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朱高煦不作死朱瞻基會殺他全家嗎?

一苑花開


朱高煦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和朱瞻基他爹朱高熾爭了十多年的太子之位,結果沒爭過。誰知朱高熾短命,讓朱高煦又燃起了希望,如果不趁著新皇登基不穩,再不搏一次的話,那他就真沒機會了。

父親都喜歡隨自己的兒子,朱棣就很喜歡這個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其實品行相當不端,朱元璋在位時,看到朱高煦頑劣不堪就非常生氣,不太喜歡他。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和朱高熾去南京給爺爺奔喪,不僅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私自渡江回了北京,一路上還暴起殺人,在涿州還打死了驛站的人。

這樣一個品行惡劣的人,朱棣應該不喜歡才對,但朱高煦真的隨朱棣,雖然朱棣沒有那麼囂張跋扈,但很顯然那是因為上面有朱元璋鎮著,從後來朱棣即位後興大獄、擴錦衣衛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狠手辣來了。更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煦天生能打仗,和朱高熾比起來是天壤之別,朱高熾走路都得人攙著,而朱高煦在戰場上還救過朱棣的命。

本來朱高煦是很有希望的,畢竟朱高熾身體不好,又不討喜,他還是很有機會的。但這人毛病太大,不僅私用皇帝的乘輿器物,還豢養死士,並且操練水戰,這可是大忌,終於讓朱棣下了狠心,把朱高煦押回封地,對他再也不抱希望。

其實朱高煦這樣也還是不錯的,當不了天下共主,當一個富貴王爺也挺好。奈何朱高熾偏偏短命,深得百官擁戴的他卻即位還沒滿一年就病死了。造化弄人,天大的機會擺在朱高煦面前,他怎麼不心動?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時遠在南京,奔喪回程中,朱高煦還想派人截殺這個太子,結果朱瞻基早有準備,讓朱高煦撲了個空。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朱高煦截殺不成,竟然想趁著朱瞻基即位未穩之際起兵造反。很可惜的是,事實證明了朱高煦武力可以,但腦子不行,當然膽子也不行,竟然就窩在樂安城等著朱瞻基御駕親征,被團團包圍下狼狽的投降了。

朱瞻基和他父親朱高熾品行都不錯,也沒想要弄死這個傻叔叔,只是將其軟禁在京師,好吃好喝當豬養著。很顯然朱高煦雖然腦子比豬好不到哪去,但畢竟不是豬,不知道什麼叫安分守己。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時候,竟然伸腿將皇帝絆倒了。朱瞻基讓人用一口大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還把缸頂起來,東倒西歪的到處走。於是,忍無可忍的朱瞻基,直接用木炭隔著缸燒死了朱高煦。至於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都相繼被殺了。


邯鄲醉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明君之中排的上前三的皇帝。在位期間,不動刀兵,善於納諫,嘔心瀝血,體恤百姓,和他爹朱高熾,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盛世”仁宣之治”,足以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幹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那就是殺了他的叔叔朱高𤋮全家。其實,朱瞻基之所以殺朱高𤋮全家,全因朱高𤋮作死。朱高𤋮犯下謀逆之罪(足以致死的罪),朱瞻基從頭到尾都不想殺他,將他打入大牢。可朱高𤋮身在牢中,不謝朱瞻基不殺之恩就算了,還敢對朱瞻基動手動腳。

第一次作死

朱高𤋮在造反之初,朱瞻基本來想和朱高𤋮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希望朱高𤋮好好的待在樂安城裡享福,對誰都好。可朱高𤋮絲毫不領朱瞻基的情,還放出狠話“我不會在這裡呆一輩子”,明顯是想造反了。朱瞻基知道朱高𤋮沒有悔改之意後,親自率軍出征。由於皇帝御駕親征,士氣很旺,剛到達樂安城下,就對樂安城進行猛攻,戰場上硝煙四起。打完第一場仗之後,將敕令射入城中,希望朱高𤋮能夠迷途知返。久經沙場的朱高𤋮被朱瞻基大軍的氣勢嚇到了,在戰爭打響的第二天,朱高𤋮灰溜溜的跑出城投降。

