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oO灰機Oo


蜀汉自己在“作死”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先是姜维不能制黄皓,反为避祸而出成都屯田沓中,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攻打绵竹的时候,刘禅不以张翼为将而用诸葛瞻,结果诸葛瞻不听黄崇死守剑阁的建议强行出兵,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被破,蜀门洞开,实际上成都形势已经非常危殆。




自魏国发生高平陵之变后,朝政大权便渐为司马氏一族所篡夺。齐王曹芳被废了,高贵乡公曹髦奋起反抗结果遭司马昭心腹贾允指使成济弑君,魏元帝曹奂即位后,经过连连宫变的魏国,朝政大权已尽入司马兄弟手中。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以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为将起兵15万大举伐蜀,后主以张翼、老将廖化、镇北将军董厥领兵据敌。姜维据守剑阁挡住钟会十余万大军,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得手,于绵竹大败诸葛瞻 ,诸葛瞻父子战死,邓艾兵锋直指成都。




随着魏国大军压境,成都乱成了一锅粥,主战主降的吵吵嚷嚷,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主张投降。而刘禅之子北地王刘湛叩首上奏,谓言降者当斩,祖宗基业不可毁于一旦,坚决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刘湛先杀妻后在宗庙自杀殉国。刘禅最终听从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此时成都尚有5万守军,而城外的邓艾魏军,不过区区数千疲惫之师。




魏国大军来攻,蜀汉迁使入吴请援,吴主孙皓以丁奉为将驰援蜀汉,但兵未至蜀已有覆巢之危,实际上东吴援军已来不及救援西蜀。而姜维,死守剑阁抵挡钟会十几万大军,分身乏术的同时,剑阁也并非万无一失,他一旦离开剑阁回援成都,以钟会之智谋,剑阁必破。南中羌军,自张翼就任庲降都督以来,由于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实际上,坐等南军来助,完全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所以刘禅最后拒绝了南中监军霍弋驰援成都的请求。三路援军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刘禅知成都不能守,投降,尚能保全成都上下军民的性命,刘禅这是以一己之辱,保全蜀汉免灾战火荼毒。




刘禅知道自己国家无力抵抗,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策略。投降,可免生灵涂炭,群臣免于受辱,唯一的赌注,是刘禅自己的性命。《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没有把自己当作亡国之君,气节不失,为国为民计,投降,可能是蜀汉当时唯一的出路。


大国布衣


那是不可能的!当时劝降刘禅的谯周分析得挺透彻的,谯周认为不是邓艾想灭蜀,而是蜀人自己想灭蜀。所谓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死不远。

当时邓艾率兵三千进攻绵竹,与诸葛瞻的一万五千名蜀军作战后大败诸葛瞻,杀伤蜀军八千多人,在这里有诸葛瞻能力不行邓艾善战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呢,随后的5000名蜀军向2500名(伤亡了500人)投降却说明了蜀汉的根本问题是不得人心。

邓艾向成都进攻的时候,有大约8000名士兵跟十几万老百姓,但是呢,真正的魏军只有邓艾以及他的儿子邓忠带领的2500名,其他的则全是蜀汉人,这种仗还怎么打?完全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调炮往里揍。

其次,成都没有兵。早在绵竹大战的时候,诸葛瞻把所有蜀军全部都押上去了,那15000名兵是蜀汉所有的部队,诸葛瞻战败的时候只逃回了2000多人,靠2000多人去守那么大一个成都城完全是等于没人守城。尤其是绵竹城里有各种大型攻城器械,这些器械是随着诸葛瞻的战败落入邓艾手里了,现在这些器械被用来反打蜀汉,只要有攻城云梯那2000多魏军就可以爬上城墙攻下成都城了。


优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支持不住的。

不谈刘禅那些老弱残兵能否挡住邓艾3万精兵,就算暂时挡住了又能如何?

