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吃得飽變成吃得“好”,山裡娃的午餐不僅飽腹還暖心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門前刮過……”這首流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黃土高坡》對於生長在汾西農村的趙孟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年少時,他和同伴為了外出求學,帶著水壺、揹著乾糧,裹挾於黃土和風沙之間,只為了圓祖祖輩輩心中那個“出人頭地”的夢想…… 2013年,趙孟鎖來到勍香鎮九年一貫制學校擔任校長。那時,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啟動,但僅限於“牛奶+雞蛋”“麵包+火腿腸”式的課間加餐。

2016年9月,學校建成嶄新的餐廳,課間加餐變成了熱乎乎、香噴噴的營養午餐。每餐兩菜一湯、葷素搭配,一週內不重樣。每天上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聲響過後,孩子們有序地進入餐廳,讀感恩詞、開心就餐的情景,成為學校一道動人的風景線。時間是中午12時15分,孩子們坐在寬敞明亮的餐廳裡,正享用著香噴噴的營養午餐:過油肉、雞蛋、土豆片,配主食饅頭,每個人的面前還擺了一碗黃澄澄的米湯。

勍香學校共有930餘名學生,來自全鎮18個自然村。2012年以前,家住農村的學生有將近三分之一,且多數是留守兒童,其備餐就是饅頭和鹹菜,根本談不上營養。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不但徹底解決了這些學生在校就餐的困難,使他們的營養狀況得到改善,而且減輕了家長負擔,使家長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勞作中。自學校實施營養餐以來,學生入學率明顯提高了。


趙孟鎖告訴記者,目前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行的是“4+1”運營模式,餐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5元,即在國家財政補助4元的基礎上,由縣財政補助每生每日1元,基本解決了食堂供餐的成本及運營費用。他們學校略有盈餘,就用盈餘買了雞蛋,每天早上發放到學生手中。“哇,今天的菜是土豆片炒肉、炒白菜,都是我愛吃的。”一年級四班的李玲玲高興地對同伴說。老師為她盛好飯菜後,她便坐在指定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李玲玲的媽媽李珍是陪餐家長,在負責監督學校營養餐質量的同時,還為學生做分餐服務。她高興地說:“學校的營養餐葷素搭配合理,營養價值也高,孩子總說比我做得好吃。”旁邊一位媽媽接話說:“可不是嘛,以前孩子總是挑食,現在不挑了,也長結實了!”學生從最初的吃得上、吃得飽逐漸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身高和體重有了明顯變化,學習勁頭兒更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