在當時,幾乎所有大臣都勸朱瞻基殺了犯下謀逆之罪的朱高𤋮,可朱瞻基卻了回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將朱高𤋮打入大牢,希望他能回心轉意。

第二次作死

朱高𤋮在大牢之中時,朱瞻基一天突然想起了身在牢中的叔叔,便去看望一下叔叔。朱高𤋮絲毫不知悔改,不謝朱瞻基的不殺之恩就算了,還用腳將身為皇帝的朱瞻基踢倒在地。

朱瞻基徹底怒了,派人用一個三百多斤的大缸,將朱高𤋮壓在缸中。可朱高𤋮的力氣實在是大,直接頂起了這三百多斤的大缸,左搖右擺的走著。

這一次朱瞻基忍無可忍了,派人將大缸壓住,然後拉來煤炭,放在缸上,直接放火將朱高𤋮活活燒死在缸中,之後便下令殺了朱高𤋮全家。

第一次朱高熙已經犯下足以致死的謀逆之罪了,朱瞻基網開一面,將朱高𤋮打入大牢。被打入大牢的朱高𤋮還不知悔改,竟然剛將堂堂一國之君踢倒在地,通過一次次的作死將自己送入地府。


永樂解史


朱高煦的迷之操作。
其實可能很多人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想法,通過史料整理,從朱高煦一生的行為來看,他有不少所作所為讓人十分費解,按理來說,一個曾經被朱棣賞識的兒子,其行為絕對不至於如此荒誕不經,然而事實就是事實,無從讓人去揣度。
朱高煦是朱棣第二子,由於長子朱高熾身負重任,因而朱棣在選擇教育上,給了三個兒子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棣讓朱高熾同文臣親近,卻將老二、老三帶在身邊,由此也能看出朱棣的想法。
或許在他心中認為,武功可以打天下,但是卻不能治天下,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文治武功兼備,這樣對大明王朝來說也有頗多益處。
事實中,也是按照朱棣的預期發展的,然而由於人的好惡心思,朱棣越看二兒子朱高煦越順眼,看老大越來越不順眼,也差點引發了一波廢黜的風波,好在老大坐得穩,不然明朝的歷史都要改寫。
理論上,被朱棣看重,朱高煦為人應該還有能力的,甚至有可能比朱棣更強,畢竟從小受到自己老子的影響。
然而終永樂一朝,朱高煦的行為一直都很放肆,即便是後來被強令就藩以後,仍然不知道收斂。
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僅一個月,也撒手人寰,為了謀奪皇帝之位,朱高煦直接造反,結果仍然只是半吊子,當聽說侄子親自率軍的時候,直接投降。
原本安安穩穩的過一生就好,偏要百般折騰,最終被扣在銅缸裡面燒死。
所謂該老實的時候不老實,不該老實的時候老實了。
朱高煦之所以輸,首先就是輸在性格上,過於急躁和暴力,行為上也不知道收斂,急於求成。
事實上在永樂一朝,朱高煦一直都佔據上風,只要他能稍微收斂一些,暗中扶持自己的黨羽勢力,足以和太子當抗衡。
然而朱高煦沒有,從始至終,我們也沒有看到,朝廷裡面有哪一個人支持朱高煦登基的。
武將中雖然有不少人支持他,但也僅僅侷限於中下層軍官,至於上層軍官,更是一個也沒有,朱瞻基登基後,朱高煦寫信給張輔謀求內應,結果張輔連看也沒有看,就送到了朱瞻基手中。
朱高煦自比唐太宗,事實上論在軍中的威望,朱高煦連唐太宗一根手指也比不上,更不要說當時朝廷話語權最大的內閣以及六部中,基本上都沒有朱高煦的人。
因此朱高煦就藩以後,基本上就相當於是斬斷了對朝廷的耳目。
老實一些也就罷了,可偏偏還不安分,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性格最終決定命運。

漫步史書


朱高煦在宣德元年8月起兵造反,實際上算是走火入魔,最後一搏了。因為此前謀劃多次,甚至和朱高熾奪嫡過程中,也一度佔過上風。

可是現在朱高熾不但當了皇帝,而且死後,他的兒子朱瞻基又成了皇帝。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再搏一下,就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朱高煦起兵很有意思,本身實力不強,也就是山東都指揮靳榮、親信王斌、朱恆等人。他還想通過學朱棣的那套,以自己封地樂安州為大本營,奪取侄子的江山。