当时唯一可以救援的蜀军,就是退守剑阁的姜维。

但姜维几万军马,面对着正面钟会十多万大军。

如果姜维放弃剑阁撤退到成都,钟会大军必然尾随追击。以蜀军那点力量,也就勉强能够依靠险要山地挡住伪军。

现在进入成都平原以后,蜀军根本不可能打赢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摆明了也是一个死。

而且如果这样彻底拼命的下场就是毫无余地了,司马昭不可能接受蜀国的有条件投降,更不可能保持刘禅家族的地位。

与其都是败,如果干脆这时候投降,交出地盘和全部部队,换取比较好的投降条件。

其实,当时刘禅也没有能力守住成都。

整个蜀国人口只有90多万,能够使用的部队也就8万左右,敌人却有20万。

而部队的精锐几乎都在姜维手中对抗钟会十多万大军,其他地方蜀军兵力稀少,非常空虚。

刘禅依赖的诸葛瞻,受伤只有几千老弱残兵,被邓艾精兵一触即溃,诸葛瞻父子也送了命。

不是蜀国将军不拼命,实在是没法拼,拼了也是死。

当时刘禅手上基本没有机动兵力,连对付东吴的罗宪区区500人都用上了。

此时成都虽然还有1万兵力,但官兵士气低落,尤其蜀国老百姓因连连征战,厌恶蜀汉朝廷,反而支持晋军。军心士气如此,成都是守不住的,只能投降。

说来说去,蜀汉不具备和曹魏对抗的实力,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萨沙


可以肯定地说,刘禅守不住成都,蜀汉后主想守卫成都,估计手底下的益州士族也不会帮他。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灭亡的结局已经不会改变,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刘备夺取西川开始说起,话说,当年刘备率领大军从荆州出发,进入西川,夺了自己同宗兄弟刘璋的地盘,自立为王,之后又迫不及待地登基称帝,宣布继承了大汉正统,但没多久就在征伐东吴战争失败的阴影中羞惭而死。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权转移到了荆州士族代表——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在接过蜀汉政权的指挥棒后,实行的是法家那套依法治国的管理方式,在政治上实行的是打压益州本土士族豪强,强化荆州士族的统治,当时,蜀汉政权内部三大派别分别是荆州士族、东州士族和益州本土士族,排在最前面的当然是荆州士族,毕竟他们的老大诸葛亮做了丞相,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之后是东州派,最后才是益州士族。

那为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打压本土豪强呢?从东汉中后期到三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士族力量逐步形成,他们祖祖辈辈时代为官,把持朝政,手中有土地、金钱和大量的人口,而他们虽然表面上臣服于朝廷,实际上,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都是土皇帝,士族力量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威胁了皇权,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动摇,于是,当时许多统治者都采取了打压士族,尤其是打压各自势力范围内本土士族豪强的政策,来维护政权的稳定。比如魏武帝曹操,采取的是唯才是举的政策,提拔了很多寒门子弟在朝廷中做官,并且还打败了当时中原士族的代表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奠定曹魏基业,但是,很遗憾的是,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则与当时的士族达成了妥协,士族拥护曹丕取代汉献帝成为天子,曹丕则实行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阶级的利益,如此,曹丕才能顺利篡位,为什么?因为当时,士族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一代雄主曹操,也不得不借助荀彧荀攸等士族力量的辅佐,才能统一北方,虽然曹操采取了各种政策打压士族,但是,当曹丕接过曹魏政权的接力棒时,发现,根本无法压制士族力量,倒不如与士族合作,所以,曹魏政权后来实际上演化成为了一个士族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权,再后来,曹魏政权内部皇族亲贵与士族力量发生了不间断的内斗,到高平陵之变时达到了斗争的顶峰,士族力量抛弃了曹氏皇族,转而选择了同为士族出身的司马氏,从此,士族力量算是彻彻底底掌握了政权。至于东吴,也是一样的,孙策被称为江东小霸王,为什么那么年轻就被人给害死了,那就是因为他触犯了江东本土士族豪强的利益,在之后,孙氏与江东士族豪强之间达成了妥协之后,东吴政权才算是稳定下来。

回到蜀汉,诸葛亮其实也是士族出身,而且诸葛家在三国时期及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算是名门望族,连西晋王朝的皇族司马氏都要跟诸葛家联姻,来维护王朝的统治。当时,诸葛亮作为荆州士族的代表,来到益州,实际上是外来势力,益州本土豪强其实并不服气,各地叛乱时有发生,所以,诸葛亮采取了依法治国的方式,严厉打击本土豪强,由于诸葛亮个人能力极强,个人品德又极好,处事公正,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当时益州士族还算听话,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算是安定了下来,但是诸葛亮一死,这群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作为本土豪强,却无法掌握国家政权,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被剥夺,换做是你,你想不想反抗?当然想了!

