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与大汉朝征战130余年的匈奴,最后去了哪里?匈奴起源于哪里?

逆风解语


历史上的民族都是不断演化形成的。匈奴人一部分融入了汉族,一部分融入了鲜卑族(最终依然融入汉族),还有一部分融入了欧洲。

简述一下匈奴的起源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自夏、商以来,古代的中国北方出现过鬼方、荤粥、验犹、戎、狄等各种部落。匈奴族有自己的主体,随后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周边的各个部落,直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综合《战国策》、《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和专业研究结果看,匈奴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的晚期),其氏族社会还没有解体,此时北方的赵国、燕国分别独自对抗小股匈奴游牧队伍。到了公元前3世纪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匈奴才开始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

秦灭六国后,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大军把匈奴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并一路北击,致使匈奴北迁七百余里,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弯弓而报怨。

匈奴与中原的关系

匈奴被秦始皇赶走后仅仅几年,到了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其父头曼自立,统一了蒙古高原,正式建立奴隶制草原游牧帝国。匈奴此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刚刚统一的西汉高帝刘邦率军出击,结果发生了白登之围。最后不得已只能妥协,采用和亲政策,并赠送财物,以换得和平。

后来经过了近70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反击。从公元前129年开始,共历时四十四年。

被汉朝沉重打击之后的匈奴进入了衰落期。因为生存环境也恶劣,外有军事打击,匈奴内部分裂,争战不已。五单于之争后,最后剩下两位: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附汉朝,郅支单于杀汉使之后远遁西域康居国。后被陈汤在西域斩杀,那句“敢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陈汤在杀了郅支单于之后说的。之后汉朝让内附的匈奴民众回到塞北自己生活去了。这段时间汉匈关系一直和好。

到了王莽时期,汉匈关系被王莽折腾坏了,双方关系恶化。

到了东汉初期,匈奴内部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单于因为地缘关系,率先主动归顺汉朝,汉朝也把塞内的一些地方给他们了。北匈奴多次向东汉提出修好请求,但却未得到认可。北匈奴后来受到了东汉、南匈奴、乌桓和鲜卑等几方的联合攻伐,接连失败日渐衰耗。最终,大约四十余万匈奴民众留在草原,融入了鲜卑族;还有一部分跟随北单于逃往西方。

入居塞内的南匈奴部众不断内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化出屠各胡、铁弗匈奴、卢水胡等支系部族,彼此互不相属,分别活跃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和青海各地。屠各胡在山西、陕西建立“汉一前赵”政权;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之间,于公元5世纪前期在河西一带建立“北凉”政权;铁弗匈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大夏”政权。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也有融入鲜卑的北匈奴人的功劳。

随着这些内地匈奴政权的相继灭亡,“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逐渐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曾经的匈奴人最终彻底融入到汉民族之中。

西迁的北匈奴人去哪了?

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进入乌孙之地。公元104年,西迁的北匈奴单于派使者向汉进贡,说愿意和亲重修呼韩邪故约。汉和帝没有答应,第二年,北匈奴再次遣使到敦煌进贡,表示要遣子入侍,并请求东汉派遣使者。汉朝仍然没有理睬他们,双方由此断绝联系。北匈奴遂采取掠夺袭扰做法,再次给汉朝的边境带来威胁。

汉朝依然进行反击。此时鲜卑在匈奴故地崛起,也不断进攻匈奴。北匈奴人继续向西,大约在公元160年前后西行进入到康居地区(今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一带)。

但是,大月氏人早已在此处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国。大月氏与匈奴素有积怨,当然不能允许北匈奴迁入此地,北匈奴人当时无法与贵霜王国对抗,因此,匈奴人不得不再度西迁。此后,在中国的史书上,不再有关于匈奴人的记录。

到了公元292年前后,西方史籍中出现了匈奴人的身影,中间100多年是空白。

在西方记载中,亚美尼亚国王泰格兰纳斯的军队中,不但有阿兰那佣军,还有一队匈奴士兵。约356年,波斯北境遭受一群匈奴人攻击。

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叶,匈奴人击败了顿河以东的阿兰国,震动了西方。罗马帝国著名的一位史学家记载,匈奴人在大肆屠杀以后,就强迫残余的阿兰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匈奴人的声势因此更加浩大。

阿兰亦称阿兰聊国,又名奄蔡,其地理位置在今南俄草原顿河以东一带。大抵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之间,及南至高加索山脉之地,都是阿兰人的领土。

至此,匈奴人到达了欧洲的东部地区,开始了在欧洲活动,匈奴人入侵欧洲开始了。

匈奴人横扫欧洲一百年

匈奴人占据了阿兰那之后,继续向西进入东哥特境内。东哥特人无法抵挡,于公元375年投降。

匈奴接着向西越过德聂斯特河攻打西哥特,西哥特直接不敢迎战,不战而逃。他们匆忙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避难,一部分东哥特人逃入了意大利。

被匈奴人赶跑的西哥特人,攻入了意大利、进入罗马城、进入了高卢、占据了西班牙,又建立了西哥特王国。

匈奴人还企图征服北部的日耳曼民族,这迫使他们也纷纷踏上了西迁和渡海北移的征途。

最终,匈奴人,和被匈奴人驱赶的西哥特人、东哥特人、还有之前的阿兰人,都涌入了罗马帝国境内,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罗马帝国无力驱逐,国王也战死了,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公元400年,匈奴人继续向西挺进,长驱直入欧洲腹地,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疆域广阔、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帝国最初由奥克塔和路加两兄弟共治。到了公元422年和426年,匈奴人曾入侵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无法抵抗,只能被迫答应每年付给匈奴350磅黄金,并允许匈奴在境内的几个城镇进行“互市”。约在公元432年,路加向东罗马帝国提出要求引渡逃入帝国境内的匈奴逃亡者,并宣布所有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各小部落都要向匈奴称臣纳贡。