可能是太深信朱棣的那套了,還不忘去勾結一下張玉的兒子張輔,以為這位英國公會看在他老爹和自己曾經靖難時建立的深厚友誼,當一把李景隆,給自己開個城門,做個內應。

卻不曾想,先後被在山東老家守孝的御史李浚和不願做內應的張輔給秘密告發了,所以朱高煦的謀反就是一個笑話,毫無任何勝算。

動兵必敗何必還堅持動兵?也就是說通過武力來奪取皇位,是朱高煦最失策的選擇。結果朱瞻基一親征,這個局也就實際上解了。

即便朱高煦實際性地謀反了,但是朱瞻基並沒有殺朱高煦,只是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其實如果朱高煦徹底打消了謀反的念頭,很有可能會被朱瞻基再次原諒,朱高燧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朱瞻基去看望關在牢裡的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作死地用腳絆了一下朱瞻基,讓朱瞻基摔個大馬趴。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朱高煦造反都沒判死,反而絆了一下朱瞻基就被殺了?

其實這一絆,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朱高煦不服氣,只要他不死,他永遠都不會服朱瞻基,更別說感恩了。

如果留著朱高煦,朱瞻基就相當於給自己個自己的後代留了一個“定時炸彈”,只要一不留神,這個定時炸彈就可能爆炸。

這就是為什麼在把朱高煦做成叫花雞之後,下令誅滅朱高煦兒子的原因所在。


炒米視角


這個是肯定無疑的,即便是朱高煦叛亂後,朱瞻基也沒有立即殺死他,還給他留了一條活路。但朱高煦心中一直耿耿於懷,繼續作死,那就怪不得別人心狠手辣了。

從另一個一直與朱高煦合謀篡嫡的幫兇朱高燧的結局來看,如果朱高煦稍作收斂,完全可以善終。

01

朱高煦一直覬覦皇太子之位,從沒有停止過。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是其祖爺爺朱元璋欽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朱棣的繼承人。

但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反而對朱高煦非常欣賞。由於朱高熾健康欠佳,朱棣還忽悠朱高煦說:“好好幹,太子身體多病。”也就是在暗示朱高煦,太子死了,將來就立你為太子。

因為這個情況,朱高煦與朱高燧就膽大妄為,屢屢陷害朱高熾,以謀求太子之位。

但由於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個夢,夢見朱元璋把一個大圭給他,並說:“傳世子孫,永世其昌。”

因為這個緣故,朱棣特別喜歡皇孫朱瞻基,以及大臣胡濙密奏力保朱高熾,朱棣最終沒有做出改立太子的決定。但朱高煦、朱高燧謀奪帝王之心一直沒有停止過。

02

朱高煦反叛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突然駕崩,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朱高煦謀叛之心不死,命其子朱瞻圻留在北京,窺視朝廷舉動,並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

明仁宗得知後,將朱高煦召回北京,進行安撫,並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萬,仍命他返回樂安城就藩,還把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他兒子均封為郡王。

但這些都不能滿足他想南面稱帝的野心,其篡位的想法就從沒有停止過。

洪熙元年(1425年),繼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駕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回北京奔喪。

朱高煦決定在半途中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促,沒有成功。

朱瞻基繼位後,對於朱高煦和朱高燧賞賜很厚,都多於其他王府,以示刻意籠絡。

但朱高煦為了試探朱瞻基,就向朱瞻基提出利國安民四事。宣宗朱瞻基全部予以實施,之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都一一照辦。

朱高煦由此以為,宣宗軟弱無能,於是更加驕橫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終於起兵造反。

宣宗御駕親征,此時,城中叛軍懼怕,就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

朱高煦大驚,於是派人向宣宗投降。得到允許後,朱高煦從小路偷偷跑出來,投降了宣宗。群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不許,還把彈劾奏章給朱高煦看。

宣宗班師回朝後,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或許是宣宗為了安撫其他藩王,做出的妥協之舉,但畢竟沒有處死朱高煦。