所以,当司马氏派钟会、邓艾伐蜀时,对于益州士族来说,不算是外敌入侵,反而像是中原的士族兄弟前来解救他们的王师。基于此,当时益州士族中很多人都提议刘禅打开城门投降,比如谯周,这个老不死的就一直跟蜀汉政权唱反调,是投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另外,当时的东州派其实也不愿意抵抗,因为东州派的代表人物李严同为托孤大臣,却被诸葛亮给扳倒了,东州派眼看手中的大权都被诸葛亮拿了去,心里也是老大不愿意。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东州派和益州派都是蠢蠢欲动,想要夺取政权。至于说姜维,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也被诸葛亮当成了自己军事上的继承人,在蜀汉担任了大将军职位,但是实际上,姜维是曹魏投降过来的将领,在蜀汉根本没有任何根基,在他与宦官黄皓发生冲突时,他选择去汉中练兵屯军避祸,说明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话语权不大,只是由于手中握有兵权,才能勉强立于朝堂之上,加上老师诸葛亮已经离世,无人可以给他庇佑,他虽然对蜀汉政权非常忠心,却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看着这个政权一天天堕落下去。

因此,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不得不选择投降,就算他选择固守成都,等待姜维救援,也是守不住的,蜀汉政权的主力部队都被姜维带走了,驻扎在剑阁,原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平原留守的部队也在绵竹之战中损失殆尽,所谓成都带甲之士数万人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大势已定,且东州派和益州本土士族势力也不会支持刘禅固守成都,如果当时刘禅不答应投降,估计益州士族豪强们就要去逼宫了,甚至有可能自己打开城门迎接他们心里的“王师”,在利益面前,忠孝廉耻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这就是历史。

所以,综合来说,刘禅如果固守成都,也是守不住的,失去了本地士族豪强的支持,刘禅的个人能力又于他老爹刘备和他的相父诸葛亮差的太远,根本无法弹压豪强势力,最后只能听之任之,投降曹魏,还被封了个安乐公,也算是有个善终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尔静桥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应该是无法扭转战局,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一下蜀国灭亡之前的形势。

蜀国灭亡之前的形势

从蜀国灭亡之前的形势来说,蜀国在三国中是最弱的。按照蜀国灭亡时期是人口来算,为94万人口,如果是蜀国灭亡之前,人口应该在100万人上下,毕竟经过了战争,能够动员的军队最多在10万人左右,但也是极限。

在公元262年,姜维进行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北伐,再次败给了邓艾,可以说邓艾是姜维的克星,根据史实记载,姜维在所有的作战当中,每次遇到邓艾几乎都是失败,尤其是最后的几次北伐,都是败在了邓艾的手上,所以到了后期,邓艾就有姜维克星一说。

当时的蜀国连年北伐,但是连年失败,而姜维的失败和诸葛亮的失败不同。诸葛亮虽然也失败了,但是没有出现过全军奔溃的情况,基本部队都能完好地带回来,顶多也只是和魏国的消耗战。但是姜维的北伐就出现过全军崩溃的情形,使得本身就实力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尤其是公元262年的北伐失败,损失了大量的蜀国军队,失败后的姜维得知此时的成都已经到处都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他知道如果回到成都连姓名都可能不保,于是请求吞并沓中,远离了成都的是非。

魏国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魏国出兵16万,兵分三路,一路是邓艾军,负责进攻沓中的姜维部,一路为诸葛绪,从背后包抄姜维,并配合钟会进攻汉中。主力为钟会部,从长安出发,分三路进攻汉中。

在魏国凌厉的攻势下,很快汉中就失守,此时在沓中和邓艾对峙的姜维不得不撤军到了剑阁,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合兵一处对抗钟会的魏军主力。

面对易守难攻的剑阁,邓艾采取了绕到蜀军背后突袭的办法,带兵翻山越岭出现在了成都平原。到达成都平原后,所路过的城市纷纷投降,也说明了当时蜀国由于连年征战,实际上老百姓已经不想打仗。成都方面则集中了最后能拿出的部队,由诸葛瞻带领与邓艾军死磕,结果是战败。