其后,东罗马帝国对于匈奴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都只能答应,以求得暂时安宁。匈奴王国这时已经在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建立起了绝对的权威。

在阿提拉统治时期,匈奴帝国发展到了顶峰。其统治范围西起莱茵河以东(也曾到过大西洋),东至咸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阿尔卑斯山,对东、西罗马帝国构成极大威胁。

公元435年,东罗马和匈奴订立条约,岁币由350磅黄金增至700磅。公元443年,阿提拉兵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迎战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被迫又与匈奴订立和约,岁币每年增至2100磅,另付6000磅黄金清偿旧欠。公元447年,匈奴再次攻入东罗马,东罗马的多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东罗马请求和谈,阿提拉则提出:要求东罗马割地,要按期交纳岁币,不得拖欠。东罗马被匈奴打得经济萧条、财政紧缩,国家一片残破,国力日趋衰退。

匈奴与西罗马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关系。公元450年,阿提拉向西罗马提出和亲请求,要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为妻,并要求西罗马以帝国领土的一半作嫁妆。这一无理要求当然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提拉挑起对西罗马的战争。公元451年,阿提拉率五十万大军进攻西罗马。战况激烈,双方均死伤惨重,最终阿提拉军队遭挫败而退兵。公元452年,匈奴军队卷土重来,入侵意大利,直捣罗马城。但匈奴军中粮食短缺,瘟疫肆虐,东罗马的援军也己到达,阿提拉不得不从撤兵。

公元453年,阿提拉血崩而死,匈奴帝国随后于468年彻底崩溃,匈奴人也逐渐融入欧洲各民族之中。

西罗马帝国在匈奴屡次打击下,日渐萧索,终于在公元476年寿终正寝了。

匈奴人在欧洲活动近百年,以其强大的武力所向披靡,使整个欧洲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促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对古代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和历史的发展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匈牙利人与匈奴人的血缘关系最为密切。

结语:匈奴人像一阵风,影响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

匈奴人在东西方的历史上均留下了一笔,在东西方也几乎同一时间消失,融入其他民族。

考古遗传的DNA分析结果显示,拓跋鲜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隋唐帝国,有匈奴人的贡献。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被汉武帝战胜的匈奴,后来他们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他们到了西方,到了欧洲。

当时的罗马帝国,一直受到周边蛮族的骚扰遇袭比如,日耳曼部落就常常把罗马帝国当做进攻的目标。好在,当时罗马军团还是相当强悍的,但渐渐的帝国衰落了,军团开始不强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出现了极有战斗力的,对他们来说有点陌生的匈奴马队。

罗马帝国对西部各省市区的控制,慢慢能长驱直入,罗马帝国本来就奄奄一息。终于,在公元476年8月28日,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灿烂辉煌的古典文明时代结束了。

匈奴这个民族几乎就是粘在马背上的人,体格雄壮,相貌奇丑。这就是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他们长期面对的敌人。

那么,这些匈奴是怎么走向西方的?他们走的是一条线路还是几条路线?

很遗憾,现在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可信材料。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匈奴人参与了对罗马帝国的进攻,对罗马帝国产生了致命的伤害。

本来,当时,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秦汉帝国,没有料掉没能把秦汉帝国消灭掉的匈奴人,却把罗马帝国和当地人一起消灭了,这件事情确实具有很大的历史幽默感。

关于匈奴的起源,“据传匈奴族与华夏族还是同源的,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纪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从匈奴单于历年秋季在鄂尔多斯祭祀龙神的习俗来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


超凡博弈


匈奴政权,既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辉煌,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落幕。它源自何处?如何兴起?又是去了何方?这一切都像是一个谜尘封在历史深处。

匈奴起源之推敲

匈奴曾经是活跃在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但在史料典籍中他们似乎是凭空出现的一样,出现的那么突兀。

按照《史记》记载:“匈奴,其共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纬。”也就是说,匈奴与华夏同祖同源,匈奴人是由夏后履癸后裔发展而来。但就早期匈奴人语系和人种来看,一是匈奴人具有阿尔泰语系的明显特征,这种语系因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的阿尔泰山得名,那么可见该种语系是本土衍生无疑,应与夏之后裔关系不大。二从人种来看,从发掘出土的匈奴人骸骨看来,其骨架高大壮硕,有些甚至眼窝深陷,显然有着白人特征,又通过基因测试可以看出匈奴人与现在华夏族主体基因皆不同,所以完全可以推翻《史记》中所记载的匈奴为夏之后裔的结论。

那么,他们究竟从何而来?