03

不作死就不會死

在謀奪朱高熾太子之位這件事上,朱瞻基的另一位皇叔朱高燧與朱高煦一直是和穿一條褲子。但在朱高煦起兵造反時,卻沒有舉兵,並不是他已經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了。

據《(弘治)徽州府志》記載,朱高燧對朱高煦叛亂是很贊成的,並且積極招待漢王朱高煦的使者。朱高燧府左長史胡永興力勸趙王朱高燧,不可造次,但朱高燧置之不理。

胡永興情急之下,就半路截殺了朱高煦的使者,燒掉了來往的信件,將朱高燧參與叛亂的證據全部銷燬。這樣,朱高燧才逃過一劫。

如果朱高燧參與了叛亂,其結果究竟如何,很難說。

但從朱瞻基對朱高燧的瞭解來看,絕非不清楚朱高燧想什麼,知道他就是一個不安定份子。

尚書陳山建言宣宗,說:“趙王與朱高煦共謀叛逆,應該移兵彰德,擒獲趙王。”

宣宗說:“先帝友愛二叔,漢王自絕於天下,朕不敢赦免。趙王反形未暴露,朕不忍心有負先帝。”

之後,在群臣力諫之下,宣宗才收回了朱高燧護衛權力,而負責儀衛司。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病死,其子朱瞻塙繼承其爵位。

從朱瞻基對於朱高燧的處置來看,還是以安撫為主,朱瞻基也不是嗜殺之君。

如果朱高煦稍微收斂一些,也不至於被最終處死。

從朱高煦反叛來看,即便立即處死他,也不為過。但朱瞻基還是留了他一條性命,僅僅是把他囚禁在西安門內。


三年後,朱瞻基帶著內侍前去看望他。不料朱高煦依然耿耿於懷,用腳勾倒了朱瞻基。

這一下,把朱瞻基嚇得不輕。驚魂未定的朱瞻基,惱羞成怒,命人將朱高煦罩在一個三百斤的銅缸下,活活燒死,把銅缸都燒化了,朱高煦最終落得個屍骨全無的下場。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一直是不安定份子,但朱瞻基即位後,並沒有一定要趕盡殺絕。只要他們略微收斂,就不會有殺身之禍,更不會全家被殺。

但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一旦起了反心,走上了這條道,就很難停止下來。

如果沒有漢王的失敗,趙王也不會如此安心。

好在趙王還算識時務,沒有繼續一意孤行,得到了善終。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如果朱高煦不是自己作死,也不會是這個結局。就算反叛以後,能夠反思、收斂一下,起碼也不至於全家一個個被斬殺。

朱高煦是一條道走到底,那誰也拯救不了他了。


豹眼看歷史


朱棣有四個兒子,小兒子早年夭折,除了長子朱高熾性格溫順,其他兩個都有些像父親朱棣,特別是老二朱高煦最像朱棣,在朱棣爭奪帝位過程中也是立過不小的功勞,他就憑這一點仗著朱棣的寵愛不可一世,兩次受封到外地做藩王,他都賴在南京不去自己的封地,朱棣也是過分的偏愛這個最像自己的兒子,每次都默許他留下來。


長子朱高熾身體很胖,又有腿疾,朱棣欲立儲,一直在長子和這個次子之間猶豫不決,正是因為朱棣在繼承人這件事上的曖昧,讓朱高煦蠢蠢欲動,他鐵了心要爭奪帝位。


朱高煦一直不服自己的太子哥哥朱高熾,認為自己是李世民,大哥只能算李建成,但他忘了,他爹可遠遠不止李淵的水平,朱棣靖難奪天下的難度比起李淵幷州起兵難度高的不是一點點,而且李淵全程基本靠李世民決策打仗,而朱棣在靖難中是絕對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朱高煦只能算是個陣前之將。
可朱棣最終還是捨棄朱高煦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來朱棣死在了班師回朝的路上,身邊的宦官和大臣為了防止朱高煦叛亂而秘不發喪,快馬密報太子緊急登基,等到朱高煦得知父親朱棣駕崩的消息時,朱高熾已生米煮成了熟飯,只怪他運氣差了點。

