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近期大基金二期成立市场的热点话题。很多人都在寻找大基金二期的投资方向。在12月27日发表的文章《 》中曾提到一个观点,二期预期对半导体国产设备、材料的龙头公司会加大投资。

半导体设备在整个芯片制造环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芯片制造的基石。2018年,半导体设备全球销售额高达640亿美元,但份额几乎被国外垄断,荷兰、日本、美国垄断了市场九成左右的份额。目前国内的半导体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在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下,国产化需求极为强烈,市场空间极大。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的两大龙头企业为北方华创和中微半导体,两家企业都是大基金一期持股的标的。2014年12月,大基金投资中微公司,持股占比17.5%,目前盈利14倍;2016年8月,大基金投资者北方华创,持股占比10%,目前盈利1.8倍左右。那么这两家龙头企业之间,谁更具有优势呢?我们从设备、财务、客户三个方面对两家公司进行对比。


一、 设备对比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北方华创在设备业务上走的是平台化路线,半导体设备的种类数量全国第一,产品线光胶处理、刻蚀、清洗、热处理、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众多集成电路生产工艺流程,拥有几乎除光刻机以外的所有IC设备。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中微公司在设备业务上走的是专业化路线,设备仅涵盖刻蚀工艺环节。在高度垄断的刻蚀设备市场,中微是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中极少数能与全球顶尖公司直接竞争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公司的芯片介质刻蚀设备已打入全球顶级企业台积电的7nm、10nm量产线,并占据了中芯国际50%以上的新增采购额。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二、 财务对比

(一) 、利润

两家公司营收均呈现大幅提升态势。不过北方华创的营收规模更大,而中微公司的营收增速则更快。

北方华创:2016、2017和2018营收分别高达16.2亿元、22.2亿元和33.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7.0%和49.5%。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中微公司:2017和2018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8亿元和1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9.4%和68.7%。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两家公司在利润方面都保持较高增速,北方华创利润增速更稳,而中微则弹性更大。

北方华创:2016年的0.93 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8%。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中微公司:2016 年归母净利润为-2.39亿元,2017年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达到0.30亿,2018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204.0%至0.91亿元。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二) 、订单

这里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存货,由于半导体行业的存货转化周期在三个季度左右,为此这是下一年度公司营收的保障。另一个则是预收账款,这直接反应了公司目前的在手订单。

北方华创:截止今年三季度,公司存货35.9亿,预收账款14.6亿。

中微公司:截止今年三季度,公司存货14.5亿,预收账款7亿。

在订单方面,北方华创的体量更大,不过订单有下滑的迹象,而中微则还在稳步增长。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三) 、研发

作为科技企业,研发费用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这直接决定了科技企业是否真的是科技企业,某些企业挂着科技的标,却没有研发投入,这类企业的价值就不高。

北方华创:2017、2018年研发费用都保持在3.5亿以上,营收占比都在1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研发已经超过3.5亿,营收占比接近13%。"千人计划"专家10名,北京市"海聚工程"12名,各项指标均位于行业前列。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中微公司:2016年研发费用3.5亿,17年0.56亿,18年1.18亿,今年前三季度1.58亿,营收占比13%左右。上市募集资金也主要用于研发。截止18年底,中微研发人员占全公司员工总人数36.75%。并且近期公司的刻蚀机已经顺利通过台积电5纳米工艺的验证,并且拿到4道制程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三、 客户

北方华创:由于设备覆盖面广,公司的客户群体更广,主要隆基股份、三安光电、京东方、中芯国际与长江存储等都是优质的半导体行业的细分龙头。

中微公司:更加专业技术深度为公司吸引了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SK 海力士、联华电子、三安光电以及华灿光电等中国乃至世界龙头企业。

双龙之战:芯片设备龙头之争,谁的空间更大?



总结:

北方华创走平台化路线,在利润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客户群体稳固,更加适合价值向的投资者。

中微公司的专业化路线成功让公司进入台积电的产业链,背靠台积电,公司的成长性更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