同样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北逐荤粥”,这个记载反应出早在上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便与华夏政漠南权进行了争斗,结合结合在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的踪影来看,荤粥也许是匈奴最早的祖先也未可知。虽然之后荤粥的名字在典籍中变成了鬼方、猃狁、戎狄等,但他们的活动之地大多局限于漠南阴山、河套地区、山西北部一带,这就从地理位置上解释了匈奴的来源,从而为匈奴人使用阿尔泰语作出了解释,那么匈奴是中国北部原生民族的可能性极大。另外据《史记》、《汉书》等典籍记载,匈奴早期便与河西走廊各国接触,发动战争掳掠财物,不少中亚白人被匈奴人虏走,这也正好解释了匈奴人中有白人的原因。

综上所述,匈奴是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无疑,至于语系的使用则是由地理位置造成,而具有白人特征的骸骨有可能是掳掠而来的奴隶,非本土自然生长。

匈奴的发展

匈奴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便繁衍生息在北方广袤区域内,除了早在黄帝驱逐的“荤粥”外,在商朝武丁时期也有记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有这样一条记载:“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这里的“羌”指的就是鬼方。另外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易经》中也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可见,当时北部分鬼方国或者鬼方部落对商朝有着极大威胁,另外据记载鬼方人也有白人的特征,那么也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匈奴人也叫鬼方。

到了商末周朝,鬼方则换了一个名字叫猃狁,他们活跃于陕西、山西北部、甘肃、漠南一带,与鬼方同样的是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具备着典型的白人特征,到了西周末期,他们的名字换成了犬戎,一度攻破周王宫,“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俘虏,灭亡了西周,从此以后,犬戎成为中原王朝之心头大患。

大约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犬戎又有了一个新名字,那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匈奴”,由于匈奴人过早进入了铁器时代,军事实力增长过快,于是不断的骚扰秦、赵、燕等国边境,公元前265年,匈奴主力被赵国李牧一举击溃,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等属地。而秦昭王杀义渠王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等三郡。燕国则拓地千里,设立了渔阳、上谷等五郡。《史记》记载:“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甘寂寞的匈奴又重新卷土而来,但秦始皇鉴于匈奴人游牧民族的特性,从一开始以积极防御备战为主,修建长城、秦直道以御匈奴。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方士卢生献上《录图书》上写有“亡秦者胡”这几个字眼时,于是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三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然而,匈奴一族与中原汉族一直因生存环境而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朝刚立国不久,汉高祖便被匈奴人在“

白登之围”中差点掳去,于是此后的汉朝一直在积蓄力量准备反击。到了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的横空出世,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游牧民族的战役,匈奴大败,全面败退到漠北。公元前57年,匈奴发生内讧和分裂,匈奴首领呼韩耶单于臣服于汉朝。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部,汉和帝利用此良机联合南匈奴,对北匈奴发起巨大的攻势,是年后,匈奴政权不断被分割、瓦解,各个政权先后被消灭,匈奴族不断迁移。

到公元460年,这一年是匈奴人的噩梦,这是他们民族存在的最后一年,帝国被柔然国所灭,他们的单于沮渠安国也在战斗中阵亡,横行草原七百多年的强悍民族在历史上烟消云散,匈奴这个部族成为了历史。

匈奴被击败后,匈奴人流落到何处?

在汉朝的强大攻势下,匈奴人就被迫开始了民族大迁移,这个过程是匈奴人与其他民族融合的一个过程。

南匈奴的民族融合史。匈奴帝国分裂后,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地区和山西云中地区,他们与汉人杂居,通婚,接受汉族文化,臣服汉族文明。三国时期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公元三世纪,匈奴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西晋的“八王之乱”时担任了匈奴大单于,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史称汉赵。而另一个匈奴族群羯人的首领石勒篡夺汉赵,建立赵国,史称后赵。

其他政权如匈奴人与鲜卑人混血后代铁弗人刘勃勃,改姓赫连后在河套地区建立了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匈奴人与高丽鲜卑族融为一体后,建立了北周政权,最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篡,自此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匈奴后裔融入到汉族中后,改汉姓为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北匈奴的民族融合史。北匈奴的迁移大概经历了几个世纪之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西迁,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北匈奴灭掉了强大的突厥国阿兰国,并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军队被全歼,国王自杀。不久后,匈奴人渡过顿河,重创西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匈奴人这才完全得到修整。

公元384年,匈奴人继续发动了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战争,占领了爱德沙城。公元396年,又侵入了波斯帝国,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再次兴盛起来,但匈奴帝国的极盛时期是在大单于阿提拉的统领下达到的,公元445年,阿提拉发动了针对北欧和东欧的大规模战争,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纷纷投降,他还入侵东罗马帝国,迫使他们赔款割地。自此,

西迁的匈奴人建立的帝国疆域东起咸海,北到波罗的海,西到大西洋海岸,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

然而历史总是相同的,盛极必衰是历史规律的自然法则。公元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死于血管爆裂,之后的匈奴帝国陷入了争夺大位的内战之中,随着国力的消耗,东哥特人,吉皮底人纷纷反抗,匈奴人在公元454年不得不退回南俄罗斯平原,强大的帝国瞬间瓦解。公元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想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东哥特人的进攻,结果遭受重创。公元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然而这次连自己也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沉寂了下去,逐渐被历史遗忘,其子民则融入欧洲各国的部族之中,血脉交融,终再难找纯粹的匈奴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有2500多名匈牙利人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政府承认他们是“匈奴族”,尽管这一要求最终被匈牙利政府驳回,但这的确代表着匈奴人的确在该地方建立过强大的国家,并有后裔曾经生活于此。

结语:在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下,最终匈奴人或融入华夏民族,或融入欧洲各部族,终究难觅踪影。事实证明,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游牧文明终将屈服于农耕文明,先进文明驱使落后文明民族破裂、融合,再破裂再融合,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一个灿烂文明,匈奴民族则完美诠释可这一点。


望风瑟瑟


匈奴来自哪里?北匈奴又去往何处?这是两个学界一直在争论,且没有准确结论的历史问题。从匈奴兴起到南匈内附、北匈西迁,经历了有三百多年。

对于匈奴的起源问题,学界秉持的观点有很多。史料中对于匈奴兴起之前的记载都比较笼统,从秦汉以后,就开始有学者探讨匈奴的起源时间和过程。

目前从文献及考古可以确定,匈奴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生活在我国北方,其发源地位于阴山河套一带,而活动中心主要位于内蒙河套及大青山一带。

匈奴到底起源于哪里?