朱高熾畢竟是個短命皇帝,朱高煦得知後很快又興奮起來,他密謀在朱瞻基從南京回北京的途中伏擊,可惜運氣太差,伏擊途中沒有等來朱瞻基,卻等來了朱瞻基在北京繼位的消息,看來他的情報工作確實沒有做好。
這個不甘失敗的王爺,人生的大好時光都這樣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消耗殆盡,他心有不甘,於是撤下那塊遮羞布,捅破那層窗戶紙,直接反了。
朱高煦認為自己好比當年的太宗老爹,朱瞻基不過建文帝而已,於是毅然決然模仿老爹造反,但他又忘了朱瞻基可沒有像建文帝那樣得罪諸王,朱高煦要反,可沒有其他親王力挺,屬於眾叛親離,自然是不可能有勝算的。

結果朱瞻基御駕親征,叛軍迅速瓦解,朱高煦立馬說出城投降,被押解回京,軟禁了起來,本來侄子朱瞻基不忍殺他,可他實在是太荒唐了,當朱瞻基抽時間去看他的時候,他卻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事,竟然故意伸腿把皇帝侄子給絆倒了,堂堂的皇帝都敢調戲,真是不想活了。
惱羞成怒的朱瞻基命人抬來一口銅缸,把這位荒唐的王爺扣住了,用火把他活活的烤死了,還將他的滿門都殺了,全家人的性命都慘死在他那條腿上。
生在皇家,身不由己,他的軍事才能絕對是很強的,不過不是老大,先天就不足了,對於時局走向的分析和把握、同時做出最利於自己的行動,在這方面朱高煦的能力太差,在爭奪國本這樣萬人矚目的事情上,他卻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個人性格方面有缺陷,走火入魔,千方百計要篡位,沒辦法就只能作死了。

朱高煦僅僅只是戰術能力出眾,他勇猛善戰,在靖難期間,多次化險為夷,為朱棣攻城略地,但這僅僅證明他的能力足以成為治世之臣,並不代表能夠勝任治國之君。
朱高煦經常說自己要爭皇位,隨意暴露野心,在就藩後還不老實,貽人口實,最後起兵失敗,自己的侄子已經放了自己一馬,竟然還去逞一時之快,如果他能隱忍,或者配合,到偏遠的地方做個快樂的王爺,就不會有那樣的下場了。






遺產君


你好,提問答,不管朱高煦是否叛亂,明宣宗朱瞻基都會殺他全家。

靖難之役是前車之鑑。加之自靖難之役以來,朱高煦與朱瞻基父子,似同水火,爭奪皇位的有力對手。一直以來讓其父子不得安寧。

朱高煦集團的叛亂是分封制的必然結果,藩王與皇權的一次政治爭鬥。這是明宣宗朱瞻基為了加強皇權,剷除遺患而故意製造的一次叛亂。

一、分封制度的弊端

朱高煦叛亂的發生便是明代分封政策下的一次政治鬥爭,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分封政策的變化,皇帝為了加強皇權,採取一系列的削藩措施,剷除藩王勢力。朱高煦叛亂的產生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特殊鬥爭。

明宣宗即位後,漢王朱高煦成為他最大的威脅。據《明史》記載,“宣德元年八月,遂反”。

結合分封制的推行、皇權與藩王的權力博弈就不難得出答案。正是由於明初朱元璋實行了分封制,使得藩王擁兵,權力極大,使其可以與朝廷抗衡,當藩王的權力大到讓在權力頂峰的皇帝如鯁在喉的時候,衝突就在所難免,靖難之役就是一個藩王取代皇帝的例子。

朱高煦叛亂其實是分封制下的一次必然事件。這次叛亂是在分封制受到抑制的前提下,由皇帝主導的一次“叛亂”。不管有沒有叛亂,因其存在是一種不安穩因素,是對皇權的一種威脅,並且高煦本人與皇帝有很深的矛盾,被定為叛亂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朱高煦沒有叛亂的動機和實力

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立功很多,十分得朱棣喜愛,曾參與爭奪諸位的鬥爭,但是失敗了。最終被朱棣封為漢王,“初,高煦受冊封,命居國雲南,切切以不欲遠去為辭,後改命青州亦堅意不行”。