可以说此时的刘禅已经是穷途末路,已经没有能与邓艾对抗的资本了。虽然成都还有近一万军队和十多万百姓,但是继续作战已经没有意义,只能徒增伤亡而已。

可以退一万步说,即便当时击败了邓艾,蜀国已经失去了汉中,夺回已经不可能,而失去了汉中的蜀国,基本等于丢失了近一半的国力,再与魏国对抗已经没有可能。

翻盘的唯一可能——姜维

其实蜀国的唯一扭转的希望可能就是姜维的计划,假装投降魏国,然后利用钟会、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矛盾挑起魏国的内乱,乘乱恢复蜀国,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打到长安,但是这个计划风险非常大,而且成功率并不高。

这是姜维的计划,在后来人们发现的姜维的书信当中,有一封是给后主刘禅的,意思就是我现在投降钟会是迫不得已,但是请陛下放心,我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

那么姜维是什么计划呢?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却看的特别准,他看出了钟会这个人的野心不一般,就是那种如果能佣兵自立就一定会佣兵自立,能当帝王就一定要当帝王的那种人。

姜维于是向钟会提出了他的计划:先干掉邓艾,控制蜀中的全部兵力:魏军16万人再加上姜维本身带领的5万多人,加起来不下20万,在当时的三国来说是最大的一支兵团了。然后出兵进攻长安,即便长安拿不下来,退回蜀中,依然可以继续割据。

那么姜维的计划钟会接受吗?当然是接受的了!

姜维没看错,钟会确实是一个有野心当皇帝的人。对于钟会来说,当时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打下蜀国后乖乖交出兵权,然后回到长安当大官,这样做是最保险的做法,当然以后就没有佣兵自立的可能了,不过运气好以后也能当个丞相,位极人臣;另一个选择就是佣兵自立,按照姜维的说法,进攻蜀国的16万大军他是最高统帅,完全可以控制这部分兵力,但是他要想造反还需要蜀国这边有人帮他,现在有了姜维就好办了。剑阁这里再加上姜维在蜀国的旧部,少说也能招到5万兵马,再加上他手上的16万人,一起可以超过20万,在当时来说是一支绝对的战略力量。什么概念呢?当时吴国差不多200多万人口,兵力最多20万人,魏国大约500万人口,总兵力最多50万人,现在16万人在他手上,那么剩下的魏国军队也就34万人,撑死了40万人把,但是这40万人有大约20万人是要防备吴国的,而且魏国这么大,各地要有军队驻防,尤其是要防备北方的少数民族部队,这就需要至少10万人防守,那么剩下的在长安附近的魏国军队最多也就10万人,他手上20万人,留下5万人防守蜀国,自己亲率15万大军进攻长安,胜算就非常大了。

机会可以说千载难逢,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以后要想佣兵自立,就不会有姜维这样人的支持,也不会有现在这样能够控制十多万部队的情形,怎能不让钟会动心!

而且姜维确实也是计谋多端,他出主意要钟会截取了邓艾给朝廷的信件,对其进行了更改,把邓艾的态度改的非常地傲慢,而且言语还不乏对司马昭的讽刺。这一招果然奏效,他们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命令,要他们拿下邓艾,于是,邓艾就这样被他们除掉了。

可以说一切都按部就班,如果他们能够成功起兵,那么蜀国确实有恢复的可能,至少能回到263年魏国灭蜀之前的状态,仍然拥有汉中。

一切都是时间问题!起兵需要时间上的充分准备,钟会需要把军队当中的将领都换成自己的亲信,该拉拢的拉拢过来,拉拢不了的就干掉。

那么如果他们起兵了,会如何?可以说长安将岌岌可危!北伐的路线姜维本身就非常熟悉,即可以打长安,也可以打陇右。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就是拿下陇右而不是长安!

摆在钟会面前的选择就非常多,除了出兵迅速拿下长安之外,还可以出动一支部队拿下陇右,得到陇右后就可以利用哪里的马匹、人员及粮草增加自身的战略动员能力,同时以姜维为先锋的部队进攻长安,自己带大军殿后,可以说形势来说基本就稳操胜券了。

而姜维可以在拿下长安之后,策动蜀中的反叛,重新恢复蜀国,那么到时候情况也就变得非常复杂,三国变四国:魏国、钟会、蜀国、吴国,最终鹿死谁手就不得而知了。

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成功起兵,应该是司马昭发现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视察工作,这个举动让钟会和姜维感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在成都组织了动员,没有成功,反而引发了叛乱,钟会和姜维双双在叛乱中丧生。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当时扭转局势是不可能的,毕竟失去了汉中,蜀国已经没有对抗魏国的资本,唯一的希望在于姜维,遗憾的是姜维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老威观史