关于匈奴起源的观点,概况起来主要有两大种,介绍如下:

第一种:从史料及考证来看,匈奴源于夏朝后裔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有学者据此认为匈奴是夏末商初时,夏人北逃后所形成的民族。此处的“淳维”指的是夏桀之子,也叫獯鬻(xūn yù)或熏育,他就是匈奴的祖先。

淳维在夏桀死后,带着父亲的妻妾,逃到北方逐水草而居,即所谓匈奴。接着太史公又道出了,匈奴人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等部落的统称。

这一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淳维北迁之后,融合北方的月氏、楼兰等数十个部落的人种。王国维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王国维对匈奴的演化做了概况,他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战国时的戎、胡,都可被称为匈奴。

在这个基本框架下,还有一种观点,他们将先秦时期北方所有的游牧部落都划到匈奴一类,这其中也将东胡包括在内。

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是以匈奴来自夏朝后裔为根本原则。也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少质疑,认为匈奴人夏人差别太大。

第二种:匈奴是西来民族,与北方游牧部落无关

这种观点直接颠覆了《史记》关于匈奴来源的记载,提出了匈奴与先秦时期北方的游牧部落没有关系,他们是来自西边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南迁至此。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匈奴的语言与人种,匈奴属于阿尔泰语系,与华夏各语系完全不同。匈奴的人种含有白种人基因,主要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

而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因为在中外的文献史料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的记载,只能算是一种学术观点,要想证实,必须要有史料支持与考古支撑。

由此可见,学界对匈奴的起源,争议还是很大,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关于匈奴的史料文献太过匮乏,加之匈奴为游牧部族,很难找到相关的实物。

而北匈奴又去往何处?

秦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经成为北方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在蒙恬的军事打击下,匈奴北退七百余里。秦末汉初时,冒顿单于到了匈奴开始崛起。

这时的北方和西域诸部族,都在匈奴的有效控制下。匈奴的疆域也达到了历史最大,首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游牧政权,匈奴民族也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西汉时期,在汉武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退出河套及以西地区,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状态。远离水草茂盛的阴山地区后,匈奴开始出现衰落的气象。

汉宣帝时期,匈奴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至此匈奴开始走向分裂。公元50年,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十四年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阳郡等地,南匈奴王朝终结。南匈奴人逐渐陕西、山西、河北一带。

被匈奴先是被汉朝所破,后又与南匈奴争斗不断。公元91年,北匈奴再次被东汉大败,部分匈奴人南迁,其余匈奴人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乌孙国立足。

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之后东汉先后四次重创北匈奴,西域已没有匈奴的立足之地,北匈奴开设向西撤退,直至康居国。

关于北匈奴的去向,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北匈奴在鄂尔浑河流域融合到拓跋鲜卑的部落;二是部分北匈奴逃至西域,主力却在新疆的巴里坤湖附近。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北匈奴西迁到黑海,造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直接将欧洲的匈人与北匈奴等同起来,这种观点在学界的争议还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关于匈奴的起源及北匈奴的消失,目前并没有一致观点,处于争论之中。要想揭开这些谜团,还得依靠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


野史也是史


与汉朝征战一百三十余年的匈奴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区。匈奴人同属我古华夏民族。太史公“司马迁”之著作《匈奴列传》中就记载了匈奴起源!

匈奴历史起源!

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唐虞以上有山戎、左传庄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杜预云“山戎、北戎、无终三名也”。括地志云“幽州渔阳县,本北戎无终子国”。

『“山戎”春秋 时分布在今 山西省太原市 东,后迁至 河北省玉田县 西北 无终山 ,因山而得名。《左传·襄公四年》:“ 无终子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 。” 杜预 注:“ 无终 , 山戎 国名。”』

獫狁、荤粥,晋灼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橐他。韦昭曰:“背肉似橐,故云橐也。”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包恺音讬。他,或作“扆”。正义畜,许又反。駃騠、徐广曰:“北狄骏马。”说文云“駃騠,马父→子也”。广异志音决蹄也。发蒙记“刳其母腹而生”。列女传云“生七日超其母”。騊駼、徐广曰:“似马而青。”郭璞注尔雅云“騊駼马,青色,音淘涂”。又字林云野马。山海经云“北海有兽,其状如马,其名騊駼”也。驒騱。徐广曰:“音颠。巨虚之属。”驒奚。韦昭驒音颠。说文“野马属”。徐广云“巨虚之类”。一云青骊白鳞,文如鼍鱼。邹诞生本“奚”字作“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匈奴又称胡。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兴起于大漠南北。冒顿单于时最为强盛,“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先后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诸邻部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西伯利亚,南达长城。由单于庭直辖中部,左贤王等左方王将管辖东部,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管辖西部。单于之下,左右贤王等王将各有份地。汉初常南下侵扰,汉朝只得遣送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馈赠财物、开放关市与其缔结和亲。