朱高煦長期待在京城,其行為多不法,如他私募軍士三千餘人,又侵佔農田等,還縱容衛士橫行不法,因為兵部指揮徐野驢與其作對,將其殺死。

朱棣知道高煦的不法行為後,非常生氣,差點廢除了朱高煦的爵位,朱高熾為他求情,被貶到樂安州,“命漢王高煦居山東樂安州”。從高煦被貶樂安的經過看,這或許是朱棣採取的一種防範措施,正如朱棣所言“處之近錢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

朱棣死於北征途中,朱高熾即位,朱高煦在樂安一直想有所作為,但朱高熾一直對其防範甚嚴,《明太宗實錄》也未見有記載高煦的謀逆行為。不久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為宣德帝。

《明宣宗實錄》記載了朱高煦發動叛亂的過程,仁宗皇帝死後,朱高煦開始有了謀反的行動。朝廷派出的使者對皇帝說“漢王謀反己彰,護衛軍悉四出劫奪,百姓驚懼”,宣宗對曰:“其果然耶。”

朱高煦此時叛亂已是宣德元年八月,距仁宗去世已經一年半了,宣宗皇位早已穩固。朱高煦不趁新皇新立之時發動叛亂,選擇此時叛亂,顯然不符合常理,似乎是被迫發動叛亂。朱高煦是經過實戰的人物,難道不明白此中的道理嗎?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的朱高煦,在朝廷大兵壓城之時,竟沒有一絲反抗。要麼就是朱高煦真的膽怯了,要麼就是朱高煦從未真的發動叛亂,這次平叛只是宣宗所主導的,此時的朱高煦已是不得不叛亂了。

因此,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準備,抵抗是沒有用的,要想活命還是主動投降皇帝較好。

朱高煦沒有屠戮一兵一卒,也未攻陷任何城池,並未發佈起兵的宣言,而且在朝廷兵臨城下時並未反抗,翻閱史籍並沒有找到任何叛亂的事實依據,更何況在朱棣削藩政策後宗藩已經沒有反抗中央的軍事實力了,可以說高煦並無叛變的意圖。

然而明宣宗則認為朱高煦的存在始終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脅,所以說宣宗親征是為了剷除遺患和加強中央集權。

“辛未,以高煦之罪告天地宗廟社櫻百神,遂親征。”高煦之亂的平定,是非常迅速的,而且處理得非常徹底,“高煦逆黨王斌、朱恆、盛堅等,凡六十人皆伏誅”,此次叛亂,“相繼就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充邊軍者一千五百餘人,為民與邊者七百二十七人”。

經此之亂,與朱高煦有關的人都被打擊殆盡,宣宗皇帝剷除了一直以來威脅其父子皇位的最大隱患,皇位得以鞏固。

總結

經過對朱高煦叛亂進行了分析,我認為朱高煦叛亂一說,是朱瞻基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加強中央集權。剷除潛在的危險。故意制度出朱高煦叛亂的跡象。親征平叛。為了威敕其他藩王不要挑戰皇權。

朱高煦是參加靖難之役和其他戰役,他應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如果他叛亂,為何沒有做任何軍事策略,也未攻取任何城池。樂安只是一座小城,地理位置也不許他叛亂。

根據現有的記載,朱高煦之叛的罪名難以坐實,但宣宗卻的確“御駕親征”去“平叛”了,事情的發展之所以會這樣,與分封制下皇帝與藩王的權力博弈密切相關。


史學長空


當朱瞻基還是太子的時候,心心念唸的頭等大事就是將朱高煦除之而後快。在他看來,二叔會是他繼承皇位的最大敵人。

大侄子的仇視心理,朱高煦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是做好了各種各樣的防範措施。另外,宅心仁厚的朱高熾對於手足相殘的事,也不會置之不理。

在朱棣靈堂前,漢王與朱瞻基都帶了人手,準備決一死戰,一場流血事件在所難免。幸好仁宗力挽狂瀾,他將二弟帶在身邊,不給朱瞻基下手的機會。

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御駕親征,野心勃勃朱高煦本以為輕而易舉,將侄子的皇位奪走,誰知兩軍對壘,他的將士倒戈相向,宣德帝輕而易舉平定了二叔發動的叛亂。

在洪熙皇帝的諄諄教誨下,朱瞻基已然明白怎麼做才是一個好皇帝,所以他沒有殺韓網,只是將他圈禁,已然享受著王爺的俸祿。

餘生喝喝酒看看美女,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除了沒有自由,不過命還在啊,只要人活著就是有希望的。可是漢王就是一根筋。

成王敗寇,他不願醉生夢死的活著,他更不願意混吃等死,本想一死了之保留尊嚴的他,卻在聽到若他死朱瞻基將他的名字從宗譜除掉時,漢王絕望了,他居然連死的權利都讓大侄子剝奪了!