不说扭转战局吧!至少邓艾的军队是肯定能被消灭或收编的,至于钟会,则会继续和姜维相持于剑阁,等着粮尽而退。

至于吴国方面丁封、孙异的援军,可靠性有多高就见仁见智了。

蜀汉只能靠自己,吴国不可靠

其实在当时的剑阁战场,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已经奏效了,他已经将钟会的十万大军牵制在了剑阁。虽不能最终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但保护成都,逼迫钟会大军回军也是可以的。

成都方面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只有驻扎在江油的邓艾,和他的两万军队。这时候,剑阁的姜维是不能调动的,刘禅要想解围就必须从南方和东边调兵而来。

南方由霍峻之子霍戈镇守,有兵至少两万,并且长期处于混乱震动之地,绝对是精兵级别的。而东边永安的罗宪,他曾奉后主之命,率两千人去镇守永安,加上永安本地的驻军,人数大抵在五千人左右,而且因为防备的地区重要,罗宪的两千兵极有可能是蜀汉的中军虎步营军士,战斗力也是非比寻常的。

所以,成都的援军有至少一万五千(霍戈加罗宪),在加上成都城内的守军,人数和邓艾相当,而且只多不少。另外,刘禅方面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作为六十年统治中心的成都城了,只要霍戈、罗宪稳着打,完全可以耗死邓艾的。


至于说孙吴方面,坐山观虎斗,笑看狗咬狗是他们一贯的方针。在听到曹魏伐蜀的消息后,吴主孙休派丁奉进驻寿春,佯装北伐,吸引曹魏目标;派丁封、孙异率军入沔中,救援蜀汉。

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要帮助蜀汉,但孙休在做完这两手准备后,又派了留平去南郡见镇守南郡的施绩,商谈进军方向。这才是最后的部署,毕竟进军方向,可以是北方,同样也可以是西方。

《晋书》中所写:在听闻蜀汉灭亡后,吴国就派了将军盛曼西进,假一以救蜀,实际是要夺取罗宪的永安。盛曼是施绩部下,驻守在南郡,所以他的部队极有可能是跟在丁封、孙异后面的。如果蜀汉救援成功,那盛曼就不需动手,要是蜀汉救援不成,则盛曼的任务就变为袭取永安。

而除了盛曼之外,在益州因钟会、邓艾之争而大乱的时候,吴国又派了步协、陆抗连续两次,率数万大军攻击永安。多亏了罗宪守城有功,加上魏将胡烈进攻西陵,才解了永安之围。

所以吴国方面根本就靠不住,蜀汉只能靠霍戈、罗宪二人,尤其是罗宪,他的守城能力绝不容小觑。只要能解决邓艾,则曹魏、东吴方面自然退军,再安排姜维继续北伐,拿回汉中或者龟缩自保,延续多几年国祚不是大问题。




一贰一橙


没有如果。

姜维当时已经战败,东川(汉中)已失,借地形险要退守剑阁,而对手就是钟会的十三万兵马。如果支援成都,一离开,就会遭到一路追击,稍有不慎就自身难保。

蜀国灭亡的根源是,政治腐败+穷兵黩武。

邓艾偷渡阴平,本来没什么,益州当时若稍有战力,2000人翻过摩天岭,到盆地如同撒了一把芝麻,连星星点点都算不上。何况无马匹重甲、无粮草医药、无弓箭补充,简直是瓮中之鳖。

但蜀地的意志被腐败与战争掏空了,人心涣散。完全没有当年刘璋部下抵抗刘备入川的斗志。

《三国演义》中,江油城守将马邈在家与其妻说:“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

由此话可以得知,马邈虽“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但至少把蜀汉内部腐朽与外部危机看得很清楚。

故邓艾如天降神兵,预感到蜀汉必亡的马邈毫无抵抗直接投降。

马邈的投降,不仅让身处死地的邓艾绝处逢生,还让他如虎添翼,马邈不仅给了邓艾马匹、粮草、武器补给,还献出了地图,给他当向导。

此时的邓艾仍不能说可以肯定成功,毕竟人数太少,每到一地,还不够让守军放乱箭射百十号人。但有足够的主动,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

上天眷顾邓艾,益州真的疲敝了。邓艾的2000人深入盆地,没有陷入当地人的抵抗的汪洋大海之中,反而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完全没有当年刘璋部下抵抗刘备入川的士气。

虽在绵竹,诸葛瞻打败了邓艾的先头部队,最后诸葛瞻被包围而战死(被不足2000人马包围了,要么诸葛瞻人马少得可怜,要么就是人马临阵脱逃。)

因"神兵天降",尽管成都兵力名义上是全师满员,但被昏庸政治和连年征战折腾得毫无斗志。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举国投降。

只有好战的姜维错误判断了形式!