汉武帝时期,屡为汉军所败,其势渐衰。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内讧,五单于分立。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再次分裂。北匈奴蒲奴单于留居漠北,并控制西域等地,与东汉和南匈奴对抗。其后因天灾,又遭南匈奴、乌桓、鲜卑及西域各国攻击,社会经济萎缩,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力量大为削弱。

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三年东汉数次发兵出击,大破北匈奴于漠北及西域各地,北单于西逃乌孙,后转康居东部地,逐渐西去。(今欧洲匈牙利同属匈奴后裔)

留居漠北的匈奴余众并入鲜卑。另一部分余众由北单于弟于除鞬率领,退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又一部分余众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公元五世纪初为柔然吞并。

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进而内迁。北匈奴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兵败西迁,残留漠北十余万落(户)加入鲜卑,后逐渐鲜卑化。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朝魏,部众分为五部,散居各郡县。两晋时,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立前赵、北凉、夏等国。

匈奴人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住穹庐,食畜肉,饮湩酪,衣皮革,被旃裘,其次为狩猎业。

手工业有冶铁、铸铜和陶器制造,有陶缶,称“服匿”。少数城镇略有农业。每年正月,诸王将小会单于庭,举行春祭;五月,大会龙庭,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秋季马肥,复大会,稽查人口、牲畜数。


奚譽贤


古代匈奴的身影一直伴随着中华历史的发展,从战国开持续到汉朝,匈奴都被统治者视为心腹大患。许多抗击匈奴的将领这时也应运而生,有千里长驱不可挡的卫青,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冠军侯的霍去病,投笔从戎、镇守边关的班超,他们都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上汉朝初年的时候,因刚刚建国的缘故,所以没有太多的力量去抗衡北方的匈奴,汉初的整个时期基本都在和北方匈奴作斗争。

到了汉朝之后,北方的匈奴就很少被人提起了,匈奴最后都到去了哪里?强大的匈奴是在哪里起源的呢?

按照《史记》的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在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最简单的总结就是最初的匈奴人是由当时生活在欧亚草原上的一些游牧人集合而成。不过直到战国时期才被称之为匈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的记载了“匈奴”一名。

那时的匈奴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不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与中原有着天壤之别。其势力影响只能算作一个部落存在,并未引起中原王朝统治者们的注意,这样,匈奴得到了良好发展时机,直到后来统治者也无能为力,只能采取缓解、联姻等政策换取和平。

匈奴所造成的威胁绵延两三个世纪之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之后,派军士大规模抗击匈奴,将匈奴驱逐,自此之后,匈奴隐患才算是解决。

那么一度对中原造成困扰的匈奴人,最后都去了哪里?

1、北归

许多匈奴人在被汉武帝彻底击败之后,回到了自己最初的发源地,也就是如今的阿尔泰山一带。还有一部分被迫撤退到今天的蒙古地区。甚至有一小部分跨过了如今蒙古,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甚至是更远更寒冷的北方。

汉朝时也对当地加强了控制,设立一些官职如立辽东郡,辽东太守等负责管辖迁到大兴安岭一带的匈奴。

2、南渡

民族融合是统治者获取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手段,从始至终历史上的主旋律就是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封建王朝政权如何更替,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一直贯穿着历史进程。

一些匈奴选择向北方游走,也会有一部分人选择走向汉族人民,他们通过与汉族人结婚,学习汉语,穿汉服,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洗礼。在这里,这些匈奴人选择了繁衍生息或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逐渐成为了汉族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西迁

历史上游牧的匈奴其实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

匈奴政权被汉朝瓦解之后,一部分部落南渡,一部分部落北归,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选择继续向西行走。这些人选择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他们中一些毅力坚强的人甚至走到了如今的欧洲。

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当时的土地。有的人甚至到了波斯和印度一带,在大陆的西侧过着安稳生活,再无打扰中原王朝。

无论是南渡北归还是西迁等原因,曾经在草原上强大的匈奴人再也没有对中原政权产生威胁。自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再到大汉朝的将军们浴血奋战。这一困扰中原百年的民族最终平静的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民族也走向了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实说历史



两个问都是历史悬案,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匈奴人最后去了哪里?欧洲人显然表现得更为热衷。毕竟 “匈奴”二字,在一世纪的欧洲人眼里,既是破坏者也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欧洲人甚至不惜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寻找真相。虽取得了部分的数据,如掌握父系Y染色体主体及母系线粒体DNA等,但最终仍无法解开谜底。

汉初开启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和中国东北等地区。据《过秦论》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匈奴强势崛起时,正值刘邦刚建立了汉朝。此时,完成统一大业后的刘邦根本没把匈奴放在眼里。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去征讨匈奴。结果悲催了,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的三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虽不至于被打得满地找牙,可也是狼狈不堪。

被困七天七夜的刘邦最终用计逃脱,可被迫与匈奴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贸易。刘邦派出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只是个宗室女子,其身份一直存有争议。在汉朝漫长的和亲史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王昭君了。