可是漢王不是一個乖乖認命的人,他跟老三演了一齣戲,把朱瞻基騙的團團轉,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大侄子中計了,下令讓二叔灰飛煙滅。

朱高煦後期的作,其實就是他在想法設法為自己謀求一個死的機會,行伍出身的他,自小養成了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堅韌品格,這一點著實令人欽佩。


劇來叨


應該不會

還記得南唐李煜嗎?

本來宋太祖趙匡胤也不打算很快就殺掉李煜的,只因為李煜做了一首詞。

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被宋太祖聽到這首詞,認為李煜還在懷念自己的故國,對當皇帝的時光,念念不忘。

所以,就下令殺死了李煜。

而要不是朱瞻基在去看二叔朱高煦的時候,漢王朱高煦在獄中絆到了朱瞻基。

令明宣宗朱瞻基憤怒,覺得二叔依舊不服我,依舊有謀反之心,於是下令殺死朱高煦和他全家。

當然,臣以為,這只不過是導火索,漢王朱高煦最終還是難逃一死,之於他的家人,估計以宣宗的性子,未必就會不念親情,殺死他的全家。


大庸臣


實際上,朱瞻基並不想殺朱高煦,如果不是朱高煦自己作死,那他根本就不用死。

朱高煦還是造反了!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幫父親打下了江山,卻讓大哥享個現成,自己除了一肚子氣,一樣好處沒撈到,現在大哥也死了,連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都爬到了自己的頭上,實在是窩囊。更為可氣的是,本來造反這種高風險的行動應該是陰謀當中的陰謀,非得悄悄進行才行,可現在幾乎全天下都知道他一直都在惦記著皇位,都知道他遲早要造反,陰謀竟然都搞成了陽謀,實在是丟臉!

事情鬧到這個份上,能否奪得皇位暫且不說,即便是為了挽回自己僅存的一點顏面,也要造一次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所有形勢都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正式起兵造反。可這個英明神武的朱高煦的表現實在叫人失望,還沒蹦躂幾天,就被御駕親征的朱瞻基給打敗了,自己也被押回京城,關了起來。

朱高煦被押解回京之後,明宣宗朱瞻基將同謀逆黨處死的處死、流放的流放,卻獨獨留下了朱高煦,只是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並未作進一步處置。可以說,朱瞻基對自己這個叔叔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按說事情到此就應該結束了,可這個朱高煦實在是太過於任性,真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鬧將,被關起來的他依然死不悔改,還將鬧劇繼續進行到底,直至將自己鬧成了炭烤豬(朱)。

有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偶然想起自己這位叔叔,並前去探視,也不知這個朱高煦是怎麼想的,臨門一腳,竟然將朱瞻基給絆倒了!朱瞻基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夠仁至義盡了,沒想到自己這個叔叔竟然不知悔改,頓時勃然大怒,即刻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也確實不負勇武有力之名,竟然將這個銅缸舉了起來,還到處晃悠,面對這場鬧劇,朱瞻基實在忍無可忍,最終命人將銅缸按住,並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變成了炭烤豬(朱),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這場鬧劇才算徹底落下帷幕。

縱觀朱高煦的一生,除了在靖難之役當中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外,其餘方面幾乎都是一個失敗者,好好的藩王不做,天天惦記著皇位,卻先後敗給哥哥和侄子,忍無可忍之下,不管不顧對自己極為不利的形勢,起兵造反,結果三下五除二就被侄子給收拾了,自己也成了階下囚,到了監獄還不老實,人家好心來探望他,卻臨門一腳,惹惱了人家,終於將自己的命給弄沒了,結束了他鬧劇般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