碧水青山0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如果刘禅还能坚守一两个月,蜀国还是有机会生存下去的。

一是虽然当时蜀国国力疲弱,但毕竟刘氏父子已经统治了几十年,尤其对大族和百姓还是比较仁慈,又是汉朝正统,具有一定的民心。

二是姜维虽然在汉中据守钟会,但姜维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兼智勇双全的名将和诸葛亮的唯一传人,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都不是其对手,虽然要全面进攻吞并魏国兵力确实太少,但是如何防守他还是会有办法的,而且姜维忠心可鉴,刘禅投降后姜维还在谋划如何复国就能说明姜一定会竭尽全力。

三是当时蜀国其实还有一些精锐部队和名将,比如镇守南中的霍峻就打仗很厉害,手下带着两三万能征惯战的部队,对刘禅也十分忠心,听到刘投降的消息后也不愿投降,还坚持了很久。

所以说古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刘家在蜀地经营两代人几十年,加上诸葛亮治理清明,蜀中人大都还是感念的,根基也还是很深厚的。


正义来之不易


是这样的,邓艾2000兵,翻山越岭而来,必然是轻装,没有马没有攻城器械。所以以成都作为都城的城防,应该是可以抵御的。所以刘禅应该是主动投降。

大多数人认为刘禅是付不起的阿斗,特别是这次开城投降,仿佛蜀汉自丞相建立基业以来,到眼下仍然算得上文臣武功,按说再坚持个多少年都不应该有问题,结果被他几年就玩得亡国了。但是实际上我反而认为这些地方反映了他的仁慈。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这样说的,说三国中的这些英雄们,曹操也好,刘备孙权也好,还是诸葛亮荀彧也好,他们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虽然英雄故事很精彩,但是天下动荡已久,百姓其实很不想打仗了,都非常思念安定。以当时蜀汉的力量,要想存活下来都不需要不断征战,否则只能坐亡。还妄想什么打败魏国恢复汉室,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怎么说呢,说他不计个人名誉得失好像有点抬高他,就说他胸无大志但心怀仁慈,既不想去争天下又不想百姓继续征战吃苦,所以在敌人一点点兵力形式上兵临城下的时候就轻易地顺势的选择了投降。实际上留给蜀地百姓的就是归于一统,远离战争。对于他自己呢?由于他心无大志,又有示范的利用价值,最终虽然名誉上成了亡国之君,但实际上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简单的富贵的安定的晚年,算是求仁得仁,也算是有个好的归宿吧。


礼荣695


简单的说,只要守将有决心,守住至少几个月没有问题。冷兵器时代攻城的难度极高,检查三国史,几乎没有坚城是被强攻下的,邺城和白门楼是自己人开了城门,失荆州是江陵、公安的守将直接投降,同样是成都,刘璋面对刘备守了超过一年,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诸葛亮数万大军围陈仓不足千人的防守二十余日不能下而只好退兵了。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第一步就是关上城门,而带着几万禁军和皇帝的曹爽方的上策居然是带着天子去许昌而不是攻克洛阳。成都城建壁厚,有皇帝有禁军,防守的条件极好,但是没有郝昭。姜维得知成都被进攻,没有走直线从剑阁-涪城直奔成都,而是绕道巴西-今天的南充来回援,他的目的是想让统治者们好歹守个两天了解一下前线作战部队的辛苦,但是没想到后面直接投降了,以至于蜀汉将士得知消息后拔刀砍石—只要刘禅守住一个星期,师老兵疲孤军深入没有稳定后勤保障的邓艾就是盘菜了。至于说到剑阁外钟会的十几万大军,几千人就挡得住,哪个地形来多少人也展开不了,只增加吃饭的嘴而已。蜀汉不仅姜维错误的判断来后方守将的决心和能力,关羽得知荆州被袭后,一样认为自己后面的城没那么容易被攻克,半天没有从樊城退兵,其实这后方只要一个比郝昭还差的守将,能守住一个星期,回援的部队就能偷袭的全灭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