汉武帝痛击匈奴

面对崛起的匈奴,自刘邦开始直至其后的孝惠、文、景诸帝,一方面接受现实,另一方面釆取休养生息,期间匈奴虽有多次侵扰边关,但汉朝仍坚持避免与匈奴发生大模样的军事冲突。到汉武帝时,国力明显增强,隐忍多时的汉朝终于全面爆发,主动出击狠出一口气。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先夺回河套地区。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夺取了河西走廊。两年后,匈奴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受南匈奴与汉军联手打击,北匈奴自此在中国古书上消失

西汉末年,汉军联合乌孙组成二十万联军进攻匈奴。到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为两部,一部由郅支单于率领占据漠北;另一部则由呼韩邪单于带领。而这次的分裂,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分裂。

其后,郅支单于再退守至中亚康居(今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漠北被呼韩邪单于占据。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陈汤率四万余人,兵分两路翻越昆仑山突袭郅支单于。

汉军一路杀至康居土城下。攻城之时,汉军先射杀郅支单于妻子,而郅支单于亦中箭受伤,并于当天晚上因伤重而亡,郅支单于部被汉军瓦解。

此时,匈奴只剩据守漠北的呼韩邪单于一部。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修好,娶和亲公主王昭君为妻。至此,西汉与匈奴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公元48年,正值东汉初年,原呼韩邪单于一部由于出现内讧,分裂为两部。一部继续留守漠北,被称作“北匈奴”,另一部总计四万余人南下投靠汉朝,称为“南匈奴”,匈奴历史上真正的分裂从这时开始。

公元81年,“南匈奴”与汉军一起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在漠北和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其残部一直往西后撤,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而相比之下,史书对于“南匈奴”的汉化之路,一直有着清晰的记载。直至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已完全融入华夏。


北匈奴远走欧洲建立庞大帝国,曾迫使东罗马帝国俯首称臣

据记载,西撤后的“北匈奴”又分为七部,这七部各自行走不同的路线,最后分别到达了: 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地区、匈牙利、保加利亚、中亚两河地区、阿富汗和印度旁遮普邦。

公元300年,一度销声匿迹的“北匈奴”通过发动侵略欧洲战争,再度崛起。匈奴铁蹄所到之处,城市不是被掠夺一空就是惨遭毁灭。公元448年匈奴帝国最强盛时期,其版图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
匈奴一度在欧洲建立庞大的帝,也曾迫使罗马帝国俯首称臣,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后,匈奴帝国如昙花一现很快瓦解,匈奴人随之散落在各地。有认为最后并入日耳曼人中;有认为是现在的匈牙利人;有认为是随着东、西罗马帝国军队……等。

而匈奴人的残部有的最后驻扎在北叙利亚或南英格兰、有的随哥特人进入了法国和西班牙,甚至北非地区也出现过匈奴人的身影。至于最后去哪里了?因为匈奴分作几个邦迁离,其路线各有不同,学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匈奴起源有各种说法分析

关于匈奴起源史书记载各有不同。

一、《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是夏朝的遗民。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可现今对于夏朝的一切仍没有足够的实证,就更遑论匈奴来自夏朝了。

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 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 这样的说法也有待考证。毕竟《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它到底是本怎样的书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神话故事、有说是人文地理、鲁迅则认为是本“方术之书”,况且《山海经》有着众多的版本,原本的《山海经》谁也没见过。

三、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如抽出《史记》中的某句话的后半句,就推测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对于文字或句子的理解应从整体或前后语句连贯来进行解读,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推测显然离题了。
四、将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如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的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统称为匈奴。

这样的解释确实省事,可问题是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这个没有争议,但并非所有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将其一古脑的捆绑在一起肯定不行,这样的归类和推测并不可信。

五、从词根、信仰和存有大量墓葬,认为匈奴人就是蒙古人。这一说法先从“单于”一词进行论证,认为符合突厥-蒙古语词;其次,匈奴人的信仰与萨满教相似;最后,在蒙古有上千座匈奴人的墓葬。这个说法中外学者都有提出过,但似乎单凭这三个方面,仍无法解释匈奴人就是蒙古人。

因此,匈奴起源至今仍是个谜。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首先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匈奴的起源。

 

按照《史记》的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在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战国时期开始称之为匈奴,但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的记载了“匈奴”一名。

 

然后简单的说说匈奴的发展史和结局。

 

从先秦到两汉,匈奴作为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民风彪悍,优良马匹不计其数,男子多擅骑射,武装力量以骑兵为绝对主力,在冷兵器战场,这就相当于一支庞大的机械化装甲集团军,能打能跑,还能顺手抢钱抢粮抢女人。那个时候的中原政权是真的头疼啊,硬刚的时候打又打不赢,就算打赢了想追击扩大一下战果,可是追又追不上,因此一直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猛将蒙恬出兵30万,一举把匈奴赶回蒙古腹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安稳了十几年,也没什么用,匈奴人把伤养好之后卷土重来,西汉初年又把汉高祖刘邦牢牢围困在白登山,搞得刘邦很是狼狈,又是向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又是嫁公主过去和亲的,才得以逃出生天,而且从此以后每年都向匈奴进贡大批棉絮、粮食、酒,总之就是持续不断的一手送公主,一手送物资,双方约定以长城为界,汉朝才能从容不迫的搞“休养生息”政策,让国家从秦汉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喘口气。

 

