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從阿里雲的發展看中國雲計算行業的現狀

阿里雲是阿里巴巴生態裡的重要一環,其提供了一整套雲服務。

業務包括彈性計算、數據庫、存儲、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雲安全、互聯網中間件、大數據分析、管理與監控、應用服務、視頻服務、移動服務、雲通信、域名與網站、行業解決方案在內的全產品矩陣。

同時,阿里雲研發出的ET城市大腦和飛天操作系統兩大拳頭產品進一步奠定了其在大數據和AI上的領先優勢。

2019年阿里雲已在全球20個地域開放61個可用區和23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累計服務超過200個國家、280萬以上企業客戶,全面經受起阿里雙十一、12306春運等極限併發場景。現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計算企業(前兩名分別是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

阿里雲的戰略意義

阿里云為電商平臺的全鏈環節提供了IT支持,減少了人工維護的部分,極大地提升了平臺的運營效率。

電商平臺有一個特殊性,那就是在促銷節日期間的流量遠高於平日,服務器很容易崩潰,比如天貓在雙十一前96秒,交易額破100億,這麼巨大的峰值對硬件的要求極高。

但是為了峰值流量而配置的服務器在平日裡利用率較低。

而阿里雲的出現,可以讓公司將平日裡多餘的服務器出租給其他有需要的企業或個人,這減少了服務器的閒置率。此外,物流、票務等有類似性質的行業都將受益。

降低技術管理成本。統一上雲的IT 策略涵蓋了業務場景的多個環節,能夠實現數據信息更快速的線上交互,減少摩擦成本,進而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打通企業的業務線。在阿里大生態的戰略下,分散的互聯網服務產品將逐步打通融合,將集團塑造成為全場景佈局的互聯網企業。這需要中後臺的技術支持,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對業務生態的支持。

順應上雲市場,創造收入。阿里雲作為國內首家大型的雲服務服務提供商,在市場上擁有非常強的先發優勢,尤其是在基礎設施IaaS市場。這為公司帶來新的收入,以及未來巨大的潛在利潤。

雲計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

雲計算的商業模式本質是IT服務化,就是將傳統的IT產品運算能力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形式交付給用戶,所以雲計算的核心是提供運算能力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而IDC硬件設備主要是成千上萬的工業標準服務器。

因此,從商業模式來看,對於運營商來說,通過出租自己強大的硬件資源優勢、或出售運算能力來實現盈利;而對於用戶(企業用戶或個人用戶)來說,通過互聯網購買計算能力,可以避免大量的硬件投資,從而達到節約成本以及資源優化的目的。

簡單來說,雲計算運營商通過提供運算能力的服務而盈利,從發展較為成熟的海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當前雲計算已經大致形成了三種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IaaS、PaaS、SaaS,這三種模式對應不同的場景。

雲計算產業鏈梳理及競爭格局

雲計算的產業鏈較短,簡單來說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上游的基礎設施、中游的軟件和下游的服務。

上游:雲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

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提供商主要可以分為三類:軟件基礎設施提供商、硬件基礎設施提供商以及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其中軟件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操作系統(OS)、數據庫、虛擬化、信息安全等廠商;硬件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芯片、服務器、儲存等廠商;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網絡設備和電信運營等。

中游:主要為雲服務供應商。從國外的成熟雲計算企業來看,雲服務的供應商一般以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的企業向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全球規模較大的公有云公司主要包括: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CP和中國的阿里雲、騰訊雲等。

下游:雲計算延伸產業及增值服務。處於雲計算產業鏈下游的延伸產業及增值服務商主要包括雲計算規劃諮詢服務商、雲計算實施/交付/外包服務商、雲計算系統集成服務商、雲計算運維服務商、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雲計算終端設備提供商等。

上游趨於寡頭競爭,下游呈現多樣化趨勢。

一方面,由於產業鏈上游某一層可以為下游的任何一層或者終端客戶提供服務,因此,越往產業鏈上游,標準化程度越高,終端產品差異化越小,競爭也相對更加激烈(如服務器、網絡設備等硬件)。

另一方面,越往產業鏈下游,越接近用戶,標準化程度越低,無法簡單進行參數(穩定性、功能豐富性、交互體驗等)的橫向比較。

因此,產業鏈上游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完備的企業相對來說競爭優勢更強,容易將其他企業從行業內直接擠出,行業的馬太效應較強,而產業鏈的下游則愈發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中國雲服務市場

