕雉嫁给刘邦说起。我试着将整个过程捋一遍,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以下为本人根据史料的推断)

(刘邦和吕后)

吕太公一家原本为齐国贵族后裔,在齐国被秦国灭亡后,一直暗中从事着反秦活动。因此结识了反秦义士张耳,并通过张耳结识了同为反秦人士的刘邦。(“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张耳陈馀列传》)

此后,吕太公在齐地的所作所为被官府发现,于是逃离齐国,投奔了远在丰沛的刘邦(此时张耳也已经逃亡)。因此,县令想要为儿子求娶吕雉,但被吕太公拒绝,吕太公转而将吕雉嫁给了刘邦,所谓的“相面说”不过是托词而已,真正的目的是吕家和刘家联盟,共谋反秦大计,吕氏出钱、刘氏出力,从而在夺取天下后共享天下。

(刘邦起事)

之后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丰沛起事,而吕太公的儿子吕泽便在山东单父县起事,“发兵佐高祖定天下”。(注意,这里用的是“佐”,说明吕泽的军队是相对独立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后历经秦末混战和楚汉争霸,刘邦最终夺取了天下,然而此时的刘邦还会兑现“刘吕共天下”的承诺吗?我想是不会的,但是吕氏集团在朝中的实力仍然很强,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亭、郭蒙、朱轸等都是吕氏集团的人。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吕氏集团的领头羊吕泽,在随同刘邦平定韩王信的叛乱中阵亡。

吕泽的死让吕氏集团实力大损,于是刘邦开始想办法夺取吕氏集团的权力,他的第一步便是想方设法的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然而不曾想吕雉依靠吕氏集团的力量,迅速拉拢了大批朝臣,形成了庞大的反对力量,刘邦的废除太子的计划始终未能成功。

(刘邦)

在发觉吕氏集团力量仍然很强的情况下,刘邦只得按下性子,想办法先削除吕氏的力量,尤其是军权。于是乎,汉九年(前198年),便有了周昌举报陈豨的事件。次年,陈豨造反。

陈豨造反之后,吕氏集团在军队方面实力大降,于是吕后想要拉拢已经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利用其在军队的威信,重新将触角深入军队。不过,这一建议却遭到了韩信的拒绝,于是韩信被吕后联合萧何处死。

(韩信被杀)

在平定陈豨叛乱过程中,刘邦曾要求彭越率军支援,但被彭越因患病为由拒绝。在陈豨叛乱初步平定后,梁王彭越被刘邦废除王爵,迁往蜀地。彭越在迁往蜀地途中碰到了吕后,彭越向吕后诉苦,吕后要求彭越协助自己,同样被彭越所拒绝。这导致了彭越被杀,并被吕后命人剁成肉酱,分发给各地诸侯,最终又酿成了英布的反叛。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时中了箭伤,回到长安后病情加重。病势愈加沉重的刘邦越来越忧心,他甚至不敢让吕后请来的名医为自己医治。害怕自己死后天下落入吕氏手中的刘邦,不得不加快了步伐。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刘邦)

同时,刘邦对与吕后走的过近的萧何同样产生了怀疑,导致萧何不得不通过自污来保命。

此时,燕地的卢绾又发生了叛乱,刘邦派樊哙前去平乱,但就在樊哙走后不久,刘邦发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在朝政大权已经落入吕氏手中的情况下,他不能容许兵权在落入吕氏手中,于是便有了派遣陈平和周勃处死樊哙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