皇位传到汉武帝刘彻手上的时候,武帝觉得祖宗们已经把家底攒的很殷实了,老这么委委屈屈的憋着也不是办法,“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于是开始烧钱疯狂暴兵,疯狂养马,准备以同样强大的骑兵硬刚匈奴人的骑兵,然后,霍去病和卫青这两个猛人一路长驱直入,打得匈奴四分五裂,再也无力南下挑衅。公元36年,东汉再败匈奴,匈奴人这一场大败之后,一部分向汉政权投降,投降后在关内生活了400多年,后来还在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了“成汉”、“大夏”政权,这两个政权都没有坚持多久,大夏灭亡后,这部分匈奴人从此销声匿迹,少数幸存者融入了鲜卑等少数民族。而不愿意投降的那一拨匈奴人,一路向西逃亡,开启了另一段杀伐征战的历史。

 

最后回答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匈奴人向西逃亡后去了哪里?呵呵,这个就有意思了,匈奴人被秦始皇和汉武帝打得晕头转向的叫爸爸,转头就去把欧洲人打得跪在地上叫爷爷。

 

匈奴人最先达到的地方是中亚,但由于在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根本没办法好好的安顿下来休养,所以不得不继续西进。匈奴人穿过中亚草原后,最终在欧洲边缘阿兰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来。阿兰人属突厥系游牧民族,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建立了强大的王国。4世纪下半叶(约360年),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杀死阿兰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在阿兰国休整后,北匈奴恢复了元气,暂时居住在顿河草原一带。在匈奴人西面,居住着两个日耳曼人部落联盟:一个是东哥特人联盟,另一个是西哥特人联盟。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罗马帝国的领土。当时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里,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肉,住草棚,没有文字,没有礼仪。他们从来不洗浴,罗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对顿河以西东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东哥特人发动进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下,东哥特王自杀,一部分东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随后追击,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这次进攻几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驱动起来,纷纷向西逃窜,到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

东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的色雷斯地方避难,人多得无法计数。但罗马帝国官吏对这些流民也进行残酷压迫,导致哥特人纷纷起义。378年,瓦伦斯调集大军欲在阿德里亚堡一举消灭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装骑兵面前,罗马方阵步兵溃不成军,瓦伦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仅仅几十年内,一些日耳曼人王国相继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在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征战过程中,匈奴人很少参与,他们大部分辗转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带。不久,在乌尔丁大单于率领下,匈奴人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乌尔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乌尔丁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罗马腹地转移。

到了奥克塔尔大单于时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当时称潘诺尼亚)一带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匈奴帝国,都城建于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在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以确保边境的安宁。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比成吉思汗更早成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强大始自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国王之后。与他的前辈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于侵略性。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史的最后一章,也是最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丧胆,他和他的匈奴铁骑被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称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权后,马上发动了针对北欧和东欧的大规模战争。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投降。巩固了东北方后,阿提拉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与匈奴人签订和约,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磅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阿提拉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对西罗马帝国作战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遭到拒绝。阿提拉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他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天法国)发动进攻。经过一番攻城略地,最终匈奴军主力开始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停止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伺机与敌决战。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法国香槟省境内马恩河畔展开决战。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双方阵亡将士达16.5万人(一说30万)。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匈奴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阿提拉率领匈奴军队翻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随后,匈奴人挥师直捣罗马城。西罗马皇帝慌忙请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荷诺利亚公主送来,他还会再次前来攻打。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

453年夏天,阿提拉迎娶了一个日耳曼裔的少女,然后在婚床上暴病而亡。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打起了内战。趁此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后来,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死在战场上,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下去,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匈奴人西迁,将日耳曼蛮族赶出丛林,匈奴的铁骑和日耳曼强悍的入侵引发了欧洲的巨大动荡,并使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走向分裂、衰弱,直至灭亡,欧洲从落后的奴隶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这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


历史没有假设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匈奴可谓是赫赫有名,在它从弱小到强大,鼎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原各朝代相爱相杀。

一、起源

公元前3世纪,匈奴只是一个游牧民族。对于匈奴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史记》中认为,匈奴源自中原。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葵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西迁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等部族之后,逐渐强大起来。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族,皆出于黄帝。”这与《史记》所述相同。


匈奴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组成,由于在发展壮大中融合了多个部族,因此有人将史书中所见的北方所有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二、匈奴最后去了哪里?

到汉朝时,匈奴发展到鼎盛时期,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匈奴开始大规模征战,其中,富庶的中原地区是首选目标。

在汉朝初期,汉朝的国力并不算强大,而匈奴却屡屡侵犯边境,想打又打不过,只好走和亲这条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一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汉朝军队横扫匈奴,“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从此匈奴在历史上渐渐暗淡下来。

但是匈奴并没有被灭,而是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了匈奴故地,由于整个部族都被汉朝废,实力大不如从前,为了存活下去,只好整体加入鲜卑。


还有一部分南下归降了汉朝,成为汉朝的附庸国,即为南匈奴。另一部分则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旅。

加入鲜卑的那部分匈奴人,与鲜卑互相联姻,共同建立了胡夏王国,后来被北魏(拓跋鲜卑)的属国吐谷浑所灭,其族人散落中原,后因胡汉通婚,民族相互融合,最终逐渐融入了汉族。

而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在东汉末年被曹操灭亡,南匈奴并入魏国,后来逐渐和中原汉族融合在一起。


相比于上述两部分匈奴人,西迁的匈奴人可要艰难的多,他们从蒙古高原出发,穿过新疆,途径广阔无垠的南俄大草原,最后抵达东欧的多瑙河一带。西迁的距离达到一万多公里,时间跨度约300年。