根據 Gartner 數據,全球公有云市場總體規模在 2018 年為 1363 億美元,同比增長23.01%。其中,IaaS 增速最高,為 28.46%。應用層 SaaS 規模最大,達到 871 億美元。整體公有云市場預計在未來三年內 CAGR 為 20%。

細分到中國市場,根據信通院公佈的數據,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整體增速高於全球市場,為 65.2%。

相較於全球市場結構不同的是,中國公有云市場 IaaS 佔比最高,2018 年增速為81.8%,達到 270 億元人民幣。其次為 SaaS 市場,同比增長 38.9%,規模達到 145 億元人民幣。

2019上半年,國內IaaS市場增速穩健,同比增長72.2%,PaaS 市場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長 92.6%。

阿里雲作為中國公有云及 IaaS 的領導者,將持續受益於中國高速增長的雲服務市場。

對比海外雲服務市場,國內雲服務市場的發展階段相對滯後,IaaS 的市場比例更大。這意味著在 3-5 年內,國內 IaaS 市場將延續海外 IaaS 市場的成長軌跡,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2018年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IaaS)增長近一倍,達到全球市場的7.7%,僅落後微軟Azure的15.5%和亞馬遜AWS的47.8%,位列全球第三。

同時在亞太雲計算市場份額達19.6%,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這是阿里雲連續第二年位居亞太市場第一。

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繼續向頭部集中,前三甲佔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亞馬遜市場份額下滑了4個百分點。

近幾年來,得益於阿里大量的戰略級研發投入,阿里雲建立了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矩陣,同時阿里雲在包括超大規模通用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等在內的多個技術方向上取得突破。

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達到213.4億元,四年間增長了20倍。

從東南亞逐步進軍海外市場

2014年 5 月阿里雲香港區開服,成為中國第一家提供海外雲服務服務的公司,隨後阿里雲開啟了海外市場擴張道路。

2015年 3 月,阿里雲美西數據中心投入試運營;2016 年 4 月和 5 月,阿里巴巴集團分別和日本軟銀、韓國 SK 集團宣佈合作,共同拓展日本和韓國雲服務市場。目前,阿里雲已進入全球 20 個區域,共有 61 個可用區。

在國際市場上,阿里雲面對 AWS 及 Azure 等強大的競爭對手還有一定的實力差距。

目前,公司選擇避其鋒芒,發力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東南亞市場,在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澳大利亞設立了服務器。

阿里雲依靠本地化、語言及價格的優勢,幫助中國公司出海建立服務及當地中小型企業上雲。

根據 Gartner 數據,在東南亞地區,由於中小型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增加,預計到2025年,雲服務市場收入將達到 403.2 億美元。

阿里雲潛力:延續優勢,當下果實僅冰山一角

先發優勢。阿里雲在2009年成立的時候,主要用於替換掉當時淘寶平臺所使用的舊架構,這使阿里雲的研發先於國內其他科技企業若干年,率先嚐試雲架構的IT部署。

規模優勢。在公有云IaaS領域,具備規模效應的特點。規模越大,服務器利用率越高,成本優勢越明顯。

因此,阿里雲的份額優勢助力成本在競爭方面更加具備優勢。從收入上看,2020Q2財季,阿里雲實現收入92.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9%,較國內第二名騰訊雲的47億元人民幣仍有一倍的優勢。

產業鏈優勢。阿里生態旗下的產品能夠作為應用層的幫手,協助阿里雲提高行業解決方案上的競爭優勢。

阿里作為國內頂級的互聯網廠商,在應用層的軟件產品擁有非常強大的技術實力和滲透能力。

阿里雲在2019年北京峰會上公佈了“被集成”生態戰略。到7月的阿里雲上海峰會,已經發布了100多款聯合解決方案,覆蓋新零售、數字政府、新金融等20多個行業大類、1000多種應用場景,支持8000多家合作伙伴。

Salesforce、西門子、SAP、金蝶、用友等國內外知名軟件開發商與阿里雲的合作不斷加深。目前在國內有40%的500強企業和50%的上市公司以及80%的科技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