在西迁的过程中,不断有匈奴人留在了途中,有一部分留在了新疆,有的定居在伏尔加河一代,还有的定居在匈牙利附近的东欧,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


弹指间的历史


匈奴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匈奴始祖淳维是夏后氏之苗裔,可见其族由来已久。匈奴族源,与殷周以来的鬼方、獯鬻、荤粥、猃狁、胡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她是由戎、狄、胡多种民族成分组成的“民族共同体”。战国末年,匈奴日益成为北疆最强大的部落集团。前209年,冒顿单于弑父上位,将匈奴引领至鼎盛,征服东胡,建立北疆历史上第一个游牧国家政权,成为西汉北境的劲敌。

汉武帝时,开始了对匈奴的强力打击,经过几次出塞重击,匈奴遭受重创,远遁漠北,漠南再无王庭。东汉初,匈奴内讧加剧,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两部。

南匈奴内附汉朝,先后被安置于塞内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和准格尔旗西北。自此南匈奴政权稳定,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内迁匈奴人再次迎来了辉煌,先后建立刘氏汉(前赵)、沮渠氏北凉、赫连氏大夏、宇文氏北周四个匈奴族政权。匈奴四国陆续灭亡后,“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自此便从华夏政治舞台上消失;但作为个体的上层人物,至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匈奴分裂为南、北,北匈奴蒲奴单于留居漠北,控制西域等地,与东汉和南匈奴对抗。其后因天灾及人祸——连遭南匈奴、乌桓、鲜卑及西域各国攻击——社会经济萎缩,统治集团内讧,力量大为削弱。89—91年,北匈奴连遭汉军重创,北单于西逃乌孙,后转康居东部地,逐渐西去。留居漠北的匈奴余众并入鲜卑;另一部分余众由北单于弟弟於除鞬率领,退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不久被消灭;又一部分余众留居鄂尔浑河流域,五世纪为柔然吞并。

西迁的北匈奴逃到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立足后,复出没于天山南北进行掠夺;不久复统治西域诸国。124年正月,西域长史班勇(班超少子)发兵击破北匈奴伊蠡王于车师前王庭,重新打通西域。126年,班勇出击北匈奴呼衍王,降其众二万人;北单于亲自率军驰援,被班勇派兵逐走。137年,汉军击杀北匈奴呼衍王;151年,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继任呼衍王。呼衍王率众又进一步向西退却,开始二次西迁。

160年前后,部分北匈奴西徙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最终征服了欧洲边缘的阿兰国。有了根据地,北匈奴人很快恢复了元气。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侵入日耳曼人的东哥特国境;东哥特国王哈曼里克率领国人与阿拉曼尼人竭力抵抗,兵败自杀。转年,匈奴人入侵另一支日耳曼人的西哥特;西哥特国王阿山那里克率军御敌于德尼斯脱河,兵溃而遁。匈奴人两次重击日耳曼人的东、西哥特,是直接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索。426年,匈奴侵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都城,故亦称拜占庭帝国),被逐出于多瑙河之外;拜占庭帝国花钱买太平,向匈奴国王卢阿纳年贡黄金三百五十磅,条件是不要侵扰其边境。

434年,拜占庭帝国遣使至匈奴王庭(在马格城),拜见其新王阿提拉与布里达(时二王合治)。阿提拉要求将年贡增加一倍,拜占庭帝国应允。445年,匈奴二王之布里达去世,阿提拉遂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国王。阿提拉雄武有才略,其统治期间(445—453),势力所及,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为匈奴帝国在欧洲的鼎盛时期。阿提拉率领匈奴铁骑横扫欧洲直达莱茵河,给没落的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他和他的匈奴铁骑被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称为“上帝之鞭”。

447年,阿提拉率领匈奴人大掠拜占庭帝国,进入希腊中部,焚毁七十余城。拜占庭被迫将纳给匈奴的年贡增至二千一百磅黄金,又付现金黄金六千两,东罗马帝国经济濒于破产。

450年,西罗马皇帝瓦泰那斯之妹荷诺里阿阴谋夺取其兄皇权,遂私下以密书召请匈奴国王阿提拉入罗马助力,并寄戒指为信物以身相许。阿提拉欣然同意,遂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匈奴及日耳曼人组成的军队西行。451年,阿提拉率军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北部,一路势如破竹。西罗马纠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阿兰人在特尔瓦(在巴黎东南;旧说战于沙隆,在巴黎东北)迎击匈奴军。双方展开殊死搏杀,战况甚为惨烈,两败俱伤。西罗马盟友西哥特王战死,匈奴亦损失惨重,阿提拉遂退回东欧,势力转衰。

452年,阿提拉又率军入侵意大利,陷阿奎雷亚、米兰、未罗那诸城,西罗马皇帝无力抵抗而乞和,赂以重金,阿提拉率军返回匈牙利。

453年夏,匈奴帝国国王阿提拉暴病而死;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位,引起内战。东哥特人、哲彼提人乘匈奴内乱之机,争谋恢复独立,同匈奴人大战于匈牙利之尼德河畔,阿提拉长子伊拉克战死。原先被匈奴征服诸部族纷纷独立,匈奴各首领亦彼此争战不休,匈奴帝国遂告瓦解,大部分匈奴人退至喀尔巴阡山以东。此后,匈奴人逐渐销声匿迹,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后世有人猜测匈牙利人和奥地利人有匈奴血统,但至今未有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